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3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框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一框教学设计

第一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第二框—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计划用四课时授完,其中辅导练习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内容:讲授第一框——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见教材引言)

2、板书课题:

第18课 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二、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框 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

1、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情境活动一:讨论下列行为分别会产生的结果(见教材P89页)活动设臵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议一议:(引导学生从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不同角度去讨论)①七年级学生小明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社会福利院去帮助孤寡老人。②刘刚对老师的批评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旧经常迟到。

③赵新和父母商量,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节省出一部分,帮助经济上有困难得同学。

教师赠言:

人在社会中,要工作,要学习,要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每一种行为或直接、或间接的都会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结果!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90页)

生活中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都会给周围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事例。(见教材P90页)

活动设臵目的:一是印证以上观点,二是教育学生要注意生活中的小节,不要因为细小举动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

想一想:

①自己是否遇有过类似的举动? ②这一举动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影响? 实践探究:(相关链接—见教材P90页)想一想:

链接材料分别说明了行为的影响。

你能说说这两种行为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吗? 教师讲述:

前者偏重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后者偏重于行为对个人的影响。所以说不同行为有不同的结果。(板书)

2、不同行为有着不同结果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91页)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小结)

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先阅读P91页教材,再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讲述:(对材料中‚方斌拨打‘110’ 报警电话的事例的分析。)方斌拨打‘110’,就其动机是为了满足对‘110’报警电话的好奇心,其目的是为了验证警察接警后到现场的速度,其采取的手段是谎报险情,其行为的程度上未使用更为恶劣的手段,未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故而其行为的结果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了社会秩序,构成了违法,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刘浩同学面对歹徒毫不退缩,机智勇敢的行为,保护了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犯罪分子受到了惩罚,得到了老师、同学的称赞。而方斌谎报险情的错误行为,既违背了社会公德,又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实践锻炼:(详见教材P91页材料)请你为这个材料续写可能的结尾——

(学生阅读材料后,相互交流,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续写内容)

三、课堂小结(按板书小结)

四、作业

(详见《资源与学案》)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课

第十五课实践训练

一、例题1:(辨析题)

中学生小黄做作业遇到了一道难题,不想多费脑筋,就找要好的同学抄一遍县

城的答案,说是‚小意思,不要紧‛;由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偷偷抽烟,还说这是‚小意思,好玩‛;另有一位同学跟邻居玩扑克赌钱,竟然说:‚钱不多,小意思,何必大惊小怪‛。

你认为这类‚小意思‛是小意思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这类‚小意思‛不是小意思。这类‚小意思‛,多数属于学习和生活中的缺点,玩扑克赌钱已经是一种赌博行为。这些同学之所以认为是‚小意思‛,就是认为其行为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被‚笑一死‛之类的‚蚁穴‛开启绿灯,就会逐渐发展到恶习上瘾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中学生因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知道区别对与错父母,是与非,好与坏;要严于自律,做事多考虑后果,明白积小成大的道理,坚决抵制不良行为。

例题2:(材料分析题)

刘某在学校读书时常偷同学和学校的东西,学校老师对他进行多次批评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初中毕业后,他又在社会上行窃,曾被公安机关拘留多次。但就在那一次拘留期满回家的第三天,他又抢劫银行,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请回答:

(1)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刘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检查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的理解)

答: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法律法规的行为。案例中刘某的偷窃行为就是一般违法行为。

(2)什么是犯罪?刘某的什么行为是犯罪?(检查学生对犯罪行为的理解)

答:犯罪是指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李忠刘某抢劫银行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3)刘某从小偷小摸到成为抢劫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理解)答: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4)我们应该从这个案例中吸取哪些教训?

(考察学生对知识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理解运用能力。)

答:提示:1要认识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关系‛的观点是错误。2要防微杜渐,自觉守法。既要树立守法观念,有的养成自觉守法习惯。

例题3:

2005年九月,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联合组织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专项行动。截至11月30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的刑事案件9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1名,其中刑事拘留123人,取保候审21人,逮捕了25人,治安处理了35人,现在已经移送起诉的17人;关闭清除了一批淫秽色情网站,净化了网络环境,促进我国互联网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

(1)因为色情活动对未成年人有何危害性?

