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霞教案

时间:2019-05-12 18:5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霞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霞教案》。

第一篇:高一语文霞教案

《霞》教案

一、课题 《霞》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冰心。

2、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2、学习象征手法运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六、教学课型 讲读课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音乐欣赏法

八、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引导

1.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 复习散文的文体知识。② 了解作者的生平。

③ 查字典,读准音,为本文的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2. 导入新课

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在诗人李商隐的眼中,黄昏、晚霞是带着丝丝哀愁、感伤色彩的。那在其他作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它们有没有不同!

3. 检测练习(1)、冰心,原名,著有小说、;诗歌《繁星》、;散文、;儿童文学 等。《霞》选自,是冰心 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4.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幻灯片出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二)研习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蕴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2.朗读体会

(1)方法:自由朗读(2)朗读的要求:

①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读。②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思考讨论活动(1)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5、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而抽象。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三)音乐鉴赏,深化理解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体会本文的深刻含义,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后感。

(四)迁移活动

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并尝试写成一段短话。(也可以自选题材)1. 灯光—— 4.白色—— 2. 绿色—— 5.彩虹—— 3. 红色—— 6。粉笔——

十、板书设计

霞 冰心

云彩

自然的霞 璀璨 云翳 托

物 人生的精神 霞 言 幸福和快乐 快乐 志

人生感悟 精彩 痛苦

十一、教学后记

虽然是第一节课,但是由于本人准备充分,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这节课效果很好。主要优点有:

1、能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章,并畅谈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使用照片、音乐的辅导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

3、引导、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方法——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学生通过拓展活动,既牢固本课的知识,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不足在于:缺乏经验,对时间把握不好,因此让学生朗读、讨论的时间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锻炼、改进!

第二篇: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

听课内容:《赤壁赋》

授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 执 教 者:于春霞

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一(6)班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16日上午第4节 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评课时间:2009年10月17日 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主 持:温长军 记录整理:于春霞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评于春霞老师《赤壁赋》公开课

温长军:10月16日第4节课,于春霞老师上了《赤壁赋》的组内公开课,我们备课组今天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进行一次探讨。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圣哲先贤,用他们伟大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有人曾说过“21世纪人类进入了抑郁时代”,自杀亦已越来越成为人类解脱困境的普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正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保持个人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生除了知识学历外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一个人理性的思辩则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则往往有助于形成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走进苏轼这一文化名人,阅读他的经典作品,感受他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象苏轼那样善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用哲学的思辩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走出逆境。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平衡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从而乐观坚定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现在,我们先请于春霞老师说说她的构想——

于春霞:为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我在备课时除了认真熟悉钻研教材外,还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苏东坡传》、《苏东坡三部曲》、《苏东坡突围》、《苏东坡诗词集》等文章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一次次被苏轼伟大的人格和辉煌的诗篇所感动,并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作品是他哲学化了的生命的写照,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观、执着与超脱之中,苏轼用理性和智慧为支柱走着他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密州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中秋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诠释,他的作品是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而他的人格才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宝作的源头„„总之,我越深入研读苏轼的文章,就越仰慕他的思想人格,也更敬佩苏轼能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在坎坷命运中走出悲苦心情。于是我就以“苏轼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这一深刻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拥有独特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在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较深刻的感受体验外,还兼顾到了“生命教育”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现实性。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导入语和结束语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如导入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结束语:“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同时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反复研读,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精心地归纳整理,精心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苏轼关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议论。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苏轼认为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取的是眼前的清风明月这些自然美景、不取的是与自己暂时无缘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学生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并使他走出悲情,而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辩。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理性的思辩能有助于形成乐观旷达的心态,从而使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得出的这些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是他们在认真阅读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智慧的博大精深。实践也证明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的教学设计是个亮点,不仅视角独到有现实意义,而且教学效果显著。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们的语文教改还应像苏轼倡导的那样,既求新求变、又尊重客观规律、把永恒经典的美好东西传承下去。一个没有理想追求、没有理念支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理性反思的教师,永远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能力,做一个“四有”教师吧!

