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8: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

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高一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已经接触到散文这一文体;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初次领略了散文的魅力。因此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他们而言是相对容易的,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内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作为我教学的难点。教学重点:

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活状况以及感受

2、深刻体味本文富有哲理和情思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故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安排: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月是故乡明”导入新课。

师: “月是故乡明”,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这就是家园之思。

2、师:的确,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作:《我心归去》。

二、解题

师:下面我们看这篇课文,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身在何处,其心又去了哪里?(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简单的解题,为下文“故乡”、“异乡”的对比作铺垫)归纳:

身在何处:身在异乡 心归何方:心归故乡

三、具体分析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情况

(首先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标清楚段落。虽然课前作过预习,但是课堂上必要的快速阅读能使学生提高回答的准确性。)

(一)人在异乡

(让学生找出具体描绘“我”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形容词。(要引导学生对一些细节进行探究,因为对文中与之有关的重复与夸张细节描写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思念,文章后半部分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归纳:(第一节)法国的家雅静、大、奢华、风景优美(第六节)外国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二)心归故乡

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的故乡的情况的形容词。归纳:(第六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第八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设计这一部分使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在对比中明白故乡没有法国好,甚至让人失望,但是作者还是想念故乡,说明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为下文对“故乡”人文内涵的探讨作铺垫。)

四、合作探究作者归乡的三层原因

(一)人在异乡

我们在2、3、4三段中来找找具体表达作者在法国的感受的词汇?

归纳:(第二节)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第二节)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或光影,只有虚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一:在法国作者感到冷清,虚空

(让学生朗读2、3、4三段,然后找自己有感触的觉得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感受的)

(二)心归故乡

由老师朗读5、6两段。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让作者惦念的,感到亲切、激动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 ?

归纳:第5小节:故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第6小节:故乡的景与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故乡的景色。作者写到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二:惦念故乡的亲人,景与物。

(三)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请三位同学朗读7——9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故乡?

2、人与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时这两个问题要联系起来看。可以和同桌讨论,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板书——生命之根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不是感官观赏对象,而是奋斗付出的地方,是精神之土)

板书——精神之土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板书——希望之源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板书——付出、奉献

(这些语句的理解,对探讨的“故乡”人文内涵起铺垫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分析清楚。)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三是:故乡是人的生命之根,精神之土。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对“故乡”人文内涵的探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让学生自己在语句理解的基础上得出更能培养其阅读能力。)

五、总结

六、课外延伸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古往今来,吟诵故乡的诗作很多,请学生朗诵下面有关故乡的一首短诗。

(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诗意的升华,使学生在朗读中既锻炼了朗诵能力又体悟作者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作业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体悟本文蕴含的哲理,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家园之思;也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八、板书

我心归去

韩少功

身在异乡

心归故乡

哲思升华

雅静

贫瘠

环境

繁华

对比

脏乱

生命之根

静谧、幽深

拥挤、阴沉

精神之土

希望之源 感受

冷清 虚空

深爱、眷念

奉献之地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我心归去》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前三堂课对《采薇》和《奥德赛》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对古典乡愁的那种浓浓的思念,那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乡愁又是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为何要归去?又要归到哪里去?

二、速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板书】 1~4段,写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里,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具体是怎样描述的?由此生发了怎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 雅静 难耐的冷清

“家” 宽大 感受 囚禁的监狱

环境优美 比深谷还空虚

让人发疯

四、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描写家的?对于这个家,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 贫瘠而脏乱

浮粪四溢 激动不已

家 拥挤不堪 感受 甜美的回忆

连日阴沉 生命的一部分

五、找出文中(主要是7~9段)富有哲理的句子,加以体会,交流。

六、总结: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的心要归到哪里去?对,祖国,在这里,祖国就是他的故乡,就是作者的精神归宿,就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所在。联系学过的《采薇》和《奥德赛》,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思乡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它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故乡情结”已经在古今中外人们的身上印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三篇:《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被编排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大多是生在哪就长在哪,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家,因此他们对故园之思缺乏亲身的体验,所以,要通过他们曾经读过的描写家园之思的诗文入手,引起他们情感上的认知。设计理念:

本文属于文本研习。因而,在教学中,“要拆除扶手,铺设学生自己行走的阶梯。”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教学目标:

