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乡县第三中学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邢台市平乡县第三中学 梁东旺 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里安排了氨分子扩散的探究性实验。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烧杯中,药品用量大,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弥漫整个教室,造成环境污染;且罩住的大烧杯有一个尖嘴,装置气密性不好,外面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成微红色。为此组织学生对分子的运动进行实验改进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2)经历探究分子运动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实验的改进思路。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
4、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品红、两个小烧杯、药匙、酒精精、石棉网、三角架、火柴、带针头和帽的注射器、脱脂棉、浓氨水、浓盐酸、酚酞。探究前准备
(1)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高锰酸钾和品红加入有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其扩散过程。改进之处:用口红和高锰酸钾做对比,更加清晰的看到用高锰酸钾代替品红加快了扩散的速度。
(2)回忆和多媒体展示未改进前的实验装置(如下图),让学生概括其缺点:
学生探究改进实验设计:
化学反应原理:
(1)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岀的氨气遇到酚酞试液,会使其变红。(2)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旦接触,就会产生白烟。(即白色氯化氨固体)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一
1.实验仪器和药品
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滤纸、脱脂棉球、食用醋精(浓醋酸)2.实验装置及操作
a.裁取一条滤纸,宽比注射器内径略小,长度约为注射器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剪刀剪成锯齿状,用酚酞试液将其润湿,将滤纸塞入试管内。
b.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上加入适量浓氨水,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片刻后,锯齿状滤纸由右到左逐渐变红。优点:
(1)氨水和酚酞用量少,节约了药品的使用。(2)操作简单,仪器廉价易得,实验成本低。
(3)实验在注射器内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
实验二
1.实验仪器和药品
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脱脂棉球、浓盐酸、浓氨水 2.实验装置及操作
a.把一个脱脂棉球塞入注射器底部,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盐酸。b.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氨水,再将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片刻后,可见到注射器内出现白烟。注:滴加浓盐酸时,最好不要滴到注射器壁上。优点:
(1)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可节约药品。
(2)实验在注射器中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3)现象明显,速度快,非常适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三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高锰酸钾、两个小烧杯、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药匙。2.实验装置及操作
a.按下图所示装好装置。各组学生配合,同时向两个放有等量水的小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品红,其中一个小烧杯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观察现象。
b.片刻后,发现加热的小烧杯品红扩散速度要快。
优点:
(1)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明显,可明确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2)用高锰酸钾代替品红加快了扩散的速度。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探究结束后,应用一幅只画有桃花枝条的图画,并往上喷少量的氨水,桃花开花变红,片刻后桃花消失。自做一首打油诗:
过去刚才此画中,氨水桃花相恋红。氨水不知何处去,酚酞独在花不红。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开花,片刻后花为什么又不红了,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反思评价:
上完本节课后,学生反映良好。主要是学生通过学生猜想、自己动手设计完成实验,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激励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对化学的学兴趣。实验和思维有机地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的情景中,并感受到认知加工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观察现象,由现象分析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经历。
不足之处:
(1)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观察的不细,人云亦云的多;
(2)教学时间紧,不能让学生充分探究、猜想;课堂上学生对实验改进的部分猜想不能一一通过实验验证。
