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2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二)3课时
一、指导
关于抒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无非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言志、说理、抒情 罢了。尤其是写记叙文,更离不开一个“情”字。
著名文艺理论它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永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这就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记人叙事是缘情而发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内心就不断
地激发出、积蓄起并加深着种种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或是同情,或是喜爱,或是赞美,或是不满,或是憎恶,而且产生了把它们抒写出来的强烈欲望。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 “创作冲动”。“情”在这里产生了作用。正是它,使我们拿起笔。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我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是很可贵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情是写作的基础;而写真情实感,完全可以说是 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由此,可列出下面一个公式:激发表现现实生活 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人、事)(记叙文)按照这样的过程出来的文章,对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量。而以情感人,正是记叙 文体的特点,也是它的长处。记叙文,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它有自身的特征。它同议论文、说明文不一样,其主要功用不是阐明道理、解说事物,而是记人叙事、状物咏志。也就是说,它 不同于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不同于说明文要使人有所知;它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深深地感染读者,叩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有的习作者不明乎北,党用枯燥的介绍、冗长的议论来代替生动、具体的对人物和事件 的描述。像是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的写作意图似的,常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说”出来,而
不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体现”出来。殊不知,这种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胃口。这样的记叙文是缺乏感染力的。须知:就记叙文来说,思想不能架空于形象之外,而是蕴含于形象之中。让人物和事件本身来说话,在记人叙事中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得以通畅的交流,这是记叙文写作的精髓。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事”的功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失乎情。”(与无九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淦更认为“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寄)。这就是“情”的魅力。怎样的“事”才能“感人”,怎样的“情”才能“动心”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所写的“事”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文章才支产生感入的力量。同样地,只有所抒之“情” 是真实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文章打动人心才具有意义。这是 庸置疑的。否则,胡编乱造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离奇故事,或者流露一些让人萎麻不振的消极情绪,就会对读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可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是同前面讲过的“立意”这个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满足于“写真情实感”,还应有更层次的要求:崇高,深刻。好的文章,会使所叙之事更加感人,所叙之事更加感邓之怀越发令人动心。文章既是缘情而发的,又是以情感人的。因此,写记叙文一定要表现真情实感,考虑到怀古会对众产 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无情可抒,就一定不要硬写,更不要写 一些无聊的东西。硬写,就成了无病呻吟;写成的文章必然充满虚情 意,那就有悖于写作的初工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了。
二、示例
高中毕业前夕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也许写给您 的这封信,您不一定有时间看,但我不是要写。因为,对于我来说,留在这个学校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校长,您有没有注意到,二十中的奏真美!我踏着日日走过的 路,去找我跌然那花间树下的记忆。苗里的树都染上一抹绿;蔓表的缠绕着伏在铁架上,夏天又是一座绝好的凉棚;桃花什么时候开的已记不清,可是爬山虎的遗迹却可见。厚厚的一堵山墙,满眼是绿。哦,多么的一切,就像几年前我刚来时一样。
那时,我拿着一张成绩 就一个人冒冒失失走进了校长室。您 和一个工人模样的叔叔正在交谈,一样朴素的衣着,一样平易的态度,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您先开了口......第二天,我就像所有二十中的同学一样,骄傲地踏上了这条 路。和所有不熟悉您 的人一样,我那时认为您相当平凡,走进入流,没有人会认出您,但又如我后来亲眼看到的,正是您,领导了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二十中。
我接触过的都是也许没有别的同学多,然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语文课,亦庄亦谐,趣味横生,都是渊博的学识为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我喜欢历史娓娓叙来,亲切自然,从古今,从中到外,从老师向上,我们得到了多少“前车之覆”和“历史遗训”;我喜欢地理课的紧张节奏和都是的严密逻辑;我还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 ;数学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政治课老师大姐姐一梓的和气。我忘不了在许多个暮色浸透的傍晚,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弄懂;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晨,班主任老师给我们队进行锻炼;我忘不了,语文课老师、英语课老师为了上好自习课,时时到;又有多少次,我们的试关前一天交上去,第二天就拿到手中,却多了那么多勾勾叉叉和语重心长的批语。每到那时,我仿佛总能年岁
老师窗口不灭的灯光,看见老师 边几丝 生的白发.....老师啊!我实在没有资格对你们的教学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我只想,深深地鞠一 道一 谢谢!
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健康向上,在这一年中,我听到过校田径队
多次的作品、出众的人才,生活在这一群同学中,不能不鼓起向上的勇气,永远不懈 努力!
同学们啊!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年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只是遗憾,只是遗憾,时光太短暂,但我会在心里永远珍藏你们的笑脸。
尊敬的校长,您有一个多么强大有力的教师队伍,您 有多少活泼奋进的学生。也许您看到楼道成了练习霹的场所时皱了皱眉,别担心,那只是他们还小,对许多事还认识不清;也许您惊讶于门外的响,别介意,他们只是想接近您,了解您,而又不知用什么办法。您完全有理由为这个学校感到自豪、骄傲,而我,只能遗憾地在这 路一走一百遍千遍--趁我还未离开之前!这封信写给您,也写给所有辛勤劳作的老师们!写给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年 月 日
《评析》 这是一篇感染力强的上习作。它的突出长处是情真意切,贯串始终,洋溢于全篇的是动人心弦的“情”字。作者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面地娓娓动听地向校长倾吐自己毕业前夕的心曲,清白 抒发了自己对母校-- “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的爱,对辛勤劳作、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爱,对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同学们的爱。这种
挚爱之情,寄托在对学校美丽景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上,蕴含在对各位富有特色的老师的难忘的回忆里,也浸透在对点点滴滴的平凡而琐碎的往事的叙述中。这种情,是高尚的,会激励人的上进,具有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三、练习作文题 1、寸草心
2、老师啊,老师
3、同窗情
第四课时
一、指导
关于选材。
1.选材要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过九首诗,其八是: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名,得到赦免,联系作者的经
历来看,他屡次被谪贬,显然有夫子自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意思。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沙里淘金这比喻的含义远不限于此,人们还经常用它来比喻写作中选材的艰苦。不是吗?写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运用的材料,与淘金者以细沙里筛选出闪亮闪亮的金屑是同样辛苦的啊!
写作的材料,不能不加选择,顺手拈来,而要精心筛选,下一番抉择的苦功夫。这就是沙里
淘金的启示。苏联一位作家在《金蔷薇》中也叙述过一个同沙里淘金相似的故事。据说,在巴黎一家手工业作坊里,有一位清洁工。他每天都是很早去到首饰作坊,把打扫出来的尘土装进口袋带回家中。原来他收集尘土,为的是从中筛出金屑做成一朵金蔷薇、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对她由衷的爱、使她得到幸福。过了许久,这朵金蔷薇终于做成了。但不幸的是,他的心上人已经去了外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为此,清洁工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死去了。他死后,有人把这美丽的金蔷薇卖给一位作家。作家了解到金蔷薇的来历以后,受到深深的启发,懂得了要从生活的尘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创造文学作品的道理。
作文,一旦主题确立之后,就要仔细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加以表现了。
还是在30年代,有两位四川作家向鲁迅先生请教短篇小说的创作问题,鲁迅就指出: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其实,何偿仅限于定短篇小说,一般作文也是如此。
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选材,为找到最恰当的体现主题的材料而费尽心思。
选材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把好材料关,使材料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主题思想。我们曾以“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为题让学生作文。这个作文题要求回忆一件高兴的事,题旨明晰,又由于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
题意,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挑选出“高兴”的“事”来描述,并开掘出“事”中蕴含的有意义的主题。
这里,简要介绍几篇作文选材和立意的大概。
作文1:几个月前,我们年级 的女,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三天的社会实践。我照料一位认也不愿接触的残疾儿童,经常抱着他,给他讲故事,为他唱歌。这件事我想起来就高兴。无论如何,我总算给了这孩子一点心灵的慰藉,使他多少尝到些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我做对了!
