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生互动的好处
师生互动的好处
冉伟东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一、师生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三、设置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四、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第二篇:浅议家园互动的几点好处
浅议家园互动的几点好处
孩子入园前基本上是父母、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俗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怕闷着,出门怕累着,出太阳怕热着,下雨怕冷着,刮风怕凉着„„总之是瞻前顾后,惟恐哪有不周之处,怎一个“怕”字了得。其实也难怪,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然,这样也会给孩子留下一些坏毛病、坏习气,会给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带来困难。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恶习,又不矫枉过正,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摆在幼儿园和家庭前面的一大难题。作为一个家长,也参与了几次亲子活动,感触波深。我认为,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教育的主体,双方要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且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可以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谈几点家园互动的好处:
一 可以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心理沟通
通过家园互动,可以加强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心理沟通。由于幼儿教师与家长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孩子的相互关系不同,观察孩子的时空条件不同,加上双方的教育素养不一样,因此,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很好地学习掌握幼儿发展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幼儿。克服从感情上、认知上,甚至于只从知识的掌握上去评价孩子的片面做法。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去捕捉和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抓住孩子闪光的东西,积极地、热情地去鼓励他,充分地发扬孩子们的优点,而巧妙地抑制他们的缺点,让孩子们有成就感,有自豪感,从而喜欢贴近你。最后,要互相体谅,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句话说的好:“理解与体谅比什么都重要。”幼儿教师与家长如果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那什么事情就好办得多,就会容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
二 可以让家园互动转变成育儿经验的交流地
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学习园地、家长信箱、健康与营养、育儿信息交流、童言无忌等栏目,让家长加深了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获取育儿新知。同时可促进幼儿园本园实际出发,寓教于乐,精心策划和设计,让教育栏目具有教育性、适用性、娱乐性、针对性、发展性,保证家园互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家园双方可以利用联系册、电话交流信息。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联系册和电话联系的形式告诉家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也及时收到家长的反馈意见,更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从而达到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如:假期过后,家长担心孩子是否适应学习环境,这时,家园联系册和电话就成了联系的纽带,让家长了解孩子具体的情况,也让家长放心。
三 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活动中
幼儿园可以通过采用家长委员会的形式,以班或级为单位挑选一些重视幼儿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组建成家长委员会。让他们成为家与园信息联络纽带,使家长们能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例如:请家长员会的代表定期给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就幼儿园的教育进行商讨等。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并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意见,从而能协调家园共育的一致性。
四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增进教师、家长和孩子的情感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再重复开传统的家长会。让开放日不流于形式主义,让家长真正了解一日活动的目的。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加强家园双方的沟通,增加家园了解的透明度。例如:游园活动,联欢会,运动会,圣诞活动等,让家长通过参与,观摩,更直接具体的了解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了解孩子在班上各项活动中的能力。使家长也充分认识到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家园互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到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使家长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这个学期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在知道有关活动的内容介绍后,有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了许多相关的物品,有的家长把自己懂的知识传给孩子,指导孩子自己动手,使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的情感。
五 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展览会
幼儿园应定期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活动,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使家长放心,并给家长增加教育的信心和方法,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当然教师在筹备时就要注意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情况的不同,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现出自己的进步,既要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表现,更要有良好品德的展现,而不是只集中在音乐,舞蹈或绘画等方面。要让家长在孩子的表现中看到孩子的进步,又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六 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如:在日常举行的亲子活动中,光靠教师准备,收集材料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让家长帮忙的同时,也让幼儿亲身实践,体验收集知识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收集知识的好习惯,使幼儿在进一步学习中感到轻松、快乐,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第三篇:师生课外阅读的好处
师生课外阅读的好处
一、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许多名家名篇,但是阅读量很有限,还需要在课外作大量的补充阅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外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1、有利于语文课程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课外阅读是开放的,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领域。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教育的一个基本共识。
