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三数上整理与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设计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资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2—43“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四个单元:
一、乘除法,二、观察物体,三、千克、克、吨,四、乘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对这一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认识物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使用千克、克、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快乐多(回忆整理已学知识)
(师:欢迎同学们一起来到快乐复习大本营)
1、课件有节奏地托运节拍。
2、先想一想前面四单元我们共学了哪些知识?
3、说一说。
4、借助课本试着写一写。
5、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整理一张知识网络图示出来。
先展示学生作品(课件)
1、口算 ①整
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乘除法 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计算
①知道从不同角度观摩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观察 ②学会正确辩证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物体 立体图形的形状
共 ③学会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
学 ④学会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习 的 ①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重量
知
3、千克、②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
识 克、吨 ③学会简单的换算
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笔算 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乘法 ③连乘
5、在这几个单元中你认为哪个知识你学得最好,哪一节课你最喜欢?
师:特别是在“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着重告诉我们一个新道理。(思考问题要有序,有条理)
二、沟通无极限(自主建构,合作验证)
1、师宣布举行解决问题的比赛,简述比赛规则:
①必答题须每人都必须独立完成;
②抢答题:(小组内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补充);
③挑战性(A、可以求助小组成员;B、可以求助全班同学;
C、可以求助后座的任一位老师。)
1、必答题
①口算。
20×4= 360÷9= 300×2= 500÷8= 400×5= 4800÷6= 50×8= 270÷9= 90÷3= 40×3= 800÷2= 50×2= 450÷9= 1200÷3= 400×3= 8000÷4= 80×5= 360÷9= 2500÷5= 70×2=
②课件出示课本小蜜蜂采蜜,各同学在自己课本上完成后再做必答。
2、小组必答。
①下面物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
()()()②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
2、抢答题。(用手势来)
①小明爸爸体重是70g,对还是错?()
②1t=1000g,对还是错()。
③一个苹果重大约是200克,对还是不对()。
④一个鸭蛋重60千克,对还是不对()。
⑤9乘0大于4乘0,对还是错()。
⑥一位数乘三位数和一定是三位数,对还是错()。
2、选择题。
①1千克花生与1000克铁块。
A、花生比较重 B、铁块重 C、一样重
②3000千克与3吨。
A、3000千克大于3吨 B、小于 C、等于
③一个皮球估计有多重。
A、400克 B、4千克 C、40千克
3、小组必答题。(课件)
①完成课本第3题。
②完成第4题。
三、应用、深化提升(才智大比拼)
挑战题:
1、数3、0、4、8、5组成不同的五位数,有几种排法?
2、课件。为参加毛笔书法比赛,小明同学每天进行3次毛笔写字练习,每次写了5个字。小明同学一星期能写几个字?先估算再动笔算一算。
3、人民小学3名教师带40名学生在海洋馆参观,用400元买门票够吗?P59
4、四、总结:注重体验。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资源
第二篇:北师九年级第二课复习
九年级第二课复习
(一)快速查找关键词
改革四个尊重创造财富的源泉公有非公有国有消费理财维权证据
(二)基础知识
1.的开端。
2.改革使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
3.4.改革使公有制的5.四个尊重:
6.创造财富的源泉:
7.正确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方式:
8.理财知识包括:
9.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要更加注重自己 己的境界。
10.消费者的维权证据: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知识清单:
1.改革的作用、意义?(为什么改革打开了财富之门?)
2.改革为激发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怎样的社会氛围?
3.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是场景中中的作用、结果、意义、关系?
4.四个尊重蔚然成风的作用、意义?
5.怎样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6.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为什么不能取缔非公有制经济?(为什么鼓励支持非公有制?)
8.如何做出消费选择?
9.掌握理财知识的好处意义、作用、重要性
10.消费如何有计划
11.精神消费的好处、意义、价值
12.市场经济社会中,中学生怎么做?(参与经济生活的方式做法?)
13.如何合理消费?
14.改革怎样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5.列举精神消费的例子
16.写出两条关于消费的宣传标语
17.你打算怎样去创业?(我们能为发展科技做哪些准备?)