答:未成年人在涉‚黄‛后,轻者会想入非非,精神萎靡,无心学习;重则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造成更大的危害。

(2)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自觉抵制淫秽色情活动的诱惑?

答:①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正确识别真假美丑。②要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③要运用法律手段同各种不良诱惑作斗争。

(3)因从事淫秽色情活动被治安处理的35人和被逮捕的25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这两种行为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前者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后者属于犯罪行为。区别: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

治安管理处罚,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对社会危害性大,受到的是刑罚处罚。联系:一般违法和犯罪都不同程度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由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作业

将以上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

第十六课实践训练

1、中学生陈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得‚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增因头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可是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请回答:

(1)陈某的行为哪些终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

(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说明了什么?(3)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1)小陈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偷学校东西?打骂同学是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是一般违法行为。拦路抢劫是犯罪行为。

(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一般违法和犯罪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加强道德修养,不注意杜绝不良行为,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3)我们应该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许,增强法制观念,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才能防患于未然,健康成长。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国家文化部队网吧管理明文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材料二:中学生小陈迷恋上网,不断旷课,还经常彻夜不归,其父亲老陈对此想尽办法,可儿子仍然不能自拔。这次儿子又失踪了,老陈苦苦寻找了三天,走遍了当地的网吧,最后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陈。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老陈发现,在一些网吧中,很多中小学生整夜泡网吧。

材料三:为了给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近日,山东全省重拳出击,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一批非法经营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厅被依法取缔,还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还校园一片洁净。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网吧经营者违反了我国哪些法律?(2)中学生小陈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部法律?为什么?

(3)材料一、三体现了未成年人的哪项保护?只要有了这项保护以及家庭、学校的保护,小陈就能改正错误吗?请说明理由。

答:(1)材料二中的网吧经营者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小陈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因为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陈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他应该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应该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小陈旷课泡网吧没有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而是违法的。

(3)材料一、三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有社会保护和家庭、学校保护,小陈不一定能改正错误,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还要通过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小

陈在依靠社会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增强自律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探究•创新•实践

今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某中学的三位男同学在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正在路旁一居民家扒窗行窃的偷盗分子。于是他们三人分工,一个去报警,另两个藏在路旁监视,不让犯罪分子溜掉。报案的同学跑到附近的法院报告了情况,法院的值班人员说这不属于自己管辖,未予受理。于是这位同学只好又跑到电话亭打110。另两位同学看到犯罪分子作案后要溜掉时,大胆地迎上去与其周旋,最后于犯罪分子展开搏斗。警察及时赶到,大家一起把犯罪分子扭送到公安机关。

请回答:

(1)三位同学的做法体现了法律常识的哪些内容?(2)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

答:(1)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②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凡效仿三位同学的做法,以及其他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得方式方法的正面回答,都可以。

三、作业

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课

复习内容:第十七、十八课实践训练

1、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答: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首先要有明确所谓判断标准,包括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不断提高辨别能力;增强自控能力。

(见教材P87页)

2、如何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答: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做一件事之前预先队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3、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完本学期的《思想品德》后,在思想品德老师的组织下,举行一次‚我有什么责任?‛的主题班会。班会开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围绕‚我有什么责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学在班会后都反省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该班的小佳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小佳想,过去,自己的数学没考好,总是怪爸爸没有辅导;自己忘记写日记,总是埋怨妈妈没有提醒自己;自己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总是说老师偏心,不请他来回答……经过这次班会后,他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来问自己,认识到很多事情没有做好,责任在于自己。逐步地,小佳各方面都有起色,而且学会了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思想方法。

小佳的变化使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答:(1)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责任。我们在家庭里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社会上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第二篇:第一框《面对冲突》教学设计

第一框《面对冲突》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育要回归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学生能感知、体验的东西出发,延伸到对理论或道德认知的高度;引导学生在整理、反思已有经验与体验基础上,拓展、提升、指导其整体生活。