谭世珺: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于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㈠优点

⒈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果把课堂语文学习当成是一次寻宝的历程的话,那么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许多环节都为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宝藏提供了条件,比如:导入时的黄州赤鼻矶图片欣赏;介绍苏轼时的人物合称了解;深入正文前的录音感受听读;结尾的三分钟多媒体知识检测反馈等等,无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很深刻的感受,同时当堂学习的知识能及时反馈,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⒉教学内容的设计——这节课对课文的文本价值挖掘的很全面、到位,把文章中闪光的东西就象珍珠一样一颗颗的都能找出来,当然这取决于执教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按照课文既定的顺序进行分析,而是进行了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先“景”后“情”的思路引领学生分析,分析完“景”的特点,面对那样的景色,学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感情的积淀,再导向作者是触景生情而写下此文的,之后分析作者的“情”水到渠成。学生所形成的感悟也就越深,同时文本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⒊教学手段的设计——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这节课最亮点的地方就是导入直到正文前的一部分设计,这部分执教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察黄州赤鼻矶的图片,问学生像什么,有的学生能说出像鼻子,这能够让学生对苏轼所游览的黄州赤壁脑海中有一个很具体的印象,记忆深刻,顺势老师介绍苏轼所游览的并不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相关的知识也就不容易忘了。范读录音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对学生也有一个情感熏染的作用,起到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⒋教学资源的设计——生活即语文,一个吸引学生的老师除了个人的魅力外,往往能在教学实践中智慧的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学生的兴趣也被其激发出来了。这节课执教教师在讲到“白露横江”时,提到了“白露”是个古今异义词,现在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进而提到当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不仅有助于文本的理解,而且还把语文学习的外延扩展到了生活,体现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的特点。

⒌教学基本功展示——教态自然大方优雅,面带微笑,给学生很亲切的感觉,利于师生在知识上和谐的沟通和探讨;教师口语表达基本流畅;备课准备充分,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板书条理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合理的反映自己的教学思路。这节课板书设计抓住了全文整体宏观上的把握,同时深入到局部,让学生有线索可抓。从苏轼看到的眼前的“景”,推出全文“乐—悲—乐”的感情脉络,引领学生窥看全篇。

㈡不足之处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得通过教学实践去体现,然而任何一堂课不管设计怎么精心,在实践后也会留下遗憾,我们不必求全责备,更不应吹毛求疵,只是在知识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探讨罢了,在尊重的基础上,大家坐在一起沙龙式的争鸣,分享彼此的心得,共同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

⒈有些知识点分析的不够全面深入。导入设计的很“亮”,但只解决了图片上的赤壁形似鼻子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形象,但“赤鼻矶”中的“赤”字是红色的特点没有点出,“矶”字是“岩石”的意思没有点出,如果能点出这两点,那这个问题就解决的很圆满了。同样,在介绍苏轼被贬黄州背景“乌台诗案”时也有遗漏,其实学生对“诗案”基本还是理解的,就是类似于一场文字狱,但是对“乌台”就不了解了,执教教师没有点出,“乌台”就是“御史台监狱”,因为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鸦数千,俗称“乌台”、“柏台”,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投入到“御史台监狱”呢?往下背景就出来了。其实如果抓住“乌台”解释清楚,那整个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以及心境也就清楚了。

⒉范读录音选择的不是很合适。给学生放范读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朗读的语气、节奏有很好的把握,设想是好的,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录音版本不是很好,里面有好几处错别字,虽然教师发挥机智让学生听的时候把错别字记下来,听完也共同正了音,但这个录音这时已经起不到范读的作用了。当读到文章第二段“其声呜呜然”往后时,声调突然像被什么斩断一样,语气变换很突兀,给听者造成的心里落差很大,这时录音起到的就不是范读的作用了,甚至成误读的范本了。教师对所放的音乐也不是很熟悉,要么选很规范的录音给学生听,要么索性教师自身朗读好的话,就自己给学生范读。

⒊课件的运用不够熟练得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时把要讲的内容和学生的互动中都讲掉了,而设计的配合课件忘点鼠标呈现了;有一张的字形字音很满的一张幻灯片,给学生眼前恍了一下就过去了,要么不做这一张,要么给学生看看读读,从知识的落实角度给学生看看读读也是好的;有时问题点出来了,嘴上刚开始分析,幻灯上答案也随问题同时点出来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延伸。课件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用就要用出它好的效果来,如果成了画蛇添足,莫不如不用。新时代,教师可以发挥自己课件制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⒋对学生的目光关注不全面。整节课老师基本都站在讲台上,眼睛停留在班级前面同学身上时多,而对后面的学生关注不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差异性,其实在中间学生思考问题时,完全可以走下讲台到教室后面关注一下那部分学生,哪怕你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也会受到莫大的信心鼓舞,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一个了解,对自己课堂效果如何也可以了然于胸,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有效展开,拉近和学生的空间距离,从而营造融洽的师生和谐互动关系。(方洁老师的观察与评价)

