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教学设计[戴秀娟]大全

时间:2019-05-12 18: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物》教学设计[戴秀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物》教学设计[戴秀娟]大全》。

第一篇:《礼物》教学设计[戴秀娟]大全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感情;

②初步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③边读边想,体会人物内容;④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疼爱女儿,女儿体贴父亲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亲送礼物及女儿接受礼物的心情。

课前准备:

1、搜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关心父母的故事读一读。

2、回忆父亲关心自己成长的一些生活细节,记录下来。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同学们,课前大家搜集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关心父母的故事,愿意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吗?

2、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文――《礼物》(板书课题,齐读)。这份礼物蕴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一起去文中找一找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在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互读,互评互议,直至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这篇课文以“礼物”-自行车为线索,讲述了父女间真挚感人的故事,在叙述顺序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快速浏览课文,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学习伙伴,然后与你的伙伴交流本文的叙述顺序。

2、具体说说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师板书。

买自行车忆往事送车原因送车

四、默读课文,体验情感。

文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五、小结。

六、作业:读课文,力争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细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礼物》这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礼物主要指什么?谁送谁一辆自行车?(贴图片)

二、读中悟。

一)悟女儿接受自行车的心情。

1、同学们,你们接受过父母或亲人的礼物吗?当时心情怎样?可是文中的“女儿”接收礼物却哭了,为什么?请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汇报交流。

3、引导体会(出示课件)

二)悟爸爸为女儿送礼物的心情。

过渡:这样的孩子谁不疼,谁不爱?爸爸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

1、女儿快十五岁了,他对女儿说了什么?

2、当时爸爸会怎么想?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机学习“插叙”手法。

3、多媒体出示:他隐隐猜出几分。他猜出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4、汇报交流。

三、重温细节。

多媒体出示文中的重要语言。

四、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一定被这个父亲的伟大感动着,也被这个女儿的懂事所折服。请把自己的行为与文中的女儿对照一下,想想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五、作业。

1、结合课文,理解带点的词。

①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小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后所剩无几。()

②没妈的孩子真是可怜。()

2、把自己印象深的词句抄写或默写在摘录本上。

六、拓展作业。

请试将自己当作文中的“女儿”或“爸爸”写一写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倒叙的写法)。

第二篇:《礼物》教学设计[易娟 邱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勾出生字、词,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到过哪些礼物。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置疑引入

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今天要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板书:礼物)你想知道这是一件什么样的礼物吗?一起走进课文《礼物》中去解开谜底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掌握概括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2检查生字词情况,齐读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重点理解“孤苦伶仃”、“捻”、“搓”的词义。

3抽生读课文,生生互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顺没有”。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1刚才你们自己读了课文,听了别人读课文,你知道老婆婆的生活条件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请迅速勾画下来,先给你的同桌说说。

2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教师相机点拨:有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到本课学习中。

3根据师生共同整理的内容,点拨学生采用勾画重点词进行理解,并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在交流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抓住“砖头支起一口锅”、“野菜”、“只有„„才”、“唯一”等词语来体会),请大家把勾画出来的词句反复读读,并深入体会,交流感想。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勾画出体现老婆婆心情欢快的词语:“金黄的树叶”、“小鸟和虫儿的啼鸣”、“月亮当灯笼”等。从“每天天亮”、“拾柴割草”、“编筐织席”、“夜里”、“捻麻线”、“搓草绳”、“一年四季”、“手脚不停”等词语中体会老婆婆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啊,穷困并不可怕,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3)通过对比穷困和乐观,以各种形式指导朗读第2段,体会感情变化(同情——赞赏)。同情老婆婆的孤苦伶仃,赞赏老婆婆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出相应的语气和情感。

(4)这样一位老婆婆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勤劳、善良、乐观。)

4课件出示:“奇怪的是:这样穷苦一个老人,谁都尊敬她。”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婆婆受到每个人尊敬的原因。

(1)自由读文,全班交流,反复朗读。

(2)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子勾画下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好在哪里?揭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外貌特征,要抓住特征来具体描写。

(3)老婆婆的礼物是什么?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4)同桌互读,体会老婆婆的礼物送给哪些人?产生了哪些神奇的作用?教师引读,再次体会礼物的神奇作用,感悟老婆婆受到每个人尊敬的原因。

