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 蝶恋花 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6注释⑥,补充:晏殊是位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他没有苏轼宦海沉浮的经历,也没有杜甫颠沛流离的苦痛,却也逃不脱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课件呈现: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这首词传达了怎样的情感?(离愁别恨)。
师:从哪里读到的?(明月不谙离别苦)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离别总是充满了悲愁、怨恨、苦闷,而且这种感觉又是那么刻骨铭心,让人肝肠寸断。你读的时候感觉到了主人公的愁与恨了吗?
(大都无法很好地感受到)
2、听读课文,体会情感。(播放配乐朗诵音频)
3、指定学生范读(可能的话进行诵读指导)。
4、齐读课文,用心用情去读。
(四)、炼字析文,体悟情感:
分上下阕解析:
1、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主人公的愁与恨的?请从上阕中任选一句进行解析。
(1)槛菊愁烟兰泣露。
解析: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泣”字用得非常好,采用拟人的手法。“愁烟”、“泣露“将菊花和兰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主人公自己的哀愁。让读者的心情始带忧伤。菊花为什么哀愁,兰花又为何哭泣?是在与作者同悲吗?还是它也难耐这萧瑟的“秋”?“泣”字用在这与“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主人公内心在流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称做“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是客观事物带上了“我”的主观色彩。真是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啊!
这是以悲景写悲情的烘托手法。
板书: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2)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解析: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罗幕轻寒”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已来到深秋,虽处在罗帏帐下,但寒意也逼人。
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当主人公目送燕子双双而去时,该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啊?燕子也会双飞,而我呢?孤单一人,睹燕思人,更是伤怀不已。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这是以乐景衬悲情的反衬手法。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句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解析:“到晓”说明什么情况?“我”一夜未眠。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月圆而人不能圆,使主人公嗔怪起月亮来,说它不懂离别的苦楚,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当圆月在树梢头隐约美丽的时候,那温柔的月儿不单是照着幸福快乐,正在安然入睡的人儿,还有一个孤寂悲伤,彻夜难眠的灵魂。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正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无眠的月光,将作者的思念离愁沥出一道道碎影。心已憔悴,梦也飘渺。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感情基调相似。
板书: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烘托、反衬
一夜无眠
2.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课件呈现)(1)“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凋
使„„凋零
写风的劲厉肃杀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
“独上”应上“离别”,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为何望天涯路?(等人,等那个人回来)
等谁?恋人?友人?亲人?(都有可能。也许作者是在等待一个承诺,那个曾经说过要在月圆时与他共同分享圆月的女子,又或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可如今月圆了,却又为何只剩下作者一个人孤独?)
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想要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心旷神怡、怅然若失、快意因望尽天涯路,失意因独上高楼)
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联系当下的学习生活;课件呈现。)
(另有三境界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远寄。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知何处”的感叹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让人回味无穷。
板书: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五)、小结: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请学生讨论交流(视时间而定),师进行上、下阕小结。
上阕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阕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试用声音充分体现。(生根据词义有感情地齐读本词,能背则背)
(六)、作业
1、背诵
2、发挥你的想象,把本词改成200字左右的散文,写好后互相交流。
3、做作业本内相关的鉴赏练习
第二篇:蝶恋花 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
菏泽三中平瑞田
一、导入
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或者说 三个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三)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第一境界的出处:晏殊的《蝶恋花》。
二、学习目标
古诗词鉴赏也有三境界,即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个目标:
1、理解和展现词之内容(境界一)
2、鉴赏和体会词之情感(境界二)
3、升华和感悟词之风格(境界三)
三、理解和展现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画面和内容
问题:问题:如果让你给这首词画一幅画,你会画上什么呢?
