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姚东平
[摘要] 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体育课更是如此,没有互动,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主体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教师相互就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和谐氛围 真正主人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活动,这种过程实际上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的影响进程。它只注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牢抓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主线,很容易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解放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影响,努力提高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氛围
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例:这节课中,每名学生都有一床小技巧垫,教师准备让各组学生用这些技巧垫来进行障碍跑(或跳),发展素质。甲教师是规定了摆设障碍的方法,让学生在1分钟内摆好障碍,虽然障碍的摆法很独特、复杂,但学生练习的兴趣不大;而乙教师是让各组学生自设障碍,这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参与设置障碍,由于是自己掌控的难度和形式,学生练习起来兴趣盎然。
甲、乙两位教师的方式就透视出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以往教师在体育课堂 1
教学中大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并对学生实行控制式的管理,学生在整个过程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动性。而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去“做”,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怎样去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服务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自”获取,在新的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信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
当今的体育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领者、服务者、帮助者。这种角色的定位,必然要引发教学形式与学习氛围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从新理念生成的课堂动态因素来看,体育教学正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师生互为主体,平等交往。
首先,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实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师在课堂里要采用语言、肢体、情感、思维、技能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往。
如:经常用目光注视学生、向学生微笑、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等等。这些都会被学生解释为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多用学生的语言进行交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应多用肢体语言,如关怀的眼神、拍拍学生的肩、和学生击个掌等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应善于原谅学生的错误,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宽容,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
二、提倡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
1、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练习、合作、交流,再练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索和掌握知识。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有不同的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与探索,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动作技能的掌握,这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人合作,这对学生与人相处能力的很好训练,从社会角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体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环节,或许就是意味着一些学生从此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例如: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石头、剪刀、布”,许多学生熟悉到了不想玩的程度,这时,老师改变游戏对手,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有三次“击败”老师的机会,创设一些不平等的条件,加强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找到“击败”老师的好办法。学生们从开始有战胜老师的欲望到后来战胜老师的“胜果”,气氛势必是特别融洽。
再如:投掷教学中,请同学们把旧报纸折成什么形状,用怎样的方法投的更远。然后学生先自己尝试练习,再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的小组学生是将纸折成“火箭”,有的小组是将球捏成团,等一会,把讨论好的意见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方法最好。有的同学大声喊:我们的方法将是最好的。学生开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投的远的好方法,教师巡回与学生们探讨。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设计与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既是教育者,充分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合作者,全身心地与学生合作,做好合作的表率。让学生在合作体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小组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成功,具有荣辱与共之感;二是要把合作精神渗透到整个学校体育中,课间操、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应是教学的延伸与验证,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高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2、倡导主动性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情景教学,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精彩的课堂导入,优美新颖的场地器材布置,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大脑皮层兴奋,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情景、布置场地。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班级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对抗、团结、合作意识的活动,包括即兴发言、课堂辩论、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竞争游戏、小型教学比赛等。这样,极大地活跃了学生体育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境,产生乐教乐学的气氛。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一节箱上前滚翻的课中,学生由低到高进行箱上练习,有些疲倦了,这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各组自已拆开跳箱进行游戏活动,四个小组,有的将跳箱一层层竖起来,鱼贯钻过;有的两名同学站一层跳箱里面,搬运跳箱„„教师也亲自参与,然后全班选择一种最方便组织的方式进行接力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布置的场地器材,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
3、倡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中,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从教学的备课、教材选定、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后评价小结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探讨,共同备课。让学生自己来决定他们的教学内容,自己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应创设空间给学生遐想,不管学生的设想多么的“不可思议”,教师都不要去阻止他们的思考活动,并且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对有创意的设想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就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一过程,教