(5)四人小组讨论,各式各样的人接到老婆婆的礼物都产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当时又是怎样想的?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体会老婆婆的礼物为什么会这么神奇。把每一种人接受礼物后的心情表达出来,加深课文理解。(如:伤心的人,会想到流泪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只有勇敢面对,像老婆婆一样微笑着生活;愤怒的人,会想到老婆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抱怨,笑对生活,自己的怒气又从何谈起;劳累的人,会想到老婆婆生活穷困,但态度乐观,不停地劳作,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自己的辛劳又算得了什么。)

(6)是啊!微笑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让人们的痛苦得到缓解,让人们的疲惫得到放松„„这就是微笑的神奇所在。微笑吸引着每一个人!课文中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把你喜欢的地方再读一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再现微笑的神奇力量,从而加深对老婆婆贫困而充满阳光的生活的感悟。

(7)各式各样的人,除了课文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人到过老婆婆那里?老婆婆会微笑着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讨论交流。

四、总结感悟,拓展延伸

老婆婆的生活虽然穷苦,但她勤劳而善良,她的生活充实而美好,因为她微笑着面对生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各式各样的人,所以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1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没有神奇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呢?你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吗?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同伴、全班交流。

2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微笑着面对人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都真诚地对待别人,送给别人真诚的微笑。

第三篇: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常秀娟

认识人民币

八一小学 常秀娟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68-7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觉1元的实际价值,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出示超市情境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几幅图,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

揭示课题: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2、介绍人民币的来源

很久很久以前,并不有人民币,怎么办呢?人们就交换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我有一头牛但是需要一匹马,我就用我的牛去换你的马。慢慢的,交换物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就产生的货币。经过人们不断的劳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货币就由最早的贝壳逐渐变成了现在的人民币。

【讲述人民币的由来,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认一认

1、从你的信封里拿出你带的钱,你一共拿了多少钱?介绍一下你拿的钱?指名学生举起来说一说

【明确的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让学生搜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途径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人民币上有不同的汉字、图像,但是谁发现人民币上还有一个共同的图案是什么?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全体起立向国徽敬礼,跟老师说;“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礼毕,请坐”。同学们,爱祖国就要爱人民币所以我们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图乱画,更不要故意损坏它。

【渗透德育教育: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爱护人民币。】

(二)分一分

1、同学看,这么多零零散散的人民币是不是太乱了?现在就请大家把你的人民币整理一下,分分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2、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他是按人民币单位分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谁还有不同的分法?她分成了纸币和硬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对人民币进行分类,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探究元、角、分之间进率。

1、(1)一枝铅笔一角钱,两枝铅笔几角钱?五枝铅笔几角钱?九枝铅笔几角钱?十枝铅笔几角钱?十角钱。还可以怎么付钱?一元。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板书:1元=10角)

(2)、1元=10角,10角=1元

2元=()角,20角=()元?

生:2元=20角,因为2个十是20。20角=2元,因为20里面有2个十。

3元=()角,40角=()元。

【说出计算过程,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渗透单位转换的思想与方法。】

(3)同桌之间互相练习,每人出2个这样类型的题。你说他答,他说你答。

(4)换一换(同桌练习)

一张1元想换成一些相同面值的人民币,可以怎样换? 一张1元可以换成几张5角? 几张2角可以换成一张1元? 几张1角可以换成一张1元?

请你先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在换一换,要不然你可要吃亏啦。【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那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3、课件出示1分

同学们?一分钱虽然少,我们可不能小瞧它。一分一分攒起来,(课件出示储蓄罐)就可以办许多有意义的事。比如买书,买 学习用品,还可以用这些钱去支援灾区的小朋友。

【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合理使用零花钱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做个有爱心的孩子,渗透德育教育。】

三、实践应用

1、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老师就来考考你,看看谁的本领大?

(1)3元=()角,2角=()分,10分=()角,40角=()元

(2)想想做做第2题

5角+2角一共几角?1元+5角+1角一共几角?(3)我有这么多钱?买一个蛋筒够不够? 1元 2张2角 3个1角

(4)巧克力的价钱接近2元,它的价钱可能是多少钱? 7角()1元5角()1元8角()

【练习设计有层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有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2、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小文具店开业啦!(1)谁来当小经理,介绍一下文具的价格。铅笔3角 橡皮4角 尺子2角 练习本9角(2)购物活动:

1.用一元钱买任意一件文具,应找回多少钱? 2.用一元钱可以买哪两件文具,应找回多少钱? 3.用一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件文具,找回多少钱?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教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小明想去邮局寄信,寄往本地的信要8角邮票,怎样付8角?同桌活动,你有几种付法?指名上台汇报

