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课如何落实目标
“阅读教学设计的改进”
【活动背景】:
全国教师研修网,于9月12日发布了第四期网络研修活动——沈大安老师讲座《阅读教学设计的改进》,活动期限从9月12日开始,延续到10月31日,分为“各抒己见——课例呈现——专家讲座——经验分享——视频回放”五个环节。9月25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学会小语教学分会名誉会长,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阅读教学设计的改进”。
但由于活动时间定在了下午,所以众多爱好小语教学的老师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和大哥到处搜集资源,并决定于9月29日在呱呱社区鲲鹏房间325009回放这一讲座,让更多的一线小语教师了解“在课标修订版指引下,语文教学设计该如何改进”。此次活动由大哥亲自主持,我来播放讲座用到的课件,庆伟负责录像,周玲负责整理各位老师的发言,庄蓓老师负责最后的研修纪实。一切安排就绪,活动于9月29日晚7:30正式开始。【活动过程与收获】:
本次讲座,沈大安老师以《课标修订版》为依托,结合课例《去年的树》详细阐述了当前小语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
一、确立三个观念:
1、课程观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这是《课标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首次定性。明确了这一点,小语教学将发生一些改变。也就是说,小语教学除了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外,还应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
2、生本观念:课堂教学的改变,必定导致“师生角色定位”的转变——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实现“平等对话”,摒弃讲听式、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来。
3、实践观念:语文课程是实践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领学生多读多写,在读写结合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阅读教学设计改进的方向:
既然《课标2011版》确定了小语教学的性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需要以其为依据进行改进。那么,如何改进呢?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课堂呈现的形态:
1、从课程观念出发:阅读教学需要向“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并转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内容分析”,让我们在教学中过多地关注了教材的内容,而并非教学内容;过多关注了内容理解和文本情感,而忽视了语言学习之后的运用。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教材”,而没能“用教材教”吧!
2、师生关系方面:过去的教学,提倡“教师主导”,而教师所做的并非“主导”,而是“主控”、“主讲”。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学习地位自然下降——只能是听和答了。于是,无形中我们给学生以“牵引”!
3、课堂形态:教师应该由“主控”转向“组织和引导”——组织课堂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将学习逐步深入,呈现学生学习的“言语实践”。
三、阅读教学设计流程:
1、寻找文本教学的“语文因素”: 其中主要涵盖:
(1)字词的认读、理解,以及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作用。(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朗读指导和人物情感的体会和把握。(4)以理解为基础,引领文本主旨的发现。(5)关注言语形式、文本结构,实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因素的发现,需要教师细读文本的能力逐步完善和提升,在细读中发现“文本秘妙”——即文本教学价值。而不是教师参照教参、教案进行“照搬照抄”。
2、结合发现的“语文因素”,定位学段目标,进行取舍,确定文本教学目标。
结合“学段目标、文本语言特色、内涵主导倾向、编者意图、学生基础”来最终确定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
当前,无论是教参还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表述不准”等问题。甚至,个别教参中提到的教学目标,让我们根本无法看出这是哪一课的教学目标——它所呈现的是一种“通用目标”。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也只能是模糊的发展,使得学生整节课都处在“云里雾里”。
3、将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课时,成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板块。每课时设计2~4个板块为宜——当然,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基础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做适当调整。比如,低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两个板块;到了高年级,由于学习活动的深入,我们还可以只设置一两个板块。
4、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对策。
教学设计和教学生成,有时是两个问题,需要我们灵活掌握。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提前结合学生情况,预设学生在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教师的教学对策,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多次进行《课标2011版》培训之后,“语言文字运用”成为了当前小语教学的一个“时髦”词汇。在大家热衷于此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教师以为“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写”、“每节课都要语言文字运用”,甚至个别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运用”。我们的小语教学也因此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可谓“千姿百态”,什么样的课都有!为此,沈大安老师指出:落实“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先做好五步:尝试——指导——练习——展示和讲评——跟进练习,在知识充分理解和充分内化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其效果才是明显的!
