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说讲课

时间:2019-05-12 18:0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质的量说讲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质的量说讲课》。

第一篇: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又觉得这也挺好,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感到有了收获。

引言:接到这节课的备课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倒霉!因为这节课是公认的难;不过,在后来的准备过程中,下面本人分为教材分析、教学思路、……等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备课过程。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一课是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实践掌握许多科学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期望

一、两节课下来学生就能掌控,更不能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二、教学思路

摩尔质量概念 阿伏加德罗常数

本人认为这节课教学的关键是:

(一)坚持并贯彻以下两个原则:①以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为基础。②把握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二)突出并解决以下四个问题:①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②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③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④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

(三)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双边活动。另外,巧妙运用类比、归纳、推理、比喻、迁移等到教学方法;注意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合理利用相关材料,如七个基本物理量等。教学过程要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物质的量概念 微粒计算 质量计算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与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②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③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二)教学过程

点燃

[引入]问学生反应

C

+

O=== CO2 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微观粒子

(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行吗?

一般用质量

(是否:

1克

1克

2克

呢?)

反应是按比例: 12克

32克

44克----宏观质量

物质之间的反应,既是按照一定个数,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来进行,单个这样的微粒也无法称量,实际上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进行反应。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须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用木匠买钉用称不用数来比喻)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

(2)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微粒?(3)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将微粒与质量联系起来了。这是怎样的一个物理量呢?

[投影]

物 理 量 单 位 符 号 [讲解]

m

千克

Kg

s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分析讲解]

上述质量、长度、时间、电流等都是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它们不能由其他的物理量来推导得出。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是通过确定一个“基准”来规定,如“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它是怎样规定的呢?也就是说它的“基准”是什么?它是用“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千克的“基准”。按国际单位制的规定“千克是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国际千克原器”是用铂铱合金制成的高度和直径都是39mm的圆柱体。平时放在钟罩和恒温箱内)。

“物质的量”也是基本物理量,不能由其他物理量导出。“摩尔”是它的单位,它是怎样规定的呢?由于微观粒子肉眼看不见,又难于称量,怎么办?采用“微粒集体”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借喻“打”、“刀”、“箱”启发)。科学上是用12g12c(即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一个集体或一个系统(基准)来度量物质的理,从而把微粒(微观粒子、难于称量)和微粒集体(宏观物质,可称量)联系起来了。

12g12C含有的碳原子是多少呢?引(导学生作简单计算)

这个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称作一摩尔(即“一堆”的意思)

(阿氏常数(精确值)与6.02×1023(近似值)的关系就象π与3.14一样。)

也就是说:“每摩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可用下式表示: n=N/NA(其中N是物质的微粒数)。NA 是多大的一个数?

[比喻说明]6.02×1023 粒米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数出1摩尔水的水分子数所需要的人数和时间

[展示样品]1摩尔碳;1摩尔水;1摩尔硫酸

由此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的使用是有特定对象的,这个特定对象就是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因而在使用摩尔时,要指明是什么微粒,书写时,要将微粒的化学式写在摩尔的符号后面

物质的量

含有的微粒数

质量 1molC

NA

g

为什么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作基准,而不是其他呢?

(以氧原子为例具体讲解)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 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C

1个

NA个

1摩尔g

O

1个

NA个

1摩尔g

试推:

1摩尔铁,1摩尔硫酸,1摩尔钠离子。

由此,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就联系起来了

÷NA

N

n

m

×NA

[分析讲解]理解摩尔概念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g碳原子约有6.02×1023 个,作为一堆,称为1摩尔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微粒:(1)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约6.02×1023 个)

举例:1摩尔氢原子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

1摩尔氧分子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1摩尔氧分子含有2×6.02×1023个氧原子)

(2)对象: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

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 [提问]

这样说法对吗? 1摩尔人;1摩尔米;1摩尔细菌

1摩尔氧中含有NA个氧原子

1摩尔氯中含有多少个微粒?