归类条理:同一种面值的人民币。两种面值的人民币。三种面值的人民币。【方法多样、开拓学生思路,同时经过归类条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游戏猜一猜:

今天大家表现的非常好,老师带来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如果谁能在最短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就把物品送给谁。

尺子6角 橡皮2角5分 旋笔刀1元5角 铅笔 5角 生字本8角

【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活动活跃学生学习气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其次,让学生了解物品的价值,获得初步的生活经验。】

四 总结

同学们,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你们现在手里拿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做一个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孩子。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作业:生活中,你和妈妈购物时,看一看商品的价格,并试着帮妈妈算算账。

【生活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听儿歌一分钱,整理学具。

【在愉悦的心情中,结束学习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八一小学 常秀娟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课时,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购物的挂图。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人民币的分类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 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回顾本课的教学,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首先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虽然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又估计不足。第二是认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第四篇:《戴小桥》教学设计

《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著名童话书籍,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计 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二、激趣导入,爱上阅读

1、老师提问:今个学期我们班共同阅读了哪些课外书籍?其中你最近在阅读哪一本课外书?

2、依照图片猜童话故事名称。

三、课内得法,概括读书方法

老师问:平时老师课堂上怎样指导大家读书?

学生答:先把生字学习了,遇到不会的字请教身边的人。学生答:再把文章读一遍,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学生答: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背诵。学生答:学习写自己的感受。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计 课时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读书历程,激趣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读故事书吗?从开学到现在都读了哪些故事书?(说书名)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好听的故事,保证你们读了会哈哈大笑,相信吗?我们先掌声欢迎一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

戴小桥图片)这是谁?(板书:戴小桥,并指导书写“戴”生书空,组词)

3、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藏在了一套书里,请看:(1)(出示该书,课件出示封面),这套小说共有3本,分别是(依次出示3本书),现在我们聚焦其中一本。一般我们拿到图书,要先读封面,你从封面知道了什么?

(书名、图画、作者)(相机点击课件,突出作者 “梅子涵”)认识这些字吗?你在哪里学会这个字?(我班同学名字叫倪梦涵)你们能在生活中学会字,真棒!

(2)(点击课件 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梅子涵爷爷。你们看,他两鬓已经----花白。对,梅子涵爷爷年龄已经很大了,可是他仍然有着一颗童心,他也最懂孩子们的心思。他写了许多适合我们小朋友看的故事书。他还有好多作品获得大奖呢!

4、孩子们,刚才我们读完了封面,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目录吧,轻轻打开目录,你可以从上往下读,也可以从下往上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大声读,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名字是哪个?(师相机问)能猜猜书中是怎么写的吗?

书中这样有趣的故事多着呢,我们赶紧去读读吧!

二、走进故事 ㈠林晓琪救了我

1、读题目,提问题。

同学们,读书贵在提问题。读了故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阅读引领,明白内容。

过渡: 这件事发生在一节数学课上,猜猜他们的数学老师是谁?(哇哇老师),猜猜为什么叫哇哇老师?哇哇老师正在上课,这时,戴小桥却在发抖,因为什么呢,猜猜?因为害怕哇哇老师一直问个不停,所以他一直在憋着。

出示:就在这时,林晓琪突然“哇”地哭起来,说:“我小便尿在裤子上了。” 想想:

1、林晓琪说这话时该有多不好意思,怎么说的?谁来说一说?

2、哇哇老师好凶啊!林晓琪还很怕她,那他又会怎么说?谁来读? 这时同学们的反应呢?子涵爷爷写得可生动了,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我们都被吓了一跳,接着就笑得再也不像上课了,而且还有人从座位上摔了下来。

刘东没有摔下来,但是他笑得离开座位,捂住肚子蹲在走道上,快活得没有办法形容。

他只要一笑,就会这样。

杜家严又跺脚又捶胸,因为他以后可以写“林晓琪是个小便大王”了。自由读。

谁来做刘东?读一读,做做动作。谁来做杜家严?读一读,做做动作。

小结:刚才你们成了故事里的人物,进入书中的情境,读到了人物的心里去了,你们都入境了。(板书

入境)

接下来,戴小桥就以帮助林晓琪拿裤子为名,第一个飞出了教室,我们当然知道他首先肯定会飞到—厕所。

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家能写得这样生动,肯定也有他的生活体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2个故事。㈡裤子作文