【教材分析】

第五课《当冲突发生》由《面对冲突》、《我们的智慧》、《校园不容暴力》三个框题组成,三个框题呈递进关系。

本课是以冲突解决为主题的。在相处中,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冲突发展到极端就是暴力。目前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不容轻视。辱骂,殴打,勒索,抢劫,这些暴行在校园里并不罕见,它们给受害学生带来的创伤是深刻而长久的。温总理说“要让让学校成为学生愿意去的地方”。校园不再美好,生活危机四伏,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些幽灵般的面孔就会出现,而且还受到威胁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日子太可怕了。更令我们痛心的是,施暴者也往往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也曾是受害者。当暴力行为发生后,它的实施者和承受者都是受害人,他们都需要帮助。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的智慧》是本课的学习重点。生活中的冲突虽然是难免的,但错误处理冲突是很有害的。因此,引导大家学会理智处理冲突的方法尤其重要。为了把握这一重点,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采取现场模拟几种冲突的办法,让同学们针对模拟的冲突设身处地想办法解决.然后集体讨论,从而认识并掌握几种处理冲突常见的方法。

2、《校园不容暴力》是本课的学习难点。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许多同学或许就亲身遭遇过校园暴力。作为一名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能力的限制,他们面对校园暴力,很难理智而巧妙地处理,因此,学习这一难点时,我们要通过模拟情景,宣讲处理办法和国内外的一些先进处理理念,从而让大家明白正确处置校园暴力的道理,进而学会巧妙处置校园暴力。

3、建议用三课时完成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每框分别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在相处中,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由于受年龄、阅历、能力的限制,他们面对校园的冲突、矛盾,有的不知所措,让他们感知、体验感受冲突、矛盾,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价值判断。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错误处理冲突的危害性。

2、能力目标:认识到生活中的冲突是难免的,错误处理冲突是很有害的。

3、知识目标: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教学重点】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冲突发生的原因和的后果。

【教学手段】对话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搜集学校家庭中冲突的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思考并搜集学校家庭中冲突的事例;编导、排演冲突剧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前布置,演练八年级上《家庭剧场》中的两个冲突小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的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冲突呢?自然地引入主题:同学间的人际冲突。

新课学习。

一、冲突现场、议一议:除了上述的同学们在家与父母发生矛盾外,还会在哪些场合与人发生冲突?

学生: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它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范围。

2、请学生详细描述冲突的情形。

生答略。

归纳:人与人之间,同学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客观存在的。

(过渡)

师:小事情,小矛盾,小冲突如果不化解会带来哪些的严重后果呢?

二、冲突的后果

、观看由小事同学间产生冲突带来的严重后果的事例或者视频。

想一想:同学间的冲突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酿成巨大的危害?

学生:①人际关系的紧张;②造成身心伤害;③影响同学间的感情与友谊;④严重的还会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害;⑤有的还要受到纪律的处分和法律的制裁……

2、冲突矛盾难道只有不好的一面吗?与学生一起解读P47最后两段。

生:冲突矛盾如果处理得好邮局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

3、指导学生阅读“阅读角”后思考、交流:自己是否也有“不打不相识”的例子?

生答略。

归纳并特别强调:冲突只有处理地好,才能体现积极意义。

(过渡)

师:冲突矛盾有不好的一面,有也好的一面,同学们是不是想到过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呢?

三、冲突为什么会发生?

、请举出一些与同学产生冲突矛盾的典型例子?

生答略。

2、分析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看看有哪些?

生答略。

归纳:性格好强,不肯服输;玩笑开过了头;以自我为中心;不他人作想;不讲诚信;见利忘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体验与感知了同学间的冲突现场,合理推测了冲突的的严重后果,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需要继续思考、学习的是寻找解决冲突矛盾的办法?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提出问题:

小平认为自己今天倒霉透顶了,原来,中午放学的时候,小平为了早点回家,不小心撞翻了邻班一个同学的单车,那个同学骂了他几句,他也回骂了几句,要不是周围同学出面,他俩差点还打起来了。回到家里,妈妈又因为小平边吃。中饭边看电视数落了他几句,气得他也顶了妈妈几句,最后“砰”的一声把自己锁在房里蹬脚。

小平处理冲突的方式可取吗?这样做有什么严得后果?

小平与同学、父母的冲突分别是怎样发生的?

作为同龄人如何巧妙化解与同学、父母的冲突,请你为小平支几招!