设想:让化学实验兴趣小组通过课余时间在实验老师的监护下再进一步自己的猜想验证,这样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大树小树桃花开--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实验在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刚接触微粒时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观察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情况,感受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二、课本上的装置图存在一些缺点
1、氨水在敞口装置中会散发刺激性的氨气,造成空气污染。
2、氨水的扩散过程不明显,氨分子要扩散到另一只烧杯中用时较长。
3、原装置只能放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面学生观察现象有困难。
三、改进方法
课本的实验图 改进后的演示实验 改进后的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①将罩的大烧杯 改用 带有底座的密封钟罩;
②将装酚酞溶液的烧杯 改为 喷有酚酞的棉花团;
③棉花固定在树枝上,树枝固定在大橡皮塞上。分组实验:
① 将大烧杯罩小烧杯 改成 集气瓶+玻璃塞; ② 将装酚酞溶液的烧杯 改为 喷有酚酞的棉花团; ③ 将装氨水的烧杯 改为 滴管滴加浓氨水; ④ 棉花固定在小树枝上,小树枝固定在橡皮塞上。
四、实验仪器和药品
演示:带底座的钟罩、小试剂瓶、氨水、酚酞、棉花团、小树枝、小喷壶
分组:集气瓶、橡皮赛、滴管、氨水、酚酞、棉花团、牙签、小橡皮塞
五、实验过程
演示:
① 把棉花团做成桃花状固定在不同高度的树枝上;用小喷壶喷些水和酚酞在棉花团上;
② 将棉花树枝固定在大橡皮塞上,放入钟罩内;观察棉花团还是不变色;
留两朵棉花只喷水不喷酚酞;观察棉花团不变色;
③ 将5ml浓氨水加入小烧杯中,迅速放入钟罩,观察约一分钟棉花团自下而上慢慢变红,好像桃花在盛开; 两朵只喷水不喷酚酞的棉花团不变色;
④ 实验后可向两朵不变色的棉花团喷酚酞,观察到不变色的棉花团马上变红。
分组:
① 用小树枝固定一朵棉花,喷些酚酞试液,固定在小橡皮塞上,放入集气瓶。② 滴5滴浓氨水至集气瓶,勿滴在棉花上,盖上玻璃塞,观察现象。
实验前 实验中 实验后
六、实验效果
1、棉花团从下而上慢慢变红,好像桃花在盛开,对学生有视觉冲击;
2、氨水几乎没有扩散到空气中,减少了污染;
3、演示现象很明显,很直观,很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分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5、无论是分组还是演示,装置都可以移动,可以让全体学生观察和分享交流;
6、变红后的棉花可喷少许盐酸褪色后晾干重复使用。
七、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可做演示和分组;
现象明显,直观性很强,趣味性极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较密闭的条件中反应,减少环境污染,体现环保意识;
就地取材,节约药品,使实验用药量微型化但实验现象放大化。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罗岗中学:杜志勇
提起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对于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实验经费紧张,教师更多地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来完成本来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如微型试验、用矿泉水瓶以及经过消毒处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来完成的某些实验,这些地区的教师们要尽量地想办法创造条件开足开全实验初中化学实验演示,就是通过直观的,丰富多彩的,奇妙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极大兴趣,从实验的探究中对理论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对初中课本中的几个化学实验的改进与自制提出本人的意见和方法。
一、改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一)改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课本114页图6—12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在操作时,倾倒二氧化碳要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不成功。影响实验效果。改进方法:
1、需用仪器:铁架台带铁圈、大号漏斗、烧杯、阶梯蜡烛、集气瓶、玻璃片。
2、操作方法:漏斗用铁圈托住放入烧杯中,调整一定高度,将铁圈固定好。漏斗下端管口靠烧杯内壁,伸入烧杯底部。将点燃的阶梯蜡烛放入烧杯中,然后将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缓缓倒入漏斗里。
3、观察现象: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首先看到烧杯中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现象 非常明显。
4、优点:避免了在操作过程中,如风吹或玻璃片拿取过快,造成二氧化碳飘逸出去的失误。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不会造成失误。
(二)改进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课本107页图6—7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在原来的装置上进行改进。
1、将提高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网罩,改用几根细铜丝,插入灯芯中就行了。这样可以提高火焰的温度,效果很好。
2、把干燥的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铺放进试管,改变用酒精将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粉末,拌成糊块状。小心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即可看到试管内壁有一层红色光亮的物质覆盖。这就是铜。
3、这样的改进优点是:①显著提高酒精灯温度,操作简便。②还原出来的铜直接观察得到,实验效果现象明显,一目了然。不会造成失误,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温度达不到,反应慢,还原出来的铜混在混合物中看不见,实验效果不理想等现象的发生。
二、下面介绍自制二氧化碳灭火的简易装置和粉尘爆炸实验装置
(一)自制二氧化碳灭火的简易装置
课本126页图7—9灭火器原理。该装置的缺陷是,瓶塞若拿不稳,控制不住瓶塞,当浓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瞬时增大,瓶塞就会冲出造成实验失败,许多老师做这个实验时都失败过。