[注意]一般说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构成该物质的微粒。

(如: 1摩尔水,指水分子而不指水分子中的原子;

1摩尔铁,指铁原子。)

2.质量:(1)数值-----与该物质的式量(或原子量)相等

以上结论从碳可以推出:

(2)摩尔质量:概念:1摩尔物质的质量。

单位:g/moI

注意说法的不同:

1摩尔水的质量是18 g,水的摩尔质量是18 g/moI

(关于摩尔质量下课时再深入讲解,这里点到为止)【板书设计】:

一.摩尔

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

微粒

质量

(1)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1)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

(约6.02×1023个)

(或原子量)相等(2)对象:微粒

(2)摩尔质量: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

概念:1摩尔物质的质量。

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

单位:g/moI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1mol氧

(2)0.25 mol 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 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5)0.5 mol 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 mo lNH3中含有3 mol N原子,9 mol H原子。

2.填空

(1)1 mol O中约含有

个O;

(2)3 mol 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可电离出

mol H+(3)4 mol O2含有

mol O原子,(4)10 mol Na+中约含有

个Na+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 mol H2含有0.5×2=1 mol H原子,6.02×10×1=6.02×10个。

(6)正确。3 mol NH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 mol H原子。答案:(1)6.02×10(2)3×6.02×10,6 mol(3)8 mol,2

323

2323(4)10×6.02×10(5)2 mol 2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过渡]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 = 16 g y = 32 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

① 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1 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 1 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板书]

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投影]课堂练习1.填写下列空白

(1)原子质量是 g

(2)分子质量是 g

(3)分子质量是 g

(4)离子质量是 g

(5)离子质量是 g

(6)质量是 g

[回答] 原子是64 g; 分子是32 g; 分子是44 g; 离子为35.5 g ; 离子是23 g; 质量为58.5 g。

[设问]能否说一说什么是摩尔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数值怎样确定?

[讲述]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符号是M,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kg/mol。

[板书]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2.回答下列问题

(1)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回答:(1);

(2)

[投影]课堂练习

3.下列物质各多少克?含粒子数多少个?

(1)

(2)

回答:(1)质量是1800g,含有 个 分子。

(2)质量是1.7g,含 个

4.下列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有多少个粒子?

(1)90 g水(2)56 g氮气

[回答](1)90 g水物质的量为5mol,含 个 分子

(2)56 g氮气物质的量为2 mol,含 个 分子

[设问]通过以上练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回答]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根据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可求出物质的量,反之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也可求出物质的质量。

[板书]

三、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依据

[板书]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投影]例1 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分析]我们可以通过 的相对分子质量,得知 的摩尔质量。然后利用关系式 计算出 的物质的量。

解: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摩尔质量为。

答: 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投影]例2 中含有 和 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分析] 的电离方程式为:

从 的电离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电离出 和。

我们可以利用 的关系,首先计算出 的物质的量,然后再计算出 和 的物质的量。

解: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摩尔质量为。

则 的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的量为0.5mol。

答: 中含有 的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的量为0.5mol。

[讲述]通过以上例题,明确了解这类型题的步骤和方法。在今后的计算中应该注意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投影]练习1. 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氧元素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由已知条件可先求出 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如下关系: 求出氧原子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2.8g。

[投影]练习2.含有 个分子的物质,其质量为0.7g,求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根据所给粒子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首先求出物质的量,再根据已有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求摩尔质量,因为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通过求算出摩尔质量即可知道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答案: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板书]2.不同物质中,某粒子数相当的计算

[投影]例3 多少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3.65g 10%盐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分析:要满足二者分子数相等,只要满足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即可。

解:设质量为 的硫酸所含分子数与3.65g 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硫酸)(盐酸)

答:0.98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3.65g 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讲述]解此类型题的思路是:找准不同物质间的物质的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投影]课堂检测题

中所含的 原子数与多少克 中所含的 离子个数相等?

(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

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的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符号表示:

三、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依据

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2.不同物质中,某粒子数相当的计算。

第二篇:说讲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一部分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证明观点,第三部分总结观点。)

2、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说说这三个事例的内容?

4、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的二三部分,体会作者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写一篇议论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事例,思考:

(1)、三个事例的“问号”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边读边画并在书上批注。

2、读后交流:

相同点: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4、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自然段)

5、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7、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出示课件: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仔细看这四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任意换位置可以吗?(这样的排列,符合人们人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揭示了人们找到真理的一般过程,伟大的成就往往就来自于细小的发现。)

8、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雷达、风车„„)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作者最后是怎样总结自己的观点的?