第二篇:思品课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精选)
思品课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
一、问题提出 思想品德七年级《感悟青春》一课中有这样一幕:教材首先呈现一个来自学生生活的案例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观点“青春=酷”,然后请学生分析讨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在你看来什么是“酷”,你会追求怎样的“酷”?一提及“酷”的话题学生就十分兴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答案自然也是异彩纷呈。
甲:“酷”就是很怪很怪的发型加很怪很怪的服装。
乙:“酷”就是样子冷冷的,不爱搭理人,即便说话,也只从齿缝中蹦出几个字。丙:那种言行举止不受约束,想怎样就怎样,做出的事情让人大吃一惊的叫“酷”。丁:“酷”应该就是逆反心理的代言词,家长、老师要求这样,我却偏偏对着干。戊:就像偶像剧里的主人公一样,不仅很有个性,而且家里很有钱,可以随便挥 霍,但不爱读书,甚至逃学的,这才够“酷”。
„„
各种各样的答案反映了学生对“酷”的不同理解和看法,也从一定层面折射出了新一代学生所崇尚的“个性张扬”,但言语中更多流露的却是他们对其所理解的“酷”的向往与崇拜。静心细想,不可否认,这些“张扬”之下却也隐含了部分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弱化的担忧。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而我们的思品课却在逐渐边缘化,在教学中教师似乎简单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虽然在教改大潮下思品课也活跃异常,但大多数时候是昙花一现,学生未曾有深刻感触,并无多少实效,思品课的责任和功能没有真正凸显出来。
二、原因分析
1.初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不稳定。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受时代和社会影响,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有着健康发展的较高潜质,如创新意识较强,讲求实际,渴望成才,希望国家富强,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又呈“半依赖、半独立型”特征,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调现象,法制观念淡薄,劳动观念不强,容易形成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甚至违法犯罪等品德问题。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并给与帮助和指导是必要的。
2.初中思品课的德育功能非常突出。
初中思品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而新编初中思品教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把握落实不够。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需要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才能水到渠成,把握教学的方向,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思品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
三.实施计划
思品课堂怎样才能有效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呢?关键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师情感的投入。
第三篇:学习心得 落实三维目标
写一篇学习体会,谈一谈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 教学情景可以分为几类?怎样的情景引入才是有效的?
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几点做法
物理教学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于我们的学科教学。,下面就物理学科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初三的实验复习中,首先我把课本上所有的实验全部列出来,然后把它们进行分类。第一类观察分析型实验,这类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一般都比较简单,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其实验过程,知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并且了解实验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第二类测量型实验。学生实验多数是这种类型。测量型实验又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型实验的要求:知道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知道如何调零,使用时不要超过它们的量程,有刻度的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间接测量型实验的要求:知道测量原理,知道计算公式,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知道如何用别的器材来替代测量。第三类探究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的要求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确定需要测量或比较的量,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二、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应该一直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适应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能够从中探索出学习物理的方法。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讲过的题目学生就会,没讲过的学生感觉没处下手。“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现在推行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前让学生针对目标,有的放矢的预习,使学生自己学会一部分,课上教师精讲点拨,只讲学生的困惑所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学会了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前打上不同的符号,比如不会的打“?”,不明白的打“△”等,等复习回顾习题时,可以只看带符号的。
三、重视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始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例如在伽利略实验的学习时,我介绍了伽利略实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感叹科学前辈的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同学们平时也能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TOP
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呢?