18.现代社会为人们创业提供了那些有利条件
19.各种经济类型:
第三篇:苏教版五数上教案2017.0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校园绿地面积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班级联欢会
第六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A.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3.思考:+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B.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C.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0℃)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1.自学。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3.练习一的第3题。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5℃与-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2表示()。① 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6分钟)完成练习册同步内容。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1.课本第6页8题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课后反思: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正、负数的含义,体会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2.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3.渗透数轴、区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自学例3。(7分钟)1.自学。出示教材例3。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导学单:
1.读一读图表中的数据。
2.根据表中的数据说说每个月的盈亏情况,和同桌说一说。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2.全班交流。3.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出示教材试一试情境图和表格。亏损用负数表示,盈利用正数表示。
三、自学例4.(9分钟)A.自学。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有用信息在全班交流时用。导学单:
1.观察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思考: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仔细观察直线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B.小组交流:
1.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观察直线上的点,你的发现是什么? 3.全班交流。导学要点:
由于东西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
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2和2到0的距离相等,但大小呢/ 4.阅读第4页的“你知道吗”?
四、练习。(15分钟)【基本练习】 1.第4页练一练。
点拨:蓝色线框里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数,负数表示取出的钱数。2.练习一的第5题。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3.练习一的第6题。
和同桌说说表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点拨:小明家四月上旬收支相抵后,还有没有结余? 4.练习一的第7题。
点拨:直线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越短,它们就越接近。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要比左边的大。5.练习一的第8题。
表中的正数、负数和0各表示什么? 6.创编练习。
五年级一班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丁老师记数时,高于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王明的成绩是+12下,魏丽的成绩是-8下,王明实际跳()下,魏丽实际跳()下。
提示:在表示王明和魏丽的实际下数时,是以多少下为标准计算的?
五、课作。(8分钟)
完成练习册同步内容,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小强从家向西走了300米记作
+300米,到达甲地,他从家走了-200米到了乙地,你能画出甲、乙两地的位置吗?
六、家作。练习册同步内容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 1 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
3.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和“不变”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6分钟左右)
1、长方形面积怎么算?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观察例1,说说自己的想法。转化前后,什么没有变?
3、交流例2,你是怎么转化?
预设:①沿着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②沿着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组织交流,转化的方法。强调:沿着高剪。
二、自学例3(16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导入:例3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或数出它的底、高分别是多少,填在表格中。平行四边形 底
cm 高
cm 出示表格以及平行四边形。组织学生交流,板书。(板书在右边。)
②把刚才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写下表。转化成的长方形
长
cm
宽 cm 面积
cm²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板书在左边。)③小组讨论: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④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2.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板书字母公式S=ah ⑤完成试一试。独立完成,板演。集体交流。
三、练习(10分钟左右)(1)适应练习第8页练一练(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5题。①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
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第1题:抓住等底等高来画。第5题:周长没有变,面积变小了。因为高变短了。反过来说呢?(3)创编练习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周长是78cm,以CD为底时它的高是18cm,有BC是24cm,求它的面积? A D B C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先求到CD的长,那么面积也就好求了。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练习册同步内容。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五、家作
课本第11页第3题 课后反思:
第 2 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5分钟左右)交流例4:
1、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2、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三角形
底
cm
高
cm 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组织学生交流,板书。(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
长
cm 宽
cm 面积cm²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板书在左边。)③小组讨论: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 ↑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④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板书字母公式S=a×h÷2 ⑤完成试一试。独立完成,板演。集体交流。
三、练习(8分钟左右)(1)适应练习第10页练一练。
分别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不要忘记除以2(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6—9题。①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
第7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3,所以这三角形的面积是3×4÷2(3)创编练习
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m,如果底延长2米,那么面积增加1平方米,求原来三角形的面积?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练习册同步内容。
1、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2、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五、家作
课本第12页第9题 课后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预设8分钟)1.计算练习。(第10题)25×12÷2 122×8÷2 25×(12÷2)122×(8÷2)
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给出不对应的底和高(图示略)
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3.量一量、再计算。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第12题)(2)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第15题)
提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
(1)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3)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优化结构(预设11分钟)1.画一画。(第11题)
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底和高的乘积应该是多少?。
2.汇报交流画法。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 =9×2 =18 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1)注意有序思考。
(2)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高9厘米 ;底1厘米,高18厘米(横着画)2.说一说。(第16、1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交流内容
1.?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引导:1.求出底和高。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预设10分钟)练习单(练习时间8分钟)第一关:选择题
(1)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A.面积相等 B.完全一样 C.等底等高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分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A.6 B.3 C.12 第二关:生活中的数学
1.(1)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生产鲜花多少枝?(第13题)(2)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如果每5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地共可种树多少棵?
