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第一框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主讲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一次“航班”试飞考核为主线,完成本课知识串联。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知识树。然后开始探究活动体验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热爱社会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去一个月里MH370航班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飞机去哪儿了”成为我们每天所想的事,而我们现在所在的SZ370航班即将试飞,你们作为本次航班的预选成员,为了让辛勤工作的家人不再担心“你们能去哪儿”,请大声告诉我: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是否有信心通过本次考核成为正式成员呢?
先看一组图片,猜测考核范围: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第一框
我作为本次考核的负责人,要告诉你的是„„本航班在前两周已经成功飞过“生活与消费”站,“生产、劳动与经营”站、即将进入“收入与分配”站进行试飞活动,该站里机关重重,陷阱颇多,只有把握通关秘诀才能顺利通过。加油!
(二)合作探究
各小组围绕“分配”总结本次考核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并展示到黑板上。
(三)重点精讲
为了使咱们的每次试飞都可以顺利着陆,咱们还需再进行试飞培训。
通关秘诀一:生产决定分配
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p58 1.根本原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
2.直接原因: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通关秘诀二:按劳分配
1.基本内容和要求 范围、尺度、对象、标准
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必然性 P58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来说: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2)意义P59 ①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体现效率原则
②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体现平等地位→体现公平原则(3)地位P58、59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②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通关秘诀三:按生产要素分配
1.形式
2.意义(两个尊重,两个一切)
备注:根据关键词区分收入分配方式
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绩效工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土地流转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回顾考核要点,准备试飞 通关测试1
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小李的妻子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他家在市区有一套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近期他还在股市赚了3万元,向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通关测试2 张某一家五口人,月收入26000元。其中张某之父是国有企业中层干部,月收入6000元;张某之母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月收入6000元;张某自己投资经营一家小公司当老板,月投资利润收入9000元;张某之妻是一外资企业的化验员,月收入3000元;张某之妹参与政府早餐工程,开了一个早餐亭,月收入2000元。
(四)总结
SZ370航班试飞成功,恭喜各位顺利通过考核!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次这样的试飞考核,希望你们在每一次的试飞当中都认真对待,有所收获。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 2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课余作业】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7.2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选择。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效率优先的必要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1、坚持效率优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大李迅速致富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靠劳动和经营致富的热情。当然,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差异,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是不可避免的。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5页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计算会议成本,能使会议组织者和参加者时刻有效率意识和效率观念;减少开会次数和时间,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这家公司的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追求。教师提问:我国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对效率有影响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教师活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必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经济建设中,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其次,环境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下一个治理的 7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的9%。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教师引导: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会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如果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导致两极分化,反而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分配众还要兼顾公平。兼顾社会公平(1)公平的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6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两种观点进行讨论。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师活动:在收入分配中既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是不是矛盾?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7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回答:什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何贯彻此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 9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也明确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基本要求。
【课余作业】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学体会】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内容总结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3.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生产决定分配;
(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3)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一
高一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课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 5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5.纸币的含义,发行量? 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6.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7.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8.汇率变化的意义是什么?10页最后一段 了解外汇、汇率 9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11页
第二课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
12、13页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正比 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14页最后一段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5页第四段(重点)5.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何理解“需求有弹性,弹性各不同?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影响大,即需求弹性大。6.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不同(替代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 7.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2.消费类型的三种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3.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21页 5.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如何评价?22-23页 6.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注:第一单元不单独考大题,以选择题为主,不过(价值规律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理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知识,与后面的企业经营、国家宏观调控存在联系,出现相关大题时可能会涉及到。
第二单元 第四课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32页第一段 3.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实原因: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4.怎样发展生产力?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三是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四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是: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及表现?主导作用
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 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及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35页第二段
10、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什么?比较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非公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课
1、企业的含义?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2、公司的含义,法定的公司形式及两者的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结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4、股东的权利义务?52页
5、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不善的企业会? 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7、劳动的意义是什么?44页第一段 就业的意义是什么?45页第一段 我国的就业形势怎样?45页第二段 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45页第三段
8、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47页第一段 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者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第六课
1、我国居民的投资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储蓄存款(便捷)、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债券(稳健)、保险(规避风险)
2、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作用是什么?利息的计算,储蓄的种类及特点。
3、股票的含义、股票投资的收入来源(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发行股票的意义。
4、债券的含义,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各类债券的特点。
5、商业保险的含义、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及新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七课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意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国家为什么要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因为它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3、其他分配方式包括(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
4、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是什么?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5、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一致性表现为: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第八课
1、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税、利、债、费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哪些内容? 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调控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有保障: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1、税收的特征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无偿要求强制,强制是无偿的保障;强制和无偿决定固定性
2、什么是增值税?征收的意义是什么?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是什么?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 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 5 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区别 6 纳税人的权利? 83页最后一段
第四单元 第十课
1、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5、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市场规则 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固有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③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后果是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要求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8、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十一课 1 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96-97 页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经济建设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十二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实现载体?(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有弊 利有三: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弊有二: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风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威胁
3、世贸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我国入世的时间
4、如何评价我国入世的利与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利有二: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弊有二: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结合一起;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增加。总体评价:入世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5、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第五篇:必修一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
高中政治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邢台市第七中学
牛泽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国家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自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常识虽有有较强的兴趣,但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国家经济领域的情况了解的不够深入。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探究,从而获得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和本质
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
3、理解财政的作用
4、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用途
6、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知我国财政的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和方向,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财政收支
2、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看“鸟巢、水立方、青藏铁路”,提出问题1:鸟巢、水立方、青藏铁路的建设,由谁负责和投资?为什么不是个人或某些企业? 学生回答:略
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以上项目 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问题2:我们还知道哪些工程是由国家承办和兴建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展示图片、点评:(略)
观看视频《小明解读2017年国家账本》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财政的含义、本质及实现(1)含义 生:思考回答(2)本质 生:思考回答
思考1:国家形成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3)实现
思考2:国家财政是如何实现的?是不是国家想怎样收就怎样收,想怎样花就怎样花?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来实现的。展示图片: 全国人大会议上财政部长作预决算报告
2、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 A、含义 生:回答(略)师:那么,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呢?最重要的来源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回答。生:回答。
B、渠道:税、利、债、费
合作探究1:什么因素能影响到你的零花钱?什么因素能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生:回答。师:总结发言。C、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生:回答。师:总结发言。
合作探究2:是不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师:过渡:科学发挥财政的作用,还要恰当进行财政支出。那么什么是财政支出呢?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 A、含义
B、具体用途(学生总结回答)(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生:回答
师:重点解析财政收支平衡
3、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思考:同学们根据课本的解释能不能举例说明财政的第一个作用? 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思考:同学们根据课本的解释能不能举例说明财政的第二个作用? 生:思考回答。
师:基础设施行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个人和企业没有能力且不愿意投资,只能国家投资。过渡: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的建设,调节资源配置,从宏观上讲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也是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3)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思考:同学们根据课本的解释能不能举例说明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生:思考回答。
师: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怎样算是平稳呢?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最终要通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反映出来。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预算和国家决算参与社会分配的,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等常识。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九、板书设计
一、财政的含义、本质 及实现过程
二、财政收支
1、财政收入的含义、获取渠道及影响因素
2、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
3、财政收支的关系
三、财政的作用
十、教学反思
财政问题与国家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新时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更深的体会,培养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鲜活的事例和图表,向学生展示有关内容,采取启发思考、讨论的方法,拉近学生与财政的距离。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调控,否则时间会比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