师能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对什么满意什么不满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学生根据目标的要求自学思考,交流讨论情况,进而准备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自学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自学。让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相互学习、合作,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学生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提出的问题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进行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研讨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要注意辅导好差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直接、最简单方法就是鼓励学生改编他们熟悉的游戏,诸如:练习方法、练习队形、比赛的规则等的改编,让他们相互比一比“看看谁的创编得——新、奇、乐”。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使他们今后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下基础。
如:在进行搬运接力赛跑游戏时,从名称入手,教师让学生结合搬运和赛跑两个要求进行游戏方法的思考,并尝试游戏。学生从观察、体验、交流中初步了解游戏方法规则,掌握了在快跑中搬运东西的技能,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技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来设计游戏,如把东西换成别的(不好搬运的),或改成其他的游戏,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块儿尝试练习、观察、讨论、交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游戏,掌握了技能。
在课堂上,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即教师除了精讲和示范动作外,还要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得到更多地感性认识,有更多模仿教师地机会,达到情感共振,教学共鸣的效果。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快乐、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体育教学课改,要求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只有当学生置身于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的互动了,才能建立和谐民主关系的场,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由理想变成现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融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教学水平。而建立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去为学生拓展一个空间,而不是让学生艰难的来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教师相互就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合著《研究性学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中专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专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特征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内容。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怎样做好师生的互动,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名体育老师应该关注的课题。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怎样做好师生的互动,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名体育老师应该关注的课题。
一、中专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专学生学习生活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高中学生,他们以学习专业技术为主要目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不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将来从事一些需要体力的技术工作,所以有个健康的体魄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凝聚学生,提高团体活动能力,增强体魄,培养生存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拥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目前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1]
二、中专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含义
互动的概念应用在中专体育课堂中,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神态、形体姿势等,为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实现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师生在互动的愉悦气氛中,感受竞技体育的乐趣,使枯燥的体育运动变得更有生机和情趣,更加丰富多彩。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活动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方法达到终身体育和终身受益的最终目的,实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需要教”。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的情境中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
三、中专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
1.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内容。师生互动通过课堂问答、示范纠错、个别指导、评价与反馈等过程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动作、评价等方式,和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互动非常清楚地显现出师生双方的情感倾向。[3]
2.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
学生个体间的互动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种互动形式。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为了一次竞赛或一个体育动作的演练,或者示范表演,相互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此种互动方式常见于课堂讲解示范、课堂交流讨论、课堂练习等过程。
四、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征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征
体育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具有双边性,所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主体都是师生,这两者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行为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互动的体育教学形式,能够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愉快、民主的教学气氛,是优质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2.非语言行为较多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也就是肢体语言,较之其他课程要多很多。通常所说的肢体语言指的是手势、姿态、动作、表情、眼神等,这些非语言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距离语言等,成为了师生互动的主要非语言行为。
五、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建议
1.科学评价,优化互动
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机制,确立科学的互动评价观。教师要对师生互动后的效果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
2.民主平等,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光.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3).[2]刘润生.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念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S1).[3]姜华,杜洋,逄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S1).
第三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
浅谈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
南海区桂城桂华中学历史科组曾绍良
【内容提要】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而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
【关 键 词】互动有效性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发展能力
【 正 文 】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互动之中。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师生互动平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和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虽然纪律是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但权威的课堂往往会失去孩子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敢说、敢想、敢辩、敢质疑、敢挑战、敢批判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有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老师能微笑以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当然,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别,给学生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