总结:第1组中的两道题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解答时都是要先算什么?
接下去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2.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吗?(第14题)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四、家庭作业。
课本第13页的第14和17题。课后反思:
第 4 课时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2.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6。(预设17分钟)1.自学。(预设5分钟)导学单:
(1)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2)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自学例7。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来求面积。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行,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d)小组交流。点拨:
(1)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梯形面积=平形四边形面积÷2 =()×高÷2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h÷2)
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基本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它一半的面积是().2.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五、课作。(预设6分钟)完成同步练习册。
六、家作。课本第6和9题 课后反思:
第 5 课时
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2分钟)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单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公顷”。关于公顷,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5、学生自由回答。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20分钟)1.初步认识“公顷”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翻到第16页,自己到书上先去找一找答案,找到后跟同桌交流一下。(1)、对照导学单尝试学习。
(2)、通过学习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3)那么100米有多长呢?谁能结合实际说一说?、(4)老师也找了一下,发现我们学校教学楼大约长100米,以我们的新教学楼为边长,围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闭上眼睛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5)、那么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A.自学书上16页相关内容 B.学完后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1)全班交流,明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借助教学楼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4)学生通过计算100×100=10000平方米,明确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平方米有多大 推想:()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2)学生亲身感知1公顷的大小
课前我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下面,让我们到校园里去感受一下1公顷的实际大小。
(1)我们学校前操场长约95米,宽约 25 米,面积大约 2370平方米。
大约()个前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公顷。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找一找,完成在练习纸上。
(2)我们教室的长约 9米,宽约7米,面积大约63平方米。大约()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自主研究,加深认识(1)学生合作完成练习: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2个同学,1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个同学。
2个课桌面约1平方米,1公顷约有()个课桌面拼成。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1公顷的面积大约 需()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10平方米,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辆。
(2)学生自由描述1公顷的大小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1公顷的大小了吗?(3)完成“练一练”
三、分层作业,内化提高。(8分钟)完成19页第10-13题。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有针对性地评讲。
四、当堂反馈,总结反思。(10分钟)
1、学生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作业:同步练习相应内容。
五、家庭作业:课本19页第11题和20页思考题 课后反思:
第四篇:北师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加减法
(一)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能力目标: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的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把所学的内容回顾复习一下。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设计意图】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去学习。
二、整理与复习
师:在前3个单元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让学生自由说。同位之间互相说。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网络结构图。数一数(重点讲解数的方法)
比一比:多、少、同样多、比轻重、比高矮
加减法:一共有多少 还剩下多少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
(形成网络图后,根据相关内容,老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也可以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
一起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目的性的形成网络结构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探究新知。1.作比较。
1)比多少(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一)师:瞧,小兔请客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小兔子在做什么呢? 生:有3只小兔子围着桌子,他们请来了3只小兔子做客,一共6只。师:那椅子够吗?杯子呢?大家数一数,然后在书上画一画。
生1:画的时候一个一个对齐。很容易就比较出来了,椅子不够,杯子够了。生2:可以分开数一数,小兔少,杯子多,这就说明杯子够了。师:那怎么办呢?谁找到解决办法了?
师:同学们说的这两种办法都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
2)比轻重(课件出示:教材第52图二)师:我们接着观察一下天平秤上摆着什么呢?如何可以判断它们谁轻谁重?