作文2: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一次,我去参加春节游艺晚会。游艺活动很
多,我加入了“画白兔”的长长的队伍。一个大的布幕前面有一只铁丝弯成的兔子,它的浑身
都通上了电。玩的人用一只铁丝弯成的小套圈,绕着浑身转一圈。如果小套圈碰上兔子,用
灯泡做成的兔子的眼睛就会发亮。这样,这个人就失败了,应该轮到下一个人玩了。许多人都失败了,我也没有成功。不少人一边摇着关,一边嘴里说着:“这个游戏太难玩了。”人们纷纷离去,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想:老师总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难而进,我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争取成功。我仔细观察前面的人画兔子时的一举一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旁边的人都为我拍手叫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不但高兴,而且自豪──它使我懂得不认碰到什么困难都 不能轻易退让,要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战胜它。
作文3: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秋季运动会就在这金
色的季节里召开。几年来,我校仪仗队一直在规模巨大的入场式上获得好评。今年,我作为
仪仗队的一员,平时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幕那天,我校仪仗队入场。在“── 二──”的口号声后,我们唰地把头摆向主席台,大地被协调一致的脚步震颤了。“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声盖过了人群的喧闹声,压过了嘹亮的进行曲的声音。我们以磅
礴的气势通过主席台。我们成功了!主席台上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校仪仗队获得
冠军。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感到高兴,因为这份荣誉中也有自己贡献的小小的一分力
量。
作文4:我要讲的这件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
件值得高兴的事。那是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终于有机会来到河北省昌黎新开
发的黄金海岸旅游。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尤其置身于大海中尽情地畅游,真是快意得很。可
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午,老天换了副面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原来平静的海面,突然
波涛汹涌,一浪一浪地推向岸边卷起滚滚的黄沙。我开始了同海浪的较量,虽不过是几百米的游程,但每游一步都十分艰难,我真正地感到了大海的威力,大海的冷酷无情。可是,我到
底还是战胜了大海!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它告诉我: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在前头!
作文5:下午,我放学回家,推开门,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乐”的照片: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不禁又高兴地想起两年前的那件事。那天是我们全家喜 庆的日子:我妈妈被评上了主治医师,我妹妹获得优秀少先队员奖章,又是我爸爸三十年教
龄纪念日,我呢,加入了共青团。为了不忘这一天,我们照了一张“全家乐”。每当看到它,它都给我力量,激励我为夺取新的成绩而奋斗。
作文6:拉开抽屉,我的日记本安详地躺着。这是我初中时代的纪念。它记下了我三年生
活的得与失、苦与乐、汗水与眼泪。这日记本代表着我的荣誉,我的骄傲,我的黄金时代。得到它,这是我十八年来最高兴的事。原来它是一件奖品,奖励我勤奋学习取得的优异成绩。它使我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增强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胜利前进的自信
心。
作文7:生活中使人高兴的事是很多的,然而童年的乐趣往往更令人难以忘怀。寻找我成长的足迹,有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想起来心里充满欢欣。小五年级时,正值秋季,学
校号召我们采集树籽,支援西北的绿化建设。我们几个小伙伴,互相帮助,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不多久就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多树籽。我从这件事中感到了童年友情的温馨,感到了奉献自己的喜悦。那是我们第一次为祖国做出贡献呀!粒粒树籽将会带着我们颗颗爱国之
心在西北荒漠上生根发芽。指去岁月的灰尘,打开记忆的匣门,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栩栩如生地、或模糊不清地浮 现出来。而对这些从多的素材,要根据题意选择、取舍。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很风趣地讲过: “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场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哪些是 “不是脸的地方”,哪些是“是脸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这就要比较、研究,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上面七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方法,在 选材上下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功夫。所先取的材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表面上看来,得 来全不费功夫,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来的,实际上在下笔前却仔细思考过。回想起来 的“高兴”“事”显然不仅“这一件”,但去除了别的,也就是契诃夫所说“剔掉”了“不是脸的地 方”,剩下的就只有“这一件”。“这一件”不是随意拣来的,而是反复挑选的结果。这就是选材的功夫,“沙里淘金”的功夫。
2.选材的标准。
了解选材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要明确的是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材。
选材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服从体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因为材料与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中心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要更好地体现中心,这里有六个字,即:恰当、典型、新颖。
恰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恰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符合题意,符合中心思想。比如:
《生动的一课》,材料要表现出这“一课”的“生动”性;《童年趣事》,这“事”一定得有“趣”,而且 发生在童年时期;《北京一角》,如果要通过“一角”的变化来反映“北京”的巨大发展,就应选 用“一角”前后不同的具体材料;《良师益友》,如果要描述人物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就应彩能反映这两个方面不同特点的事例,等等。否则,自动检索就不恰当。有少数学生在写《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这篇作文时,所选用的材料不是一件“我想起来”就“高兴”的事,而是如下种种:
(1)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
(2)一个梦;
(3)一个地方的景色;
(4)一条消息;
(5)一件难忘的事,或内疚、难受的事,或令人感动的事,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显然,这些材料都不符合题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因而是不恰当的。
典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 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不少人都很喜爱秦牧的散文《土地》。这篇名作在选材上就富有特色:
材料丰富,而且十分典型。作者为了表达“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的人们对
土地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围绕着“土地”选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材料:
(1)二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拜土。这是见于《左传》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候时的仪式──封土。
(3)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强盗占领太平洋各个岛屿时强迫当地土人们投降的仪式
──撒土。
(4)飘流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身上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怀土。
(5)多少劳动者和英雄义士为了土地而进行的边绵不断的斗争──卫士。这是历史
上流传的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故事。
明末御倭时有些地方妇女的装束。
有的地方曾经浒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
“寸金桥”的命名。
(6)今天人民的子弟兵守卫着岛屿,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守土。
(7)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发生的神速变化──变土。
这些材料很有代表性。材料1~3表现了中外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只知
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材料4、5表现了过去劳动者对土 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母亲”,永远怀念它,坚决保 卫它。材料6、7表现了今天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 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每一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饱 满。材料虽多,但每一件都有各自的作用。《土地》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的这个长处,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有的习作者不善于选材,不懂得采用典型材料的意义,或者信手拈来,或者以 多取胜,因而影响了中心意思的表达。新颖,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新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大地增强文 章的可读性的需要。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不能老是采用旧的一套东西,而 必须善于发现和搜集新的材料,才能及时表现新的风貌、新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这样,文章对读者才能产生一种魅力。试想,材料陈旧,一般化,与人雷同,看了开关就知道结尾是 怎么一回事,当然人家就不想看。相反,如果材料新鲜,独特,或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感到亲切、有兴味,或让人产生幽默感,读者当然就喜爱看了。文章是要有吸引人的魅力的。这 种魅力首先要在材料上体现出来。旧材料能出新意,当然也好;立意新材料也新,岂不更好?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文章出新意,叙新事,这是自古以来作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啊!