1、同学们,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牛顿、瓦特等等众多的科学家用一个个不争的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来对比科学家们成功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发现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可是他们解决问题,找到真理所需要的条件却是惊人的相似。你觉得他们都是靠什么找到真理的呢?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仔细读读,找到真理需要什么条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解答了若干个问号,)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找到了真理)

这是在说哪句话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在这里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文章的开头怎么样了呢?(相互照应)

2、同学们,找到真理需要我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可是这些能力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出示课件: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理解起来有困难,还可以求助周围的伙伴,发挥集体的力量。说说吧,你读懂了什么?

文中说“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觉得谁是这样的人? 你觉得他们为了发现真理都准备了什么?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认识了议论文这种写作形式,你想不想也试试写一篇议论文?

六、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七、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发问,大胆设问,这样才能求得真知,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 善于发问 ——!真理

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地球的自转有关(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

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 “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 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第三篇:说讲课稿(本站推荐)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幼儿园时的生活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玩跷跷板时的快乐情景?(当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师:引导学生复习等式与不等式的定义

师: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新的朋友,来看我们今天的课题“方程”,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觉得这节课要研究关于方程的什么知识?(得出重点研究什么是方程;怎么列方程)

(二)自主探索

1、运用实例,认识方程。

师:刚才我们玩了跷跷板,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相类似的物体吗?

师:是的,利用跷跷板的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今天我们就用天平来帮我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师:打开课本第49页,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熊猫,师:自己认真读一读书上的资料,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读资料并思考)生:大熊猫一次吃多少米粉?

师: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给学生解释天平、砝码如何运用)师:如果米粉重X克,那么碗和米粉共重(20+X)克。(这里联系四年级的知识,用字母代表数)

演示天平左面 一碗米粉 天平右面一个50克的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天平没有平衡。师:哪边重了? 生:左边

师: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20+X>50 师:天平没有平衡,我们再换一个砝码(100克),你又发现了什么?你会用式子表示吗?

生:20+X<100 师:还不行,再试一下。哎,现在终于平衡了,你会用式子表示吗?

生:20+X=70 这个式子是等式。

2、认识方程,完善课题

师:像X+20=7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师:什么是方程?你会怎么介绍方程?(同桌互相说)

师:要想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总结,建立数学问题模型素质的养成)

一个方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1、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

引导学生圈出重点词语,并区分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巩固拓展,突破难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两大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现在还剩下第二个问题,大家看看能不能试着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结合课后题,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注意:

1、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回答课本第50页第1题,指名回答,适当讲解。

2、学生先自己做第2题,错误较多教师再讲解,强调列方程时不能把x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列方程不用写单位。(此教学部分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把学与用相结合的检验)

(四)感受收获

同学们不仅能自己写出喜欢的方程,发现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而且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生活中的信息,列出了那么多的方程,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请同学们把你在生活中看到或想到的信息写在练习本上,让同桌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列出方程。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此教学部分设计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反思、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

第四篇:质量讲课稿

5.1物体的质量

沈彦煌

说明:旁白【 】 动作{ }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概念的过程。

2.教学思路: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熟悉的物体,使学生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源,采取比较的方法,揭示不同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少之分,根据这一共同特征,进而抽象出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说明质量的物质的一种属性。在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质量的单位,并通过让学生填写一些物体的质量的单位,使质量的单位感性化,接着通过“信息浏览”栏目扩展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最后通过两个学生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练习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4.教学过程

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物理事实,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抽象出其本质特征,建立“质量”的概念。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纷繁多姿,这个精彩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各种属性,人们始终在不懈地探索着。随着物质的各种新属性的不断发现,一些新材料也应运而生,从而使得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物体所含物质有多有少,这节课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探究。】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如桌子、椅子、杯子等都是物体;而“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如木材、塑料、玻璃等,椅子、桌子可以由木材、塑料做成,杯子可以由塑料、玻璃制成。“物体”是一个个具体的实物,而“物质”是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展示实物和图片,3组物体,每组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物体含有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第一组: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第二组:一脸盆水,一碗水。第三组:大气球和小气球)} 3【从图片我们看到,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它们都是橡胶组成的,有不同在于什么呢?(生: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少。汽车轮胎用的橡胶多)。两个容器里装的都是水,有什么不同呢?(生:脸盆装的水多,碗装的水少)。而我手中的这2个气球,里面装的空气,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生:大气球装的空气多,小气球装的空气少)。】

