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大剧院钢结构报告
国家大剧院
建筑名称: 中国国家大剧院 结构简介: 1.结构形式
钢结构中的壳体结构,钢壳体结构由顶环梁、梁架(分长轴梁架与短轴梁架)、斜撑和环向连系杆件组成。2.受力途径
能以较小的构件厚度形成 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承重结构, 能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 能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 中间支柱,能兼承重结构和围护结 构的双重作用,从而节约结构材料.3.关键构造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有10层楼那么高。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钢壳体结构由顶环梁、梁架(分长轴梁架与短轴梁架)、斜撑和环向连系杆件组成。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4.设计过程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 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它完全由曲线组成,银光闪闪,映照着粼粼波光,宛如湖中明珠。“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堪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5.施工过程
国家大剧院 大剧院的壳体钢结构总重6750吨,网 壳面积3.5万平方米,没有一根立柱支 撑,全靠148榀弧型钢梁承重。虽然这 一壳体的高、重、大为中华第一,但 它同时也是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单位用 钢量最少的,每平方米不到200公斤,仅为卢浮宫钢结构每平方米用钢的三 分之一。如此“轻便”的穹顶大大减 少了承重钢梁的压力,建筑物的安全 系数将会很高。另外,考虑到风、雪、地震等自然因素,壳体钢结构还体现 了柔性设计理念。钢梁接触地面的一 端允许相应滑动,整个结构的最大变 形度大约为20厘米。整个钢壳体共有148 榀梁架,由于在安装程中,壳体未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其中包括设置必要的支撑与支架,以及采用合理的安装顺序等。钢壳体的施工包括吊装阶段和卸载阶段两个部分。临时支撑的拆除方案须通过分析予以确定。根据施工方案,将吊装阶段按表1 相应划分为20 个施工工况。
短轴可见区域的梁架截面仅为60mm钢板制作的板梁,不可见区域为上下翼缘不等宽的焊接H型钢截面(100mm,160mm)
整体线性屈曲特征值仅3.5左右,按照国内规范,是通不过的。换句话说,按照国内规范,用钢量将远超6750t。原设计用钢量将达8万吨。
钢架分为顶部和底部,先做顶部,然后底部分成三段吊装。
全部都是脚手架,脚手架是那种球交的,节点全部都是焊接,就是焊接两个半球,中间混凝土早就做好了。对工程的评价: 专家意见
1.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顶。2.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3.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4.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技术准备,先后攻克了壳体施工过程中整体结构稳定、曲面结构高精度测量、百米超远距离吊装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一整套与国家大剧院结构特点相吻合的“中国式”的科学施工方案。
5.结构特殊要求带来的是精度上苛刻,工人对每一个安装好的梁架进行测量,保证其偏差的值在允许的范围内,对有偏差的进行矫正,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6.壳体钢架完成好的国家大剧院内部钢梁交错带来的特殊光影效果产生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7.钛金属板的厚度只有 0.44 毫米,既轻且薄,如同一张薄薄的纸。8.钛金属的使用使得建筑远远看去宛如落在北京城内的一颗大珍珠,光彩夺目!自己的评价
造价太昂贵了,而且功能也一般,没有什么中国的元素在里面,没有什么像鸟巢一样的突破性的东西在里面,感觉建这个剧院挺不值的。对问题的认识
国家大剧院的钢壳体为超大型空间结构,结构的空间非常大,由顶环梁、梁架、斜撑和环向连系杆件组成。而对于我们学建筑的,显然她的构造方式代表的是当今最高水准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从中学到的知识
在当今的社会中,钢结构的应用非常的广泛,从民用房屋,桥梁,剧院等建筑都离不开钢结构,在建筑学中,钢结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钢结构,来提高我们的建筑学知识,以后在我们建筑工作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篇: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班级 建122 姓名 鲁浩
学号 2101011212191 指导教师 李英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国家大剧
院主体建筑钢结构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系数为国家大剧院调研成果报告 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平方米。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弧形钢架。
大剧院壳体除部分为玻璃幕墙外,其它均为钛金属复合板装饰,总面积约30800平方米,共使用了20000多块。钛金属板最外层“贴膜”钛金属是日本进口的,并对其进行了特殊氧化处理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其特点为化学性质稳定常态下不易被氧化,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15年不变颜色。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地方戏曲等演出。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歌剧院,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是整个大剧院之中最大的一个厅。歌剧院形状为马蹄形,但这仅为装饰金属网围合出的形状,其真正的剧场平面近于矩形。金属网后的墙面凹凸不平,对声音进行反射,加强了前次反射声,达到好的厅堂音质效果。通透的金属网并不会影响声音的反射,但带来了很好的视
觉效果。
歌剧院舞台为品字形,由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后舞台等部分组成。舞台台口为弧形,对声音起扩散作用。为了使舞台空间的混响时间和观众区保持一致,在舞台侧面和舞台下面均进行了吸声处理。在椭圆的天花上设有三道面光,投射向舞台口处,宽度基本与台口宽度一致。耳光则位于台口两侧的弧墙上,分别置于三个不同的高度,耳光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墙面对
声音的反射。面光和耳光共同使用,满足舞台的灯光需求。
接下来我们有参观了戏剧院。戏剧院相比于歌剧院要小了不少。舞台具有镜框式和伸出式两种形式。观众厅的形状和尺度满足剧场音质设计的要求,每座容积大,有利于选择吸声材料,使剧场混响时间的设计有更大的自由度。为达到高清晰度和均匀的声场分布。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了MLS设计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目的是扩散、反射声音,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老师说这些不规则的木质墙体之间的竖条和空间是通过数学的计算得来的。利用这种计算好的不规则的形状可以有效的扩散声音。