第三篇:第三课第一框教学设计最新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第一框:青春飞扬教学设计

张艳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落脚点,第一目,引导学生感悟青春的魅力,成长的渴望,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憧憬和向往,并培养他们规划青春的意识; 第二目,飞翔的力量,引导学生明确自信和自强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从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学生对青春充满想象,有很多青春的想法,他们的成长有强烈的渴望,他们渴望飞翔,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可能会有自卑的心理和自弃的意识。因此引导学生继续对青春保有渴望和憧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的精神显得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向往和憧憬青春的情感,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的精神。

2、知识与能力 :规划青春的路径;自信对人成长的意义;自强对人成功的影响。

3、过程与方法 :辩证的看待青春的想法能否实现,学会 规划青春的路径;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的精神的方法。运用多媒 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4、【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的精神 难点: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近期国内国际的时事(候课)。

教师统计知道的人数。进行评价:表扬知道的同学能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公民的义务,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成为一名爱国的好公民。

(一)导入新课:出示校长讲话材料。师:校长的讲话是否触碰你的心灵,我们正值青春期,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青春是美好的,也是易逝的,我们的青春如何度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今天的学习。前两课我们是从身体-心理-思维-交往等方面认识青春,本节课我们将关注青春成长。

(二)、出示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24-27页6段,熟悉教材。

1、对成长的渴望有哪些:

2、青春探索需要哪些力量?

3、自信的意义?

4、自强的意义?

5、自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活动一:青春探问:(你眼中的青春)有人说,青春是泪水; 有人说,青春是任性;有人说,青春是无悔„„ 纠结、梦想、莽撞、遗憾、美好、独立、自由、理想、信念、勇气„„

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词语能表达你对是青春理解?你会用哪些词语描述青春? 教师引导辩证的看待青春。在青春的词典里,独立、自由、理想、信念„„这些词语具有特别的意义。想一想: 你对青春有什么渴望?

提示:翱翔、梦想飞扬、浪漫爱情、激荡情感 归纳总结,记笔记。

活动二:青春修炼手册

我的青春梦想:()

我的青春路径:(从学习、家庭、同学关系,社会实践角度等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我的青春寄语:()我的青春见证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的评价和澄清。

有人说,想法总归想法,小孩子就爱胡思乱想。也有人说,不少人年轻时的想法最终得以实现。你怎么看?说出来与同学们讨论。结合上册第一课少年有梦的内容回答。

1.青少年时期重要的生命主题: 2.少年梦想的特点: 3.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

交流点拨:青春的我们拥有无尽的遐想,这令我们兴奋,让我们跃跃欲试。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教师站在青春的起点,我们怀揣美好的梦想,思考着该如何拥有飞翔的力量。

活动三: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想象你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应该拥有怎样的羽翼才能独立飞翔?把你想到的词语写上去。

交流点拨:激情、自信、自尊、自强、规则、宽容、守法、友善、诚信、坚强、勇敢,等等。活动二:展开想象

假如想象你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应该拥有怎样的羽翼才能独立飞翔?

提示: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在自己愿望

教师讲述:大家写了很多词语,比如自信、自尊、自强等。我们现在看看能不能是我们展开翅膀翱翔于蓝天。(多媒体显示)

有些人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常常有大人们的训斥:“这孩子太笨了,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久而久之,他就会自己认可了,碰到小失败就会自我安慰:“反正我很笨,我是不会完成的。”这样他的青春年华就少了一份快乐,多了几分悲伤。但有些人就具备了自信,无论是别人的贬低,还是碰钉子,他总会保持一种自信的心态,相信自己,所以他历尽千辛去攻克,拼尽全力去改变,终于他的努力,造就了成功,也尝到了自信的甜头,后来,自信便一直陪伴着他。

活动三:你选择谁

你会向他们谁学习?说说理由。

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长的足迹,印记着我们克服惰性、抵制诱惑、战胜自我的努力。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我们的进步,表现在时时、处处、事事。” 探究分享:课本26页 你的哪些进步让你更加自信、自强?

提示:生活中,我们因为有自信才能勇气,才能坚持,创造奇迹。提示:生活中,我们因为有自信才能勇气,才能坚持,创造奇迹。

教师讲述:

青春为什么需要自信?

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有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2)青春为什么需要自强?