⒌教师口语少抑扬顿挫变化。一节课有四十分钟,学生很难都在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么用教师富有抑扬顿挫变化的语言去吸引他就显得很重要。执教教师整节课语调亲切,声音和缓,学生起初听着很舒服,但要听四十分钟,没有什么变化,部分学生就容易疲劳,甚至会精神走神开小差。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口语对一个师者是魅力的体现,用幽默富于抑扬顿挫变化的语言能深深吸引学生爱上所学的学科,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魅力的语言征服学生,抛掉口头禅,给学生作一个口语表达的典范。

㈢教学建议

⒈在教师备教材下功夫的同时,要多考虑学生情况,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⒉备课时要有自己的个性思维体现,考虑问题周到全面,不是各种教案的拼盘。⒊多媒体运用要得当,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让多媒体设施真正发挥作用。⒋新课程讲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没有,在今后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参与。⒌抓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抓课后巩固,语文成绩绝不是“默写”出来的,讲方法。张晓娜:于老师一开始给大家传授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文言文学习有三个步骤:一读、二译、三积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读,读与讲相比,读更重要。要求读准(字音、语气、节奏、韵味);读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己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己之心。熟读能锻炼口头能力,对理解文章有好处,并会有新的发现;读懂,通读全文,把握脉络。她先叫起一名同学读第一、二段,另一名同学读后三段,又让其他几名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词,并加以纠正。这种速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值得我们借鉴。

张 羽:第一,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才认识到这篇文章原来也可以这样设计的,那精美的板书更让我心动!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白清彬老师在《江南的冬景》中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析自己喜欢的江南冬景图。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

第三,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比如王平老师在《赤壁赋.》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赤壁之战和写景的句子,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在《江南的冬景》中,白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江南雪景图”,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了雪景图的美丽。

第四,对文言文的教学既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又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这也是我所不能两者兼得的,听后深有感悟。

第五,讲解古代散文时,老师们都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乐——悲——喜”这一主线,这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把握了文章的独具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林清玄先生说过:“心美则一切皆美,情深则万象皆深”。无论是郁达夫对江南的如诗如画的深情眷恋,还是苏轼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世间万物一切皆美。

石远琴:从总体看,本节课均体现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特征,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也值得学习和交流。

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⒈有效课堂创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教学特点,尤其是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展示意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⒉教学设计基本规范,为学生有效学习搭建了平台,一案三单的设计符合问题属性,做到了由浅入深,注重了基础性、发展性和提高性目标,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工具支持和保障。

⒊教师专业素养好,角色转型到位,积极走向有效教师,努力成长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在教学行为上努力探索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待研究的内容:

⒈进一步转变教学思维,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真正走进有效教学,从思想上、情感上理解有效教学,建构有效教学,使广大师生真正走进有效教学,让有效教学为学生取得高成就、教师取得大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的现状要进入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系统,使师生适应有效教学,感受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大面积促进学校发展。目前的关键是进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系统,越是班额大,越要走进有效教学。高中进入有效教学见效快,因为学生的适应性强。

⒉进一步加强结构化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能,读、划、写、记、思、练之后方能完成导读评价。

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讨论,学会探究、学会展示,使学生从单打独斗的学习走向合作成长。在现有的基础上落实小组学习承包化,个体成功责任化,小组成就最大化。明确责任意识,发挥角色作用。体现一真二助三落实,实现狼性学习。教师要放手指导学生的讨论学习,注重方法指导,虽然指导过学生的展示,但坚持得不够,学生尚未进入常态化。

⒋进一步加强智慧型教学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打造高中特点的学生支持型课堂,努力使教师走向智慧型的新型教师。提倡教师由“蜡烛”变成“打火机”,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李晓荣: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 “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于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于老师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于忠滨:这堂诵读课,于春霞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诵读手段,挖掘作者内心世界,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我觉得这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⒈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⒉教师的诵读指导必不可少。要想调动学生的诵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关的诵读体会和感悟,这些都需要老师渐进式指导,在这方面,于老师是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当然,考虑到学生学情和课堂容量,在诵读指导方面,只是强调了声音方面的三种诵读感悟,没有涉及到诵读的重音、停连、节奏等其他方面。