二、示例
落日的光华
黄昏时分,喧腾了一整天的大地平静了下来,太阳也收起了那耀人的光芒,安详地缓缓
下沉。此时,首远望,天、山、地平线融成一体,一片金典;近处的树、屋也镶上了一道金边,闪闪发光:此时此刻,世界成了金黄色的了。在一片金辉之中,只印着一个白色的发着弱光的球。
曾有许多诗人、墨客,赞美那初升的旭日、正午的骄阳,用它们来比喻体坛、文坛、影坛的 新秀、伟大,来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那傍晚徐徐下坠的落日,却很少有赞美之辞,倒有人用它来象征人的暮年 , 或是比喻一些不得志的人。
这里,我要说,它不是仅代表着残年暮岁的。不是么,你看,在它即将下落、隐去的一瞬,它把自己的全部光辉都留在了人间,使大地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一处金灿。
其实,得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注意到那落日,然而,偶然间,一件小事使我不得
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那是上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受父母之命拎着大包、小包去爷爷家。本来我全计划好
了:到了那儿交了差,赶回来看场电影。结果,我周密的安排却被搅乱了。我好不容易
气喘吁吁地挪到院门,待喘气均匀,便高声叫了起来。要是往常,还没等我嚷第二声,奶奶便会笑呵呵地来开门,可这天,不知怎的,我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小院仍是毫无
动静。我用胳膊撞开门,好厅地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内静悄悄的,我真有些纳闷,明明是休息日,怎么谁也不在家?突然一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于是我寻声轻轻地推开
了西屋门。一开门,立即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迎面扑来。我赶紧抽出一只手来捂住鼻子,悄悄地走进去。只见屋内浓浓的烟雾正包围着一位瘦弱的老人,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来:怎么几个月不见,爷爷竟成了这个样子。此时,爷爷正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伏
案疾书。我抱着东西正想一声不响地到他背后看个究竟,但爷爷发话了:“是小娟吗?” 说着,回过身来。我赶紧跨上一步,把东西呈上去。随即,我又向桌上的一叠写满字的稿瞟了一眼,好厅地问:“您在写什么?回忆录?”说罢,我盯着爷爷。忽然,我发觉
他的脸泛起了红晕。他连忙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嗨,哪儿有什么回忆录啊!昨儿,银行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不太熟悉这儿的工作,这不,我凑合写了点自己多年的工作
经验,想给他们作个参考。要不,我这顾问,可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有„顾‟不„ 问‟了。”说完,他欣慰地笑了起来;而我倒有点不明白了。退休了,有福不享,却偏
给自己找事儿,真不可思议。四点多钟,奶奶挎着一篮子鲜菜和鱼、肉回来了。吃罢晚
饭,爷爷让我陪他去散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爷爷指着远处的万束金光之中的那个
白球”让我看,并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那落日,在它即将沉没西山的一瞬,却
发出那么灿烂的光,撒向大地,那光是它最后的一闪。我们这些人一线退下来的人就像
这落日,现在虽不在第一线了,但也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人民。”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不禁仰天凝望那缓缓下沉的落日,只见它的光华竟是那样美!散步归来,夜幕已垂下。我们到家还没站稳脚跟,就听行门“嘣”地一声被撞开,紧接着闯来一个
年轻人。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带比划。好半天,我们才弄懂。他的意思是
说,行里有个帐目搞乱了,要请爷爷去一下。别看爷爷平时做事慢悠悠的,可这会儿,却二话设说,骑上车去了。奶奶望着爷爷的背影怜惜地叨咕着。此时此刻,我心底不由
涌起一种钦佩之情。
落日,它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还是要赞颂它,赞颂它那直至最后仍要尽力发热
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
「评析」
这篇习作──《落日的光华》,大体上符合我们上面提出来的“恰当、典型、新颖” 这三条选材的标准。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落日的光辉景象;已退休的“爷爷”坚持工
作,“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事迹──事理工作经验,帮
助年轻人清理帐目等。这样的先材就较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赞颂“落日那直到最后
也要尽力发热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现在,退休的人们越来越多,选用“爷爷”的材料有相当的代表性,选用“落日”来表现退休老人 的高尚精神也较为新鲜。
三、练习
作文题:
1.尝试
2.雨后
3.新的起点
第二篇: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2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二)
第三课时
一、指导
关于抒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无非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言志、说理、抒情
罢了。尤其是写记叙文,更离不开一个“情”字。
著名文艺理论它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永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这就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
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记人叙事是缘情而发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内心就不断
地激发出、积蓄起并加深着种种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或是同情,或是喜爱,或是赞美,或是不满,或是憎恶,而且产生了把它们抒写出来的强烈欲望。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创作冲动”。“情”在这里产生了作用。正是它,使我们拿起笔。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
我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是很可贵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情是写作的基础;而写真情实感,完全可以说是
作文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列出下面一个公式:
激发 表现
现实生活 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
(人、事)(记叙文)
按照这样的过程出来的文章,对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量。而以情感人,正是记叙
文体的特点,也是它的长处。记叙文,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它有自身的特征。它同议论文、说明文不一样,其主要功用不是阐明道理、解说事物,而是记人叙事、状物咏志。也就是说,它
不同于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不同于说明文要使人有所知;它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通过对
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深深地感染读者,叩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
有的习作者不明乎北,党用枯燥的介绍、冗长的议论来代替生动、具体的对人物和事件 的描述。像是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的写作意图似的,常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说”出来,而
不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体现”出来。殊不知,这种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胃口。这样的记叙文是缺乏感染力的。须知:就记叙
文来说,思想不能架空于形象之外,而是蕴含于形象之中。让人物和事件本身来说话,在记人
叙事中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得以通畅的交流,这是记叙文写作的精髓。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事”的功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失乎情。”(与无九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淦更认为“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
寄)。这就是“情”的魅力。
怎样的“事”才能“感人”,怎样的“情”才能“动心”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
题。只有所写的“事”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文章才支产生感入的力量。同样地,只有所抒之“情”
是真实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文章打动人心才具有意义。这是 庸置疑的。否则,胡编乱造一些
脱离现实生活的离奇故事,或者流露一些让人萎麻不振的消极情绪,就会对读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可
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是同前面讲过的“立意”这个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满足于“写真情实感”,还应有更层次的要求:崇高,深刻。好的文章,会使所叙之事更加感人,所叙之事更加感邓之怀越发令人动心。
文章既是缘情而发的,又是以情感人的。因此,写记叙文一定要表现真情实感,考虑到怀古会对众产
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无情可抒,就一定不要硬写,更不要写 一些无聊的东西。
硬写,就成了无病呻吟;写成的文章必然充满虚情 意,那就有悖于写作的初工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了。
二、示例
高中毕业前夕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也许写给您 的这封信,您不一定有时间看,但我不是要写。因为,对于我来说,留在这个学校的时间