深秋的一个早晨,菊花被寒烟笼罩,兰草上沾着寒露,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一轮明月还在斜照着……
四、鉴赏和体会
问题一:“诗言志,词言情。”那么本首词里传达的是什么情感呢?(从词中找出关键词语)
明确:离别苦
问题二:词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以色彩。” 愁菊、泣兰: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双飞燕、无情明月: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直接抒情:离别苦,表现为彻夜无眠、登楼望不见、书信寄无处。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欧阳修的《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温庭筠的《望江南》:“漱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引用李之仪在《姑溪词题跋》中对这首词的评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教师小结:
五、升华与感悟
晏殊词具有清丽淡雅、深婉含蓄、情中有思的风格,那么那个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晏殊,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因而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温婉清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不同于之前婉约词的轻浮、浓艳。
拓展延伸: 晏殊名句及浣溪沙: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让学生作简短赏析,进一步印证晏殊词的风格。
背诵《蝶恋花》。
第三篇:《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了解纳兰性德词的风格。
【教学重点】: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题解
蝶恋花,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大学士纳兰明珠,母亲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原名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13岁已通六艺,此外,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康熙十五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后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当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夫妻二人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了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身份特殊,四皇帝的近臣,对这样的生活他很不快乐,在加上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幸,所以纳兰性德萌生了归隐的念头,据说,他多次到寺庙问禅,并自号“楞伽山人”。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和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初三大家,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三、诗文赏析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和纳兰性德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纳兰性德对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首词就是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
上阙是写明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指圆月的时间少,多数时候都是残月。以此来比喻自己和妻子在一起时光短暂,因而有很多遗憾。“皎洁”是写眼前的月光,也是用来比喻妻子的品质的美好。词的下阙开头三句是睹物思人,用燕子依然来衬托妻子不在,美好生活的不再,一种伤感的情调绝望的情调就隐藏在其中。最后两句话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死后能和妻子在一起双双化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比较苏轼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共同点: 两人妻子均多才多艺且芳龄早逝,两人对妻子感情深厚,不尽的思念。
苏词:
表现技巧:梦境描写,同时想象千里孤坟的凄凉。语言风格:语言流畅,朗朗上口,似关东大汉直抒胸臆。
词中意境:荒凉冷落、沉闷压抑。纳兰词:
表现技巧:侧重于写自己的孤独中思念。
语言风格:语言清新,似江南才子细腻抒怀。词中意境:清冷月夜、冷落黄昏。
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看如下两首词: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烟影。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先看《如梦令》。这是写男女初次见面时情景。落花红冷是点明相见的季节,是景物描写,渲染一种比较伤感的气氛,辘轳金井是些女子正在井边汲水的活动。蓦地一相逢是些男女在意外之中见面时内心的感受,心事眼波难定是写女子害羞和内心的猜测,谁省重复,是强烈的情感流露,意思是“谁知道呢?谁知道呢”是渴望被人知道被人明白又担心对方不知道的矛盾心情,言辞中间流露出一种哀怨和失望。结尾时写对对方的长期思念“对方的音容笑貌好像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本词对男女一见钟情的内心情感描写细腻。
《减字木兰花》是写男女重逢时极其矛盾的心情。曾经相念的男女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面了,应该有许多的话要说,可是奇怪的是两人相逢不语,相逢不语就隐含了许多人事的苍凉,一朵芙蓉着秋雨是用比喻的形式来描述女子的容貌,更主要的是写女子哀怨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尴尬之后,女子好像看到了自己思念的人对自己依旧一往情深,内心激起一种甜蜜、幸福和自豪,表现在脸上就是“小晕红潮”,在惊慌中间急急忙忙地走开,“只凤翘”是细节描写,暗含女子身份地位的变化,也可能是这样意思“凤翘”是以前两人最熟悉的东西,而这个女子一直戴在头上,足见女子对对方感情,现在男子看到这些就有一种亲切的感受,也激发了他对往事的无限回忆,昔日的深情再次呈现出来,所以男子“待将低唤”,可是话却没有说出口,为什么?是怕别人看见说闲话。这种“美好的情感与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未免让人遗憾。也就在男子失望之时,女子却做出一种暗示性的举动“转过回阑叩玉钗”。
通过这两首词,我们不难看出,纳兰性德是写男女之情词的高手,最善于细腻刻画人物内心的感受,也最善于细节描述,词中男女情感真挚甜美中走有一些淡淡的哀伤。同时,这种词语言军比较清新婉约。
比较【减字木兰花】和南唐李后主【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纳兰性德词与南唐李后主的词风格及其相似,从这两首词中可见一斑。
南唐李后主《相见欢》
题材内容:男女之情,侧重于写别后的思念