教师讲述: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让我们的青春放光彩取得成功。

(多媒体出示材料)

我们的进步,表现在时时、处处、事事:

 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 与同学有效沟通,顺畅表达;

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3)反思一下,这些进步是否点给你自信?与同学交流,找到能让自己增强自信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

提示:帮助朋友解决困难;把生活中不开心的事记录下来;做自己开心的事等等。

教师讲述: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

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长的足迹,印记着我们克服惰性、地址诱惑、战胜自我的努力。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多媒体显示材料)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4)思考: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讲述:青春期的我们要坚持自信自强,勇于承担历史重任,肩负起祖国的希望。

归纳:对于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多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

分享一个电视节目《青年中国说》分享青春梦想的节目。分享两段话。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让我们给青春扎上翅膀,去实现青春的梦想。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我们要培养自信、自强使得青春更放光彩。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1.本课围绕本学科的教研主题。通过引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2、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完成学习任务。3.结合一些情景设置,让学生从生活的事例加以理解青春。把抽象的青春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这节课学生分组讨论,由于是抽题讨论,使有的学生只学习自己所抽取的问题,在老师讲其他问题,不注意听课。以后要注意调整使用这种方法。

第四篇: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教学设计

《公民的义务》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权利和义务”。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

公民在享受权利是必须履行义务

四、教学难点:

1、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2、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义务的权利

五、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公民的义务。对此,学生面临着三个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不多;二是缺少主人翁的责任感,总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三是对履行义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与小孩子无关。这些问题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及时予以解决。由于本框设计中设置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因此讨论积极性比较高,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问的互动氛围浓烈。

六、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设疑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授课过程

(一)情景导入:一个作家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权利也有他应尽的义务。如果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的权利,而且知道自己的义务,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幸福。”法的大厦是由权利、义务共同构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时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做到忠实地履行义务。那么,作为公民,我们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自学指导

(一):请大家迅速阅读教材14-16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面几项活动,看看哪组完成的最棒!

活动一: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2)、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其他同学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3)、小明的上述活动,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组交流成果后教师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文本阅读,从书本中寻找有关知识的能力)

※质疑:阅读15页小珊的事例,通过小珊应该不应该纳税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见相关链接):未成年人该交税时也要交税。如果纳税人不交税,国家就没钱发展教育、国防和公益事业了。未成年人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履行应尽的义务,是光荣的。相反,如果违反税法不纳税,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所以,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每个人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从而增强义务观念;增强学生纳税意识使之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活动二: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学生交流成果: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活动三:理解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下列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定说明了什么?

1、宪法第42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为: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2、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二者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3、公民履行纳税义务,享有国家把税款用之于民的福利。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公民正确地行使权利,忠诚地履行义务,作出更多的贡献,国家才能更加富强,才能提高更好的条件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活动四:阅读教材16页正文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学生大声朗读并熟记宪法规定的义务)教师归纳: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几类:第一类是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第二类是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第三类是公民的其他义务,如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上面的规定。重点强调: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设计意图:加深对基本义务的理解,从而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专项训练:

1、小明参军前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复员后到电厂工作,他遵守电厂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产,由于工作努力又被评为先进模范。他每月寄100元给乡下年迈的父母,并自觉缴纳个人所得税。小明履行的义务有()

⑴受教育

⑵劳动

⑶依法服兵役

⑷ 爱护公共财物

⑸获得荣誉⑹赡养扶助父母

A 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2、公民权力和义务的一致性要求公民()A既可以放弃权利,也可以放弃义务 B不能放弃权利但可以放弃义务

C既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 D强化权力意识,决不放弃自己的权利

(四)自学指导

(二):请大家阅读教材16-17页,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看谁的回答最准确!

1、:阅读教材16页小龚的事例和17页单先生的事例,完成下列问题:(1)、小龚尽心照料双目失明的孤身老人,体现了什么美德?

(2)、为什么社会对小龚的行为给与高度赞扬?(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每个人不仅要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应履行道德义务,这是思想境界更高地义务)

(3)、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能感动失主、受到人们的称赞?(设计意图:学习单先生高尚品德、弘扬中民族传统美德)

(4)、小龚和单先生的行为是法定的义务吗?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设计意图:明确道德义务的含义)

(5)、小龚和单先生的高尚行为有什么重要意义?(设计意图:明确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6)、我国公民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学生大声朗读熟记)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

2、小问题:讨论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参考17页的相关链接)

学生交流成果:

联系:某些义务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定义务。如: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等。

区别:一是产生方式不同,法定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道德义务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二是实现的方式不同,法定义务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确保履行,道德义务靠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自觉自愿来履行;三是调整的范围不同,在调整人们的关系方面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