实在不多了 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校长,您有没有注意到,二十中的奏真美!我踏着日日走过的 路,去找我跌然那花间树下的记忆。
苗 里的树都染上一抹绿;蔓表的缠绕着伏在铁架上,夏天又是一座绝好的凉棚;桃花什么时候开的已记
不清,可是爬山虎的遗迹却可见。厚厚的一堵山墙,满眼是绿。哦,多么的一切,就像几年前我刚来时一样。
那时,我拿着一张成绩 就一个人冒冒失失走进了校长室。您 和一个工人模样的叔叔正在交谈,一样
朴素的衣着,一样平易的态度,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您先开了口......第二天,我就像所有二十中的同学
一样,骄傲地踏上了这条 路。
和所有不熟悉您 的人一样,我那时认为您相当平凡,走进入流,没有人会认出您,但又如我后来亲眼看到 的,正是您,领导了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二十中。
我接触过的都是也许没有别的同学多,然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
语文课,亦庄亦谐,趣味横生,都是渊博的学识为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我喜欢历史娓娓叙来,亲切自然,从古
今,从中到外,从老师向上,我们得到了多少“前车之覆”和“历史遗训”;我喜欢地理课的紧张节奏和都是的
严密逻辑;我还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 ;数学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政治课老师大姐姐一梓的和气。我忘不了在
许多个暮色浸透的傍晚,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弄懂;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晨,班主任老师给
我们 队进行 锻炼;我忘不了,语文课老师、英语课老师为了上好 自习课,时时 到;又有多少次,我们的
试关前一天交上去,第二天就拿到手中,却多了那么多勾勾叉叉和语重心长的批语。每到那时,我仿佛总能年岁
老师窗口不灭的灯光,看见老师 边几丝 生的白发.....老师啊!我实在没有资格对你们的教学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我只想,深深地鞠一 道一 谢谢!
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健康向上,在这一年中,我听到过校田径队
多次的作品、出众的人才,生活在这一群同学中,不能不鼓起向上的勇气,永远不懈 努力!
同学们啊!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年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只是遗憾,只是遗憾,时光太短暂,但我会在心里
永远珍藏你们的笑脸。
尊敬的校长,您有一个多么强大有力的教师队伍,您 有多少活泼奋进的学生。也许您看到楼道成了练习霹 的场所时皱了皱眉,别担心,那只是他们还小,对许多事还认识不清;也许您惊讶于门外的响,别介意,他们
只是想接近您,了解您,了解您,而又不知用什么办法。您完全有理由为这个学校感到自豪、骄傲,而我,只能
遗憾地在这 路一走一百遍千遍--趁我还未离开之前!
这封信写给您,也写给所有辛勤劳作的老师们!写给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年 月 日
《评析》 这是一篇感染力强的上习作。它的突出长处是情真意切,贯串始终,洋溢于全篇的是动人心弦的“情”字。作者
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面地娓娓动听地向校长倾吐自己毕业前夕的心曲,清白 抒发了自己对母校--
“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的爱,对辛勤劳作、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爱,对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同学们的爱。这种
挚爱之情,寄托在对学校美丽景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上,蕴含在对各位富有特色的老师的难忘的回忆里,也浸透在对点点滴滴 的平凡而琐碎的往事的叙述中。这种情,是高尚的,会激励人的上进,具有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三、练习
作文题
1。寸草心
2。老师啊,老师
3。同窗情
第四课时
一、指导
关于选材。1.选材要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过九首诗,其八是: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名,得到赦免,联系作者的经
历来看,他屡次被谪贬,显然有夫子自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意思。这种
乐观、自信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沙里淘金这比喻的含义远不限于
此,人们还经常用它来比喻写作中选材的艰苦。不是吗?写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
运用的材料,与淘金者以细沙里筛选出闪亮闪亮的金屑是同样辛苦的啊!
写作的材料,不能不加选择,顺手拈来,而要精心筛选,下一番抉择的苦功夫。这就是沙里
淘金的启示。
苏联一位作家在《金蔷薇》中也叙述过一个同沙里淘金相似的故事。据说,在巴黎一家手
工业作坊里,有一位清洁工。他每天都是很早去到首饰作坊,把打扫出来的尘土装进口袋带
回家中。原来他收集尘土,为的是从中筛出金屑做成一朵金蔷薇、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
对她由衷的爱、使她得到幸福。过了许久,这朵金蔷薇终于做成了。但不幸的是,他的心上人
已经去了外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为此,清洁工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死去了。他死后,有人把这美丽的金蔷薇卖给一位作家。作家了解到金蔷薇的来历以后,受到深深的启发,懂
得了要从生活的尘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创造文学作品的道理。
作文,一旦主题确立之后,就要仔细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加以表现了。
还是在30年代,有两位四川作家向鲁迅先生请教短篇小说的创作问题,鲁迅就指出: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其实,何偿仅限于定短篇小说,一般作文也是如此。
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选材,为找到最恰当的体现主题的材料而费尽心思。
选材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把好材料关,使材料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主题思想。
我们曾以“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为题让学生作文。这个作文题要求回忆一件高兴的事,题旨明晰,又由于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
题意,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挑选出“高兴”的“事”来描述,并开掘出“事”中蕴含的有意义的主题。
这里,简要介绍几篇作文选材和立意的大概。
作文1:几个月前,我们年级 的女,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三天的社会实践。我
照料一位认也不愿接触的残疾儿童,经常抱着他,给他讲故事,为他唱歌。这件事我想起来就
高兴。无论如何,我总算给了这孩子一点心灵的慰藉,使他多少尝到些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我
做对了!
作文2: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一次,我去参加春节游艺晚会。游艺活动很
多,我加入了“画白兔”的长长的队伍。一个大的布幕前面有一只铁丝弯成的兔子,它的浑身
都通上了电。玩的人用一只铁丝弯成的小套圈,绕着浑身转一圈。如果小套圈碰上兔子,用
灯泡做成的兔子的眼睛就会发亮。这样,这个人就失败了,应该轮到下一个人玩了。许多人都
失败了,我也没有成功。不少人一边摇着关,一边嘴里说着:“这个游戏太难玩了。”人们纷纷
离去,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想:老师总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难而进,我决不能
半途而废,一定要争取成功。我仔细观察前面的人画兔子时的一举一动,汲取教训,总结经
验,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旁边的人都为我拍手叫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
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不但高兴,而且自豪──它使我懂得不
认碰到什么困难都 不能轻易退让,要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战胜它。作文3: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秋季运动会就在这金
色的季节里召开。几年来,我校仪仗队一直在规模巨大的入场式上获得好评。今年,我作为
仪仗队的一员,平时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幕那天,我校仪仗队入场。在“──
二──”的口号声后,我们唰地把头摆向主席台,大地被协调一致的脚步震颤了。“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声盖过了人群的喧闹声,压过了嘹亮的进行曲的声音。我们以磅
礴的气势通过主席台。我们成功了!主席台上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校仪仗队获得
冠军。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感到高兴,因为这份荣誉中也有自己贡献的小小的一分力
量。
作文4:我要讲的这件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
件值得高兴的事。那是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终于有机会来到河北省昌黎新开
发的黄金海岸旅游。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尤其置身于大海中尽情地畅游,真是快意得很。可
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午,老天换了副面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原来平静的海面,突然
波涛汹涌,一浪一浪地推向岸边卷起滚滚的黄沙。我开始了同海浪的较量,虽不过是几百米 的游程,但每游一步都十分艰难,我真正地感到了大海的威力,大海的冷酷无情。可是,我到
底还是战胜了大海!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它告诉我: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在前头!