⒊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敢于舍弃。一开始的教学过程和导学案,都设置了初高中衔接环节,计划先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三段诵读,让学生感悟出不同的景物特点、不同的思想情感,要运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表现,这样得出的诵读感悟就会更自然。

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诵读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⑴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⑵制作了具有人文关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用语尽量做到温暖激励;在导学案中,用第一人称让学生明白诵读是自己的事情;设置三条“语丝”栏,激励学生参与。

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

李晓荣:我就学生表现方面再说两句吧——

㈠优点——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

⑴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

⑵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⑶有两三位学生诵读水平较好。⑷据我的观察,整堂课全体学生聚精会神,讨论、思考等环节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全班一盘棋,这也使教师在提问、引导等教学环节上游刃有余,课堂语言干脆利索。

分析原因: 我想,这与于老师平时的课堂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言,每节课总是多留给学生点时间,尽可能减少老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时间,争取师生互动时间分不开的。她让学生登上讲台讲课,灌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演的舞台”这样的思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长期的做法保证了学生在本堂课上的良好表现。正如古人所说,功夫在诗外,这一批语文素质整体不高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如此展现确实不易,从中能看出于老师平时教课过程中所下的功夫。

㈡问题

⑴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⑵最后的脱稿朗诵,应该是整堂课的另一个小高潮,朗诵的同学勇气可嘉,朗诵出的感情总体良好,可惜《赤壁赋》前三段尤其是第三段篇幅较长,再加上该生有点紧张,朗诵过程中有几句需要大家提示,虽然是一堂真真实实的原生态课堂,仍让人觉得美中不足,略显遗憾。

㈢解决方法:

⑴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⑵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⑶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⑷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邵克昱:听了于老师《赤壁赋》一课,引起我思考之处。集中两点就是:如何学文言文?如何教文言文?

我想应该是先有文言文学习,后有文言文教学,本末不能倒置,否则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如何学习文言文?我以为一要熟读成诵,力争滚瓜烂熟;二要掌握一批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句式和语法等知识;三要了解古代知识分子一般性心态;四要善于归纳。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明确了,那么教师如何教也就有的放矢。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组织、控制,可现实中确是以教学中心,而非以学习中心。这不但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也消磨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情感的提升。

马锡永:文赋是介于散文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王秀丽: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呢?这是我想了许久的一个问题,今天,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有了些感情悟,我想,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如部分学生惰性很强,完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课前预习不充分,以至于上课时提不出任何问题,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缘故。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徐青松:“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于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温长军:苏轼是我喜欢的诗人之一,《赤壁赋》更是令我着迷的一篇千古绝唱。听了于春霞老师这堂课,不禁心有所感,所以,我想以《自然关照下的旷达情怀》为题,来说说我的一点人生体味——

因“谤讪朝廷”受贬黄州的苏轼非但没有消沉于世、徘徊嗟叹,反而处变不惊,逍遥洒脱,日与僧道为伍,出入山林,饮酒作诗,用豁达的胸怀笑看风云,感受自然,用一颗无为之心笑拈佛花。虽然从湖州太守贬为黄州团练,职位上的变动不可谓不大,但是在这个人生的最低谷,苏轼却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让他的敌人狂喜,而是用生花妙笔写就了古今一等一的好文章──《赤壁赋》。那么,是什么给予了苏轼如此精妙的灵感呢?我想,莫过于自然。

秋日的风霜把赤壁矶的穿空乱石渲染得更加高奇与悲壮,两岸鸟兽的啼吼也夹杂着浓浓的悲怆之意,此时的长江流水更是在清凉得近于寒冷中随着江风的节奏时而悠闲时而急躁地拍打着这巍峨峭壁悬崖,周遭混合的声响彷佛是烈士亡魂在这个传说中的千古战场中哭泣,让人感觉的到历史之沉重与沧桑。就在这个沧桑的季节,赤壁矶迎来了同样正经历着沧桑的苏轼,一个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不幸文豪。

他不是衣衫褴褛的出走,而是骨格清奇地架舟而来;他不是茕茕孑立的自我放逐,而是侣僧友道的潇洒出游。赤壁矶的皓月在旧历的每月十六显现得更加圆润和高远,伴着幽幽的箫声和悠悠的江水更显得哀怨,哀怨,哀怨;清风徐来的远阔江面,让体物敏感的苏轼分不清天上人间,冥冥之中是一种羽化登仙的幻觉;山高月小之下,是主与客的问答,是参禅,是悟道,是谶语,是诗篇。究竟是英雄伟大,还是神仙可羡?答案是英雄不好做,神仙也不好当,人生就是悠悠天地之间的寄生蜉蝣,就是茫茫沧海之中的微微谷粒。今夕何夕,英雄安在?飞仙何往?凡人难成英雄,得道飞仙更是痴人说梦──满满一舟的困惑早已乘着幽幽的箫声飘飞得无有寻觅处。