教师总结补充:

1、在我国,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法定义务体现并维护道德义务(如爱岗敬业、服务群众是道德义务的重要内容,宪法也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道德义务的基本要求,在宪法、婚姻法中,都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规定,有利于道德义务的弘扬。); 另一方面,道德义务补充法律义务的不足,促进法律义务的履行。

2、提高社会成员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如上述单先生的事例说明,一个具有拾金不昧高尚道德的人,一般是不会为贪图钱财而实施贪污、受贿、盗窃、抢劫等行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相反,他能够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正因为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相互支持、密不可分,所以我国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因为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就有可能放纵违法犯罪或者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设计意图: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专项训练:

根据所学有关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内容,判断下列内容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道德义务、法定义务(社会公德))

2、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崇高精神,属于道德义务)

3、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道德义务)

4、男女平等;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尊敬师长。(法定义务、道德义务)

5、志同道合;友好交往;真挚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勇为。(道德义务)

(五)综合训练:

中考链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材料二

初中生小郑认为自己还小,还没有到尽义务的时间,因此要等到18周岁以后再去履行义务。

材料三

初中生小王认为作为学生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一概不管。材料四

初中生小路认为我们只要进法律规定的义务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尽所谓的道德义务 请回答:

(1)请简要分析马克思的名言

(2)你认为小郑和小王的话对么?为什么?

(3)什么是道德义务?在当今社会需要我们履行道德义务么?请见要说明理由。

(六)板书设计:

1、公民的法定义务

(1)法定义务的含义(2)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2、公民的道德义务(1)道德义务的含义(2)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3)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4)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公民的义务有哪些,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的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提高我们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在本科的教学活动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法,在讨论中有学生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加以点晶总结。在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相关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新课导入略欠生动,引人入胜。在学生时,对于个别懒惰的学生情绪的调动还有待于完善。

第五篇: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概要

《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2.能力目标

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隐私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的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人格独立的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隐私权的内容。【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人人有隐私,隐私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教学方法】

调查法、情景设置法、谈话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播放动画:小红的烦恼

提问:你怎样看待小红和其他同学的做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小红在和其他同学不熟悉的情况下,不愿说出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她维护自己隐私权的表现;而其他同学的做法是一种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表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问题。

方法二:(备选)教师发调查表:

1.你有不愿告诉他人的个人秘密吗?

2.你的个人秘密被他人传播出去过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3.你随意传播过他人的小秘密吗?你有没有想到传播他人私事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教师要求学生以匿名的形式在两分钟内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然后迅速收回,随意抽出10份进行统计,并在黑板上显示统计结果。

教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点评、归纳、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1.什么是隐私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为人所侵扰的秘密;总有一些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纯个人的私事,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隐私。

2.隐私的内容

比一比:你知道哪些个人私事属于个人隐私吗?

(1)每个同学把自己认为是个人隐私的方面写在一张纸条上,时间一分钟。

(2)每个组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在黑板上记下每个组回答的情况,最后看哪个组说得最多,给予表扬或小小物质奖励。

教师归纳:

(1)私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账号及密码、网上交易账号及密码、网上炒股账号及密码、QQ号及密码、网络游戏账号及密码等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

(2)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日记……(3)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书包、衣柜、书柜…… 辩一辩:“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请同意和不同意上述观点的同学进行简单辩论。

教师进行点评、归纳:隐私不一定就是丑事。因为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为人所侵扰的秘密;总有一些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其内容很丰富,也许有丑事,但不一定全是丑事。

3.为什么人们要维护自己的隐私?

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下面两则资料: 资料一:日记被妈妈发现之后(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朗读。)

如果正常的话,我现在应该是大一的学生了。但,我现在飘着……

上高三时,整个人好像都快憋死了。同学间竞争激烈,有的同学恋爱了,别人戏称他们是“减压药”。我心里明白,恋爱如果顺利,会是两个人的力量相加,提高成绩。但大多数恋爱的人经常闹矛盾,影响情绪。于是,我为自己勾画了一个白马王子的虚拟形象。每天学习累了、孤独了,就打开日记和“他”倾诉,“他”会安慰我,逗我开心,我感到自己的情感有了寄托,而“他”会不断鼓励我,在一所优秀的大学里等候我,“我们”很浪漫、很稳定地享受着感情……周围人的恋情再也影响不了我了,我的情绪稳定而舒畅,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可没过一个月,出了天大的事。一进家门,妈妈就铁青着脸,问我“他”是谁,我知道她是偷看我日记了,心底最隐秘的东西被她这样无情地抛在阳光下,一团怒火升腾起来,为什么不尊重我?为什么将我的一切剥开?我气坏了,回答:“是一个朋友。请你克服自己低俗的好奇心。”