4【事实表明,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5【用手捏气球,形状改变了,里面空气的质量没有变化;从讲台一段走到另一端,位置改变了,气球里面的空气质量没有变化;用酒精灯给碘加热,固态点升华成气态碘,状态改变了,可是碘的质量也没有变化。看课本113页图5-2(a)钢锭压成钢板,形状变化了,质量不变;图(b)航天员飞向太空,他的空间位置变了,质量不变;图(c)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了,质量不变。这些事实证明,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因为它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就说质量是一个物体的基本属性。】 {手捏气球,移动位置,做碘升华实验;展示课本113页图5-2} 6【大家看见过这些商品标注吗?它们表示什么呢?实际是,它

们就是表示商品所含物质的多少,即它们的质量。我们看到的克,g;千克,kg就是质量的单位。

7【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千克”起源于法国,1791年,法国决定:采用在4℃时1升纯水的质量为1kg,并在1799年制造出铂质千克原器,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这就是国际千克原器。我们知道这个饮料瓶能装1.25升饮料,我现在拿它装了一升水,它的质量就是1kg,同学们可以感受一下一千克拿在手上的感觉。】

{图片展示:千克原器。利用一升饮料瓶装满水,让学生实际感受1kg拿在手上的感觉,对“千克”这个单位有了感性认识。} 7【为了实际需要,人们还规定了一些比千克大和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t =10³kg、1kg=10³g、1g =10³mg】

{图示图5-5,请一名同学回答后填上 ;图示质量阶梯,适当介绍,要求学生记住1升水的质量} 8【5t换算成多少kg?2500g换算成多少kg?】

9【下面请同学们给这些物体填上适量的单位,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10【规定好了质量的单位我们就可以测量质量了,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如台秤、电子天平、杆秤、地磅等】

11【我们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是托盘天平,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天平,了解它的主要部件,由上而下,我们可以看到可

以分度的分度盘;,能够左右摆动的指针;于指针相连的刀口,衡梁;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衡梁左右的两个托盘;横梁前面带刻度的标尺;标尺上面可以调节的游码。每个托盘天平还配有一盒砝码,砝码的总质量就是这个天平最大的测量范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12【思考问题:1.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2.怎样判断天平平衡?一定要天平稳定下来才可以读数吗?3.加减砝码顺序先大后小还是先小后大?4.游码指示的数值左端为准还是右端为准? 】

{图片展示台秤,电子天平,托盘天平,可以逐个部件显示名称并实物展示托盘天平。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个铜块的质量(出现以下错误:1.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2.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3.加减砝码用手拿取4.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刚才我们测量的都是固体,思考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请同学们一边提示,老师一边进行测量。】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定义、单位、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以及用它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板书:

5.1物体的质量

1.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2.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因为它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见,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3.在国际单位质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4.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 =10³kg 1kg=10³g 1g =10³mg 4.实验室常用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kg

第五篇:讲课说木叶

说“木叶”

迟丽梅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比较阅读法;

3、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

总 体 构 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

研 读 课 文

一、(一)导入:

1、课前活动——词语速配

 A

梅  B 萧瑟

温柔

傲然

生机勃勃

惆怅

2、: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

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

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明确:

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

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明确:

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

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归纳明确:

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鉴 赏 例 解

一、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1)学生思考、试答;

(2)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3)知识小结: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

落花、流水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是讴歌的对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凌雪傲霜坚强之意;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王维《竹馆里》:“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入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花以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象“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3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意象了。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月光、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当然,古诗中的意象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积累这样具有相对稳定意义的意象的常见含义,这样才会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准确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读懂古诗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诗歌鉴赏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1)学生思考、试答;

(2)教师讲解明确: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

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1)学生思考、试答;

(2)教师讲解明确: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学 以 致 用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了很多古典诗词,现在,又通过这样的理论性知识小结,大家应该对我国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把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引向深入:由原来的只是读古诗上升到学写古诗,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歌颂我们的新生活,歌颂我们家乡建设的新成果,或者抒发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吧。这方面啊,毛主席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课后的作业是:每个同学都学写一首古诗。要求:主题积极向上,以歌颂家乡美景、歌颂家乡建设为佳,诗体(古风、近体诗、词、曲)不限。

二、教师示例:

老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偶有感悟,填词几首,现在愿与大家共勉:总之,就一个目的,把学习国学、领悟国学之妙的活动落到实处,引向深入。