1、取材:塑料瓶一个、玻璃管、橡皮胶导管一个、小号塑料瓶(能放进塑料瓶中的)并系上线。
2、制作:将塑料瓶盖打一个孔,用一段玻璃管插入孔中,用粘胶将其粘平,不漏气。
3、操作:将碳酸钠溶液适量放入塑料中,小塑料瓶装上浓盐酸,小心放入瓶中,旋紧瓶盖。点燃纸团或 花后,一手拿稳胶管,一手拿稳塑料瓶迅速倒置。即可看到大量气泡和水从管口喷出,把火扑灭。
4、优点:这样改进最关键的是安全,不必考虑瓶盖被冲掉,不会发生危险,一心灭火,确保实验成功。
(二)自制粉尘爆炸实验装置
我们知道,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根据这一原理,下面介绍该装置的制作。
1、取材:方形雪碧瓶一个、胶卷盒一个、玻璃管、气门阀开关一个、充气橡胶囊一个、蜡烛、面粉。
2、制作:雪碧瓶从中剪去,将底部约3厘米处剪去,分成二,底部变成一个盖,将塑料容器底部和胶卷盒底部,用烧红的玻璃棒各打一个孔。气门阀装在橡胶管之间,连接好装置。
3、操作:在胶卷盒中放入约两小匙干燥面粉,放入容器里,把点燃的蜡烛放入容器里。用盖将容器盖住。将橡皮胶囊先鼓大量空气使胶囊膨胀起来后,快速打开气阀开关,大量空气快速进入容器,把面粉冲起,瞬间发生较大的响声,同时看到有一团火球冲起。
4、优点: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实验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和各个栏目中,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探究,探究性学习不是以获取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是以授受为主要手段,而应是注重用已知知识去发现、获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也不是所有的实验、所有的内容都要探究,更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挑选和设计这些课程内容,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
第四篇:第三实验中学安全自查报告
第三实验中学安全自查报告
为确保学校教育稳定和校园安全,根据省市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和全县安全百日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夏教字【2013】55号文件(夏津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校园百日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夏津县教育局百日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会议精神,按照南城镇学校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我校开展了宿舍、伙房、教室、办公室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等全面、彻底的安全工作大排查。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力打造平安校园,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现将自检结果报告如下:
一、健全组织,集中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于12月6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百日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和责任,并及时地制定了实施方案。当天下午召开了全体教师安全工作会议,结合我校的实际,讲了我们学校当前安全工作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严格的安全工作要求,要求大家充分认识“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出了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到岗尽责,安全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学校要形成校园安全人人有责,大家时时想安全,处处抓安全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建章立制,责任到人
我校十分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了校长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老师都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校长与全体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并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同时,学校实行了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事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通过建章立制使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制度化。
三、管理到位,严格制度
我校本着“安全第一、防范为主”的原则,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加强安全日常工作的管理。
1.重视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我校利用每星期一升旗、班会、大型集会,交通安全问题逢会必讲。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加强了门卫管理,严格执行门卫制度,进出校门登记、签字,不许无关人员进入校园,非正常放学时间学生出校门必须持请假条,校外来客进出校门必须登记,还学校一片宁静与安全。为学生创造安全稳定的受教育的同时,保证校园内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课间活动的安全也是学校日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课间做有意义的活动、游戏,严禁追逐打闹,体育活动不做危险的动作,课间值班领导、教师在校内巡查,随时发现随时制止。每当放学都有值班教师的疏散学生。
