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分类-教案教学设计不错教案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小狗高高的、瘦瘦的.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
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1.学生反馈.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第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3)汇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高要市小湘镇大白小学陈卓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8、7、6加几”中含有18道加法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8、7、6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开始讲9加几时的例2,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2题,练习十九第1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9加几”中的例3与“8、7、6加几”中的例4均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我们应该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计算意识。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活动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比如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不用实物,说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再不出声想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揭示──操作──说──想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同时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可以实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意识。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按《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正确;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计算迅速。从单项练习达到计算正确、迅速,逐步达到混合练习也能计算正确、迅速;从练习视算,逐步到练习听算,使学生不仅看着两个数相加能很快说出得数,而且听到两个数相加也能很快说出得数。
加强练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练习目的明确、省时间,每个学生都会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都属于好的练习方式。例如,把式题编制成练习卡片,供学生做抽卡游戏,既可以经常进行练习,学生又有兴趣;让学生举数字卡片,和教师一起完成找“朋友”练习,既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口算的情况。又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2)练习要讲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练习有针对性。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9+2、9+3、8+3等可以少练些,8+9、8+6、7+6等就要多练些。教学中要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熟练的式题,就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避免盲目多练,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20以内进位加法比10以内加法的数目大,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达到计算熟练,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些关爱和帮助。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他们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尽快达到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本单元教材专设了“用数学”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108页例4,先展现出活泼可爱的白兔、灰兔在游戏的情景(或画面),并提出计算问题,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师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养成初步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P38~39页《分类》。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教具准备: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1、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2、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3、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4、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5、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6、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7、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分花。(第40页第4题)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根据这些不同之处,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
2、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应用练习,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4、小比赛:
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生1: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生2: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学一开始,我就将三本书,三个铅笔盒,瓶子从袋子倒出乱放在讲桌上,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2、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3、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我以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讨论中,我也不是以一问一答地形式进行,而是引导学生围绕“想一想,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4、安排学生整理书包这一实践活动,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熟悉的事情。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类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合理地有规律地生活。知道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1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1.师:孩子们,看,这节课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森林爷爷。瞧,他来了(出示课件)森林爷爷声音:小朋友们,最近啊,我们大森林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物们都纷纷盖起了漂亮的新房子,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参观呢?(想)爷爷听说大家很聪明,如果你们在参观过程中对动物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意见,请你帮帮它们行吗?(行)好,走,我们看看去(课件出示一间新房子,接着出现另一间住着青蛙与蛇同屋的新房子。
2.师:小朋友们,看着这几间漂亮的新房子,你想提出什么好建议?
生1:青蛙不能和蛇住一块。
师:为什么呀?
生1:蛇肯定会把青蛙给吃掉的。
生2:对,它们根本不是同类的。
师:那怎么办?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请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生1:把青蛙搬到那间空的新房子住。
生2:把蛇赶到那间空房子。
生3:帮它们分家„„
师:哦,小朋友们的办法就是把它们进行分类吧?那么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师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分类的好处。
1.参观超市一角(课件)
师:在我们生活中啊,常常会把一些事物进行分类摆放,这样比较方便。现在让我们一起到森林爷爷家族的超市去看看,到了那里呀,朋友们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走,咱们出发吧(课件:超市主题图)
师:瞧,超市里的售货员阿姨向我们打招呼啦!“嗨,小朋友们好!欢迎光临本超市。你对我们超市里物品的摆放还算满意吗?”
生:满意。
师:哪些地方最让你满意呢?请你先说给你小组的小朋友听听好吗?
生:小组交流汇报(学习用具自己放一起;计算工具放一起;练习本放一起„„)师:哇,小朋友们的意见太宝贵啦,谢谢你们!你们真是一群爱观察的好孩子!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超市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吗?
生:很方便(举手发表各自意见)。
2.找一找生活中的分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师:孩子们,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现在就藏着许多分类的知识,谁能找一找?(独立观察发现)
生1:桌子一类,椅子一类(理由:桌子用来写字为一类,椅子可以坐为一类;)生2:我按性别分,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同学一类和女同学一类。
师:老师觉得小朋友们太能干了,也想加入到你们当中来,这回应该怎么分类呢? 生3:按职业分,老师是教师作一类,我们是学生作一类;
生4:老师你是女的,按性别分,你和女同学是一类,男同学自己一类。
师:哇,没想到我的用处还蛮大嘛!你们让老师心里甜滋滋的,好,老师送大家一张甜甜的笑脸,好吗?
3.小组合作,整理书包,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师:孩子们,老师对你们养成的习惯有点意见,你们能自己改正过来吗?(能)平时呀,老师让你们从书包拿出作业本、笔、书本时,你们的动作好慢哦,有的小朋友在书包里翻呀翻,大半天也找不出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书包太乱了!
师:对呀,那么你们能运用今天我们学到的分类知识,把你书包里面的东西整理得整整
齐齐的吗?下面我们小组4人一起拿出自己的书包,商量商量你们打算怎么分类整理自己的书包。
生:分组整理书包,汇报分类结果与理由。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给小鱼、鸡、鹅进行分类。
师:咦,森林爷爷说,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一处美丽的风景没参观呢!听,是谁的声音?(课件)哦,是小鱼在说:鸡大哥、鹅大姐,今天天气好热呀,我们一起游泳好吗?(让学生从动物的习性进行分类)
2.让学生回家用分类知识打扮自己的家,为父母献爱心。
四、全课总结:
今天,森林爷爷带我们参观了那么多地方,你们心情高兴吗?(高兴)能说说你最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