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时间:2019-05-12 18: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生5:悠闲自在。生6:自由自在。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的西塞山()的白鹭()的桃花()的流水()的鳜鱼()的微风()的细雨()的斗笠()的蓑衣()的渔夫()的江南()的景色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1《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教师: 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教师: 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学生: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教师: 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 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 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学生: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教师: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 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教师: 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教师: 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教师: 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 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 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教师: 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教师: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师: 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学生: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三.细读。

1.找

教师: 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学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教师: 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教师: 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学生: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教师: 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学生:死气沉沉

学生:清闲

3.指读。齐读。

教师: 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教师: “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还有么?

学生:“只有径亭山。”

教师: 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学生:没有!

教师: 有鸟么?

学生:没有!

教师: 还有么?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教师: 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教师: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教师: 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四.研读。

1.体会孤独

教师: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教师: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 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 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再读。

过渡:

教师: 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教师: 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教师: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 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学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学生: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教师: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 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学生: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发愁的李白。

学生:孤独,哀愁。

教师: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学生: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你要开朗些……

学生: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 哪些人会想着他?

学生: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 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教师: 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教师: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教师: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2《望洞庭》课堂实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学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老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学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老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学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遥望:远望。

老老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学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学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学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老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 —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3《忆江南》教学实录

老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老师:老师好。

老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老师: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老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老师: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无锡话)(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老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老师:好。

老师:开心吗?

老师:开心。{大声地}

老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老师: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

老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老师:齐读:江南

老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老师:江南最美是太湖。

老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老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老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老师:江南(齐)

老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

老师:配乐范读

老师:自由读

老师:(个别)读

老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老师:齐读。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老师:“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老师: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老师:“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老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老师: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老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老师: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老师: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老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老师: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老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老师:我知道西江月。

老师:渔歌子

老师:水调歌头、长相思。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老师:通过查阅了资料。

老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老师: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老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老师: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老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老师: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老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老师: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老师: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老师: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老师:请你读一读。

老师:江南好!(大声赞)

老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老师:江南好!(小声叹)

老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老师:齐读

老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老师:“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老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老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老师: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

老师:“好”在哪?

老师: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老师: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老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老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老师: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老师:于是就出现了──

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老师: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老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老师:(读)

老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老师:可以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老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老师: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

老师: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老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播放音乐)

老师:(闭目静听)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老师: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老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老师: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老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老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老师: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

老师: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老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这是个什么句式?

老师:反问句。

老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老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诗人在哪忆江南?

老师:洛阳

老师: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老师:在北方。(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老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老师:读。

老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老师: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老师: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

老师: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读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

老师:请你极度思念!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老师: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老师:请你感慨!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略带伤感地)

老师: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老师:请你赞叹!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老师:齐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老师: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老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3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出点词味。

二、理解词句意思。先让学生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其实就是说词的意思,尽量用上一些优美的词。然后出示插图并对照课文,再一次又用优美的语言说画面,并写一个小片段。

三、是通过了解词人的生平感受渔翁的悠闲自得,从而体会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准备: 西塞山水风景图、搜集古词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词,了解词牌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已经背了很多诗词,你能背几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大家听听。(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词,这首词也是描写自然风光的。

师板书:渔歌子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遍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古人喜欢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你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渔歌子”不但是词牌,它还能表示词的内容。

4、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想到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题目着手,让学生猜猜词会写些什么,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为这首词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词,看看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2、这首词每人至少要读三遍,这三遍不是让你像放鞭炮那样一下读完,而要你每读一次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第一次: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

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词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

【谱例 】 【谱式】

【句型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式七律句,可改用平起式)桃花流水鳜鱼肥。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式七律句,可改用仄起式)青箬笠,绿蓑衣,仄仄仄,仄平平,(习用对偶)

斜风细雨不须归。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式七律句,可改用仄起式)——张志和《渔歌子》(单调27字,5句4平韵)

相机指导读准“白鹭”、“箬笠”、“蓑衣”。

你知道什么是箬笠”、“蓑衣”吗?(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挂图:看,图中人物戴的就是“箬笠”,穿的就是“蓑衣”。

4、你能把“桃花流水”、“斜风细雨”读得像画一样吗?

