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
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
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1.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八、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案点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案示例二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教案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再到“神奇的袋子”
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探究活动
猜猜看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
2.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游戏准备
每人准备一盒积木.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两名学生.
2.将积木放入课桌中,其中一个学生随便摸出一块积木(不要让另外一个学生看到),然后摸的学生说明积木的特征.
3.另外一个学生根据特征说出积木的名称.
4.交换说和猜的角色.
5.每猜对一次加一分,得分高者即为优胜者.
游戏说明
这个游戏还有另外一中玩法.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两名学生.
2.将积木放入课桌中,其中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种一种几何体的名称.
3.另外一个学生从课桌中摸出相对应的积木.
4.交换说和猜的角色.
5.每猜对一次加一分,得分高者即为优胜者.
捏图形
游戏目的
通过捏图形使学生切实地了解各图形的特征.
游戏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盒橡皮泥.
游戏过程
1.每人用橡皮泥捏3个图形,一个正方体,一个一般的长方体,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一个球,一个圆柱.
2.每个小组评出一个优秀作品参加全班的评选.
3.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组织教学教零乱。
首先,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中,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导致课堂纪律较乱。假如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也许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
第三篇:2017《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
《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64——6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良好审美观。
4、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盒子;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张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物体分类》。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看到底是谁呢?(课件出示)大家喜欢它吗?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2、我们先来听听机器人给大家说些什么,好吗?(课件出示机器人动画)请小朋友们快从你桌子上的玩具里,或者你的学具里找一找吧!你找到了吗?对了,这个像机器人的头,这个像机器人的身子,这个像机器人的脚,这个像机器人的胳膊。
3、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呀,特别高兴!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分类,他还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会不会把桌上的这些玩具进行分类?
(设计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机器人引入新课,使孩子们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同时,用几何体组成的机器人提出的问题更是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合作分类,探究方法
1、小组分类。
请同学们先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么分呀?快请动手分一分吧!
2、集体交流。
①分好了吗?你是怎样分的,把玩具分成了几类?是不是有很多种分法呀!先来看看小明是怎么分的吧!{按颜色分的结果}你们看明白了吗?好的,我们就来听听小明是怎么说的吧!
②真有道理!看,还有不同的分法呀!{按会滚动的与不会滚动的分的结果}咦,她又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呢?你看明白了那?我们再来听听小月的说法。
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看,(教师拿着演示一下)这些呀,可以滚来滚去,而这些呢,是不会滚动的。有没有同学跟她的想法一样呀?
③办法真特别!快看呀,小刚分的又跟他们的不一样了。{按大小不同来分成了两类}来听听小刚的想法吧!
④小红呀,分的跟前面的同学又不一样了。我们再来看看小红是怎样分类的。{按长得是否一样分成了四类}小红是这样说的!
⑤好的,是按照长相来分的呀,真有思想!小朋友们呀,大家的标准不一样,分出的结果就不同了。太棒了!
3、下面呀,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分分类。我们都像小红一样,把长得像的放在一起。每一类都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这四类好朋友吧!12999.com
(设计思考: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组对物体进行分类,给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间,使新知的获得更加主动。)
三、观察操作,认识物体
1、接下来呀,就请同学们从这四组好朋友里,挑出你最喜欢的,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再玩一玩吧!现在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的,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开始吧!
