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课第一框 懂得犯罪后果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运用: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犯罪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情景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3~109;《教师教学用书》P128~140相关内容;《学习指导》P46~60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印发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指导学生根据主要剧情排练情景剧“拦劫”。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有关的案例与材料;排练情景剧“拦劫”。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学内容
(1)复习违法的含义与种类。(2)案例导入。2.教师活动
(1)复习提问: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几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凡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违宪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
为。(用PPT出示)
(2)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拦截抢钱”,用PPT出示主要剧情:“这是我的地盘,赶紧把钱拿出来,不然有你的好看。”边说边举起手中的刀和仿真枪。不到18岁的王欢和自己的三个伙伴,组成了一个小团体,除去上网外,他们就是在距学校门前一百多米处拦截学生要钱,不给就打,甚至动手搜身、抢夺。一旦上网将抢来的钱花尽,他们便又开始针对学生下手。提出问题: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在学生表演、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抢劫,是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用PPT出示)板书:懂得犯罪的后果。3.学生活动
(1)用第九课所学习的知识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2)表演与观看情景剧“拦截抢钱”,讨论、回答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研习新课(29分钟)第一目:了解罪与罚。(19分钟)1.教学内容
(1)犯罪的概念、特征。(2)刑罚的概念、种类。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了刑,原因何在?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犯罪的危害性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如果仅凭盗窃数额,小凡不应该构成犯罪,但是,小凡盗窃了残疾人的财产,造成了导致残疾人双腿截肢的严重后果,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犯罪的特征。由此可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用PPT出示),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用PPT出示下图:
(2)探究活动二:犯罪的特征。
指导学生逐一阅读教材P104~105的正文、链接、点评、活动框的内容,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图表归纳犯罪的特征。
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P105活动框的内容,就“伟海父母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展开辩论,并进行引导,最后总结指出,“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具有“亲社会性”,但刑法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作为犯罪处理,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私自处死他人;行为人对违法犯罪的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用PPT出示)(3)探究活动三: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6刑罚体系图、正文和链接,展开讨论,了解刑罚的定义、我国刑罚的特点和种类,并认识到刑罚较之其他处罚法具有最大的严厉性,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它不仅可以剥夺罪犯的财产和资格,还能限制或剥夺罪犯的自由甚至生命。(用PPT出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刑罚中的主刑。用PPT出示下图:
(4)板书:罪(同时板书犯罪的定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罚;含义、特点、种类。
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懂得犯罪是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会留下终身难以洗刷的污点;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危害性。
(2)探究活动二:犯罪的特征。
逐一阅读教材P104~105的正文、链接、点评、活动框的内容,思考、讨论问题,并对大义灭亲案展开讨论,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社会危害性这一最本质特征。
(3)探究活动三: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阅读教材P106刑罚体系图、正文和链接,在讨论的基础上听老师讲解,了解刑罚的定义、我国刑罚的特点和种类,并认识到刑罚较之其他处罚法具有最大的严厉性。
第二目:惩罚犯罪,保护人民。(10分钟)1.教学内容 刑法的作用。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刑法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中的四个案例,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这些犯罪行为都危害了什么利益?在打击这些犯罪的过程中,刑法除了惩罚犯罪以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P108的正文、链接来回答。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案例一危害的是公共安全和他人的健康权、生命权;案例二危害的是他人的健康权;案例三危害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案例四则是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刑法的作用,其一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其二是震慑潜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其三是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其四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接着,重点讲解惩罚与保护的关系。
板书:目的;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2)知识运用:分析李亮砍人案。用PPT呈现案例:
李亮的一个“哥们儿”王辉,最近交了一个女朋友晓雯,晓雯告诉王辉,自己以前曾经有个男朋友,后来散了,在交往过程中,总是给前男友花钱觉得很亏。王辉一听,立即表示可以帮忙要回这些钱。于是,晓雯便和王辉给前男友打电话索要钱物,但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王辉召集自己的“哥们儿”,李亮首当其冲,五个人当即聚集到一起,又是准备砍刀,又是准备棍子。1月18日,双方定好来到了河北区某小区内。话不投机,李亮等人挥舞着砍刀和棍棒冲上前,将对方两人砍成重伤后逃离现场。
回答:李亮等相关肇事者犯了什么罪?有什么危害?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第一,李亮等相关肇事者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第二,危害有:两人重伤;李亮等要被判刑坐牢;家庭破裂;亲人痛苦;社会秩序被破坏;社会稳定受影响等。于自己、于他人、于家庭、于社会都非常有害。第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他们将承担刑事责任。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四:刑法的作用。
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的四个案例,结合阅读教材P108的正文、链接内容,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弄清四个案例的犯罪行为所危害的利益,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分组朗读教材P108~109四段正文,加深理解刑法的作用。(2)知识运用:分析李亮砍人案。