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录音、录像、互联网资料,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媒体形式参与的文化型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这时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历史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就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历史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以前有过这样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材的内在情感,也不管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复述,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但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的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互动。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因此,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应以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核心。
五、发展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面对二十一世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所以,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参考书目】
1、张贵新、侯国范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2、叶昂龙主编的《“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宁波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3、朱汉国、王斯德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4、雒启坤主编的《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第四篇: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摘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写作训练,从而形成准确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做到:精心设计写作课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中见成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思维敏捷,思路清楚,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作者】张丽君语文教研室高级教师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采取充满灵动色彩的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感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从而自觉自愿地从事写作训练,形成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他在写作实践中的成就感或者有可能实现的成就感,使他感觉到写好文章不是高不可攀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做到的。那么,老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使作文教学灵动鲜活,学生乐在其中,得在其中呢?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得益于钱梦龙老师一贯倡导和身体力行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钱老师说:“以学生为主体,是把学生作为自主发展的人的一种肯定,也包含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他还说,“训”即是教师的教导、指导,“练”即指学生的操作实践,这一词表现的是师生的互动关系,与一般的‘练习’不能等同。训练的特征就是师生合作,训练的实质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必然归宿。基于这种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指导思想,我采用了写作教学的全程互动方法。
第一,知识传授中的师生互动
要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必须以写作知识为先导,而真正做到“训”与“练”的结合才是教学的佳境,即教师对写作知识的传授与指导要最终化作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建立在学生积极感知的基础上的,你的讲述真正能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或是引导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此而形成师生思维的互动。在这里,教师的思维如同一根导线,联通每个学生头脑中思维的接点,在他们的脑海中燃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创造的活力。
精心设计写作课的每一个环节,把写作指导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中见成效。比如:
在传授“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两个单元的写作知识时,我把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之形成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一套体系,使学生觉得实用、好用,他的兴趣会大大增强,参与度会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自然会很好。我把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各用一句话来解释,又让这两句话紧密联系,逐层递进,就形成了思维的梯度,具备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我这样诠释:用心感受生活——生活原来是这样(美、丑、善、恶等)的,深入思考生活——生活为什么是这样(善、恶、美、丑)的。第一个层次就涉及到怎样感受到生活本来的样子的问题,不用教师指出,学生自己就能够说出答案了——勤于观察,善于感悟。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学生也通过讨论自然得出——由感性到理性——借助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和判断,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洞悉人物的主观心理和行为特征。于是,学生的思维如开闸之水,源源不断。“感受”练习发言中学生纷纷讲起自己看的、听的好事、坏事、激动人心的事、庸俗无聊的事。“思考”练习发言中就上述学生讲述的大家觉得有意义、值得探究和挖掘的事进行讨论、分析,各抒己见,多方互补,后来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下笔成文的时候,学生感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成了他们取之不竭的材料,很少有人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青山不老》写得生动感人,《感悟秋天》写得优美流畅,《上学路上》写得风趣幽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文章都显示出学生对生存竞争、社会竞争和当今青年的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学生的思想在走向成熟,笔者感到由衷的喜悦。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著名篇,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并学会学以致用,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只有博览群书,写起文章就能运用自如,如有神来之笔一样。书籍是前人对生活感悟、思考的结晶,阅读书籍,实际上也是间接地认识生活。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而丰厚生活积累,广泛摄取知识,便是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把阅读中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笔者首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读说写相结合的能力。如《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说理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写完后当堂朗诵交流,见解深刻,文笔流畅。笔者还经常出一些常用的和课本上出现的成语,使学生仿照用电影片名编故事的形式,随心所欲地写一段话,然后朗诵给大家听,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还掌握了成语的用法。
其次,利用每周一节课为学生开设阅览课,要求每节阅览课后都要写读书笔记,也是开源引流、丰富写作素材的好办法。坚持下来,收获喜人,有的同学摘抄精美段、篇,有同学写出阅读所感,还有同学在周记上自创颇有意境的诗歌。学生体会到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就更加重视阅读,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双向促进,效果的确不凡。
