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
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 冯琳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文化”,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导入新课 词汇。你能列举出一些跟它有关的词汇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环节一:看春运,说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化”包含着非常宏大的内容,可事实上,文化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PPT-2“回家”)。
1.感悟文化 “春运”被戏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每年这段时间,将近2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规模达到世界人口1/3。大家想过为什么会有“春运”呢?
除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春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密切相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化与亲和力最典型的表现。正如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
通过对“春运”现象
汇。
学生活动 列举与“文化”有关的词
通过设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设计意图
(1)回忆联想“春运”场景,分的观察和享生活体验。
(2)学生思考回答“春运”的原因。
对春节年俗的分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体验文化的影响、感受文化的特点。住的温暖需求》所言:见PPT-3。而这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深刻影响。环节二:晒年俗,议文化
提问:过春节,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PPT-4“晒一晒”)
可补充:“逛厂甸”(PPT-5)。北京厂甸以琉璃厂文化街闻名遐迩。过年时厂甸是特定的市场,除展销文物、书画、字帖、金石、珠宝、玉器等工艺品外,各种京味风味小吃,像年糕、元宵、爱窝窝、茶汤、灌肠、豆腐脑儿、炒肝等,非常丰富。最有厂甸特点的是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几乎成了逛厂甸的标志。
在人类的遗传中,自然遗传固然重要,文化遗传更为重要。年俗就好比“文化DNA”,代代相传。
提问:通过分享年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4)学生回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文化各具特色。
环节三:溯源头,问文化
观察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了解这些特色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提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2.文化的内涵(PPT-6)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类的文化和个人的文化修养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提问: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着“文化”这个词,谁知道它的来源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文化”的理解(PPT-7)。
提问:请大家分析这些说法中的共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的内涵和分类,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同点是什么?
教师提升观点:可见,无论中西,“文化”一词都具有与自然相对应的含义,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环节四:察现象,析文化
出示三组有关“文化”的词汇,请大家分析其中的差异(PPT-8)。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意指“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指精神文明);文化底蕴(意指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来讨论文化,共同归纳(PPT-9):
①大文化:相对于自然界而言人的所有创造物;
②中文化:指精神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
③小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教师指导如何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时明确:我们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采用的是“中文化”概念。可见:文化的概念(PPT-10)。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环节五:较中西,辩文化。
3.文化的教师出示图片,以德国与中国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别为例,对比西方与东方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人为的创造。
(3)学生讨论分析。
(4)学生思考并讨论。
(5)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文化”的类别。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行为力量 的文化差异(PPT-11)。
PPT-12至PPT-21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
教师提问:请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则更多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差异,见PPT-22。
(1)学生讨论回答:
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文
行为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化的差别,在于东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存在巨大差异。
从中感受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师提问:这些核心思想作为文化,(2)学生回答: 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结论:PPT-23。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应有具有文化自觉,识别文化的影响,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课是《文化生活》模块的开篇。在这一课中,我们从体验丰富多彩的文课堂总结 化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回答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A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在实践中它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文化影响着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中。
课后活动:
回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 文化”,就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答案】D
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答案】B
【评价建议】
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体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解说等多个能力维度入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从多个层次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与本科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调查报告、观察记录等),更全面地评定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和智慧。
【补充材料】学者眼中的“文化”
1.泰勒(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进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学者):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因“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名):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6.萨皮尔(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
2012-11-22 人教网
[打印]
第二篇:八年级第一课第一框
八年级第一课第一框
家,温馨的港湾(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巩固记忆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人们平等相处,彼此关爱。家是(),家是(),家是()。
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不仅给予子女(),而且()子女长大成人。
3.()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4.孝敬父母,就要()()()
二、请你选择,体现自我1.用自身行动回答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是()①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感人事迹
②黄香为父亲夏天扇席冬天暖被的故事
③小丽在父亲生病时为其递水吃药
④小红看到同学有新书包,执意让妈妈给自己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2.“爱父母,就给他们洗次脚吧”这则公益广告播出之后,许多老师把父母洗次脚当成一次“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A.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压力.B.增强劳动观念
C.惩罚学生D.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孝敬父母的品德
3.2010年5月10日是母亲节。合肥市某农村中学组织开展“感恩父母,报恩父母”系列活动。下列报恩父母的方式中,不值得农村学生提倡的是()
A.给父母洗一次脚B.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C.给父母买一件昂贵的礼物D.主动帮父母做家务
三、预习课文,快乐生活。
那天,他离家出走。一天没吃东西,饥饿难耐的他,来到一个面摊前。摆摊的老婆婆送给他一碗馄饨。小女孩吃着馄饨,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到碗里。他对老婆婆说:“我们并不认识,您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他吵架他竟然给撵出来了,还叫我再也不要回去了!”老婆婆听了,平静的说道:“孩子,我只不过是给你煮了一碗馄饨,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饭,你为什么不感激她呢?”她愣住了,匆匆吃完馄饨就往家走。当走到家附近的时候,她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门口张望……..(1)促使她回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怎样感激父母?
