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0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篇: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饵料生物培养技术》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饵料生物生物学理论,了解饵料生物生产培养所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掌握饵料生物生产培养工艺、方法及其应用,能够胜任饵料生物培养工作。

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饵料生物生产一级、二级培养规模和生产流程,将其全部设备、规模等整合到实训室内,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改革技能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在同一饵料生物培养条件下,以培养的最终产量为主要考核依据,占总成绩的50%,学生互评占总成绩的10%,学生自评占总成绩的10%,实训报告占总成绩的20%,教师评价占总成绩的10%。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内容选取,根据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重组,整合后的内容包括微藻培养技术、轮虫培养技术及卤虫休眠卵应用三个大项目,每一个项目又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每一模块都配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以技能模块为轴线,围绕技能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实训室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做一体化。

具体来讲,教学内容分成以下部分(二、三为了解内容),授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共40学时(但实际是一个24小时不停的连续培养生产过程共计6周)。

1、微藻培养技术(34学时)(1)、微藻饵料生物培养基础。(2)、微藻一级培养技术。(3)、微藻二级培养技术。(4)、微藻藻种生产技术。

2、轮虫培养技术(4学时)(1)、轮虫种的分离及培养技术。(2)、轮虫室内培养技术。(3)、轮虫土池培养技术。

3、卤虫休眠卵应用(2学时)

实践项目为“微藻培养技术”,将整个培养过程根据规模大小和管理紧密要求,将实践项目分为“微藻一级培养技术”和“微藻二级培养技术”连续的两个部分,每4人为一个培养生产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整套的微藻一级培养和微藻二级培养设备,小组成员协同完成培养任务。

(二)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生产过程的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理论教学是以实际的案例为载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企业生产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从企业中获取项目案例,进行任务分解,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在技能训练中都以某一个案例或项目要求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实践,每4人为一个培养生产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整套的微藻一级培养和微藻二级培养设备,小组成员协同完成培养任务,在同等时间内,以培养产品的多少作为验收、考核主要依据。

工学结合。将学生带到生产企业顶岗实习,以工人的身份工作,企业化管理,并由行业专家现场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工作和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

课外兴趣小组。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每个小组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到实训室进行饵料的培养管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现场教学法。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操作,让学生立即实践,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的交互式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利用显微镜,多媒体显微摄像等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利用网络课堂,将多媒体课件、生产流程录像、教学大纲、教案、实训指导、习题、在线解答、参考资料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答疑,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四、教学团队

《饵料生物培养技术》教学团队共有7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3人,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刘振华:副教授、具有20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5项,为课程改革总负责。

辛荣:讲师、硕士,具有3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发表论文5篇,获科研成果奖2项,参与一体化教材编写、技能教学改革等。

张新明:讲师、硕士,具有4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发表论文10篇,获科研成果奖2项,参与一体化教材编写、理论及技能教学改革等。

姚振刚,本科、日照市水产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日照市海水育苗养殖场场长,23年以上生产经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等。

陈洪秀,专科、工程师、日照市虎山镇东潘村育苗养殖场场长、18年水产育苗生产经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等。

李克波,本科、高级工程师、日照市水产综合育苗养殖场场长、23年以上生产经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等。

五、实践教学条件

(一)校内实训基地

水产养殖训练中心饵料生物培养实训室拥有藻种保藏室一间,饵料培养室两间,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培养所需的锥形瓶、电炉、营养盐、一级和二级培养设备齐全,能同时满足40人教学需要。

学院水产实习基地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设备齐全,能够进行饵料生物的大规模生产,满足10人顶岗实习需要。设备培养。

(二)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多处,例如:日照市水产集团、日照市水产综合育苗养殖场、日照市虎山镇东潘村育苗养殖场、日照市水产研究所、莱州市曙光育苗养殖场、日照市海福育苗养殖场、胶南英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设施先进,能够进行水产品育苗养殖和生物饵料生产工作,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六、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设计理念先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生产流程,将生产所需设备、整合到实训室内,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生产结果为评价结果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中,提倡“协作、主动”的学习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教学过程全部在实训室完成,采用多媒体,显微摄像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协作完成生产过程,学生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抛弃纸笔测验的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生产结果为主要考核依据,实训报告评定,教师评定,学生团体评价占有一定的权重,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应用。针对课程包含的内容广而杂、知识更新较快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加以改进,以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为突破点,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文中选取色彩与图像部分的内容,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方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4-6708(2010)28-0234-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这一类的课程。不同于《Flash》、《Dreamweaver》等操作软件类的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多媒体的知识更新较快,掌握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更多地放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上,而非最新多媒体软件的操作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跟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教学设计与分析