咏 秋 三 首

王宝杰

西江月

野炊

戊子八月,余与初中时代同学数人驱车佛坪沙窝,聚于天花山麓农家乐。时山风柔漫,烟岚在岭。宴酣之余,又行野炊乐事。同学似回少年,畅诉别情,兴尽晚归,遂有感怀,涂鸦记之。

沙窝云雾怡人,村舍田畴水滨。

觥筹声中话别情,图取热闹十分。

七八个人结伴,二三辆车飞奔。

热情农家备木榛。

点燃篝火香喷。

天净沙•中秋夜游山城①

柳堤幽径栈桥,碧水霓虹曲谣,仙街晚风车轿。

中秋月皓,游人情漫山坳。

踏莎行•登韩盘山②

绿瘦郊野,红叶漫山,途中登者频频见。

落木飘飘秋风寒,高阶层层接碧天。

凭栏思绪,绝顶目断,朝阳隐曜神怡远。

平素幽恨生无缘,此日竟得开心颜。

三、教学反馈:学生作品选录、交流

喜己丑年二月二初雪

戊子一冬,佛坪无雪,天旱人怨,急盼甘霖。岁进己丑,天竟有情,二月初二,雨夹雪飞。人们莫不拍手,余亦感慨万端,打油一首以抒怀。

去岁整冬天气暖,暖冬病虫无收管。

农人心忧盼天寒,来年丰收粮仓满。

往昔一冬雪满天,风光无限人欢颜。

眼看冬暮春即临,无雪干燥心不安。

正月正,年过完,春旱日暖伴愁眠。

二月二,气温变,天竟有情乌云翻。

雨雪兄妹携手来,普降人间如霖甘。

民俗二二龙抬头,预示风雨顺来年。

满心欢喜将发剪,祈求上苍保平安。

环境恶化地球暖,人人有责御污染。

发展莫丢环保念,人类长青万万年。

桂枝香•登佛光寺③

谷底瞻望,与山顶大佛,对接目光。崎岖云阶万仞,碧空朗朗。登天征程始晨曦,踏朝露,心潮昂昂。极顶人聚,梵语盈耳,轮燎沉香。

喜今朝,经济发展,念太平盛世,百姓福享。自古闲游,但为平民奢望。极左思想不复返,乃贫富官民相仿。旅游兴县,至今才有,佛事盛况。

[注] ①即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城,2009年6月9日遭特大洪水袭击,在温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现已建设得非常秀美。②佛坪县城郊的一处游览景点,有通幽曲径盘山而上。③佛坪县城后山上新近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山顶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雕像,俯瞰全县城,是全县佛教信仰者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市民登高休闲的好去处。

下载物质的量说讲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质的量说讲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讲课教案(推荐五篇)

    《争吵》说讲课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课文时,用课题质疑的办法,自己提出问题,我将他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写到黑板上,再让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然后......

    课堂达标说讲课

    曹王镇中心小学第三轮课堂达标 《原地掷垒球》说讲课 综合组赵青海 各位老师:下午好: 1、教学内容:原地投掷垒球 游戏:击木柱2、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

    物电系“金秋杯”讲课大赛

    物电系成功举办“金秋杯”讲课大赛 2013年11月12日下午,物电系于理科楼第九阶梯教室举办了“2013年“金秋杯”讲课大赛决赛。物电系全体大一学生观赛,物电系教研组10位老师作......

    16《说勤奋》讲课稿(5篇)

    上课稿 上课 同学们好 请坐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课啊?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六课《说勤奋》。那么上课前老师想让你们看一个动画片《囊萤映雪》,然后说说动画片......

    关于讲课说课的总结

    最近院里班里一直在做一些关于老师,讲课的一些讲座与活动,也参与了不少。简单的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对中学课程的了解与熟悉程度,对物理......

    说课讲课比赛总结

    重师数学协会说课讲课比赛活动总结 重师数学协会说课讲课比赛在活动在会长以及各个部门的部长领导下,在参赛者和评委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结束,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 营......

    九年级化学讲课说课

    初中九年级化学讲课、说课题目 题目(一):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教材:科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4节P56—P61 主讲内容:什么是元素;怎样表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单质和化合物有何不同......

    说课、听课、讲课心得体会

    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很荣幸参加了南票区“教师风云榜”活动,对于我们每一位参与者来说,收获着喜悦,也收获着成长。根据活动的要求,依次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说课、讲课、反思、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