2.校舍、设施方面。加强学校校舍的安全管理,经常检查学校用房、用电、防火等安全,定期检查所有用电线路,购买灭火器放置于消防安全隐患严重的场所,经常检查电气设备是否有过载、短路、接触不良、漏电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3.加强学生集体活动的管理,每一次活动,都有主管领导在场,都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精心组织,确保安全,不发生伤害事故。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由于措施到位,责任落实,体育活动从未发生死亡、重伤事故。4.严格管理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严防爆炸、中毒、火灾等事故发生。实验室由实验教师负责,主要有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安全,对易燃、易爆、放射、剧毒等危险物品的储藏、搬运与使用中的安全,加强教学实验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危险品的保管。
5.健全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课间、中午、晚间等活动情况加强巡逻、检查。特别加强夜间巡视。有事故及时处理,并向有关领导汇报。同时,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防万一。
6.加强食堂、小买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的饮用水情况,水质水源合格,饮用水质量无问题。并教育学生杜绝吃“三无食品”。
7、加强宿舍管理,严格执行宿舍点名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请假制度。
8、学校与南城镇派出所联合,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大排查,班主任老师每两周至少一次管制刀具排查、危险物品排查和矛盾排查,并把排查记录存入档案。
四、尚存问题、积极整改
1、交通安全始终是我校安全工作的难点,上学、放学路上,教师无法管理学生,尽管教师反复教育学生遵守交通安全要求,但学生仍然有在公路上跑、穿、疯打等情况,极易造成安全事故。我们将继续加强以交通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2、校门口西侧临德商公路,来往车辆较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尽快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3、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与管理,继续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坚持进行“三检”制度;
4、学校部分用电线路年久老化,存在用电安全、火灾等隐患。
5、学校将定时进行校舍建筑的检查,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工作做实,将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以维护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生的利益。
总得说来,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安全教育进行得比较扎实,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力求把安全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夏津县第三实验中学
2013年12月10日
第五篇:武穴市第三实验中学二〇一三年
武穴市第三实验中学二〇一三年
学 雷 锋 活 动 方 案
一、活动目的及指导思想:
为了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发展,确定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教处、校团委决定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构建美丽校园”活动。
二、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美丽校园”。
三、活动内容:
1、3月11日召开学生会干部布置相关内容,3月12日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下发通知。
2、“美化校园,靓丽家园”。3月22日上午第四节课(寄宿班)3月22日下午第三节课(非寄宿班)(下雨顺延)。政教处、校团委将组织学生在各班卫生区开展大扫除活动。
3、各班利用3月29日班会时间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班团活动并且办一期黑板报。
4、真诚为你,风雨无阻,每班品学兼优的同学要用自己真诚去感化。帮助后进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帮助他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积极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不断上进。
5、每班自发成立若干个学雷锋活动小组,主动在学校或在社会义务为学生、市民服务。
6、自觉做家务事,每周为父母亲做一次家务活动。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宣传发动。要采取举办宣传栏、张贴标语、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各班班干、团干、团员必须带头参加这一次活动,要注重参与面,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2、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班班主任及团支部要按照政教处、校团委的要求,结合各班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为广大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
3、“美化校园、靓丽家园”活动要求:各班要讲本班卫生区彻底打扫干净,做到四无:无果皮纸屑、无石子杂物、无烧烤棍子、无长期积压的卫生死角。
4、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政教处、校团委决定在“五·四”期间表彰一批学雷锋先进班集体及先进个人,请各班团支部将各班的先进事迹以材料或图片形式交到校团委。此次活动与各班班级量化考核挂钩。
五、表彰内容及评比条件:
(一)表彰内容:
1、“三中小雷锋”6名。
2、学雷锋先进班集体6名。
(二)评比条件:
1、三中小雷锋的基本条件:
a、学生刻苦认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班集体、爱护学校。b、本月至少做三件好人好事。
2、学雷锋先进班集体的基本条件:
a、比做好人好事,看谁班学雷锋行动成效突出; b、比学习态度,看谁班学习风气浓; c、比纪律强,看谁班集会快、静、齐; d、比卫生,看谁班卫生洁、净、美; e、比集体荣誉感,看谁班争光争旗多;
f、比爱护环境意识,看谁班卫生打扫好、保持好; g、比奉献精神,看谁班为学校做贡献多;
武穴市第三实验中学
二〇一三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