然而,苏轼却是酒不醉人人亦不自醉,独自清醒。人生的磨难,官场的磨砺加上人格的高尚,促使他对世界的洞察力度十分深远:天地的一瞬和物我的无尽皆是佛缘,哪能够意马心猿,哪能够刻意寻求,哪能够徒然羡慕。人间的事,孰是孰非,皆有定论,何必自寻烦恼?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若取之有道者,则但凡周遭世界,世人共适。左手书“何羡”,右手写“共适”,一吐口整个文人赵宋,人生的天机奥妙尽在苏轼的飘飘美髯和朗朗笑声之中。

苏轼的感悟是精妙独到的,是他原本就潇洒豁达之心的全然显露,当然更是自然的恩赐。赤壁矶的萧然秋夜,清澈高远,把苏子衬托得仙风道骨,与众不同;古战场的传说更是把主客拉入历史的轮回,启发对人生的思考。在整个游赏过程中,苏轼先是览月喜极,扣舷而歌。美人英雄尽在窈窕之章之中──这是自然在愉悦苏轼,何等逍遥何等自在;再是萧声悠然,静听客答。问答之间,客有三悲──英雄不在,人生短暂,欲仙不能,何等凄凉,这是自然启发苏轼对历史的思考;最后是苏轼的独自参禅,得出何羡而共适──我的一堂“研讨课”这是自然引导苏轼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体现他旷达一世的胸怀。

写游记,苏轼同样用赋的形式;但他把文赋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得淋漓酣畅,有其他文学题材达不到的效果,既详尽又到位。苏轼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散发出哲学之光。从骚赋到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最后到文赋,赋的发展历程也是夹带着历史的风霜和千古文人的体温,不简单。然而,在浩瀚文赋海洋之中,能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双重特点的当首推《赤壁赋》。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谓文采斐然,千古第一。这样的好文章在新课标教学中可以说是重中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古文审美水平,引导他们从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角度暨感悟自然中理解课文,从而体会自然与人关系的密切。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呢?笔者认为可以补充简介中国古代文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之汨罗悲秋 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之南山归隐等。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始终是人们讨论和关注的哲学命题: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所以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母体,更是文人获得解脱的动力源泉,屈原陶潜如是,苏轼更如是。所以,感悟自然是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也是当下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诉求,把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一起融入高中语文 教学任务中是素质教育的进步。

《赤壁赋》中有人在感叹英雄安在?我们现在感叹苏轼何在?当再一次问起这个问题时,你去看看《赤壁赋》吧,苏子依然在赤壁之下泛舟夜游,依然在扁舟之中颓然就醉,依然是那只天边飞来的仙鹤,依然是自然界中千年不死的精灵。

温长军:综合大家的想法,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⒈依题设问,巧妙激趣。

于春霞老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苏轼的作品,从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入手,同学们乐于背诵那些耳熟的语段,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学生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课文学习之中。

⒉围绕目标,引导探究。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把握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并围绕作者情感变化的线路理解文章脉络。

于春霞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首先,教师先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带范读一次全文,然后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说”,围绕“乐——悲——喜”,来说明为什么会得出这情感线索的缘由,同时来“品味”作者;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⒊课堂巧练,迁移训练。

本节课的最后何老师把知识点衍生开去,做了拓展。让学生体会另外两篇苏轼的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跟《定**·三月七日沙湖送中遇雨》;还引入余秋雨的评论《苏东坡突围》,开拓了学生视野,更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宽松、没有压力的环境,让学生认为学习新知识就像是在做练习。

本节课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实现了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多向联系,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文言文教学示范课,为我们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但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跟大家一起探讨:

⒈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有多个。可是本节课在设计上安排了两个目标:朗读、鉴赏。应该说这两个部分都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重视的内容。但是如果放在一节课中完成,那恐怕容量太大了,所以造成本节课最后阶段于春霞老师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如果说朗读跟鉴赏都要兼顾的话,恐怕在其中一方的内容安排上得有所取舍。

