第一篇:教学要在师生心灵互动中促进与提升
教学要在师生心灵互动中促进与提升
在心灵互动中促进师生的情感升华。教育是心灵间的交融与呼唤。在心灵互动的教学中,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由情入理,情理交融,实现心与心的相互契合、情与情的相互悦纳,形成师生的情感合力;从唤醒灵魂出发,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使教学发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探讨、发表见解、争论辩论等途径学习知识本身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探讨知识能给个人和人类带来的祸福,从而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对于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情感。
在心灵互动中丰富师生的体验和精神。虽然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见多识广,但是在当今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或许并不能成为知识和道德的代言人。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同道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建议者,而非单纯的控制者、支配者。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围绕一个目标相向而行、同向互动、默契协调、共同达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更重视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条件以增强师生间多向度的对话交流和深层次的交往互动,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体验到什么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合作、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什么是善意、诚恳、激励、关怀和博爱,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心灵互动中推动师生能力的提升。在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启发和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达成观念的共识,实现思想的共享和能力的提升。在心灵互动的课堂上,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在相互接受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活跃的气氛,智慧的碰撞,热烈的讨论,都能促使师生双方加深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促进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因而变得情感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在心灵互动和思想共享的过程中,师生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并理解不同的声音,如何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会了如何换位思考,从而能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观点,从对知识的领会不断走向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及其关系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师生的关怀和仁爱之心、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以及合作与分享的的意识、观念与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爱与关心、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与合作、分享与担当的能力,都是在21世纪获得发展与成功必备的能力。
第二篇: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
江苏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王德林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有效预设,创造互动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1、用活教材,创设互动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才能激活和用活教材,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者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在教学中有必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分析学生、诱发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设计有效有效地提问,这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互动”基本前提和条件。如,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8+5。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3。教师继续追问:“那么8+5为什么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利用小棒,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8+5=9+1+1+1+1=13 数的(2)8+5=8+2+3=13 问:为什么把5分成2和3,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凑十法)(3)8+5=5+5+3=13 问: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凑十法)你喜欢那一种解法?这两个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
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有效参与,再创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小结时,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学生兴趣盎然
师:信封里面有很多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只露出一个钝角这次谁来接受挑战? 生:钝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直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直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锐角三角形
少数几个有学生举手,急着说:还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疑惑不解。这是我出示这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看看这三个的内角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思考,相互交流,发现了: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还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而且还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三、有效评价、升华互动
新课标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他成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在实施评价中,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评判,还要对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只有师生有效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互动”出“创新的精神”,“互动”出“新的天地”。
第三篇: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
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
黄荣 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着,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已经成为高师声乐教学中两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创新是一个深奥且复杂的问题,要谈到声乐的教学创新,首先得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如一句话说得好:“对症下药.”那么声乐教学亦是如此,首先探讨声乐的教学现状,然后再对所出现的问题拟定一个可观的计划,最后再实施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文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二: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践下去。三: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践下去。怎样加强声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呢?一:首先要尊敬老师,老师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二: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三:需要建议一个气氛融活跃的课堂;四:老师需要有耐心;五:老师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六:学习需要方法。
关键词:教学创新 师生互动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一切都在改革与发展中变化着,我们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说过一句名言: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既然一切都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我们高师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如果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得不到创新,那么我们的高师声乐课堂也会像困在牢笼里的小鸟永远得不到自由与飞翔,换句话说就是音乐教育事业将会停止不前。
那么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是怎样的状态呢?先来说说,目前我国广大的师范院校基本上都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但是师范院校有没有想过他们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人才以后走入社会是做什么呢?是当歌唱家还是当老师呢?如果是当老师的话,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是达不到要求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的“一对一”的模式,只能在学生演唱的技巧上面有个针对性,但是对于学生以后出来当老师,一个音乐老师不仅要在专业上面有一定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素养表现在: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去教学生,还要具备一些内在的涵养。这些内在的涵养包括对歌曲的鉴赏能力、对歌曲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新能力。音乐它是富有灵魂的,如果光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话,那么就如一个被掏空了心窝的人,只有一副躯壳,那是很可怕的。所以说我们的声乐教学模式应该要不断地创新,让广大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在专业技巧上面有所收获,也能当好音乐老师,现在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综合型素质人才,力图这种创
新模式能够打造出全面型的人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全面型的人才。