妈妈大发脾气,说我不懂事,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出了这种事,我开始了被监视的生活,妈妈总是不停逼问我,我告诉她实话,说那是我自己的虚构,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她无论如何也不信,不断地变换方式追查。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她去了学校,向班主任询问我的情况。这下更糟了,班主任正愁抓不着学生恋爱的把柄,难得有家长如此配合老师,送上门来……从此,班主任总爱把我找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劝说,软硬兼施让我“招供”……

后来,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倒是相信这是假的,但说我编造白日梦、变态,有精神病。一个女生的自尊就这样被无情地践踏……我失去了安静念书的心情,真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真的谈一次恋爱,要真是那样也值了。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时,我曾离家出走,连高考都没有参加。飘在外面的日子很艰难,没想到被妈妈揭穿隐私之后,我的生活会

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提问:“我”的隐私被妈妈揭穿之前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我”的隐私被妈妈揭穿之前,“我”的情绪稳定而舒畅,成绩也提高了许多。被妈妈揭穿之后,受到了妈妈的监视、老师的怀疑、同学的不理解,自尊被无情地践踏,难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无心学习、离家出走、放弃高考,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真让人痛心!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做那种随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人!

这一事例说明了: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自由地 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资料二:

我国一家报社进行的关于隐私保护的调查中,55.8%的受访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隐私越来越难了,而认为越来越容易的仅占11.7%。

提问:读了这一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就越迫切。如果人人的隐私都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以上两则资料共同说明了: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出示图片:女生宿舍楼的楼道里安装摄像头

摄像头还正对着楼道大厅的穿衣镜,每个女生在穿衣镜前整装或者修容都会被拍到。“心里面挺别扭的,感觉自己干什么都被人看着。”小刘说,“我觉得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了监视,隐私受到了侵犯。”

出示图片:网站可查询个人信息被指侵犯隐私权

2007年9月24日中午,省供销社小区的李先生给记者打去电话,原来李先生无意间登录到一个名叫“身份网”的网站,上面说只要输入被查询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看到对方的照片。

开物律师集团北京事务所段建国律师认为,如果仅仅作为核查身份用,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任何人输入别人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还有自己的手机号就能查询别人的身份信息,万一有人利用这个搞敲诈勒索活动,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这有悖于民法通则中关于隐私权的有关规定,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

教师提问:

(1)如果你是住在那栋女生宿舍楼里的一员,你会有什么感觉?

(2)为什么李先生要把“身份网”网站的事情告知记者?在“身份网”网站查询个人身份信息的方式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

(1)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私人生活得不到安宁,失去了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的感觉。(2)任何人输入别人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还有自己的手机号就能查询别人的身份信息,就会使私人信息得不到保密,万一有人利用这个搞敲诈勒索活动,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由上面两个事例我们可以归纳出: 1.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2.隐私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对个人: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对社会: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3.隐私权的内容 教师出示:

(1)“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2)家是私人生活的载体和隐私权的象征。(3)每个人的家就像是自己的一座城堡。(4)居住自由权承载了更多人文的意义。(5)公共权力触角不得深入公民的隐私。提问:这几句话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回答(略)。教师出示:

(1)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和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山东舜天律师事务所的周长鹏律师指出,如果说有谁可以合法地侵入公民的私人空间,那一定是国家公权。但它的侵入也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公民在从事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聚众赌博、交易毒品、暴力侵害等活动。而且,进入公民私人住宅进行搜查,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必须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执法人员必须穿着制服,要出示证件,亮明身份,如果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物品、住宅进行搜查,还得有《搜查证》。司法重在证据,事先没有获得相关证据,嫌疑对象又不是正在实施犯罪活动,仅凭“形迹可疑”的主观臆断和“我是警察”的权威而随意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提问:以上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

家是私人生活的载体,是公民最安全、最隐秘、最独立的“私家天地”,也是公民隐私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和自由的象征。因此,公民的住宅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案例分析:

播放动画:民警的行为合法吗?