1)教学过程设计侧重知识点的引入。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多媒体知识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甚至有所应用。所以多媒体技术的理论教学应当更多地采用“举例――设问――引入――讲解――归纳”的讲授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侧重于知识点的引入。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而讲述原理,这才使得知识有了根源,追根溯源,从而避免了就事论事。

2)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知识点的过渡。课程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不了,要能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由一个概念联系到另一个概念,环环相扣,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最终引出问题的实质。这个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关联,又能把涉及的概念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使得知识前后联系,遥相呼应,从而避免了孤零零的去讲述某一个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结合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补充适量的课外知识。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来说,带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求知欲强烈。在教师讲解时能结合实际问题来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思考出怎样解决问题。这种教法旨在让学生领会“知识源于生活,最终融入生活”的理念,也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启示学生凡事都要多问个为什么,打破常人的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4)课程内容的讲解力求通俗易懂,技术层面上不涉及详细介绍复杂的数学、物理和电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重在让学生理解原理。技能层面上不涉及讲解技能的操作细节,重在介绍功能、特点、一般性的方法。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以幻灯片为基础,在讲述难点时。以板书为辅助手段进行讲解。讲授时多采用图示、图表等直观手段描述课程内容,必要时使用实物演示和操作演示,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课程教学案倒

色彩与图像部分的内容介绍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数字化图像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数字图像的一般处理方法及相关处理软件。以下选取该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加以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色彩与图像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色彩及色彩的三要素,掌握色彩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中的色彩模式,理解分辨率、颜色深度等数字图像的有关概念,理解图像数字化的过程。

2.1.1 知识结构

色彩:自然界中的颜色一三原色体系一色彩三要素(色调、亮度、饱和度)一多媒体系统中的颜色模式(RGB、CMYK):

图像:图像分辨率―像素一颜色深度(图像深度)一图像的数字化―采样一量化一屏幕分辨率一图像的分类(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一动画、视频)一图像的格式。

2.1.2 突出重点

多媒体系统中的颜色模式。因为要学习的是计算机中的图像,所以色彩作为辅助知识要结合到多媒体系统中,这就需要了解计算机中的色彩模式。在计算机中衡量数字图像的两个基本指标是图像分辨率和颜色深度。而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和颜色深度。

2.1.3 突破难点

在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中,采样和量化涉及到少部分数学、物理知识,讲授时不详细介绍复杂的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理解数字化过程的原理。

2.1.4 补充知识点

在颜色模式中,除了介绍的RGB和CMYK模式之外,还有一种计算机软件中常见的HSL色彩模式。

2.1.5 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在图像分辨率概念中涉及到像素的知识,在图像分辨率应用中涉及到多媒体设备的分辨率概念。

2.2 教学过程设计2.1 以讲述“色彩”为例

举例: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

设问: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种颜色?是物体本身就具有这种颜色么?使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人手。

引入知识点:在自然界中。物体本身没有颜色,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了某些波长的光线所致。色彩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可见光的感知结果,颜色只存在于眼睛和大脑中。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记录色彩的?

讲解:多媒体系统中的颜色模式。

归纳:颜色模式的应用。

2.2.2 以讲述“图像”为例

举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衡量图像是否清楚。

设问:那么怎样判别图像的质量呢?

引入:图像清晰度

讲解:图像分辨率

知识点过渡:具有同样分辨率的图像,为什么有的色彩丰富,有的单调(如黑白图像)呢?