要想音乐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高师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因为辩证法说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就我自己本身对高师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体会来谈谈怎样改变我们上课的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音乐学专业是音乐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专业,从这几年自己的学习中深有体会,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后基本上都是当老师的,本着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进、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学校的领导、老师的重视;二:开设集体声乐大课模式;三: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践下去。
一:领到、老师的重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如果学校里的领导不去重视、不去改革这种新的模式,就算老师想去改革、想去创新,那么这个计划它也是没有切实可行的。领导本身就是要起带头作用的,只有领到去重视了,愿意真的去落实这个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一切都可以慢慢地解决。首先由领导开会商讨该如何去启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把各项任务都分配下来,其中一项任务就需要老师来落实。老师也只是负责去执行这个计划,所以说领导的重视还是极其重要的。
二:开设声乐集体大课模式。传统的高师声乐课堂模式是“一对一”的上课模式,那么这种单一的上课模式有什么局限的地方呢?所谓的“一对一”也就是一个声乐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在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方面的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授课老师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应该以后是往歌唱家这方面发展的,但是普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当老师的,那么既然以后的大部分学生出来都是当老师,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老师是要知道自己本人该怎么去教学生,面对学生怎么样教、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以及怎样让课堂中的气氛活跃起来等等。在这个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集体大课模式。集体大课模式有三种方式,一:集体大课的模式;二:集体大课和小组课的模式;三:集体大课和一对一的模式.a)1:集体大课模式:集体大课模式大致是这样的,一节课大概有20-40个学生在一起上课,也就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老师在给别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可以旁观听讲,其实听课也是一门学问,听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在进行演唱自己的曲目时有什么缺点,别的同学都可以给指出来.同时也提高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气氛.集体大课模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合唱,合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合唱那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共同的唱歌。这是通俗的说法。合唱不需要每个学生唱出自己的个性,而是几十个人在一起唱出共性,需要大家在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b)2:集体大课和小组课的模式:小组课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大致是5-10人一组,第二种大致是5人一组;分成这两组是有原因的,之所以分小组课是因为,学生刚上大一的时候,对声乐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那么到大二的时候,学生学了一年的声乐,对一些基本的声乐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像歌唱的基本姿势、怎样去正确地呼吸、一些基本的练声曲目等等,基本的知识了解以后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开设小组课了,一:5-10人一组,这种小组课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都不同,有好的也有差的,这样的话声音好的就可以把声音差的带动起来,很多学生在唱歌的时候都不自信,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演唱时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在演唱时的心理素质也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大问题.二:5人一组,针对一些声音特点相同的可以安排到一组去上课,这样不仅可以给授课老师节省时间,还能加强学生在演唱方面的技巧。老师在小组课的授课中就更有针对性对跟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沟通。
c)3:集体大课和一对一的模式: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大的师范院校,这种教学模式虽说有局限性,但是也有它的独特性.所谓地“一对一”的含义就是一位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授课。这种“一对一”的模式,给了学生和老师单独接触的时间更多,对学生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对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训练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又迈了一个很大的步伐。它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声音进行附带有情感的技巧上的训练,让学生在声音的技巧上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的更加地淋漓尽致.三:实践这种模式。如何更好地去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呢?要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靠领导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声乐课堂上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演唱方面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说过,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等于是成功了一半。就像常人所说的一句话:时常有一颗平常心。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天生的就心里素质好,但是80%的人都没有,那这就需要去锻炼,只有失败了99次才会迎来那一次的成功,所以说声乐学习者将来是要站在舞台上的,站在舞台上是会紧张的,但是只有不断地去上台,上台的次数多了才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以上说了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方面,那么下面就来简单的谈谈师生互动方面的话题。声乐课堂是一个以声传情、以情传情、声情并茂的一门课程。人都是有感情的,同时声乐课堂也是一门以感情为基础的课程。四年的声乐学习生涯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师生互动也是高师声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这就直接地影响了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绪,使得课堂上的气氛僵硬,这要想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才能充分地调动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首先教学质量都得不到好的提高,又何谈教学创新呢?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到学有所获。这让老师也会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地与他们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地提高了老师授课的信心,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地显著。
那么怎么样去加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首先要尊敬老师,老师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课堂本身就是一门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程,老师与学生之间是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接触,接触的空间更大,而不想别的文化课程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所以说声乐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就有过多的接触,那么学生就更加要尊重老师,不要说一些顶撞老师的话,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类似的问题,老师可以以沟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而不要以打、骂的方式进行沟通,那样学生会对课堂更加地感到害怕。这就要求了老师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二: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为什么要说到这一点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嗓音条件、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包括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对声乐的悟性方面等等那些客观条件都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不得不因人而异了。比如说这位学生他的嗓音条件好一些,他可以演唱偏大一点的曲目,但是相反呢,条件差点的,可以先从小的曲目开始演唱。这是在演唱方面的例子。感情的涉及应该是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上,因为声乐演唱上的情感处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声乐基础以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才能有所感触地。
三:需要建立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话又说回来了,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面对面地有过多地接触和交流的课程.那么在这种形式下,更加地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课堂气氛来活跃这个课堂,要建立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首先有了这么一个活跃的课堂,那么老师授课的情绪都会是主动的和高兴的,学生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演唱的会更
加地精彩,老师在这么一个开心活跃的氛围当中,能够更好地给学生授课。