⒈戴小桥说,他还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哥们儿(猜猜是谁),就是他们的语文

老师,叫做——毛小弟。

⒉戴小桥不仅喜欢这个毛小弟老师,而且还喜欢他布置的作文,叫什么作文?(裤子作文)

⒊“裤子作文”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汪小中写的一篇作文有关。(质疑故事名字由来)

出示:汪小中的作文P39 昨天,妈妈帮我洗澡,把我短裤、棉毛裤和外面的裤子一起脱下来。我说:“你为什么把我裤子一起脱下来?”妈妈说:“洗澡呀!”我就说:“那么你早饭、中饭、晚饭可以一起吃吗?”妈妈说:“这和早饭、中饭、晚饭一起吃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你可以把我三条裤子一起脱下来,那么就可以三顿饭一起吃!”

妈妈没有办法,只好把我的裤子穿上,重新脱,我说:“一定要一条一条脱知道吗?”

妈妈说:“知道了,知道了。”

事情应该一件一件做,饭应该一餐一餐吃,洗澡的时候,裤子也应该一条一条地脱。这个道理,不但我们小孩儿应该知道,大人也应该知道。

你们觉得汪小中这篇作文怎么样?

因为汪小中按照自己的愿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作文真实、有趣,让人爱读,戴小桥他们也特别爱写这样的作文,他们称他为“裤子作文”。

⒋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裤子作文,想不想听? 出示:马儿帅的作文(文本朗读)(他家的猫不注意计划生育,生了好几只小猫,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如果这些小猫长大了,仍旧不注意计划生育,生更多的小猫,那么怎么了得?结果,爸爸妈妈只好把小猫送人了,只留下两只。)

相信马儿帅家下回再有小猫,一定会首先送给这群哥们儿。⒌下面,你们想听谁的作文?

出示:曹迪民的作文

你们想请谁来读

他妈妈不懂得节约,吃了一顿饭,用了四张餐巾纸,被他狠狠批评了一顿,可是他妈妈说,什么?我挣的钱,养活你,我用四张餐巾纸,你批评我?你知道我为什么用四张餐巾纸吗?因为我感冒了!你一点儿不会关心父母!结果,他只好向妈妈道歉!

你们觉得曹迪民和妈妈谁说得更有道理? 我们来看看他们班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文本朗读:我们争论起来,那么应该节约用纸难道不对吗?争论的结果是,曹迪民的妈妈应该先表扬曹迪民节约用纸的精神,再批评曹迪民不关心父母的缺点。

这样的结果,你们赞同吗? ⒍我们再来看看杜家严写的。

出示:杜家严的作文

师读他爸爸每天都喝两瓶啤酒,肚子已经快成大肥猪了。可是他妈妈说,男人肚子大才有风度。

你爸爸肚子大吗?喝啤酒吗?

⒎要说,他们认为写得最有趣的,是刘东写的。出示:刘东的作文

你们知道谁听得最高兴吗?

文本朗读:听得最高兴的是杜家严,因为他也喜欢在纸头上写谁和谁结婚。其实,写谁和谁结婚的人,就是自己最想和谁结婚!

这是一群(天真、活泼、淘气)的男孩子,因为()。

小结:多么自由的天地呀,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心里想些什么,都可以真实地写出来,这样的作文,谁也不会害怕的。我们以后写作文也得这样,就不会觉得难写了。

再读这两个故事。(我们轻轻打开故事书,从目录找到这两个故事,用自己喜欢飞方式把这两个故事再读一遍)

小结:像这样的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呢。所以我们就要有计划地读,比如一天读3个故事,那么13天就可以读完这套书了,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计 课时

第三课时

一、好故事交流

二、回归文本,找找影子

王老师也很喜欢这本书,读着这些故事,我会觉得很有意思,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有个老师,和哇哇老师一样凶,我们都非常怕她,看见她,我就躲得远远的。看来,梅子涵叔叔书里写的就是我们自己呀,写的就是发生在我们小朋友生活中的事情。这本书中哪一个像你呢?哪一个向像你的哥们儿。?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来寻找我们班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你可以从自己身上找,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找。