讲解:颜色深度

知识延伸:图像显示大小与屏幕分辨率的关系

归纳:图像与其它分辨率结论

多媒体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广而杂,要在一门课程当中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梳理清楚,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应用技能,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加以改进,以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为突破点,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最终达到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及基本知识,掌握多媒体的基本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等著,多媒体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第三篇: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又有工程技术上的一些分析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存在着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重点介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3-01

一、前言

由于电工电子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该课程内容繁多,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最优原则。教学设计系统由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评价及修改等七项有机整合构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不对头,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发挥效用。因此,认真做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1-5]。本论文详细介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

二、电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电工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电工技术的学生都已经学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先修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已经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有独立学习这门功课的能力。对于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来讲,期望学生达到的状况是进一步深化学习,全面掌握电路基础知识,如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几种典型电路和电路的暂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了解电工的测量及供用电等实用技术[3-6]。

(二)电工技术教学内容分析。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即电路部分、电机与控制和电工测量;然后,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即首先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学习电工测量技术,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也保证学习者头脑中清晰的教学流程,但是各个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的,方便学习任意选择学习。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三)教授对象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体现出来,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和自己的学习特点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用等提供依据。了解学习者的基本特征,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起点,作为网络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主要是面向技术学校的学生。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具有参与性、自我教育性、差异性和矛盾性等特点。

(四)学习目标分析。电工技术是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达到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电工、电子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和典型电路的功能和应用,能够自如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五)教学策略制定。在本网络课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方式:讲授型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在电工网络课程设计中,对这五种主要学习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适合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主要考虑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本网络课程主要面向成年人,采用文本、图像和动画三类教学媒体,以文本为主要教学信息表达形式。

三、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制作

(一)电工技术网络课程体系结构。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由课程目录、课程要求、内容索引、习题指导、课程实验、教学资源、讨论天地七个模块组成。这七大模块构成一个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电工技术网络课程页面设计。文本是在Dreamwaver网页编辑下,进行文字录入的。对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页面中的字体设计基本原则是字体不易过多,不要使用超过三种以上的字体,并且要尽量使用常用字体。本网络课程图形图像采用FireworksMX和photoshop7.0软件进行处理。

网络课程是由一页一页的网页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组成的。页面设计中注重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制作出生动、和谐、美感的界面,整个课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的格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中进入网络学习世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三)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导航设计。网络课程的导航要求切实做到没有迷航现象的发生,它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之间自如跳转,不受任何的限制,同时,也不能使页面中的导航按钮功能重复,杂乱无章的任意摆放,以免造成页面面积的浪费。导航系统一般要求清晰、明确、简洁、方便。在电工电子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以下几种导航方式:主导航栏、菜单式树状导航等方式。

(四)电工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交互”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守如下原则:一致性、简单性、可靠性、趣味性。设计本课程中提供了很多方法和手段支持人际交互,比如电子邮件、电工电子技术论坛、聊天室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际交互方法都是学习者协作学习的有效工具。

四、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成功开发的一半。本文就详细介绍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步骤: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效果评价。按照这七个步骤进行逐一分析与设计,然后把他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确立出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为后面网络课程的制作提供指导意义。给出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和制作原则。

参考文献:

[1]杨振坤等,电工电子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成谢峰,电工电子网络化教学系统,青岛大学学报,2001

[3]娄淑琴、盛新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远程教育,2003.[4]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中国远程教育,2003.[5]晶玉课件编写组,多媒体课件制作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沈二,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看国外网上开放课程发展,中国远程教育,2002.作者简介:

陈正莉(1962-),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学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四篇: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第四章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3、教学难点:

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学习鱼类的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水产动物及其生存状况等。第二课时做探究实验,探究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下面主要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因此,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

2、提供探究、尝试、合作的机会

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4、提供成功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透明鱼缸、活鲫鱼、放大镜

电脑课件:

1、鲫鱼的身体分部

2、鳃的结构

3、鲫鱼呼吸的生理过程

五、具体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水产动物呢?大多数学生可能回答“生活在水中的就是水产动物”,这时老师通过强调其经济价值明确水产动物不同于水生动物,它是专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和对比非常的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让同学举出几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在水产动物中,鱼类是个大家族”,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类——鲫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明确概念,通过举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鲫鱼:1.观察外部形态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设置思考问题(课件展示):鲫鱼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对鲫鱼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学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所以难度不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第一步分组观察、合作探究;第二步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第三部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步: 事先准备好放在透明鱼缸中的活鲫鱼,请学生分组观察。观察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并要侧重观察体形、体色、体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并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同时学生可以参看课本中图)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到各组巡视并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意识。第二步: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如关于鲫鱼的感觉器官,学生可能答出眼、耳、鼻孔等,但对其特点、作用一般不太了解。这时教师指出鱼没有眼睑,高度近视,耳只有内耳听觉范围很小,鼻孔的主要作用是嗅觉作用,可通过嗅觉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设疑:鱼类大多生活在比较复杂的水环境中,它们是如何绕开那些险滩和暗礁的呢?这时会有一部分同学推测是侧线,但对侧线又不太了解,就要及时组织同学观察侧线的位置,并用放大镜看清侧线鳞上的小孔,然后进一步讲解正是这些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行形成了侧线,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温、水流和测定水的方位,它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感觉器官。接着教师演示鲫鱼的外形图,重点显示鳃盖后缘和肛门两处分界线的位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鲫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有助于学习理解鲫鱼身体分部较少,躯干部和尾部肌肉发达并生有各种鳍,比较利于它在水中游泳。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的补充讲解弥补了自主探究活动所获得知识不够全面这一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部: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① 体形:背部青黑色,腹面灰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为保护色 ② 体色:梭形,减少水中的阻力,适于游泳