作文5:下午,我放学回家,推开门,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乐”的照片: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不禁又高兴地想起两年前的那件事。那天是我们全家喜
庆的日子:我妈妈被评上了主治医师,我妹妹获得优秀少先队员奖章,又是我爸爸三十年教
龄纪念日,我呢,加入了共青团。为了不忘这一天,我们照了一张“全家乐”。每当看到它,它都给我力量,激励我为夺取新的成绩而奋斗。
作文6:拉开抽屉,我的日记本安详地躺着。这是我初中时代的纪念。它记下了我三年生
活的得与失、苦与乐、汗水与眼泪。这日记本代表着我的荣誉,我的骄傲,我的黄金时代。得
到它,这是我十八年来最高兴的事。原来它是一件奖品,奖励我勤奋学习取得的优异成绩。它
使我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增强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胜利前进的自信
心。作文7:生活中使人高兴的事是很多的,然而童年的乐趣往往更令人难以忘怀。寻找我
成长的足迹,有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想起来心里充满欢欣。小五年级时,正值秋季,学
校号召我们采集树籽,支援西北的绿化建设。我们几个小伙伴,互相帮助,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不多久就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多树籽。我从这件事中感到了童年友情的温馨,感到了
奉献自己的喜悦。那是我们第一次为祖国做出贡献呀!粒粒树籽将会带着我们颗颗爱国之
心在西北荒漠上生根发芽。
指去岁月的灰尘,打开记忆的匣门,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栩栩如生地、或模糊不清地浮
现出来。而对这些从多的素材,要根据题意选择、取舍。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很风趣地讲过:
“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场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哪些是
“不是脸的地方”,哪些是“是脸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这就要比较、研究,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上面七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方法,在
选材上下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功夫。所先取的材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表面上看来,得
来全不费功夫,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来的,实际上在下笔前却仔细思考过。回想起来 的“高兴”“事”显然不仅“这一件”,但去除了别的,也就是契诃夫所说“剔掉”了“不是脸的地
方”,剩下的就只有“这一件”。“这一件”不是随意拣来的,而是反复挑选的结果。这就是选材的功夫,“沙里淘金”的功夫。
2.选材的标准。
了解选材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要明确的是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材。
选材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服从体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因为材料与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中心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要更好地体现中心,这里有六个字,即:恰当、典型、新颖。
恰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恰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符合题意,符合中心思想。比如:
《生动的一课》,材料要表现出这“一课”的“生动”性;《童年趣事》,这“事”一定得有“趣”,而且
发生在童年时期;《北京一角》,如果要通过“一角”的变化来反映“北京”的巨大发展,就应选
用“一角”前后不同的具体材料;《良师益友》,如果要描述人物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就应
彩能反映这两个方面不同特点的事例,等等。否则,自动检索就不恰当。有少数学生在写《这事 我想起来就高兴》这篇作文时,所选用的材料不是一件“我想起来”就“高兴”的事,而是如下
种种:
(1)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
(2)一个梦;
(3)一个地方的景色;
(4)一条消息;
(5)一件难忘的事,或内疚、难受的事,或令人感动的事,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显然,这些材料都不符合题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因而是不恰当的。
典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
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不少人都很喜爱秦牧的散文《土地》。这篇名作在选材上就富有特色:
材料丰富,而且十分典型。作者为了表达“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的人们对
土地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围绕着“土地”选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材料:
(1)二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拜土。这是见于《左传》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候时的仪式──封土。
(3)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强盗占领太平洋各个岛屿时强迫当地土人们投降的仪式
──撒土。
(4)飘流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身上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怀土。
(5)多少劳动者和英雄义士为了土地而进行的边绵不断的斗争──卫士。这是历史
上流传的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故事。
明末御倭时有些地方妇女的装束。
有的地方曾经浒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
“寸金桥”的命名。
(6)今天人民的子弟兵守卫着岛屿,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守土。
(7)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发生的神速变化──变土。
这些材料很有代表性。材料1~3表现了中外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只知
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材料4、5表现了过去劳动者对土
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母亲”,永远怀念它,坚决保
卫它。材料6、7表现了今天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
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每一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饱
满。材料虽多,但每一件都有各自的作用。《土地》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的这个长处,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有的习作者不善于选材,不懂得采用典型材料的意义,或者信手拈来,或者以
多取胜,因而影响了中心意思的表达。
新颖,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新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大地增强文
章的可读性的需要。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不能老是采用旧的一套东西,而
必须善于发现和搜集新的材料,才能及时表现新的风貌、新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这样,文章对读者才能产生一种魅力。试想,材料陈旧,一般化,与人雷同,看了开关就知道结尾是
怎么一回事,当然人家就不想看。相反,如果材料新鲜,独特,或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感
到亲切、有兴味,或让人产生幽默感,读者当然就喜爱看了。文章是要有吸引人的魅力的。这
种魅力首先要在材料上体现出来。旧材料能出新意,当然也好;立意新材料也新,岂不更好?
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文章出新意,叙新事,这是自古以来作家们孜孜不倦 的追求啊!
二、示例
落日的光华
黄昏时分,喧腾了一整天的大地平静了下来,太阳也收起了那耀人的光芒,安详地缓缓
下沉。此时,首远望,天、山、地平线融成一体,一片金典;近处的树、屋也镶上了一道金边,闪闪发光:此时此刻,世界成了金黄色的了。在一片金辉之中,只印着一个白色的发着弱光的球。
曾有许多诗人、墨客,赞美那初升的旭日、正午的骄阳,用它们来比喻体坛、文坛、影坛的
新秀、伟大,来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那傍晚徐徐下坠的落日,却很少有赞美之辞,倒有人用它来象征人的暮年 , 或是比喻一些不得志的人。
这里,我要说,它不是仅代表着残年暮岁的。不是么,你看,在它即将下落、隐去的一瞬,它把自己的全部光辉都留在了人间,使大地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一处金灿。
其实,得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注意到那落日,然而,偶然间,一件小事使我不得
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那是上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受父母之命拎着大包、小包去爷爷家。本来我全计划好
了:到了那儿交了差,赶回来看场电影。结果,我周密的安排却被搅乱了。我好不容易
气喘吁吁地挪到院门,待喘气均匀,便高声叫了起来。要是往常,还没等我嚷第二声,奶奶便会笑呵呵地来开门,可这天,不知怎的,我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小院仍是毫无
动静。我用胳膊撞开门,好厅地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内静悄悄的,我真有些纳闷,明明是休息日,怎么谁也不在家?突然一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于是我寻声轻轻地推开
了西屋门。一开门,立即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迎面扑来。我赶紧抽出一只手来捂住鼻子,悄悄地走进去。只见屋内浓浓的烟雾正包围着一位瘦弱的老人,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来:怎么几个月不见,爷爷竟成了这个样子。此时,爷爷正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伏
案疾书。我抱着东西正想一声不响地到他背后看个究竟,但爷爷发话了:“是小娟吗?”