据对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三大主要学习动机(考试成功、独立学习、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如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区分事实、原理和学说,探知未知世界)在促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各种动力当中,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很好地利用并激发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便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同时人也是作为一种生物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利用学生对于已知生活中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观察认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能够很好的实现。
1、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性
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许多的问号?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可能的要贴近生活,这样便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例如:在讲到第三章《新陈代谢与酶》的时候,酶的特性有三方面: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以及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值)。前两个酶的特性课本上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对于酶的第三个特性课本上只是通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描述,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显得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创设一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家里做家务使用洗衣粉时,“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经水泡出来的洗衣粉的泡沫最多呢?”这时由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所以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便会展开激励的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是凉水、有的说是温水、有的说是热水这样可以杀死细菌……那么到底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呢?能不能用井水来浸泡衣服呢?这样不是可以节约用水吗?这时学生便会开展自主学习,回归课本去寻找答案。在无形之中,便掌握了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和PH值)。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去进行亲手实践,然后将实践的结果进行反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会和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
2、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只有好奇心才能点燃兴趣的火种,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创设问题情景时,通过有趣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第四章《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实物教具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右图)这样的一盆盆景。让学生思考,“通过哪些手段能够获得这样一盆形态的盆景呢?”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每一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每一小组派代表发言来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综合分析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大多数都认为通过压条的方式,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形态的盆景。只有少数的学生可能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想到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进行处理,但是具体的原理和操作方案,由于学生对于新知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准确的表述清楚。不过教师首先应该肯定通过压条的方式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并对提出这种方案的小组和同学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大胆创新。
“那么还能通过哪些手段可以获得如此漂亮的一盆盆景呢?刚才同学们讲到的向光性,它的原理是怎样的?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正是利用这一点,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随着新课知识的讲授,被逐渐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新课知识讲授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新知来解决创设的问题情境,加以巩固提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导致植物体弯曲生长。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开口的不透明的纸盒来对材料进行处理,提出自己的具体的操作原理、方法和步骤。“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教师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后实践,或者去进行调查访问,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享受学习新知,应用新知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在课堂上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往往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便掌握与一些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内容。如果过多的讲解反而会引起这部分学生的厌恶情绪,他们渴望的是更具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具有难度和综合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应包含有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应该有能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即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层次性。
3、问题情境创设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能够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引上例)在向光性实验制作盆景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新知的讲授想到运用单侧光的原理进行处理,“那能否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幼嫩植株长成这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难道不用任何工具还能够制作出如此漂亮的盆景吗?这样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去思考,想各种答案。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不是很理想,那么这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师:什么情况能够导致植物体弯曲生长呢?
生:生长素分布不均。
师: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呢?
生:单侧光
这时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只有单侧光,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绪论中讲到的植物根的向地性,由此可见重力还能够引起植物的弯曲生长。
师:那么重力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又是怎么样来引起植株弯曲生长的呢?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绪论提到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联系新知,“在什么情况下重力会引起生长素在植株的茎和根的部位分布不均?从而引起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可以将植株水平放置”。这样学生便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将花盆横放在地面,待其弯向上方生长后,再调整花盆,朝向另一侧横放,待其向上生长后,再朝向另一侧,这样不断的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于第一节的内容进行了整个的回顾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以及根、芽、茎对于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这几个方面。这样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好的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
第四篇: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我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只有对新课标认真研读和贯彻,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养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在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新课标提出以科学探究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题,积极倡导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课程内容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仅新教材中安排探究活动就有30几个,足以体现探究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使新概念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意识、实验验证意识,更重要的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高效课堂才能成为现实,才能更好地落实三位目标。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涵养。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认真研读贯彻《化学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施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使 “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第五篇:如何落实几何教学目标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七年级四班辛倩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心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百多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我们的祖国以前过着一段让人们无法说出口的生活,受这种种屈辱,但我们坚强,永远不到在敌人面前,因为我们中华儿女爱国胜过爱自己。想想是哪些人为我们奋战?是我们的无数先辈,那些有名的无名的先烈,使他们从这片土地上赶走了死亡与战争,是我们的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这片土地的安逸与祥和。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国共产党万岁!”这是狼牙山五壮士跳峡山故事喊出的不屈声音。
中国历史博物馆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无数中国人民几句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
这百年的耻辱将随着这最后一分钟的离去而离去,与此同时,多少中华儿女的脸上流淌着滚烫的泪水。
祖国的昨天是黑暗的,祖国的今天是辉煌的,希望大家记住祖国的昨天是什么样的,祖国近日的辉煌是怎么来的。我们应更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心中永远缅怀这些烈士,因为她们的牺牲换回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请大家永远记住: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