学会与父母沟通(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巩固记忆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正处于“断乳期”,独立意识增强,易产生()。
(2)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差异。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3)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
2.搭建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1)理解自己的父母(2)尊重自己的父母(3)掌握一定的技巧
二、请你选择,展现自我1.()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A.相互争论B.保持沉默.C.绝对服从D.学会沟通
2.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交往的艺术,以下几种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赞赏父母,这样交往起来会有好心情。
B、帮助父母,这样交往会减少障碍。
C、认真聆听,交往起来避免误会。
D、与父母争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3.俗话说,用理解拆除心里的樊篱。理解父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关爱②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③不向父母提任何要求④宽容父母的缺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三、预习课文,快乐生活。
在当今家庭生活中,最令父母焦虑的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最近,宁宁在自己卧室的门上挂了块“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了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这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庭像旅馆似的。”但是宁宁却不以为然。于是,宁宁与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
⑴宁宁“挂牌”这一举动反映了什么问题?其实质是什么?
⑵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有效解决呢?
家,温馨的港湾(检测案)
一、试金石
1.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当一名女孩从废墟中解救出来时,周围的人都哭了,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挡在倒下来的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②不忘父母养育之恩③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 ④子女应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杨怀保,从少年时代起,就身担学子与孝子两重角色,既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又要照顾伤病的父母及刚入学的小弟,直到考上大学还是一如既往。杨怀保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子女要用心领教父母的教诲
③如果父母身体很健康就不需要我们的关爱 ④我们应以爱和孝敬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解决问题,展示风采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甘肃平凉高三学生张晓。他4岁时,母亲瘫痪在床,父亲被一场车祸夺走了生命,面对这个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家,他没有向命运低头。13年来,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为瘫痪的母亲撑起了一片晴空。
⑴结合材料,请你说说为什么对父母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⑵感恩之余,请你设计三个有意义的孝敬父母的具体活动。
学会与父母沟通(检测案)
一、请你选择
1.陈晨未经父母同意就答应与同学一起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可这时家里装修房子正缺钱,爸爸因此批评了他。鲁杰应()
①跟父母赌气,知道父母答应为止②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拿钱去参加夏令营活动③向父母道歉,并跟同学解释不能去的原因④体谅家里的难处,尽己所能帮助父母分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与父母交往要讲艺术,下列属于“与父母交往艺术”的有()
①认真聆听父母的意见②一切听父母的安排③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④帮助父母做家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以下对待父母爱“唠叨”的办法中,你认为比较好的有()①把你的零食给父母,巧妙地堵住他们的嘴
②悄悄地告诉父母,“唠叨”会影响你的学习
③对父母的“唠叨”一概左耳进,右耳出。
④想一想这是没有父母的孩子想听也听不见的“福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解决问题,展现风采
小王说:“放假了,我以为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了,可是,妈妈说‘不能玩,快抓紧时间学习,努力赶上去!’爸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是重点,是基础的基础„„’他们一唱一和,让我只有听的份,却没有一点申诉的机会。望着爸爸妈妈的那凶巴巴的面孔,我心里可真有说不出的苦。” ⑴你也有类似小王的苦恼吗?你是否感到很难与父母沟通。
⑵你认为怎样与父母沟通?