四:老师需要有耐心。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觉得不重要,但其实耐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耐心都是有极限的,如果老师碰到条件不好的学生,或者说碰到在声乐方面悟性差一点的学生,那么老师的心态不应该是急躁不安的,而是需要耐心地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或者时间,让他们私底下琢磨琢磨。因为不是每个人对同样一件事情都有很大的悟性的。所以说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五:老师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发展当中的,无论是做哪一行的职业,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如果你在自己的行业老是不思进取、停止不前的话,很快你会被开除的。那么声乐老师扮演着师范院校一个重要的角色,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老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的同时,自己本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如果有一天你的学生在声乐方面出现的问题,但是老师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他,那么老师在他们面前就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学生会对你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就不愿意和你虚心学习了。所以说老师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人只要活在世上的一天就应该不断地去
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头脑,才会有更加精彩的片断来和学生们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老师自己本身也在不断地提升,那时一种境界。一种高学府的境界。
六:学习需要方法。有的人呀,他的的确确一天到晚地学习,但是学的很累,你问他们他们却说不知道学的是什么,所以说每个人学习要学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样才会学有所获。这样让老师感觉还没有白教你一场,老师辛辛苦苦地给你讲了一大堆地知识,但是到头来你却什么都不知道,当学生回课的时候,学生的演唱并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水准,老师感觉到学生还是没有花到功夫,对老师接下来的授课情绪会有影响的,学生不光要学会怎么样去学,而且要找到学习的方法,最后才会学有所获。
总结:声乐的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是个可塑性强且复杂的问题,不是说解决就可以解决的,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是需要长期来进行改善的,根据现有的政策和解决方案进行一定的实践,估计这个过程也是很漫长的,四年的声乐学习生涯,也有深刻的体会。就如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好歹声乐教学并没有像中国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所以说改观的前景还是很大的,这中间有很大的空间的,但是需要大家的努力,只要按照正确科学的可行性方法来进行实践,慢慢地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声乐教学的创新前景还是一片广阔的,期待这创新的教学到来。
参考文献: 1:杨晓青 改革声乐课教学 加速音乐教师培养[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2 2:乔爱玲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No.22 3:杨立刚 2007.8 4:韩敏华 关系
科技咨询导报 2007.No.04 5:王朝刚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161 6:赵兰 2011年第2期
7:吕志杰 旬刊 2011.07
声乐教学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M]高文哲 浅谈高效声乐课中互动教学器乐演奏技能教学创新论 [M]—195
声乐教学的创新 教育科学周刊 声乐教学改革新探 中国核外教育下
第四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
浅谈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
南海区桂城桂华中学历史科组曾绍良
【内容提要】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而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
【关 键 词】互动有效性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发展能力
【 正 文 】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互动之中。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师生互动平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和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虽然纪律是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但权威的课堂往往会失去孩子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敢说、敢想、敢辩、敢质疑、敢挑战、敢批判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有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老师能微笑以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当然,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别,给学生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
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录音、录像、互联网资料,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媒体形式参与的文化型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这时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历史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就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历史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以前有过这样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材的内在情感,也不管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复述,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但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的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互动。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因此,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应以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核心。
五、发展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面对二十一世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所以,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参考书目】
1、张贵新、侯国范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2、叶昂龙主编的《“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宁波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3、朱汉国、王斯德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4、雒启坤主编的《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第五篇:浅议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浅议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临夏县漫路乡漫路中心小学教师:刘彩霞
教学活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情感交流。即教师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呢?
真诚的关注和沟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备教材,备方法外,尤其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其身心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状态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只顾着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不同层面时,就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过大,或者负担太重。楷避免此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桥梁,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倾诉自已的内心实感。在新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发生在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感人事迹,然后说:“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被同胞之间血肉亲情所震撼、感动。我想会有很多同学借此倾诉自己的心声,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好多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争着回答。通过同学假道学的回答,我对他们的想法了解了,从而在授课中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明白了“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处处有爱的,处处需
要爱。这种沟通,使教师抓住了学生想了解的关键内容,讲解时一语中的。而学生被教师的真情所感染,听起课来注意力也异常集中。
角色转变要“无形”
作为教师,从知识结构来看明显高于学生,再加上备课过程中对文章的思路,中心,线索都了然于胸,但在讲课时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讲了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会呢?殊不知,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却是全新的,他们需要反复的理解才能接受并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摆在在学生的位置上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而这种转化又要通过情感的感染,意志的努力和行为引导的方式来实现。在讲《穷人》这篇课文时,有一段妻子和丈夫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都是非常令人心酸的,为了使学生能读出这种感受,我特意设计了一些对白,当学生每读完一段时,我作为一个“旁听者”说出了此时的内心想法,而且全然是以一种学生的口吻很“幼稚”的思维来进行叙述的。这个很小的转化,却让学生耳目一新,完全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化,做到了用行为来感染学生,用语言来对学生施加影响,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学生的情感往往随着教师的情感而转移。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地主动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做好师生之间的情理交融,发掘学生潜力。教师要在教学
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发现学生的反应跟不上,一定要停下来,鼓励他们提问,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中间,一同感受,一同寻找捷径,对学生动之经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进步。
总之,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多找学生谈心、聊天,消除学生的“害羞”、“惧怕”心理。相信教师只要用心去倾听,就一定会带来教学中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