[设计意图]三遍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理解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友,颜真卿曾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或舞笔飞墨,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三四个学生说)

2、瞧,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出示)

3、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将你看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试说)

4、大家说得真美呀!作者是如何写的?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试着读一读,你脑中的那个清晰的画面要读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得到。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地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在词所描绘的悠闲自得之中。

6、读得有些像画面了,从你的读中,我看到了一些景物,他们还有丰富的色彩呢?我还听到一些美妙的声音呢?你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学生说)

7、你能将这么鲜艳的画面读出来吗?再次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一首词所展现的画面是无尽的,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不仅展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并且引导学生想象动态的镜头,让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动起来。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课堂实录)

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乡村四月》。(师板书:乡村四月)

生:(齐读课题)乡村四月.师:课题中的四月是指农历的四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翁卷。

一、自读自学,感音韵,明诗意

师:同学们,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学习古诗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生: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师:下面,请你们根据这些方法,先自学自读古诗,然后和同桌一起讨论,说说读懂了哪些诗句,再将不清楚的地方与同桌一起讨论。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视导。)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首古诗?(指名读)指导读准诗人名——翁卷。

(再指名读,生评价。)师:这位同学刚才读的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有感情。

生:刚刚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好,字音读的很准。特别是“蚕,桑”这两个平舌音,他读的很准。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这位同学确实读的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蚕桑。(生齐读)

师:来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字,“蚕”字上面是个……(生:天)下面是个……(生:虫)对了,上“天”下“虫”就是“蚕”。那么蚕吃什么呢?

生:桑叶。

师:对了,那么请你观察一下这个“桑”字,写的时候你觉得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桑”字上面因为有三个“又”,这个“又”的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捺。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师:谁还能给我们读读这首古诗?(指名读,生评价。)

生:这位同学把那个“了”字读的很好,在这里它读“liao”,这是一个多音字。

师:是了。在这它是什么意思? 生:结束。

师: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liao)”,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试读)(师引导读准节奏)师: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答案的呢? 生:看书下的注释。

师: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雨如烟”。师:谁理解了?

生:就是说雨下的很小,濛濛细雨一直下,天空朦朦胧胧,看上去就像有烟雾一般。

师:作者寥寥几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再读诗句,看看你能看到什么?

二、潜心会文,感诗情,悟意境

(一)感悟“景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到处草木茂盛,一片葱郁。生2:我好想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生3:我仿佛听见鸟的叫声。

师:请看屏幕上的图,再读诗句第一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山原?

(生口头回答填空:-______的山原)

师:“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生:山林,原野……

(课件演示,感悟意境,诵读诗文。)师:诗人用哪个词写出了这样的意境?(绿遍)(看图诵读诗句:“绿遍山野白满川”)师:除了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这个白色是什么?

生: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白满川”。)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美景(多媒体出示田野风光),哇,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样的景,这样的人,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四月图”。

师:山原,水田都笼罩在雨中,这是怎样的雨啊?(生口头回答填空:()的雨)(播放子规的叫声,看图认识子规。)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两句诗吟诵一下。(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子规的叫声,闻到了青草的芳香,感觉我就如同在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之中。(师板书:景美)

(二)感悟“人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行诗。(生自由读)师:说说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里的人们都很勤劳。生:我感觉他们都很忙碌。(师板书:人勤)师:你从哪读出人们忙? 生:闲人少。

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很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生试读)

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生:忙人多。

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什么?这首诗写出他们在忙什么了吗? 生:他们在忙着养蚕,种地。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蚕桑”,“插田”。

师:谁来把这句话连起来解释解释,“才了蚕桑又插田”,他们在干嘛?

生: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又去插田了。

师:哦,刚刚把蚕喂了桑叶后,就去插田了,种田,插秧了。让我们把这两句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农历四月人们还会忙些什么呢? 生1:采茶。生2:种菜。

生3:养鸡,养鸭,喂猪。

师:哎呀,可以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试着把这些“忙”写进诗里。

(屏幕出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生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生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生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鸭又种豆。生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瓜。

师:噢,一件事做完了,又接着做另一件事了,一件接着一件事,真是忙个不停啊!他们这么忙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生活。生:为了养家糊口。

师:你想对这些忙碌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真是太勤劳了。

生:我也要向你们那样,勤劳的生活。

师:让我们带着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赞美,再读读诗句。(生齐读)

三、整体回顾,背古诗,升情感

师:再读诗句,你觉得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你又有什么样的具体感受?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景色迷人的农耕图。生:我觉得能生活在那样的地方真是太美了!

生:我觉得要是能再那如诗如画的地方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幸福的情感,再次走入这迷人的农耕图,试着将诗句背出。

(配乐背诵,三遍。)

师:读完诗,你觉得翁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师板书:热爱)

四、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