说着,回过身来。我赶紧跨上一步,把东西呈上去。随即,我又向桌上的一叠写满字的稿瞟了一眼,好厅地问:“您在写什么?回忆录?”说罢,我盯着爷爷。忽然,我发觉
他的脸泛起了红晕。他连忙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嗨,哪儿有什么回忆录啊!昨儿,银行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不太熟悉这儿的工作,这不,我凑合写了点自己多年的工作
经验,想给他们作个参考。要不,我这顾问,可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有‘顾’不‘
问’了。”说完,他欣慰地笑了起来;而我倒有点不明白了。退休了,有福不享,却偏
给自己找事儿,真不可思议。四点多钟,奶奶挎着一篮子鲜菜和鱼、肉回来了。吃罢晚
饭,爷爷让我陪他去散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爷爷指着远处的万束金光之中的那个
白球”让我看,并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那落日,在它即将沉没西山的一瞬,却
发出那么灿烂的光,撒向大地,那光是它最后的一闪。我们这些人一线退下来的人就像
这落日,现在虽不在第一线了,但也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人民。”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不禁仰天凝望那缓缓下沉的落日,只见它的光华竟是那样美!散步归来,夜幕已垂下。我们到家还没站稳脚跟,就听行门“嘣”地一声被撞开,紧接着闯来一个
年轻人。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带比划。好半天,我们才弄懂。他的意思是
说,行里有个帐目搞乱了,要请爷爷去一下。别看爷爷平时做事慢悠悠的,可这会儿,却二话设说,骑上车去了。奶奶望着爷爷的背影怜惜地叨咕着。此时此刻,我心底不由
涌起一种钦佩之情。
落日,它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还是要赞颂它,赞颂它那直至最后仍要尽力发热
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
「评析」
这篇习作──《落日的光华》,大体上符合我们上面提出来的“恰当、典型、新颖” 这三条选材的标准。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落日的光辉景象;已退休的“爷爷”坚持工
作,“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事迹──事理工作经验,帮
助年轻人清理帐目等。这样的先材就较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赞颂“落日那直到最后
也要尽力发热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现在,退休的人们越来越多,选用“爷爷”的材料有相当的代表性,选用“落日”来表现退休老人的高尚精神也较为新鲜。
三、练习
作文题:
1.尝试
2.雨后
3.新的起点
第三篇:1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1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知识点)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
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崐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
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春满校园
2.一路风光
3.在阳光下成长
第四篇: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3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三)
第五课时
一、指导
关于组材。
对材料的处理,作者除了要下一番选择剪裁的功夫外,还要下一番组织安排的功夫。
怎样组材?要确定一条线索,让它把各种各样的似乎不相关的纷繁复杂的材料 , 按照
一定的顺序贯串在一起 , 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所选的材料恰当、典型、新颖,而
联系它们的线索又十分的话,那就会像红线串珍珠似的,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线索必须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 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而能够作线索的事物又是
多种多样的:时间,空间,某个人物,某一事件,某种感情,等等。
至于以什么作为组材的线索为好,这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立意的要求、标榜的具
体情况以及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特色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二。示例
雨夜登鹫峰
眼看登山的时刻就要到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大家不免懊丧了,为这次
活动担起心来。有的同学抬头望望灰蒙蒙的天空:有的伸出手探着雨势;有的三三两两
凑在一起窃窃私语,显出焦争的样子。为了看日出,大家都做了充分准备,甚至觉儿都
没睡好,虽说登山,对我们这些住在西山附近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
是在深夜中登山这还是第一次。虽说关于描写日出壮观绚丽的文章我们不止学过一篇,但那些毕竟是别人的体会、感受。如今眼看愿望就要实现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
来。这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我们心里。天是朦胧的,黑黝黝的,我们的心是
沉甸甸的......时间已指向三点五十分,不能再等了。即使看不到日出,也要登山。
团委会发出了命令,大家迅速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手电,整好队伍,出发了。
天依然地那样黑暗,没有一颗星星。虽然无处天边上已经依稀有了一丝好像用水彩
笔抹过的淡白,但被这边绵的细雨以及看不风的雾气遮住了,使得我们周围没有一点亮
光。我们就好像是在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摸索着前进一样。四下里寂极了,只能听见
细雨的刷刷声和我们匆忙脚步声。两种声音在一起,我们就好像已经融化在这无边的黑
夜中,随着细雨慢慢地向前流......山路很滑 , 每走一步都得谨慎小心.大家手拉着手 , 每逢遇到有石头树枝之类的东西 , 第一个就会发出 “ 小心石头 , 小心树枝 ” 的警告声。接着,第二个人传给了第三个人,第三个人传给第四个人,直到队尾。第个人发出的声音有
高有低,有长有短,有淳厚的,有婉转的。这声音连在一起既紧张又欢畅,既连贯又短促 , 同学们既好
像在认真地做着一种游戏 , 又好像战争期间穿插在敌人后方的夜行军在传达首长的指示、命令。
抬头看看面前的鹫峰,它似乎比周围的颜色更深,因而可以隐约看出它的轮廓。它
别的山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壁略陡了些。有时得紧靠着山壁行走,这就给我们登山带
来了更大的不便,但没有同学抱怨,相反,大家兴致很高,有说有笑。这时,雨渐渐停
了,大家不由得精神一振。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再加上大山散发出的独特的芬芳,使