(学生活动,之后汇报。)
2、好,接下来我们请出几位小小解说员来介绍一下他的好朋友,说一说它们长的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哦!请看,小红最喜欢球了。{出示球的一类}听听他是怎样介绍的吧!(课件出示介绍)
3、你真会观察!谁跟他的好朋友一样呀?好,我们就拿起这类好朋友在桌子上滚动一下,来玩一玩。那么我们把这些球花花的外衣去掉,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球画在图上就是这样的。{球的平面图}
4、下一个好朋友是谁呢?我们来听听小光的介绍吧!{出示圆柱的一类}(课件出示介绍)
小光介绍的太详细了,说明他很会观察!一定有同学跟他的想法一样。现在我们也让他的好朋友在桌子上表演一下好吗?(老师让圆柱在桌面上滚动一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类好朋友的名字呢? 哦,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说它叫圆柱。对了,他呀,就叫做圆柱。我们把这些圆柱的花花衣脱掉之后,也画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快看一看。{圆柱的平面图}
5、又有同学想迫不及待的介绍他的好朋友啦,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长方体的一类}(课件出示介绍)我来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吧,1、2、3、4、5、6个平平的面,那有几个尖尖的角呢?1、2、3、4、5、6、7,我数出来有7个,咦,怎么有小朋友摇头了,我数错了吗?这么多角,怎么数才能数对呢?对,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那我们就先数上面的吧,1、2、3、4,再翻过来,接着数,5、6、7、8.原来,它有8个尖尖的角。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哦,我听到有同学说它叫长方形,又有同学说它叫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听好了,它呀,叫作长方体!它跟长方形可是不同的呀!这一点可要请小朋友们记牢了!它叫长方体。把它画出来是这样的。请看:{长方体的平面图}
6、只剩下最后一位好朋友了,{出示正方体的一类}让我们听听小新的精彩发言吧!(课件出示介绍)
请同学们拿出这位好朋友,一定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吧!真棒,他就叫做正方体。他画在图上是这样的。{正方体的平面图}
7、好的,这四类好朋友我们已经都认识了,还能记起他们的样子吗?我们就请这四位好朋友一起登场,跟大家见面,欢迎他们的到来!{四个图形的立体平面图}
8、刚才呀,机器人听了同学们的精彩介绍,直夸同学们会观察,会总结!它这儿还有几个疑问,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有信心解决吧?
(课件出示问题)
(设计思考:从直观的实际物体到抽象出图形,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孩子很好的完成了过渡。)
四、轻松一下,故事激趣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简直都是火眼金睛啦!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老师奖励给你们一个小故事吧!我们去看看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请看:{小象搬运图片1} 小象、小狗和小猫一起在山下玩儿,山脚下有各种形状的建筑材料,他们一路高歌来到了山上,觉得山上的风景太美了,所以他们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小象搬运图片2}回到山下后,小象和小狗马上搬起一些材料,气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哟!哎哟!”快抬不动了,他们只好放下来歇歇。小猫看见了,马上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小象搬运图片3}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好主意呀?对了,它们用圆柱当做轮子后,搬起来省力多了。就这样,它们很快在山上把房子建好了。
五、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我摸你猜游戏
老师想跟同学们玩一个我摸你猜的游戏,好吗?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呀,有很多个我们今天认识的好朋友,我现在把手伸进盒子里面去摸一个,然后说一说我摸到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根据我说的形状来猜一猜我摸到的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哪位好朋友,好吗?(师摸物体,描述)
2、猜谜语
①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②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③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④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
3、课本第65页,第一题连一连。4、65页第2题,数一数,填一填。
5、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设计思考:练习的设计分层开展,有学生喜欢的游戏、谜语,也有基本的识别练习。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课堂总结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分类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分类教案
一(5)班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探索、操作和比较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各几何体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各几何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喜欢),喜欢搭什么积木?(…)
师:你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喜欢搭积木,看(出示课件1)!你们知道他们搭的是什么吗?(小狗)搭好了没有?(没有)….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2):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师加以引导。
2、出示课件(3):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类,后与同桌互相讨论;(师巡视并对个别引导)
② 点名汇报;(关键让学生说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③集体反馈。
④小结:对一般物品,我们根据它们的形状来分类。
3、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学具,用眼仔细观察,动手摸摸跟同桌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哪些特点;
4、出示课件(4):根据学生探索出来的特点,师加以引导,用课件出示这些几何体的特点;
5、活动:①师拿物品,学生猜名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②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一人拿物品,另一人猜,轮流猜;
③点名上台拿物品,下面的学生猜。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第一题(师先点名题意,再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点名回答);
3、认真观察课室,想一想:哪些物体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4、认真回忆一下: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习。
第五篇:给物体分类_教学设计
一年级 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3课 给物体分类
王维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