第三篇: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教学难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学生做探究活动一
教师点评:
1、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2、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释疑】怎样理解“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1)主权高于人权。人权在本质上是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问题,没有国家主权,人权就无法实现。(2)人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有不同,不能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权标准来简单地裁判和衡量别国的人权状况。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所谓“人权高于主权”论、“人权无国界”论、“人道主义干涉”,其实质是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
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教学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4)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三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教学重点: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教学难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问题情境:“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从原来在论坛里的相互谩骂,到名人博客上的群体而骂之,再到著名的铜须事件、虐猫女事件;从谩骂,到人身攻击,再到揭露隐私,甚至直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攻击,网络暴民的行径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他们的表现为:主观上有意制裁别人的倾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威胁当事人人身安全,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等等。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行使言论自由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有的网络言论,擅自公开别隐私或凭空配杜撰,这不仅仅是违背道德底限,也是违法的行为。因此有网友建议,要通过法律法规,直接给予“网络暴民”应有的惩罚。
问题探究:网络暴民的行行径给我们什么警示?我们应该怎样行使自由权利?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宪法赋予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问题情境:2004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人大代表张世昌教授在一份关于沱江污染事故的汇报材料上再次提出了四川省长应向全省群众道歉的要求。沱江污染事件使至少100万人受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干吗要省长道歉?他说:因为环境保护法讲得很清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环境
质量问题负责,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问题探究:张世昌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作为一名公民,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张世昌教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政府的廉洁。只有人民参与,才能监督干部达到廉洁的水平。标志之二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际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代国际竞争中我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关心中国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部分。
认识世界的格局。认识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认识国际竞争中的机遇和挑战。是政治生活的部分。
2、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政治生活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策,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就业问题,人民币的稳定问题,收入增加问题,学校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方法。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政治体制,政治政策、政治机关、宪法、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参与政治生活十分重要。(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问题情境: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位自荐候选人成功当选县区级人大代表。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正在成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些毛遂自荐的参选人,有的成立“选举事务办公室”,有的在选区游行宣传,有的通过网络、张贴海报发布竞选宣言,竞选方式的专业化倾向甚至令前来采访的西方记者也大为惊叹。
教师引导: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参与选举,民主监督,管理,决策,社团活动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实践形式。
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意义: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篇:必修一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
高中政治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邢台市第七中学
牛泽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国家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自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常识虽有有较强的兴趣,但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国家经济领域的情况了解的不够深入。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探究,从而获得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和本质
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
3、理解财政的作用
4、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用途
6、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知我国财政的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和方向,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财政收支
2、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看“鸟巢、水立方、青藏铁路”,提出问题1:鸟巢、水立方、青藏铁路的建设,由谁负责和投资?为什么不是个人或某些企业? 学生回答:略
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以上项目 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问题2:我们还知道哪些工程是由国家承办和兴建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展示图片、点评:(略)
观看视频《小明解读2017年国家账本》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财政的含义、本质及实现(1)含义 生:思考回答(2)本质 生:思考回答
思考1:国家形成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3)实现
思考2:国家财政是如何实现的?是不是国家想怎样收就怎样收,想怎样花就怎样花?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来实现的。展示图片: 全国人大会议上财政部长作预决算报告
2、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 A、含义 生:回答(略)师:那么,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呢?最重要的来源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回答。生:回答。
B、渠道:税、利、债、费
合作探究1:什么因素能影响到你的零花钱?什么因素能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生:回答。师:总结发言。C、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生:回答。师:总结发言。
合作探究2:是不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师:过渡:科学发挥财政的作用,还要恰当进行财政支出。那么什么是财政支出呢?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 A、含义
B、具体用途(学生总结回答)(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生:回答
师:重点解析财政收支平衡
3、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思考:同学们根据课本的解释能不能举例说明财政的第一个作用? 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思考:同学们根据课本的解释能不能举例说明财政的第二个作用? 生:思考回答。
师:基础设施行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个人和企业没有能力且不愿意投资,只能国家投资。过渡: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的建设,调节资源配置,从宏观上讲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也是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3)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思考:同学们根据课本的解释能不能举例说明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生:思考回答。
师: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怎样算是平稳呢?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最终要通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反映出来。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预算和国家决算参与社会分配的,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等常识。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九、板书设计
一、财政的含义、本质 及实现过程
二、财政收支
1、财政收入的含义、获取渠道及影响因素
2、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
3、财政收支的关系
三、财政的作用
十、教学反思
财政问题与国家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新时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更深的体会,培养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鲜活的事例和图表,向学生展示有关内容,采取启发思考、讨论的方法,拉近学生与财政的距离。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调控,否则时间会比较紧。
第五篇:第一课《珍惜新起点》第一框教案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第一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认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二)能力目标、面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教法
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
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1:校园里的新鲜事
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2:“认识你,记住我!”
为了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三)“与新朋友结伴同行”(板书)
活动3:短剧表演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促进同学团结;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课堂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布置作业:
活动:我的新面貌
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曾是佼佼者,有的同学却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应为曾经拥有的荣誉而背上包袱,也不必为曾经有过的失误而懊恼。关键是怎样把握住新的机会,在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面前怎样展现新的自我。
在中学,我将出现的新面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