我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天仍然是灰 的,看来不会看到日出了,但大家都不约
而同地加紧了脚步。不知是谁喊了声: “ 快看下边,多美呀!”我们几个排头兵顺着山 路回头望下去,呀!真是,简直是一幅画呀!只见山路上二百来人,从我们这儿到半山
腰上又直到山脚,蜿蜒盘绕的样子被每个同学手里的手电光映照得一清二楚,就像一条
闪闪发光的巨龙,在缓慢地爬向峰顶。我们被这景色迷住了。这也是一种美,是大自然
同人类共同完成、创造的美。它用墨色作底衬,以这由远及近、由暗到明的点点灯光为
主体,给人以鲜明的对比。这宁静的大自然被我们这群生龙活虎般的年轻人赋予一种新的生命力。
我们边走边回头望着这巨龙,渐渐地,天空由黑暗变成灰暗,又由灰暗转向淡白。
鹫峰的山顶已经历历在目。大家已经看到卧在山峰上的那只“大鹫鸟”。它稳稳地立在那里,俯视着前方,观看着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瞬息变化,欣赏着这一奇特的美景。
它又好像在盼望着我们早些爬上它的北部,俯在它那宽大的翅上,它好载着我们在天空
中翱翔,抒发这一夜饱经风雨冲刷的豪情......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虽然我们没有能够看到日出,欣赏到大自然壮观
绚丽的美景,但我们却得到了另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含蓄、宁静、和谐的美,使我们感
到内心充实。
天亮了,我们胜利地到达了顶峰。
【评析】
这篇文章紧扣一个“登”字做文章,以“登鹫峰”为线索,串连了许多材料:登山
前遇雨而产生的懊丧、焦急的心情,雨夜中的景物,登山途中,二百来人打着手电在蜿
蜒盘绕的山路上行走形成的奇特画面,胜利到达顶峰等“人”、“事”、“景”。行文
集中、紧凑。记游写景的记叙文组材多采用这种“游......”、“ 登......” 为线索,随
着作者行踪的变化,变换观察的视野,展开对多种景物的描写,同时插入人们的心理活
动和内在感受,把“人”、“事”、“景”与“情”揉和在一起。在描述中以时间(夜
里三点五十分──天亮了)和空间(山脚──峰顶)为顺序,也是常见的写法,自然而合理。
三、练习
作文题:
1.考验
2.为了集体的荣誉
3.假日,我们去登山
第六课时
一、指导
关于布局谋篇。
文成于思。刘勰著《文心雕龙》专门写了《神思》篇,强调神思的重要性,指出它是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没有哪个善于写文章的人,不重视构思的。构思充分,行
文敏捷。
构思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生活素材和体验中提炼并确立富有意义的主题思想,从
繁多芜杂的材料中选择出最能表达主题的东西,根据立意和选材的要求谋篇布局找到恰
当的结构形式,以及采用最有表现力的方法和语言,等等。它涉及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
这里着重讲讲对布局谋篇即文章结构的构思。构思就是设计。不同的立意和自动选
材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即使是立意、选材大体相同或类似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结构设计。
这是因为结构设计既要受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制约,又与写作者本人的爱好习惯、审美情
趣、个人风格等有关系。因此,结构形式必然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能是一个模式的。单调乏味的形式没人喜爱。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总是多么具有吸引力。
二、示例
芳草情
“天涯何处无芳草”,悠悠碧草,牵动了我多少情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细草,那
顽强屹立在贫土上的野草,那花儿虽小却幽香沁人的花草,总使我陶醉,遐想不已,仿
佛那芳草落英中浮起张张笑脸──我的几位挚友。
我住在成都时,有一位小朋友魏亚林,好,纤细的身体,白皙的皮肤,走路像一片
流云。说话似一缕清风,于是得了个美称“林黛玉”。她比我低一年级,虽然学习成绩
不大好,却和我一样热爱花草。我们常常在那四季常青的草地上嬉闹,虽然是极有限的一盘绿地,它却是我们的乐园。把野花拴在阔叶木上是亚林最喜欢的游戏,有时竟把一
棵树妆扮得如对圣诞树一般,那时我们的快乐可想而知了。
一天,我们的伊甸乐园开出了一朵“圣花”,肉粉色的小花嘟起小嘴笑个不停。亚
林欣喜若狂,整天像围着小妹妹一样跪在她的身旁,耐心地数着叶边的锯齿,不让虫儿
爬上来,不让风儿吹歪她,待她不知有多好,生怕有一天她会凋谢。清晨,我发现“圣
花”不见了,我风风火火地告诉亚林,没想到亚林吞吞吐吐说: “ 铃铃姐,是我把她装在
花盆里了。”说着还浅浅地笑了。我不知哪儿来股无明火,别有用心地说: ” 野花可不像
你,只知道睡在摇篮里。哼,你要是有野花的一半精神,也不至于全班考......“ 话刚出
口 , 我又觉得太伤人了 ,” 林黛玉 " 的心眼小哟 , 可亚林见我没有说下去 , 就头一次迈着蹒跚 的脚步默默走开了,她一定很伤心,可我没来得及对她说点什么,就离开成都北上了,临
上火车,奶奶忽然想起了什么,递给我一个小包,我打开一看,是亚林用汉字和拼音写的信。她说她一定把功课赶上去,靠自己的力量。信间还夹着一枝干枯了的粉色小花.....上北京取道去姥姥家,我又见到了对我来说阔别多年的小五姐。她还是那样黝黑活
泼,那样爱笑,笑声直飘出村外。小五姐说她还要带我出去挖一次野菜。我高兴极了,苣荬菜的清香又把我带到了原野。瓦蓝的晴空与旭日相辉映,袅娜的柳枝抚着嫣然的野
花,青得逼眼的小草,无声地铺到山边,却又脉脉含情。我们默默地走着,三面的山像是敞开开怀拥抱着我们,小五姐突然说:“铃兰,‘家乡美’怎么写?”我怔住了,小五姐感慨地话:“俺家穷,上不得
学,心里想说啥,咋也写不出来。铃子,以后你要会写好多好多字,写咱的岗子屯有多病美,这草
有多青,这花有多俊。”我点点头。“哎,家雀累了也知道回窝,这回你又要出远门,怕就在北京
住 下了吧!多回来看看。”我禁不住想哭,五姐俯下身笑了:“莫念我,你马驹儿哥初中毕业了,他的学问大着哩,五姐以后就跟他认字。铃子也好好学,五姐绝不会输给你的哟。”我又使劲
点点头,抬头望着那黛色的山峰,似乎向我们走来。我迎着山跑了几步,突然看见不远处一块
光秃秃的巨石上钻出一棵骄傲的草,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小草的柔嫩的纤叶使劲伸向那东
升的朝阳
我们到达北京正是“帝城春欲暮”的时候。我到十渡去郊游中,结识了和我一样望着“细 草微风岸”的朋友王武娟。她是一 一中学的好学生,可也对野花草特别喜欢。暑假里,她
约我到圆明园去玩。圆明园的一片荷塘根本见不到水,只有翡翠般的绿伸展着,几枝含苞待
放的鞭蓉挺出水面,娇美欲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可武娟的心却在那小小的珍珠梅上。这
种小小的梅花正在盛开,一簇簇拥在枝头,远远望去,似玉雪拥成,白云裁就。最妙的是近观。
只见每朵花都只有绿豆大小,却极似梅花,那瓣儿,那蕊儿,哪儿都不可少,因而显得精致极
了,玲珑极了。武娟立在珍珠梅树下,久久凝视:“我真喜欢它,她那么小,却那么美,那么香,那么莹白,默默地生长在野外,绝不与百花争艳,绝不向蜂蝶取宠,岚岚,做人不也应该有这
样的品质吗?”噢,我明白武娟为什么这样喜欢这小小的珍珠梅了。是啊,多可爱的珍珠梅呀。
我笑了,武娟也笑了。这珍珠梅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在学习中,化作那样缤纷的春色。
我又忽然想起魏亚林和五姐。面对佳木葱茏,野芳况秀,我不知为什么长长吁了口气,舒
心地笑了。我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她们爱草,爱花,爱自然,爱生活,就像那花花草草,贡
献着美,奉献着香。
爱花的人何止我的朋友!那热爱生活的人又何止千万!你看草地上,园圃中,哪里没有
花香草翠?她们妆扮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花草也热爱这片土地,她们为这片二地增添了风采,为生活增添了情趣。
多美的生活!