第二、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快速写出好文章,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内涵。而现代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着许多共同问题:文不切题,漫无中心,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词汇贫乏,错别字多,书写潦草,乱用标点,行款格式不对等。这些严重的问题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务实,要把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写作习惯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行之有效。为使学生乐于写作,勤于写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求学生写随笔,随时记下学习、生活中有趣、有益的经历或感受。在给学生的评语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予点拨、鼓励和赞许,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热情和关切,写作积极性大大增强。有的学生在周记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文字精美,编辑巧妙,图案点缀、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整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一种流动飞扬的美感,老师更要不吝赞美之辞大加赞赏,并在全班展出,学生又从中获得极大的鼓励,创作成了他的极大乐趣。这是师生间一种特殊的交流,如果教师忽视这种交流,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被动的,枯燥的,没有乐趣可言,自然也就没有主动可论了。反之,学生乐之好之,练笔写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提笔成文的能力也将随之形成。钱梦龙老师说道:“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让学生发现自我。语文老师应是一个实践中的心理学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鼓励,少批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鼓励的艺术。”
其次,民主开放、活泼动态的评改方式——“佳作大家评”(因为每次写作都体现着某个学生的最佳水平,每次评改便是佳作大家评),使学生兴趣大增,又收益不凡。把作文的评改权还给学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又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把作文的评改落实到实处。教师先下发正规的修改符号,分项、分等的评改要求和评分标准,然后组织学生自改互改、自批互批。就典型文章,采用指定小组主评的方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负责朗读文章,并指出字词书写和标点使用的错误,其他同学依次指出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立意谋篇等方面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全班其他同学还可以做补充,教师可以适时提示点拨,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这样的训练,比单纯老师写评语要有收效得多。
另外,教师常写下水文也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使学生巧妙地引用、化用古诗文抒情达意,笔者把自己巧用课文诗句和典故写的一段我校与英国友好学校联欢的开幕词读给他们听:“暮春三月,惠风轻拂,杂花生树,燕舞莺歌。惠风送来远方佳朋,燕语传递主人盛意——有朋来自远方,心情何其欢畅!海内遍存知己,天涯犹若比邻。今天,高朋胜友,荟萃一堂,让我们拨动琴弦,奏响高山之韵,流水之音;让我们放开喉咙,歌唱和平之美,友谊之长!”使学生感到读写结合是一件美事,也真的不难。学生在“写出景物特征”的训练中,佳作迭出——《横渡黄河纪行》流淌着古朴苍凉的韵味,《雨后香山》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夕阳写意》更是妙笔融情,在最后一段写道:“为什么诗人只会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从不曾看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许因为我是下午4点出生的吧,我对夕阳从来就有新的定义: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晚开的花;只有夕阳才能孕育那崭新的朝阳!”笔者的一篇下水作文《巴山蜀水蕴诗情》,又在“书写主观情意”的写作训练中,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这样,常写随笔,就会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得到鼓励和赞美,学生又会感到一种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讨论、评价老师与他们同作的文章,他们既觉新鲜有趣,又会感到距离写好文章并不遥远,也就不畏惧提笔写作,甚至会主动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长此以往,良性循环,就会事半而功倍。
第三、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地发展,让学生的思想感情由幼稚走向成熟。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训练的计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能有科学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核心便是思维。
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从材料搜集、主题提炼、内容安排,到语言选用,都离不开思维。根据学生作文的需要,应侧重训练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综合而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审题立意的训练,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选材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通过构思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叶老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有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思维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以思维为主要成分,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必须有意识地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越写越聪明,越写越会写。一旦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思维敏捷,思路清楚,他们便也会“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能将“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了。
第五篇:浅议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浅议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临夏县漫路乡漫路中心小学教师:刘彩霞
教学活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情感交流。即教师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呢?
真诚的关注和沟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备教材,备方法外,尤其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其身心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状态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只顾着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不同层面时,就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过大,或者负担太重。楷避免此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桥梁,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倾诉自已的内心实感。在新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发生在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感人事迹,然后说:“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被同胞之间血肉亲情所震撼、感动。我想会有很多同学借此倾诉自己的心声,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好多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争着回答。通过同学假道学的回答,我对他们的想法了解了,从而在授课中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明白了“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处处有爱的,处处需
要爱。这种沟通,使教师抓住了学生想了解的关键内容,讲解时一语中的。而学生被教师的真情所感染,听起课来注意力也异常集中。
角色转变要“无形”
作为教师,从知识结构来看明显高于学生,再加上备课过程中对文章的思路,中心,线索都了然于胸,但在讲课时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讲了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会呢?殊不知,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却是全新的,他们需要反复的理解才能接受并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摆在在学生的位置上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而这种转化又要通过情感的感染,意志的努力和行为引导的方式来实现。在讲《穷人》这篇课文时,有一段妻子和丈夫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都是非常令人心酸的,为了使学生能读出这种感受,我特意设计了一些对白,当学生每读完一段时,我作为一个“旁听者”说出了此时的内心想法,而且全然是以一种学生的口吻很“幼稚”的思维来进行叙述的。这个很小的转化,却让学生耳目一新,完全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化,做到了用行为来感染学生,用语言来对学生施加影响,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学生的情感往往随着教师的情感而转移。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地主动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做好师生之间的情理交融,发掘学生潜力。教师要在教学
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发现学生的反应跟不上,一定要停下来,鼓励他们提问,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中间,一同感受,一同寻找捷径,对学生动之经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进步。
总之,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多找学生谈心、聊天,消除学生的“害羞”、“惧怕”心理。相信教师只要用心去倾听,就一定会带来教学中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