观看PPT呈现的案例,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犯罪的危害与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
(三)课堂小结(3分钟)1.教学内容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2.教师活动
在学生根据板书归纳的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懂得犯罪的后果,理解刑罚的作用,自觉守法,远离犯罪。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3.学生活动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收获。
(四)课堂练习(7分钟)1.教学内容 学习评价。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1)单项选择:《学习指导》P48~49第10~15题。
(2)多项选择:《学习指导》P51第10~12题。(3)辨析:《学习指导》P52第2题。
3.学生活动
针对PPT出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五)课后作业(1分钟)1.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1)案例分析:《学习指导》P53第1题、P55第5题。
(2)养成训练:《学习指导》P56第1题、P57第3题。3.学生活动
记录作业,课后认真完成。
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
见《教师教学用书》P133~138第11行。
2.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特殊防卫
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对于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特殊防卫是一种特殊正当防卫,它必须具备正当防卫的四个前提条件,只不过在防卫限度要件上略有放宽。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如下几点:(1)对于非暴力犯罪以及作为一般违法行为的暴力行为,不适用上述规定。(2)对于轻微暴力犯罪或者一般暴力犯罪,不适用上述规定。只有对于严重危及人身
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正当防卫,才存在特殊防卫权的问题。这里的“行凶”,一般是指杀人与重伤界限不清楚的暴力犯罪。(3)并非对于任何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暴力犯罪都可以采取严正当防卫,只有当暴力犯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才适用上述规定。比如对迷药型抢劫,就不应该适用特殊防卫。(4)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限于刑法条文所列举的上述犯罪,还包括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如劫持航空器犯罪、组织越狱罪等。(5)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行为人将不法侵害人杀死的,不适用上述规定。
第二篇:第十课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政治教学案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主备人:徐福元审核人:史素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核心、原则。
2、理解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大作用,自觉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辅之以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一个有坚定思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本节我们学习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重点讲析】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规范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
化。
(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怎么样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为什么
2、怎么样
【设疑讨论】
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和意义,有两种观点。P106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典题拓展】
面对市场经济,我们要强调诚信意识。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P108
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
【要点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
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训练巩固】(见练习册)
第三篇:第一框教学设计
第一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第二框—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计划用四课时授完,其中辅导练习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内容:讲授第一框——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见教材引言)
2、板书课题:
第18课 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二、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框 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
1、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情境活动一:讨论下列行为分别会产生的结果(见教材P89页)活动设臵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议一议:(引导学生从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不同角度去讨论)①七年级学生小明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社会福利院去帮助孤寡老人。②刘刚对老师的批评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旧经常迟到。
③赵新和父母商量,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节省出一部分,帮助经济上有困难得同学。
教师赠言:
人在社会中,要工作,要学习,要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每一种行为或直接、或间接的都会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结果!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90页)
生活中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都会给周围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事例。(见教材P90页)
活动设臵目的:一是印证以上观点,二是教育学生要注意生活中的小节,不要因为细小举动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
想一想:
①自己是否遇有过类似的举动? ②这一举动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影响? 实践探究:(相关链接—见教材P90页)想一想:
链接材料分别说明了行为的影响。
你能说说这两种行为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吗? 教师讲述:
前者偏重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后者偏重于行为对个人的影响。所以说不同行为有不同的结果。(板书)
2、不同行为有着不同结果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91页)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小结)