评析
《芳草情》所描述的三个小朋友,同作者一样,有着共同的爱花爱草脾性。芳草使她们成
为好友,使几个人物连结在一起,使文章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而和谐的整体。它的结构
可称得上新颖而巧妙。文章寓意深刻,诗情浓郁。开头引用苏东坡词句“天涯何处开芳草”,赋予新意,既点题,又暗示天下处处有朋友。由芳草引出对几位儿时挚友的思念和回忆,也就
是顺理成章事。“芳草”使文章浑然一体;而热爱芳草就是爱美、爱自然、爱生活,芳草促使
这几个小朋友更加奋发向上地学习,芳草给予她们许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大道理。结尾
作者笔锋一转,写道:
爱花的人何止我的朋友!那热爱生活的人又何止千万!你看草地上。园圃中,哪里
没有花香草翠?她们妆扮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花草也热爱这片土地,她们为这片土地增
添了风采,为生活增添了情趣。文章的意思就更进一层了,主题得到了深化。最后一句高声赞美喊出“多美的生活!”就
是由衰之言了。
三、练习
半命题作文。题目横上的话由自己补足,使之完整、明确。
作文题:
1.平生 的事
2.我从初中中明白了
3.当我 的时候
第七课时
一、指导
关于联想和想象。
成功的构思总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作家所写的东西,要以他的
亲自观察和体验为基础,但不可能对所写过的事情都亲自经历过,这就需要作家发挥想象
力。”(《小说创作二十讲》)即使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但并不在眼前,就需要进行由及彼的合
理联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形象丰富多采,光辉照人”,“才能写出比分散的普通的实际
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的生活图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生动地描写过“文思”的情景和作用:“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
动容,视通万里。”在他看来,如果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悄悄地改变了面部神情,那念头就
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的生活,那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外的情景。可见,联想和想象能够 缩短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文章具有丰满、深沉的内容和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当然,这不是脱离
生活的胡思乱想,因为那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也不是脱离主题思想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幻想,因为那会损害中心意思的集中表述。用刘勰的话来说,就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秦牧的散文是以善于联想和想象著称的。《社稷坛抒情》可作为代表。当他“穿过古参
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 服,戴着冕,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
情。
这是追溯到古代的想象,超越时间藩篱的想象。看到这一个“奇特的历史遗迹”,作者觉
得“这真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所在”,于是又突破空间的局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让这种使人微醉的感情发酵的去处可真多呢!你可以到泰山
去观日出,在八达岭长城顶看日落。可以在西湖荡画舫,到南京鸡鸣寺听钟声。可以在华北平原跑马,在戈壁滩上骑骆驼。可以访寻古代宫殿遗迹,听一听燕子的呢喃,或者到
南方的海神庙旁看浪涛拍岸......这些飞越时间、空间的想象和联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突出了社稷丢在古今的重要作 用:当年是“祭地”的场所;如今虽“已经没有一点狼神秘庄严的色彩”,但游社稷坛也是一个不能遗漏掉的“节目”。作者的想象十分新奇,联想也非常广阔。他“凭着思想和激情的 羽
翼 ”,“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
音”:
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
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这样的诗句......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
......他们还远不能给世界的现象说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但是他们终究也看出一点道
理来了,世间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这样地任思绪自由驰聘,仿佛是无边
无际的,事实上却是紧紧萦绕着“社稷坛”进行的。作者为的是告诉我们:“没有这些古代思想
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
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儿女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
这正是在“志气”统帅下的文思活动。“思”可“接千载”,“视”可“通万里”,但始终不游离
于中心之外,有着鲜明的目的。
二、示例
三坡夜色 京梅
夕阳沉落谷底,溅起了野三坡雾蒙蒙的黄昏,招引来又一个神秘的幽夜。
午夜梦回,拒马河的流水是野三坡唯一的声音,很近很近,似乎就在窗外,又仿佛来自天
边......披衣出户,我便拥有了一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幽静的星夜。
周围的一切被夜色淹没,只有远山和我共撑起这片奇妙的天空,而更远的天空浓缩成古
老的神话凝聚在世界的尽头。最远的一颗星半悬在朦胧的神话里;最近的一颗星是银白色的
萤火虫。野三坡的星会动,野三坡的银河清晰,牵牛、织女可是为了无望的相思震颤不已?只
有那一双小儿女安分地睡在各自的摇篮。我在想,那更远的星空为什么倾落成神话,是大山 的手臂和我的思想不能所及么?
人云“三坡魅力数苟各”。我却独爱这拒马河的夜色。循水声而遥望,拒马河仿佛是一条
飞龙,乘云驭雾,喷吐出雄壮和秀美。三坡的水流虽清秀;却不失其激烈。即使再纤细,再显
浅的地方,也挟带着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正如三坡的人民,从不屈服于强暴。
据传,清初三坡人因受过明皇帝朱棣的御封,而不满于清朝的统治。清政府因此对三坡
施加压力,勒令三坡人民不许介入科举之列,取消他们获取功名的权利,与此同时,境外匪盗 也乘机勾结官府对三坡人民敲诈勒索。三坡人民被迫推举“老人官”组织护坡武装。三坡人 的英勇曾使得“涿县政令不行于三坡”。官府也因此给三坡人强加了一个“野”字。抗日战争
时期位居平西根据地中心的野三坡,东俯燕京之敌,西依太行大后方。野三坡的人民为保卫
后方根据地,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甚至生命。
野三坡的夜,只有天性多情的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滋味。
野三坡的夜是深沉的。只有蟋蟀的鸣叫和拒马河幽幽的倾诉;野三坡的夜是温柔的。只
有带草的甬路默默地等你和清凉的风悄悄地吻你;野三坡的夜是自由的。任我的思想奔跑,任我的长发飘散。披一身山水的灵秀,采一束缤纷的野花......走出野三坡的夜,是如意岭草木湿湿的长叹。走出野三坡的夜,是拒马河沙滩坦坦的微
笑。布满鹅卵三的河滩上,少男少女们用金黄的细沙培筑起他们的希望── 一尊美丽的爱
情之神。
〖评析】
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野三坡的夜色,“一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幽静的星夜”使
“情”和“景”水乳般交融在 一起,给人们展现出诗一样美好的奇特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
归功于想象和联想。试想,在朦胧的夜色中,如果没有关于牵牛、织女“为了无望的相思震颤
不已”的想象,文章就会失去多少诗意;遥望飞龙似的拒马河,如果没有关于三坡人民英勇斗
争的联想,文章的主题思想还会如此深沉?
三、练习
根据下面的“开关”,自拟题目写记叙文。
1、大家都说知己难求,其实他们可能时时伴随在我们左右。
......2、如果不是经历了这件事,也许我至今仍然不能从所谓的挫折中振作起来。
第五篇:1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1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
〖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
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知识点)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崐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
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
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
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 “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
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
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
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
„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
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
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
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
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
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春满校园
2.一路风光
3.在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