⒉围绕“乐——悲——喜”这条情感线路鉴赏课文时,于老师确实提到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证据”,但是更多的“找证据”是老师完成的,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再放开点,让学生充裕点的时间从课文中找答案,让学生来讲,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从刚开始的“乐”转为“悲”最后又化为“喜”,这样课堂会显得更加开放,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应该说,把课堂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在讨论苏轼的思想“亦儒亦道亦佛”的环节做的比较到位,而这环节的气氛就非常好。

⒊本文是篇美文,美文应有美句,美句应有美词,所以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像《赤壁赋》这样的文章,落实把握文言知识点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在普高如此,在职高更是如此,职高学生本身起点就比较低,如果不能解决基础的知识点,别说欣赏文章了,恐怕有些同学连最起码的读懂文章都成大问题了。所以何老师在朗读全文完毕之后,蜻蜓点水式的稍微分析一下几个重点词语恐怕还是不够的。

⒋在知识拓展的时候,多媒体展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跟《定**·三月七日沙湖送中遇雨》两篇古文,这时候教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思考:是否有不理解的词句。这样既可照顾中下等的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时间安排真的不够的话,是不是可以在课前先复印给学生去领会把握?

⒌在课堂上,于春霞老师经常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只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信息蕴量不大,且难以深化。探究式教学倡导的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及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总之,听评完于春霞老师的课,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实现了“微笑沟通,智慧共享”的交流目的,“文可润身崇大雅,学能寿世养和平”,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文学真正的社会功用。

我们将在教学的路上继续探索„„

第三篇:《霞》教案

《霞》教案

一、题

《霞》

二、时

一时

三、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冰心。

2、理解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

、理解的哲理内涵

2、学习象征手法运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的哲理内涵。

六、教学型

讲读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音乐欣赏法

八、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引导

.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复习散文的文体知识。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③查字典,读准音,为本文的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2.导入新

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在诗人李商隐的眼中,黄昏、晚霞是带着丝丝哀愁、感伤色彩的。那在其他作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它们有没有不同!

3.检测练习

(1)、冰心,原名,著有小说、;诗歌《繁星》、;散文、;儿童文学等。《霞》选自,是冰心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4.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幻灯片出示]

冰心,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二)研习文

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蕴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2朗读体会

(1)方法:自由朗读

(2)朗读的要求:

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②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思考讨论活动

(1)整体感知

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

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而抽象。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三)音乐鉴赏,深化理解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体会本文的深刻含义,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后感。

(四)迁移活动

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并尝试写成一段短话。(也可以自选题材)

.灯光——4白色——

2.绿色——彩虹——

3.红色——6。粉笔——

十、板书设计

冰心

云彩

自然的霞璀璨

云翳托

物人生的精神

霞言幸福和快乐

快乐志

人生感悟精彩

痛苦

十一、教学后记

虽然是第一节,但是由于本人准备充分,学生前有预习,所以这节效果很好。主要优点有:

1、能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并畅谈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使用照片、音乐的辅导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的深刻哲理。

3、引导、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方法——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学生通过拓展活动,既牢固本的知识,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不足在于:缺乏经验,对时间把握不好,因此让学生朗读、讨论的时间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锻炼、改进!

第四篇:高一语文教案————《劝学》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劝学》<二>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答: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答: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

答: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2.概括本段的内容:

(四)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六、总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第五篇: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曹操》)

东汉末年分三国,涌现了很多英雄,大家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位英雄吗?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

二、检查预习,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3、正音。教师对照视频里的读音纠正,提醒重点字词,字音。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让学生回忆读诗的方法和角度:意象和诗眼

2、让学生迅速找出本诗的诗眼:忧。(并找出相关诗句)

3、看到这个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曹操为什么而忧?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诗歌。找出作者忧什么?找初诗中原句并说出用了什么手法,该怎样读。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交流)

一忧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忧人才难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三忧功业难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补充: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

(二))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两处引用的介绍)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师: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小结:“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四、艺术特色

、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巧用比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诗歌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2、写作:《曹公,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暂

人才难求

志——统一天下

功业难成 英雄慷慨悲歌

下载高一语文霞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霞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语文教案5篇范文

    高一一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过去的教材一直把它置于议论文单元,训练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学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及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高一语文教案《鸿门宴》(范文)

    鸿门宴 导入新课: 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

    套中人 教案 高一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重点 (1) 阅读......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一、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能力目标: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情感态度......

    高一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卫风·氓》教案 陈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

    《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的重要性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