思想感情:别后的思念,绝望的思念。恨是主旨。
语言风格:语言文字很精美,也很清新,婉约
表现技巧:情景烘托与直抒胸臆结合起来
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题材内容:男女之情,写见面时矛盾的心情
思想感情:男女之情甜蜜中有惆怅和哀怨
语言风格: 语言文字很精美,也很清新,婉约
表现技巧:通过细节描写,侧重于叙述描写,有点散文化笔法。
在红学界,有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就是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到底在哪里呢?有人说是曹雪芹自己,这是多数人认同的观念,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就有人说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是纳兰性德。我们且不去考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只是从中得到一点启示:纳兰性德和贾宝玉有相似之处吗?不妨比一下。贾宝玉
出身家世:四大家族
家居环境:大观园
文学爱好:爱好是词文学,且有独到见解
对女子态度:女子是水做的。
婚姻生活:爱而不能,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走到一起
向往归隐:最后归隐,当了和尚
纳兰性德
出身家世:明珠之子
家居环境:明家大院在山西
文学爱好:是著名的大词家,凄艳的词风
对女子态度:尊重、同情与理解
婚姻生活:对妻子感情深厚,可妻子芳龄早逝
向往归隐:楞伽山人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人有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也可能据此有人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是纳兰性德呢。到底是不是,同学们有兴趣以后可以研究研究。
【课堂小结】: 在纳兰性德三百多首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便是“愁”、“梦”,不论是词作中直接抒发其心意悲凄,还是通过对举的手法如梦境与现实的对举、冷暖色调的对举、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凄清的对举,都构筑了一个冷艳凄清的意境。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
第四篇: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感情基调,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的含义,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练字析文,以获得更多的体会与认识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利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进行导入《蝶恋花》
二、1.学生自读诗词,然后进行提问这首词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显现感受到?
2.播放《蝶恋花》的视频,体会它的感情基调。3.齐读《蝶恋花》,从中体会意境。三.文学常识
1.简介言情诗
2.《蝶恋花》词牌名的来历 3.作者简介和作者词风特点
四、阅读解析晏殊的《蝶恋花》
一、解析词的大意
二、质疑、讨论
1.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2.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3.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第二句描写的是: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哪些词与上阕相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5.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 不解人意。
6.第三句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7.“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 “凋”字如何理解?“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8.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拓展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
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二、诗歌赏析要点:(1).紧扣意象;(2).体味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
(3).揣摩手法;
(抒情手段、表现手法等)
(4).深临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练习,下节课进行讨论。
(3).找一下晏殊其他的诗词进行比较
七、教后笔记
第五篇:蝶恋花(苏轼)教案
福安二中教务、教研文档——电子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三、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二、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三、整体感知:
1.白话宋词: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残花落尽,树上的杏子还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飞来的时候,绿水涨满了溪河,围绕着人家。
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随着风而四处飞扬,远达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一定到处长满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样,会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户人家,墙内的秋千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玩得正高兴;青翠的笑声传到了墙外,吸引墙外的我停下来观看。
看着看着,渐渐的女子的笑声愈来愈小,最后竟然回屋里去了,留下我独自懊恼着女子的无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2.词的故事:
词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她。这首词,就是苏轼作给她唱的,她的歌声轻柔,唱起这种婉转的词调正合适。一个初秋的日子,秋风阵阵,落叶萧萧,苏轼和朝云一面饮酒,一面唱着歌,朝云唱到这首,“蝶恋花”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突然泪下如雨,哽咽不成声。苏轼很惊讶,就问她缘故,她回答说这两句她唱不下去了。苏轼听了大笑说:“我正因为秋天来了,四处一片凄凉景象而悲秋,你却反而悲起春来了。也罢,我们就不要唱这首吧!”
过不久,朝云得了病去世了。苏轼突然失掉了二十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从此不再听这首词,也不再唱它了。
四、文本研习: 福安二中教务、教研文档——电子教案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待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