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先阅读P91页教材,再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讲述:(对材料中‚方斌拨打‘110’ 报警电话的事例的分析。)方斌拨打‘110’,就其动机是为了满足对‘110’报警电话的好奇心,其目的是为了验证警察接警后到现场的速度,其采取的手段是谎报险情,其行为的程度上未使用更为恶劣的手段,未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故而其行为的结果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了社会秩序,构成了违法,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刘浩同学面对歹徒毫不退缩,机智勇敢的行为,保护了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犯罪分子受到了惩罚,得到了老师、同学的称赞。而方斌谎报险情的错误行为,既违背了社会公德,又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实践锻炼:(详见教材P91页材料)请你为这个材料续写可能的结尾——
(学生阅读材料后,相互交流,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续写内容)
三、课堂小结(按板书小结)
四、作业
(详见《资源与学案》)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课
第十五课实践训练
一、例题1:(辨析题)
中学生小黄做作业遇到了一道难题,不想多费脑筋,就找要好的同学抄一遍县
城的答案,说是‚小意思,不要紧‛;由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偷偷抽烟,还说这是‚小意思,好玩‛;另有一位同学跟邻居玩扑克赌钱,竟然说:‚钱不多,小意思,何必大惊小怪‛。
你认为这类‚小意思‛是小意思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这类‚小意思‛不是小意思。这类‚小意思‛,多数属于学习和生活中的缺点,玩扑克赌钱已经是一种赌博行为。这些同学之所以认为是‚小意思‛,就是认为其行为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被‚笑一死‛之类的‚蚁穴‛开启绿灯,就会逐渐发展到恶习上瘾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中学生因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知道区别对与错父母,是与非,好与坏;要严于自律,做事多考虑后果,明白积小成大的道理,坚决抵制不良行为。
例题2:(材料分析题)
刘某在学校读书时常偷同学和学校的东西,学校老师对他进行多次批评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初中毕业后,他又在社会上行窃,曾被公安机关拘留多次。但就在那一次拘留期满回家的第三天,他又抢劫银行,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请回答:
(1)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刘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检查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的理解)
答: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法律法规的行为。案例中刘某的偷窃行为就是一般违法行为。
(2)什么是犯罪?刘某的什么行为是犯罪?(检查学生对犯罪行为的理解)
答:犯罪是指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李忠刘某抢劫银行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3)刘某从小偷小摸到成为抢劫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理解)答: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4)我们应该从这个案例中吸取哪些教训?
(考察学生对知识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理解运用能力。)
答:提示:1要认识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关系‛的观点是错误。2要防微杜渐,自觉守法。既要树立守法观念,有的养成自觉守法习惯。
例题3:
2005年九月,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联合组织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专项行动。截至11月30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的刑事案件9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1名,其中刑事拘留123人,取保候审21人,逮捕了25人,治安处理了35人,现在已经移送起诉的17人;关闭清除了一批淫秽色情网站,净化了网络环境,促进我国互联网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
(1)因为色情活动对未成年人有何危害性?
答:未成年人在涉‚黄‛后,轻者会想入非非,精神萎靡,无心学习;重则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造成更大的危害。
(2)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自觉抵制淫秽色情活动的诱惑?
答:①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正确识别真假美丑。②要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③要运用法律手段同各种不良诱惑作斗争。
(3)因从事淫秽色情活动被治安处理的35人和被逮捕的25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这两种行为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前者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后者属于犯罪行为。区别: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
治安管理处罚,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对社会危害性大,受到的是刑罚处罚。联系:一般违法和犯罪都不同程度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由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作业
将以上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
第十六课实践训练
1、中学生陈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得‚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增因头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可是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请回答:
(1)陈某的行为哪些终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
(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说明了什么?(3)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1)小陈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偷学校东西?打骂同学是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是一般违法行为。拦路抢劫是犯罪行为。
(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一般违法和犯罪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加强道德修养,不注意杜绝不良行为,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3)我们应该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许,增强法制观念,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才能防患于未然,健康成长。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国家文化部队网吧管理明文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材料二:中学生小陈迷恋上网,不断旷课,还经常彻夜不归,其父亲老陈对此想尽办法,可儿子仍然不能自拔。这次儿子又失踪了,老陈苦苦寻找了三天,走遍了当地的网吧,最后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陈。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老陈发现,在一些网吧中,很多中小学生整夜泡网吧。
材料三:为了给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近日,山东全省重拳出击,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一批非法经营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厅被依法取缔,还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还校园一片洁净。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网吧经营者违反了我国哪些法律?(2)中学生小陈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部法律?为什么?