出示:寻找我们班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

三、总结方法,激发读书兴趣。

1、送礼物---歌曲《宝贝爱读书》

2、回顾读一本书的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一本书,名字叫--《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看一本新书,我们先要看----封面,接着看---目录,最后看-----故事内容。你们都走进了书中的情境,读书不仅要入境,还要细细体会人物的情感,明白书中的道理,这就是入情,入理。还可以边看边猜,也可以边看故事边看图。。。。我们以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读更多优秀的作品。板书:入情 入理

四、阅读作业,引向书海。

1、将今天听到的故事试着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一起读《戴小桥》

3、阅读梅子涵爷爷的其他故事书。《出示图书封面》 《梅子涵经典儿童小说》《女儿的故事》《小时候的鬼样子》《大头小妹和我》

第五篇:于小 高秀娟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描写了一幅初春美丽的图画,诗中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涵于写景之中。

二、学情分析:

《望庐山瀑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是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诗义,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古诗。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感情朗读、想象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五、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李白的资料,积累李白的诗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件出示图片(日月潭 葡萄沟 傣族苗寨泼水节)

1、回忆学过的课文。

2、引入庐山美景

课件出示庐山的图片,师简介。

“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初游庐山,看到这壮丽的美景时所做的一首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感受他的风采,体会他诗歌的豪迈!”(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同学们,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先让我们走进庐山,去倾听李白的声音!”(课件展示庐山瀑布风景,配诗朗诵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的神奇与瀑布的壮美。)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课内学习及课外学习的收获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先调动起他们的读诗热情,再了解李白的信息,诵读李白的诗篇,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明晰学习古诗的方法 出示儿歌,明晰古诗学习的方法。

(一)解读课题

1、大家齐读课题。

2、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3、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 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4、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 二字)

(二)知诗人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对于他的有关信息,你了解多少呢?”

(学生交流李白的信息。及李白的诗作,如《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品读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a.课件出示:(没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让学生边读 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b.课件出示:(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 c.教师描述“紫烟”与“日照”的关系。d.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指导朗读第一行诗。

(通过评议,重点指导“生紫烟”的读法,要求读时语气舒缓,声音 又轻又柔,能让人陶醉在紫烟里。)

e.大家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边入情入境地诵读第一行诗。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

课件出示对比瀑布的图片,生讨论庐山的瀑布有什么特点。

a.你们平常看到什么东西用上“挂”字?诗中“挂”字是什么意思? b.观察画面,瀑布吊在山前像什么?

c.师描述:在紫烟缠绕的香炉峰上,一条白色的瀑布像河流一样垂 挂在山前,多么有气势!d.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句诗,读时强调“挂”字。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读,配乐诵读等读好第三行诗,读时要求语调稍扬,重点指导朗读“飞流直下”,要求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室的房顶上,大概有3米高,3千尺相当于300多层教室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 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我们以前学过“银河“这个词,谁能说说”银河“是什么?

9、课件出示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 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大家想一想,李白在哪一首诗中也展开想象,用到“疑”字?(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

11、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 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 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四、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自由练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指挂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上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生上台演读)

3、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

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

4、瀑布以它神奇的美感动着诗人,诗人以它神奇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此时此刻,谁能够用上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练习书写生字:炉、烟、流、银

1、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学生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2、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师生评议。

下载《礼物》教学设计[戴秀娟]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物》教学设计[戴秀娟]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礼物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2有层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热切期望。导学过程:一导课激趣,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

    《礼物》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分析:《礼物》是北师大新世纪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小作者去年和今年收到家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从中学会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语言浅显、易懂......

    礼物教学设计

    17 礼物 教材分析: 《礼物》这篇课文,全文都是短句,凝练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不断给人留下悬念,让人去想象,去思考,并在文末揭示谜底,这件礼物就是微笑。这位送礼物的人,原来......

    礼物教学设计

    礼物教学设计 礼物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合适的礼物能带给别人快乐。2、学习用句型“邮递员熊伯伯给谁送来了什么”及“我要送给谁什么东西”来进行讲述......

    《礼物》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殷切期望。教学重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课时:2课......

    《礼物》教学设计

    礼 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她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生活贫困而朴素,品质勤劳而善良,正因为她无私地把微笑送给别人,因此人人都尊敬她,其实,我们每个人......

    礼物教学设计

    《礼物》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一写: 1.自己接受的特别的礼物、接受礼物的过程和心情。 2.自己设计和准......

    教师工作总结 张秀娟

    个人工作总结 天桥小学 张秀娟 2012825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始终如一的在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努力“传道授业解惑”,未来教育之路必将开满五彩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