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教案 新
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与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二篇: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
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 冯琳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文化”,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导入新课 词汇。你能列举出一些跟它有关的词汇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环节一:看春运,说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化”包含着非常宏大的内容,可事实上,文化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PPT-2“回家”)。
1.感悟文化 “春运”被戏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每年这段时间,将近2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规模达到世界人口1/3。大家想过为什么会有“春运”呢?
除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春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密切相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化与亲和力最典型的表现。正如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
通过对“春运”现象
汇。
学生活动 列举与“文化”有关的词
通过设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设计意图
(1)回忆联想“春运”场景,分的观察和享生活体验。
(2)学生思考回答“春运”的原因。
对春节年俗的分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体验文化的影响、感受文化的特点。住的温暖需求》所言:见PPT-3。而这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深刻影响。环节二:晒年俗,议文化
提问:过春节,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PPT-4“晒一晒”)
可补充:“逛厂甸”(PPT-5)。北京厂甸以琉璃厂文化街闻名遐迩。过年时厂甸是特定的市场,除展销文物、书画、字帖、金石、珠宝、玉器等工艺品外,各种京味风味小吃,像年糕、元宵、爱窝窝、茶汤、灌肠、豆腐脑儿、炒肝等,非常丰富。最有厂甸特点的是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几乎成了逛厂甸的标志。
在人类的遗传中,自然遗传固然重要,文化遗传更为重要。年俗就好比“文化DNA”,代代相传。
提问:通过分享年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4)学生回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文化各具特色。
环节三:溯源头,问文化
观察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了解这些特色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提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2.文化的内涵(PPT-6)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类的文化和个人的文化修养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提问: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着“文化”这个词,谁知道它的来源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文化”的理解(PPT-7)。
提问:请大家分析这些说法中的共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的内涵和分类,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同点是什么?
教师提升观点:可见,无论中西,“文化”一词都具有与自然相对应的含义,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环节四:察现象,析文化
出示三组有关“文化”的词汇,请大家分析其中的差异(PPT-8)。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意指“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指精神文明);文化底蕴(意指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来讨论文化,共同归纳(PPT-9):
①大文化:相对于自然界而言人的所有创造物;
②中文化:指精神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
③小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教师指导如何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时明确:我们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采用的是“中文化”概念。可见:文化的概念(PPT-10)。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环节五:较中西,辩文化。
3.文化的教师出示图片,以德国与中国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别为例,对比西方与东方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人为的创造。
(3)学生讨论分析。
(4)学生思考并讨论。
(5)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文化”的类别。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行为力量 的文化差异(PPT-11)。
PPT-12至PPT-21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
教师提问:请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则更多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差异,见PPT-22。
(1)学生讨论回答:
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文
行为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化的差别,在于东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存在巨大差异。
从中感受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师提问:这些核心思想作为文化,(2)学生回答: 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结论:PPT-23。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应有具有文化自觉,识别文化的影响,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课是《文化生活》模块的开篇。在这一课中,我们从体验丰富多彩的文课堂总结 化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回答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A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在实践中它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文化影响着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中。
课后活动:
回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 文化”,就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答案】D
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答案】B
【评价建议】
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体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解说等多个能力维度入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从多个层次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与本科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调查报告、观察记录等),更全面地评定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和智慧。
【补充材料】学者眼中的“文化”
1.泰勒(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进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学者):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因“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名):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6.萨皮尔(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
2012-11-22 人教网
[打印]
第三篇: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依据】因为“文化是什么”贯穿整课书的知识点,是本课时的最基础的问题,所以确定为重点。
2、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依据】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
2、讲授式教学法
因为本课时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这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区别文化和经济政治,通过钱钟书的一个问题引入文化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讲授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学校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本环节设计意图]
(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文化)【过渡】
既然我们从生活中能够感悟什么是文化,那我们文化生活中式如何定义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
(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例说明:龙泉塔、墨子鲁班博物馆等等(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本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区分文化政治经济的区别,并总结分析出文化的特点)【过渡】
研究文化不仅要关注他的含义特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产生能够带来哪些作用,对国家多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三)文化的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文化的力量的一个总的介绍,同时也是本框内容的升华让学生明确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环节设计意图](明确文化的涵义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七、分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3.下面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在有人类社会之前 就有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的每一处古迹都 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人类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来体现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人们的文化素养都不是生来就有的
5.人民网载文指出,构建思想道德防线,关键在抓教育,要重视经常性的教育,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强调抓教育 是因为()A.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B.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文化的形成 C.教育是塑造人们文化素质的物质力量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8.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造 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 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选做题)
1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中,一个正在看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小男孩,当看到灰太狼的阴谋即 将得逞,将要吃掉喜羊羊的时候,出于义愤,一时激动,竟然拿起自己的心形塑料玩具,用尖角狠狠地砸向灰 太狼。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 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属于文化范畴吗?为什么?
(2)材料反映出文化的哪些特点?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由于是文化生活第一课,对整个教材和学生今后的学习都起着一个很强的引领作用,所以关键是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该课时首先使用了枣庄本地的特色文化来引领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直观并系统的理解,提起学生对研究文化特色和形式的兴趣。通过展示,效果较好。不过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的特征是由于较为难理解,用的材料较多,耗费的时间较多,有点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引以为戒。
九、使用说明
1、本节课的特点是:主要选取了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文化元素来进行学习
2、学习第一部分“文化万花筒”,建议采用交流学习的办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身边的文化元素优哪些,并且存在什么特点
3、学习第二部分“文化是什么”,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材料中总结文化的内涵。
4、学习第三部分“文化的力量”,建议采用分类分析的方法,从个人和国家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凸显出文化的这种精神力量。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AAC
(二)主观题:(1)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及其产品。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2)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②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
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已经 深入人心,并影响人的行为。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以电视为物质载体向大众传播文化产品。
第四篇: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 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
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本课小结:
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