(3)材料一、三体现了未成年人的哪项保护?只要有了这项保护以及家庭、学校的保护,小陈就能改正错误吗?请说明理由。
答:(1)材料二中的网吧经营者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小陈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因为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陈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他应该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应该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小陈旷课泡网吧没有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而是违法的。
(3)材料一、三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有社会保护和家庭、学校保护,小陈不一定能改正错误,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还要通过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小
陈在依靠社会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增强自律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探究•创新•实践
今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某中学的三位男同学在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正在路旁一居民家扒窗行窃的偷盗分子。于是他们三人分工,一个去报警,另两个藏在路旁监视,不让犯罪分子溜掉。报案的同学跑到附近的法院报告了情况,法院的值班人员说这不属于自己管辖,未予受理。于是这位同学只好又跑到电话亭打110。另两位同学看到犯罪分子作案后要溜掉时,大胆地迎上去与其周旋,最后于犯罪分子展开搏斗。警察及时赶到,大家一起把犯罪分子扭送到公安机关。
请回答:
(1)三位同学的做法体现了法律常识的哪些内容?(2)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
答:(1)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②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凡效仿三位同学的做法,以及其他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得方式方法的正面回答,都可以。
三、作业
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课
复习内容:第十七、十八课实践训练
1、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答: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首先要有明确所谓判断标准,包括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不断提高辨别能力;增强自控能力。
(见教材P87页)
2、如何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答: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做一件事之前预先队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3、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完本学期的《思想品德》后,在思想品德老师的组织下,举行一次‚我有什么责任?‛的主题班会。班会开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围绕‚我有什么责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学在班会后都反省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该班的小佳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小佳想,过去,自己的数学没考好,总是怪爸爸没有辅导;自己忘记写日记,总是埋怨妈妈没有提醒自己;自己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总是说老师偏心,不请他来回答……经过这次班会后,他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来问自己,认识到很多事情没有做好,责任在于自己。逐步地,小佳各方面都有起色,而且学会了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思想方法。
小佳的变化使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答:(1)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责任。我们在家庭里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社会上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第四篇:第十课第二框_善同犯罪斗争_教案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二课时善同犯罪斗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了解实施正当防卫的条件,懂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要有勇有谋;了解职务犯罪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树立廉洁为本的价值观。
3、运用目标:自觉预防犯罪,敢于、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学会正当防卫;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远离职务犯罪,珍惜人生,追求真正、永久的幸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下载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指导学生排练小品“痛打小偷”。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有关的案例与材料;每人搜集一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排练小品“痛打小偷”。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1.教学内容
观看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2.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教师事先播放观看,然后进行节选,最好不超过3分钟;或者结合学校、班级的法制教育事先进行观看)。
(2)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犯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青少年自身。那么如何防止这一问题产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善同犯罪斗争、青春拒绝犯罪。3.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思考犯罪的主观原因,如何才能做到青春拒绝犯罪。
(二)研习新课(32分钟)第一目:青春拒绝犯罪。(13分钟)1.教学内容
(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
(2)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特殊原则。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分析犯罪的自身原因。
(1)用PPT呈现三个案例,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P109~111的活动框文字、正文、点评、链接,思考、分析当事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案例1:17岁的葛某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葛某某在校读书时成绩优秀,后因为有一次旷课被老师批评了几句,顿然产生逆反心理,一拍桌子,冲出教室。从此离开了学校,与社会青年交往在一起,打架闹事,构成寻衅滋事罪。
案例2:因吃喝玩乐欠了同学500元钱,17岁的杨小宇(化名)用玩具手枪抢劫了司机手机一部和62元现金,被捕。他不以为然,认为玩具手枪只是玩玩而已,不构成犯罪。
案例3:17岁的周某在打台球时被素不相识的闵某等人砍伤,闵某等人逃逸。半年后周某得知闵某在网吧上网,欲讨回自己被砍伤时的医疗费。但他不知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邀集同伙携带刀具将闵某及自己并不认识的与闵某在一起的戴某等四人砍伤。闵某、周某等由于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
(2)巡视、指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
(3)在各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第一,心理缺陷明显。案例1以及教材P109的活动框“青春期的变化”、P110的链接,都告诉我们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尊心强,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当满足不了膨胀的物欲或受到不良刺激时,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和群体心理等,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心魔”。第二,人生观、法制观错误。案例2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多数人生观存在问题,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为满足个人欲望,不惜偷抢拐骗,拦路抢劫;法制观念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是法盲,不知法律为何物,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违法犯罪行为的界限,有的将违法犯罪视为“有胆有识”。