生1:从第一幅图中的天平上看出,3个橘子和1个萝卜一样重,说明萝卜重,橘子轻。
生2:从第二幅图中的天平可以看出,3个萝卜和1个菠萝一样重,说明萝卜轻,菠萝重。
生3:这样可得出橘子比萝卜轻,萝卜比菠萝轻,也就是说橘子最轻,菠萝最重。
3)比高矮(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三)师:分析得很有条理,真棒!再看看这三个小朋友谁最高?谁最矮? 师:3个小朋友在比身高,通过小红说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淘气高,小红矮。
师:通过小明的话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 生:淘气跟小明比,淘气矮,小明高
师:那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谁最高谁最矮了吗? 生:小明最高,小红最矮。2.数的计算。
1)师:说一说,3在生活中可以表示什么?0呢? 生1:数字3可以表示3个人,3棵树,3盆花。生2:数字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生3:数字0还以表示开始、起点,比如直尺 生4:数字0还可以表示基准,比如温度计。„„ 2)知道算式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 生1:算式3+7可以算3个女同学和7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老师我知道了,这个加法算式是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的。3)知道算式9—1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 生1:算式9—1可以算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1只,还剩多少只? 生2:减法算式是解决“还剩下多少”的问题的。
3、计算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回家”)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说一说小鸟怎样能回到蘑菇房里。(先要认真算出得数,得数是几就回到几号房子,用连线的方式表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知道了怎么作比较,知道了加法能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减法可以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想想你还有哪些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使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数一数 一定的顺序数
比一比:多少、轻重、高矮、长短 加减法:一共有多少 + 还剩下多少-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课的设计从数的认识、分成、加减法、实际应用几个方面,系统的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为20以内加减法的学生打好了基础。
学生有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学生不能认真的审题,二是不能细心的计算。这两个问题也直接导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谈话导入-----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这是让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渗透,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一
(四)班 严 志
第五篇:作息时间表 教案(北师)
作息时间表 教案(北师)
作息时间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制作作息时间表,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练习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建立较长的时间单位。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白纸、投影,钟表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口算。
3×4=
5×6=
4×9=
9+9=
5×8=
24÷3=
32÷4=
9×2=
7×2=
30÷5=
2÷6=
8÷9=
6×3=
8÷2=
40÷8=
36÷4=
2、填空
60分=()时
时10分=()分
60秒=()分
分45秒=()秒
75分=()时()分
90秒=()分()秒
2、情景
师:谁来说说你一天的时间都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起床,上学、第一节课等。(学生汇报)
师:我们要进行有规律的生活,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1)说图意。
(2)问:我们几时上第一节课?第三节呢?大家怎样就清楚的知道了呢?
让学生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2、制作“作息时间表”。
(1)说一说。
大家上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时间。
(2)出示“作息时间表”。
①每名同学均独立填写,可以按本校真正的作息时间填写,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
②小组内展示、交流,提相关问题。如:第一节棵用了多长时间?
③以一人填写的为例,共同探究。(投影出示)
根据投影,回答: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第二节什么时候下课?
上午同学们在什么时间上操?
你想提什么问题?谁来回答?
二、实践应用
请你估计一下在上学路上用去的时间,填在表中。
布置:下午上学时,记住自己发出的时间,到校后向老师询问的时间,然后把自己在路上用的时间填到小组的表格里。
三、练习设计、根据实际作息时间表,说一说。
(1)从8:00到11:00,经过了
时。
(2)从10:00到10:30,经过了
分。
(3)你在学校上午的时间是
时
分。
2、算一算,说一说。
内容见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3、投影出示教材第3题。
(1)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
(2)说一说你做这三件事时的时间。
(3)算一算你做这三件事时经过的时间。
(4)一节数学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经过()分钟,正好是1小时。
四、思维训练、上学时,你在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小组内说一说。
2、画时针、分针。
(1)拍球比赛开始了,共经过了1小时5分,请画出相应的表针。
(2)超市全天营业为12时,请画出相应的表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