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互动中创师生双赢
在互
动
中
创
师
生
双
赢
——谈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优势
[内容提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己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关键词] 整合 互动 体验 主动 个性 双赢 [引言]
这里所指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美术教学编制的系列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多媒体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本文就谈谈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优势。[正文]
一、视觉冲击带来创作激情
兴趣是成功的种子,情谊是成功的土壤。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便于教师操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比如在教学冷色和暖色时,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单凭老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再如教学间色、复色,以前我是把颜料放入试管中,然后进行调和,让学生来观察再得出结论,但颜色不利于我反复操作;现在只需在多媒体上把两种颜色叠在一起就会看到效果,比我手工操作要直观、方便得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达到了师生的双赢。又如,我在《手拉手》一课的教学中运用FLASH电脑软件制作了一
个课件来引入教学。课一开始随着美妙的音乐在屏幕上出现了南极洲美丽的冰雪景色,画面中一条冰河流过。突然,三个冰球从冰山上滑落下来,随着三声清脆的爆裂,冰球里摇摇摆摆走出三只可爱的小企鹅。后面又用AUTHORWARE软件把许多小企鹅放在一幅图画中,让学生运用“聚散”、“上下”、“前后”等构图知识拉动鼠标组成各种形式的手拉手的构图,以此导入新课。
二、在激情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 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例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例如,我在教学《鼓儿响咚咚》一课时,我事先让孩子欣赏音乐童话剧《彼得与狼》,培养孩子的兴趣,陶冶孩子的情操,为新课做铺垫。在如何制作鼓这方面,我是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鼓的造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随后我与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用自己做的鼓演绎“鼓版”的《彼得与狼》,学生的表现令人无比兴奋。
随着校园网应用功能的逐步增强,我校一些教师在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注重网络学习型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越来越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我校的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从网上、从图书馆搜索资料,分组制作课堂单元计划的小网站,制作小组的网页或网站,有的还定义或注册了自己的“用户名”“笔名”,欢迎同学和教师参与讨论和交流。这样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详实,学生自主参与、讲解,教师提炼、归纳,深受学生的喜爱。
自主学习,应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小学美术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目前我们还在尝试和探索形成系列化教学计划,以使基于资源的学科教学单元计划组合成章节,形成学科的教学计划,进入课程。
三、让个性在自主“套餐”中飞扬
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个性。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教师对学生的可控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等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进行多纬度的交流。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评价信息的能力,也逐步发展了学生独特的艺术个性。
采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后进生可以慢一点。利用多媒体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后进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后进生消化不良,优生和后进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后进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如教《二方连续》,首先可通过花栏杆、地毯等多个生活图像的展现,让学生了解以这种单位纹样左右延伸的纹样叫二方连续。接着就可利用网络把学生带入图案库,在那儿教师准备了较多的二方连续供学生自由欣赏,并设计学生观后留言,让他们大胆发言,说说最喜欢或不喜欢的二方连续,谈谈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自愿自主、独立欣赏、发表意见、提出见解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评价能力,也对下一步学生自己设计积累了经验,逐步发展了艺术个性。
又如教《挑花纹样》,可设计一个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准备很多信息资源,有挑花纹样的起源、挑花纹样工艺制作步骤、挑花纹样上色指导、挑花纹样图案库等,学生可自由选择,获取所需知识。在学生设计成挑花图案后,通过网络设计,作品可上传到挑花纹样图案库,供教师、学生共同欣赏评价。这样,一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促进了学生完成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通过美术与多媒体合作教学实验,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美术和多媒体的综合能力,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能力。[结束语]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是把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中自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分析整理为我所用的过程而不是在信息大潮中随波逐流而去;是师生共同驾驭网络而不为网络所左右的过程。
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成功的乐趣。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能给美术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但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助手段都具有本身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电教媒体的优越性,企图用电教媒体取代、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其实,各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任何现代媒体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或其他的媒体。我们在开发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同时,也要注重继承传统媒体的合理成分,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
[参考文献] 《多媒体辅导》 《美术课程标准》
《中国美术教育》
《新课程导读》
第二篇:教学互动,师生双赢演讲稿
教学互动,师生双赢
王竹青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教学互动,师生双赢”这个话题。我是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在上学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当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做学生们喜欢的老师,引领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今天,我真正走上三尺讲台,却发现实际教学与想象的差距太大,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教学困惑,尤其是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方面,我迫切地从书中寻找答案,《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而了解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孩子天性好玩,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做文章。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口诀编成儿歌制成卡片,放在一个盒子里面,以做游戏的方式来带着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学中玩。这样增强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寓学于乐,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其次,蹲下身子,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然而,我们却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替代孩子的思考,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推测孩子的认识。
另外,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也很重要。前几天学习7的乘法口诀,5班先上的,导入新课时,我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再继续进行教学,结果同学们学的很茫然。第二节课给6班上,我总结了经验,改变了引人的方式,一开课我就说:“孩子们,你们喜不喜欢玩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啊?”孩子们齐声喊:“喜欢。”我说:“老师这节课带你们做游戏,好不好啊?”“好啊好啊!”结果这节课轻松愉快地就上完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与其苦守讲台,不如到学生中去。有人问一位老师:为什么学生那么喜欢你的课?你是如何赢得他们的心的?这位老师淡淡一笑: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我刚接到2、6班的时候,班里纪律很差,同学们都害怕我,不敢和我说话,见了我都低头走过去。我就经常在下课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聊聊天,后来慢慢地就和他们打成一片了,他们也越来越喜欢我的课了,我的课上的纪律也明显好多了。是这样的,走下讲台,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既然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已被证明不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苦守三尺讲台的坚韧也不能换来累累硕果,那么,走下讲台当老师,就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走下讲台,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走下讲台,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我们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不仅身体要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用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互动发挥到最优状态,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双赢!
2012.09
第三篇:上下交流,互动双赢
上下交流,互动双赢
8月3日上午,南宁市选派211名年轻干部开展“上下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活动。去年以来,全市选拔的一批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经过一年时间的锻炼,挂职干部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8月4日)
选拔优秀干部上下交流任职工作,这一举措深得民心,符合民意,是实现年轻干部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于市直“沉下去”还是县企“选上来”的年轻干部而言,这一举措都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切切实实达到了锻炼提高的目的。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上下交流这种有益尝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带来的是双赢的实效。对于那些“沉下去”的年轻干部而言,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了他们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校园走向机关大门的年轻干部而言,单一的背景使得他们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如果能够利用此次向下挂职锻炼的机会更进一步完善自我,丰富自身基层工作经验,那必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激发更大的潜力,作出更突出的实绩。对于那些“选上来“的干部而言,更大的舞台给他们提供了无限的施展空间,到市直机关工作,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接触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提升自身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本职工作,为民谋利,造福百姓。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年轻干部们不断地沟通与交流才能给党的用人方针提供跟更鲜明的指向和更有益的借鉴,这样,才能使整个干部队伍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第四篇: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第五篇:在“师生互动”中激扬语文的生命
在“师生互动”中激扬语文的生命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
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 1 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让教学课堂有效地互动起来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见: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预习《失去的一天》时,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课文讲的是谁的失去的一天?为什么是失去的一天?你又是如何理解“失去的一天“的?你有过这样的“失去的一天”的吗?说说你的感想。好的预习互动会给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2 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 3 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 4 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冬不拉》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将“互动”进行到底,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作者:胡带发
单位:会昌县西江镇中心小学 联系号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