第三,道德观颠倒,维权观缺失。案例3反映的正是这一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不辨是非,不分善恶,常常是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也不知如何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以毒攻毒,即以非法手段维护权益而导致犯罪。
探究活动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最大限度的教育与挽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1正文和第二个链接,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刑罚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特殊原则有哪些?为什么这样规定?对我们有何启示?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刑法第17条、第49条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样规定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犯罪原因,以最大限度地教育和挽救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
板书: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特殊原则。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一:分析犯罪的自身原因。
(1)分组讨论,第一、二、三小组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
(2)通过该探究活动,认识到青春期是犯罪的高发期,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增强法制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拒绝犯罪。
探究活动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最大限度的教育与挽救。
(1)阅读教材P111正文和第二个链接,小组讨论,第四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回答问题。
(2)通过该探究活动,懂得国家为了挽救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所采取的司法措施,珍惜青春年华,走好青春之路。第二目:有勇有谋,应对犯罪。(11分钟)1.教学内容
(1)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2)见义勇为、见义智为。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三:蜘蛛侠。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12第一个活动框案例,讨论PPT出示的问题:彼得走上除暴安良之路的原因给了你什么启示?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侵害他人的犯罪,会挺身而出吗?说说你的理由。
(2)巡视、指导学生讨论,也可要求学生对第二个问题在组内展开小辩论。(3)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树立勇于同犯罪作斗争的勇气,认识到在犯罪面前有私心或怯懦畏缩只会纵容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探究活动四:痛打小偷。
(1)组织学生根据教材P112第一个活动框案例表演小品,观看后讨论PPT出示的问题:你认为检察机关起诉方伟有道理吗?方伟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吗?
(2)教师归纳讲解。首先告诉学生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必要的防卫行为;然后指出本案中,小偷逃跑时,其不法侵害行为已视为结束,此时方伟抓住小偷后应与超市员工一起将其扭送到司法机关,而不能继续进行所谓的“防卫”,否则构成防卫过当;接着讲解防卫过当的条件。用PPT出示下图:
探究活动五:见义勇为。
(1)请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教材P113活动框中区志见义勇为的事迹,然后各抒己见谈谈对区志行为的评价以及自己遇到这样事的做法。
(2)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肯定区志见义勇为的品质和精神,大力提倡每个人都应具有见义勇为的行为,同时还要讲究方法,见义智为,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如教材P113链接中提到的拨打“110”报警电话,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歹徒体貌特征,了解歹徒的去向,保护好现场,等等。补充介绍“南工学子品行优,见义智为勇出手”案例。(3)补充见义勇为的要件与法律规定:
构成见义勇为的三个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视同工伤: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4)应对犯罪的综合办法:
板书:有勇有谋应对犯罪;见义勇为敢于同犯罪作斗争;正当防卫的条件;见义智为;善于同犯罪作斗争。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三:蜘蛛侠。
阅读教材P112第一个活动框案例,分小组讨论、辩论,交流体会与做法,培养与罪犯作斗争的勇气。探究活动四:痛打小偷。观看小品“痛打小偷”,了解正当防卫的条件,懂得正当防卫的限度。探究活动五:见义勇为。
聆听区志见义勇为事迹的朗读,培养见义勇为意识和精神,在与犯罪作斗争时要注重讲究方式,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第三目:职业生涯廉为本(8分钟)1.教学内容
(1)腐败的危害。
(2)职务犯罪的种类。(3)以廉洁为本。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六:志武走上犯罪之路。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14活动框中的案例,分析志武犯罪的原因,说说腐败的危害,如何从自我做起,防止重蹈覆辙。
(2)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志武犯罪是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致,不思进取,享乐至上,面对金钱和权利丧失了自我。这是一种腐败。腐败的危害很多,如败坏政府的威信,造成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流失,破坏社会的公平、公正,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等。探究活动七:廉洁为本,杜绝职务犯罪。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4~115的链接、正文和点评,思考、回答问题:什么是职务犯罪?常见的职务犯罪有哪些?如何面对职务犯罪?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第一,职务犯罪是指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实施的与其职务相关的犯罪行为。第二,常见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第三,面对职务犯罪首先要有正确的“三观,做到自立、自强、自爱、自律;其次要用理性和责任约束自己,自觉遵纪守法;再其次是培养健康向上的爱好,不被一时的灯红酒绿所迷惑,拒绝诱惑;最后是廉洁为本,珍惜美好的青春和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远离犯罪。板书:职业生涯廉为本;腐败危害巨大;职务腐败(及其内容);远离诱惑廉洁为本。
3.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六:志武走上犯罪之路。
阅读教材P114活动框中的案例,分析志武犯罪的原因,了解腐败的危害,作为今后参加工作后的借鉴,走好职业生涯每一步。探究活动七:廉洁为本,杜绝职务犯罪。
(1)阅读教材P114~115的链接、正文和点评,各小组讨论,推选一位代表发言。了解职务犯罪及其主要内容,懂得廉洁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每位同学大声朗读教材P115最后一个自然段,细细品味其含义。
(三)课堂小结(3分钟)1.教学内容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2.教师活动
(1)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强调指出要加强自我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青春拒绝犯罪,走好青春每一步;敢于与犯罪作斗争,善于与犯罪作斗争,培养廉洁意识,将来工作后要远离职务犯罪,走好职业生涯每一步。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2)板书:自我修养自我控制;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珍惜青春廉洁为本。3.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
(四)课后作业(1分钟)
针对PPT出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高——能力升华——学以致用。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根据案例从不同角度设计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拓展知识、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第十课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十课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给予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现状的讨论,能够说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知道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材料一2015年4月3日,南京市民徐某在网上发布了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几天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变更为取保候审。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浦口区法院提起公诉。