(一.)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二.)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课前积累:

学生收集有关故乡的诗文,进行交流。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范仲淹《苏幕遮》)

一.导语设计: 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作:《我心归去》。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爸爸爸》引起一定的反响。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好书”。2002年4月,法国文化部颁布“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检查预习作业(多媒体显示)

别墅(shù)静谧(mì)贫瘠(jí)酥骨(sū)奇诡(guǐ)悲怆(chuàng)眷顾(juàn)逃遁(dùn)潦倒(liáo)矫饰(jiǎo)熠熠(yì)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2、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3、哪几节侧重写法国?(1-4节)

4、哪几节侧重写故乡?(5-6节)5、7-9节侧重写什么?(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

小结:文章的大体内容和思路:文章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五、研读文本:

1、作者在法国的为期一个月的家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概括板书:雅致奢华)

2、作者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

明确:(第二三四节)(概括板书)冷清,虚空,发疯

3、如何渲染的?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对吊灯的研究。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这个夸张手法的运用,将作者几乎逼“疯”了。

4、正因为法国的生活如此寂寞无聊,作者才不愿意移民,尽管他有很好的条件。作者说“很想念家里”?他到底想念家里的什么呢? 明确:第五六节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作者想念的主要是故乡的亲人,故乡的生活情景(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等)。

5、他思念的故乡物质环境方面怎样?

明确:(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6、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学生从第7节第8节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讨论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故乡的美中含悲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补充: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5)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7、小结:作者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明确并板书:亲切,激动,幸福)

8、本文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明确:对比。

9、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心之所依。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六、总结课文

《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七、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韩少功用饱含深情与富有哲理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他对故乡的挚爱与感悟,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后是不是也应该对故乡多一些认识与思考呢? 请同学们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800字。

八、板书设计 我心归去

异乡------------→故乡(心之所依)

(物质环境)雅致奢华

贫瘠脏乱

(作者心情)冷清、虚空、发疯

亲切、激动、幸福

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对话栏提示较多,加上没有艰深的文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太大。理清了法国和故乡物质环境的差别,找出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就豁显了。难的是对故乡文化内涵的解读。不过,抓住了表明人与故乡关系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也就豁然开朗了。

第四篇:我心归去教学反思(精选)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反思一: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这篇课文上好之后,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板书。我从题目入手,提问“我心是从哪归去哪”,从而先画了一颗心,后分析了我心归去的原因等,再在最后梳理了一遍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画上一支箭,代表归心似箭。

一开始的提问都是比较浅的,既让学生有回答的欲望,又让学生有回答正确的成就感。所以前半节课学生上课的情绪都是比较高昂的,但到了后半节课,问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由于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思维的渐进性,直接扔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只能乱蒙。

其实对我自身来说,关于句子理解之类的问题也是个难点。首先我自己得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然后再想办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渐渐地领悟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的。

反思二: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昨天,上完了《我心归去》。

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概括每小节大意,给文章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接着,学生自主分析前四小节;然后,师生一起赏析6-9小节中富有文采又富含哲理的句子;最后,比较《我心归去》和《想北平》。

实际教学中,我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但,我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了,连学生的自主分析也变成了我带着学生分析。

不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总是想着要完成任务,总是忙着赶进度,这是我上完此文后深以为憾之处,也是我的痼疾所在。

如果,我肯把大把的时间拿来让学生细细品读1-4小节,让他们从文字里去捕捉、体味作者的那份孤寂、焦灼、空虚及无奈,实在是比我说得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如果,我肯再拿出大把的时间来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研读和讨论6-9小节中的疑难句子,我想他们也一定能读出一些东西来的,即使他们的见解总是浅显了幼稚了片面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悟,岂不比老师和教参的说教更为珍贵?

又如果,我敢于大胆取舍,只让学生研读1-4小节,将对6-9小节的理解改为反复诵读,直至诵记下来,允许学生存疑,留待将来去解答,不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吗?何以我就那么热衷于把所谓的理解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呢?超越了理解能力的理解还能叫做理解吗?