2、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当代著名教育家魏树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要求新生入学第一课每人要有一本伟人传记,一本名著。可见他非常注重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3、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的研究素质.,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老师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书籍学生的挚友。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生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二、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正确引导。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订阅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充满青春气息、瞭望外部世界的《青年文摘》等,丰富阅读资源;同时,应要求学生将感触最深或最喜欢的文章摘抄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
2、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激发兴趣。有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况下,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开始,可以采取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应用联读方法,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语文课外读本》结合学习。
3、比较阅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可以选一些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外读,作比较。让学生从内容、形式、语言、具体的艺术手法等某一方面进行揣摩。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摘抄本,摘抄精美文句,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记下提要,并表述自己在读书中的点滴体会,不讲求形式上的完整,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篇幅可长可短、灵活自由、有感而发,旨在达意。刚开始可要求学生写少一点,一段时间后,渐渐增加。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好书是人生的优秀导师,好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愿阅读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第四篇:师生互动的方式
课堂的师生互动的方式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小到教儿童数手指,大到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人。需要其他相关的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平衡有序的行为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两种因素之间的磨合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又会反过来影响课堂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识和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呼应。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受到**,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情感互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认知互动。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理论,主体所认知的对象,与客体存在的真实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一方面,由于认知对象处于不断表现和变化的过程之中,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制约,主体不可能全面深入到认知对象;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地模仿,其中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即人们所认知的对象,是按照自己观念所选择出来的、经过加工的部分。
“认知互动教学原则”核心是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探索接受知识边缘科学心理学的奥秘,强调有意义学习理论:通过“视读”和“心读”强调学习者消化阅读材料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学习者参与语言实践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教师的角色,师生一起评教、评学,突出认知体系,判断与推理的认知能力,拓宽学习者的综合创造能力。
第五篇:浅谈良好的师生互动
浅谈良好的师生互动——谈话活动的教育策略
一、两方或多方交流就是互动
1.互动的形式
谈话活动——一般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生互动——教师教育技能
谈话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人们对活动的评价
二、良好的谈话是由听和说组成
第一,听
1.听——主观愿望
良好的听的习惯是从有听的愿望开始
2.孩子语言的年龄特征
吸引小班孩子的语言是富有情节性的事物外在的动感的呈现,吸引大班孩子的语言富有逻辑性的事物内在联系,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介于小班和大班之间,有时候小班那样的需要情景,有时像大班孩子那样需要逻辑。
3.教师的语言魅力
教师要用动听的语言,促进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哪些素质决定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音质、语言节奏、语言气质
主张用多变的语气,来配合不同的教育情景——多变的教学内容是需要用多变的语言气质来表现。同一教育情景中的教育语言气质少变为妙,不然会削弱教育效果。
4.教师的语言修养
拥有丰富的语言
一般地语言表达丰富的人,总比较容易吸引听众。
把话说到心窝里
选择适宜的角度比较容易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5.不说的话
(1)、无法改变事实的话不说
(2)、会造成分化效果的话不说
(3)、会伤人自尊的话不说
第二,说
让孩子说话,首先要有话题
1.提问
适宜的提问,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
提问类型:提问依据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可分成
记忆性 应用性 分析性
理解性 综合性 评价性
提问类型——帮助我们在设计提问时,研究我们的教学目的。
同一类型的提问,在一次活动中,不可反复多变的使用,因为:
低级的提问:因简单而无趣。
高级的问题:因复杂而疲惫。
在教学中,融合地运用各种提问类型,比较生动,应思考:
(1)提问应有思考空间
(2)提问应关注想象
(3)提问应引导推理
(4)提问应有双向互动
2.回应
展现:让幼儿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梳理:削枝强干,突出主题
提升:将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感受提升到概念的局面
教师用她那娓娓动听的声音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孩子语言的年龄特征和教师的语言魅力,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提问和回应的技巧。吸引小班孩子的语言是富有情节的;吸引大班孩子的语言是富有逻辑性的;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则介于他们之间,有时需要情景,有时需要逻辑。作为教师,应该用动听的语言,促进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形成,这也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适宜的提问可以让孩子产生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合地运用各种提问类型,提问中应有思考、应关注想象、应引导推理、应有双向互动。教师对于孩子回答所做的回应也要有所展现、梳理和提升。“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之间的对话关系,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平等交往,相映成趣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