2015年9月30日下午2点,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想一想:材料表明了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阐述)教师总结: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伴我们成长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与未成年人
活动一: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未成年人(多媒体链接教材上P95“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想一想:(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与关爱?
提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保护、学校方面的保护、社会方面的保护、司法方面的保护等。(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提示: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给予特殊的保护。
未成年人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呢?
提示: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为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的社会环境。
家庭:以正确的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到家长的监护职责。
学校:定期开展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做好消防、地震等各种安全演练。
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活动二:未成年人保护法(多媒体播放教材p98相关链接)
思考:(1)你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法规?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其中,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置了几道防线? 提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
(一)家庭保护
1、什么是家庭保护?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案例分析一:小林的父母经常在家叫几个朋友一起来搓麻将“小搞搞”,甚至有时候让小林也“搭一搭手”,慢慢的小林学会了搓麻将,成绩也直线下降。
①如果是你,会不会也象小林一样? 提示:我们中学生不应该接触赌博。②小林的父母有什么错? 提示:小林的父母亲应该以健康的思想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而不应该误导子女。③你如何帮助小林解决这个问题? 提示:小林可以通过老师与父母沟通;通过自已的提醒,不能参与赌博活动;还可以要求父母不
再搓麻将特别是在家搓麻将;„„
④家庭应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提示:家庭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家庭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使适龄子女辍学经商、务农或做工;„„
案例分析二
上初二的小明父母离异,谁也不愿承担抚养责任,小明常在父、母两处跑来跑去,后来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经常逃课,而老师又不闻不问,终于在别人的教唆、引诱下因偷窃而进了少管所。
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小明是否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为什么? 提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小明同样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小刚流入社会、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父母离异,双方推卸对小刚抚养、教育的责任,使小刚失去了正常的家庭保护,可见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多么重要。
(二)学校保护
1、什么是学校保护?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学校保护?(1)学校保护的作用:学校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方面: ①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板书)②学校教育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板书)(2)学校保护的含义: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3)学校保护的内容:学校保护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发展、人身权利人格尊严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①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介绍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适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③保护未成年人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三)社会保护
1、什么是社会保护?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社会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社会保护的重要性及作用: 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学校里,还经常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中既存在着许多积极因素,也有一些消极因素。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而社
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则可能会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到消极影响,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因此,国家必须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全社会都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社会保护的含义: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也不同于学校环境,社会保护是特指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指全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各级政府应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对中小学生开放。
②营业性舞厅、酒吧、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③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想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⑤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应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四)司法保护
1、什么是司法保护?说说你所了解的司法保护有哪些?(1)司法保护的含义: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国家司法机关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有关机关部门。(2)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板书)①办理未成年人的案件,实行有别于审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制度。)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对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免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做好安置工作,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④人民法院处理继承案件、离婚案件、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册本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五、布置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法律为我们护航
一、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二、感受法的关爱
1、家庭保护
2、学校保护
3、社会保护
4、司法保护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法律知识教学,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个好的方式,这样可以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组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教学变得丰富生动。“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两个知识点比较难懂,要多结合情景材料展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要给学生多理解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