我总以为,趟过了这条河,后面的河流也就能趟过去了。我没在意的是,在趟这条河的时候,我是背着学生过去,而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趟过去。至少,我该把学生放下来,让他们牵着我的手过河。

反复无数次的叮嘱自己: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研读,但我却总是失信于自己,然后再来反省、追悔。但愿此文之后,我能有一阵子不要忏悔!

反思三: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总体有如下几点:

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

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溅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

反思四: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登上40分钟的讲台,我选择的教学篇目是散文《我心归去》。选择《我心归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结合自身实际,对感性散文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容易把握;第二,《我心归去》不是单纯地抒情,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许多内容发人深思,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我心归去》节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为下学期的实习提前做好准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自己有几个地方把握的还可以: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如通过三个大问题“身在何方”、“心归何处”、“为何归去”贯穿全文,每一部分里面、部分与部分之间又通过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进行串联,从而能够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同时又不会觉得累、乱。

二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评注的方式赏析文章的语言,要求班级中人人动笔写、人人动脑思考。

但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

一、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板书、ppt放映不能随时跟进,有时甚至连放好几张ppt。由此,我也想到ppt内容设置的问题,究竟ppt上要放些什么内容?难道把每个问题都放在ppt上就一定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ppt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思考的结果是ppt上应该放映书本、口述、板书所无力传达的内容,比如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需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可以借助ppt,其他内容我觉得也许并不需要太多使用到ppt的。诚如郑逸农老师说的一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白纸黑字的感受力。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ppt,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使用一个辅助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方便自己。

(二)缺乏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这篇课文我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二两部分大致花了25分钟,最后只剩下10分钟的时间上第三部分的内容,导致第三部分讲得不够深入。最后,还拖堂了大致五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应该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适时地根据随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我虽然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

第五篇:我心归去-演讲稿

我心归去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磨欣莉,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心归去。

家,是温馨的字眼。对于戏耍的孩子,家是黄昏炊烟,遮雨屋檐,是喷香饭菜,亦爸爸慈爱笑脸妈妈温暖怀抱;对于离家的人儿,家是漂泊后归宿,疲累后港湾,是游子心底的归依,是白发人落叶归根的夙愿。

曾将,我将“家”理解得很狭义,认为仅仅是那小小的一方天地,而我所要守护的,也仅仅是与我相偎相依的亲人罢了。

然而,随着岁月的迁移,伴着成长的脚步。渐明了,走出家门,家是牵挂且默然等候你归来;走出国门,华夏儿女长江黄河泰山昆仑,家是相同的血脉,是传承的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若问为何渐明了,皆因读书二字。

先知李白仗剑天涯,飘逸潇洒,仍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将对家的思念,寄托给北归大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是杜甫颠沛流离时仍所挂念的……

家,是永恒的牵挂。

再知屈原在被放逐过程中,无论遭受多少苦难,仍可戴高冠,行吟九歌。而郢都一朝沦陷,国破家亡,他便就此以身为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可知否辛弃疾,这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这是亡国之君李煜,对南唐故土的念想……

故国亦为家,有家才有国,国泰民安。国家是皮,家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然后回望过去,翻阅中国近代史,我们遭受过多少苦难!百年屈辱,14年抗战――犹记一语“丈夫许国,不必相送”,2003非典席卷,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一次次摔倒在地,却又一次次挺起腰杆。明天,我们或将面临更大的考验,更多的磨难。然而,面前是13亿双手的温暖,背靠着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何惧焉?

于是,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在只以那小小的一方天地为家,我亦以国为家。“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应尽所能,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今,学紫这片沃土,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我们需要自我修炼,饱读诗书,站在文化的前列,站在世界的高度。即使一路有风雨,有泥泞,有失败,有苦痛,也不犹豫,不放弃――

只因我心归去,为家国!让我们心怀祖国,放眼天下~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一(2)班

磨欣莉

下载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心归去》说课稿

    《我心归去》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

    叶琴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5篇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

    作业一《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方案:由比较导入——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实践应用六部分......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5篇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 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 教学重点: 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朱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品味作者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对故乡内涵的独特理解。......

    12《我心归去》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浦培根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

    《我心归去》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在形象的描述中抒情(家园之思),以抒情的基础上释理(对家的理解)的写法。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

    我心归去的说课稿(最终五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我心归去》,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一、 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