③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上有粘液,游泳时减少阻力 ④ 鳍:是鲫鱼的运动器官

⑤ 侧线:感知水温、水流,测定水的方位 ⑥ 身体分部: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之前为头部,肛门以后为尾部,中间部分为躯干部。设计意图:总结出的这些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系统、直观的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刚刚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除了形态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还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从而导入下一个学习内容。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3、课件展示思考问题:①观察鲫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相互配合动作的?有什么意义?②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③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这三个问题是这部分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4、为了突破这些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推测、课件展示、分析总结。

5、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鱼在“吞水”的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缓慢游动时,可以在靠近鱼的口前方滴几滴红墨水(不许多),然后仔细观察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学生很快会发现口和鳃盖的交替开闭情况以及水的流入和流出方向,从而推测鱼不停地吞水,可能就是在不断地呼吸。

6、及时引到第二个问题: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许多学生都能凭生活常识说出是鳃。但是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呢?大家都不太清楚,教师展示课件:鳃的结构。通过鳃的结构图就很容易讲清鳃有鳃弓、鳃耙和并列的两个鳃片组成,而鳃片又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之所以是鲜红色,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正是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辞典的前提下,播放鲫鱼的鳃呼吸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如下内容:

8、氧气

9、含氧较多的水 口 鳃丝中毛细血管

10、二氧化碳

11、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水 鳃孔

12、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静、动态课件的演示,使得复杂问题具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反映出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通过比较,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3、教学方法:采取鲫鱼和其他水产动物对虾、河蟹等对比,引导内学生自己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14、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给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15、(五)关注水产资源的生存环境

16、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由于水污染造成水产资源受到破坏的事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实际用)等,深入理解水产资源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水产资源的保护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7、(六)、反馈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内容,学生当堂答题,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重点习题,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做到查缺补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讲授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时,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一次次解难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在讲授鳃的结构及呼吸过程时,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生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态系统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想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农田,我们并不陌生。那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哪些生态因素?回顾上一小节内容: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然后再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看图,并相应的出示思考题。(1)图中影响牧早生存的环境(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意图:复习旧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这些环境因素是怎样影响牧草生存的?

意图: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并过度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3)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的生长的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什么呢?

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和理解并回答问题。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答题思路。二.引入新课

1.板书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倾听,并看书画出重点概念)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并阐述各扮演的角色的作用。2.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观察与思考”时,教师先讲清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再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弄清楚食物链的画法和规律,掌握技巧。注意食物链的最前端一定是生产者,关系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一条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食物链中那些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联系实际并解答。从而引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可能无限制的减少或者增多,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进行“资料分析”,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阅读并讲解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最终还是危及到我们人类自身,故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三.巩固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学生做相关练习题。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自我点评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贯彻落实了课程目标。“生态系统”这节内容中,概念、术语多,教学任务繁重。教者能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了外显的知识目标,挖掘出了内隐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了三维目标并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改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如数食物链条数,书写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等知识,能授学生以“渔”,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农田生态系统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加深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认识;并了解和阐述“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引导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中“课件”“巩固练习”内容有所展现,将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松阳中学

陈思

2013年9月22日

下载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饵料生物培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过程......

    生物教学设计

    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

    生物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

    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1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15篇 生物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生物分类的内容抽象难懂,老师讲起来费力、学生也不易懂。但本节的课标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1.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 英文译名:Precision and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课程学时:30 讲课:28 实验:2......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摘要] 通用技术是这次课改中新增设的课程,在湖南普通高中还是刚开始实施。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在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归纳了一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