教师提问: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中警察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案例中警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他们没有依照法定程序执法,没有穿着制服、出示证件、亮明身份,搜查张某的住宅时没有《搜查证》,仅凭群众举报和“我是警察”的权威而随意搜查张某的住宅和限制张某的人身自由,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判断:下列行为是什么行为?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非法传播私人信息)(2)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非法搜集并传播私人信息)

(3)个人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传播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授权截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未经授权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或进入私人网上信息领域收集、窃取他人信息资料。(非法搜集并传播私人信息)

(4)某些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商业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记录工具,浏览、定时跟踪、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下载、复制用户网上活动的内容,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建立用户信息资料库,并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如:个人的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等)转让、出卖给其他公司以谋利,或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非法搜集并传播、利用私人信息)

(5)上海市某医院一台心脏手术在电视上进行了现场直播。患者的病情、面孔、家庭情况等,在公众面前暴露无遗。(非法传播私人信息)

(6)北京某医院的赵先生为重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士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单位为他组织了一次媒体见面会,在这次见面会上,他的姓名、工作单位以及肖像等个人信息,便在第二天见诸北京的一些媒体。(非法传播私人信息)

(7)目前,一些中小学校开始学习保护青少年“隐私”。在广州,绝大多数学校测验成绩单不再张榜公布。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成绩单是以类似“工资条”的形式打印出来的,并且不公开给成绩单本人之外的人。学生如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可以到班主任处领取,如不想知道则不必领取,老师会为他们“保密”。(对个人信息保密的行为)

(8)华师附中对学生家庭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给予特别保护。学校

高一创新班班主任李玉老师说,学校对家庭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但是谁拿助学金在同学中是保密的。每次班里收取学费时,老师会先在班里统一收取,之后再私下把学费的一部分返还给拿助学金的学生。(对个人信息保密的行为)

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公民有权自主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但是,老师或父母拆阅未满10周岁的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合法的;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

判断:下列行为是什么行为? 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行为?

图一:小明偷偷打开小刚的信。(对公民的信件进行偷阅的违法行为)

图二:某人的信件中可能有国家机密,公安人员对此人的信件进行拆阅。(公安人员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对公民的信件进行检查和扣押的合法行为)

图三:2008年7月16日,王宝强携自传《向前进》在上海签名售书。书里引用了他自己写的20篇日记。(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的社会活动的合法行为)

【巩固新课】 师生归纳:

一、人人都有隐私 1.什么是隐私?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为人所侵扰的秘密;总有一些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纯个人的私事,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隐私。

2.隐私的内容

(1)私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账号及密码、网上交易账号及密码、网上炒股账号及密码、QQ号及密码、网络游戏账号及密码等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

(2)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日记……(3)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书包、衣柜、书柜……

3.为什么人们要维护自己的隐私?

(1)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2)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就越迫切。如果人人的隐私都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2.隐私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对个人: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对社会: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3.隐私权的内容

(1)公民的住宅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2)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3)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 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公民有权自主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但是,老师或父母拆阅未满10周岁的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合法的;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

总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隐私,也可能是一汪苦水,也可能是一片美丽的风景,无论哪一种,个人都有保留的权利,也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请你记住:你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

下载第一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框 《我能行!》教学设计(备选).

    《我能行!》教学设计(备选) 一、自信一族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

    第六课第一框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第一框 让我们选择坚强 主备教师:魏琼华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教学内容: 《为坚强喝彩》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由“坚强意志的力量”“实现人生目标的保......

    第六课第一框增强规则意识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一框 增强规则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规则的作用,了解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

    七下思品第二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教学设计 七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知道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B、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C、......

    高一政治第八课第一框 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第八课第一框 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梅 鹿寨中学 李 一、 学情分析: 1、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

    第七课第一框做人要自尊教学设计

    第七课第一框做人要自尊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授 课 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尊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尊的意义,以自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困难和问题,努力把自己......

    第四课第一框 我爱岗,我敬业 教学设计

    第四课第一框 我爱岗,我敬业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职业道德的特点、内容;理解为什么要在职业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掌握乐业、勤业、敬业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懂......

    第十课第一框 懂得犯罪后果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