MLS异型声音扩散墙面是由橡木板按照MLS声音扩散体构造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组成的。首先,在音乐厅两侧墙身安装外框侧面呈连续弧形的轻龙骨结构,将基层橡木板在轻龙骨结构的连续弧形外框侧面上依次紧密拼接,然后在基层橡木板弹线定位,装钉不同宽度的面层橡木板,彼此间隔符合设计要求,这就形成了MLS异型声音扩散墙面结构构造。
声波到达墙面的某个凹凸槽后,一部分入射到深槽内产生反射,另一部在槽表面产生反射,两者接触界面的时间有先后,反射声会出现相位不同,叠加在一起成为局部非定向反射,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了声音的扩散反射。
在公共活动区域,做了吸声处理,避免了噪音对表演区域的干扰,也提高了活动空间的声音质量。在歌剧厅外部,装饰有多孔吸声材料,多孔的棉质材料由金属条固定,同时满足了吸声和装饰需求。在其他部位还设置有穿孔板,穿孔板和墙面间有一定距离,对吸收中高频噪音有较好的效果。大剧院屋面顶棚部分装饰有木质格栅,利用钢架结构,顶棚和屋顶间形成空腔,对吸收声音有好的效果。国家大剧院屋盖为轻型结构,屋面为轻质钛金属板,很容易产生雨水的撞击
噪声,纤维素的喷涂有效的防止了雨噪音。
总结
通过对厅堂内音质设计,对厅堂外噪音的控制,使得国家大剧院具有很好的声音效果。厅
堂内通过对声音的反射、扩散和吸收,产生了良好的响度、混响、清晰度和音色,同时避免了回声、聚焦和染色等声音问题。在注重音质设计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注重了对建筑的艺术设计,吸声材料与装饰材料相互结合,注重反射的同时注意空间的视觉效果。
第三篇: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成卵型,俯视看似像一个水煮蛋。
2012/11/10日,我和***、***来到了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它由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的。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
首先,大厅北侧有一扇巨大的玻璃帷幕,这玻璃幕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帷幕设计为弧形,站在大剧院内可以看到长安街上的繁荣景象,视野很开阔,使得剧院内空间变大,有一种拉伸的效果。
其次,是大厅的顶部,大厅内的顶部和音乐厅内的顶部有很大的区别。大厅是有红木一块块拼接的穹顶。每块打得红木形状各异,但又不是韵律,深浅交错,充满变化和层次感。而且整体呈弧形,就像音符链接呈美妙的乐曲。
说了玻璃帷幕、红木穹顶,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水下走廊。它是大剧院的设计特色之一,走廊位于地面水的下方。据我的了解,最开始保罗·安德鲁并没有把水设计在剧院周边,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大量的地下水涌出,所以才创造了水下走廊,可以说是以外的设计。走廊全长80米,顶部是透明的,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透过玻璃,水波映射在地面上,非常好看,充满浪漫的艺术气息。
之前我层去过一回大剧院,但仅仅是匆匆掠过,并没有好好的观察过,通过学习以后,再去参观,就别有一番体验了。
建筑是有他自身的意义,他是有灵魂的。不同的建筑灵魂都不一样,都附有生命。从构思到设计、从调查到施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认真的解决每一个问题,最后才能得到满意的建筑。
对于我来说,通过这次调研,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建筑的灵魂。从前只是觉得好看,但现在,再评价一个建筑,不在只是丑与美,而是他背后的故事。在以后的设计创作中不能肆无忌惮的抄袭,要赋予他真正的意义。
第四篇: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晶莹剔透的椭圆形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再加上极其清澈的湖面的点缀,宛如一颗亮丽的水上明珠,“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这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国家大剧院的大名了,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它的图片我就被其独特的外形所吸引,如今终于能够亲临国家大剧院近距离感受这一伟大的建筑作品。2011年9月13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细心的讲解和对大剧院的参观,我对国家大剧院这一建筑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获益匪浅。
整体感知
这是从国家大剧院入口左方所看到的景象。国家大剧院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它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其中的两最就是在外形上,它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它是世界最深建筑,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周长达600余米,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其实这面湖的产生来源于之前这块地上的大坑,这块地之前打算建设一座办公楼,最终项目被取消,留下了一个挖好的大坑,设计师安德鲁根据现状,将此处设计为一个大的水面。从远处看去,整个建筑与湖水是紧密接触的,其实当我们走进建筑内部才发现,建筑外围1米多范围的一圈并没有湖水,湖水与建筑其实是隔开的。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壳体表面由20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的巧妙结合,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一种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内部览胜
我们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通过这条路线的游览,我感受到国家大剧院已远非寻常的演艺中心,而是一座渗透着科技、浸染着艺术的城市······
从大剧院北入口进入,我们首先经过的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
玻璃天花板,白天,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同时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徜徉其中的人们仿佛步入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穿过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俯瞰效果下的小剧院,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同时,这一共360个小椭圆象征着国家大剧院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着节目表演,永不停歇。
出了橄榄厅,通过公共空间,我们便进入了国家大剧院的核心部分——歌剧院。一进入歌剧院,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辉煌。整个歌剧院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作为全采用大红
色,再加上绚烂的灯光,整个歌剧院辉煌而华丽。在细节的处理上,每个座位下有两个空调口用于调节温度,芭蕾舞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在歌剧院里,我主要观察了它的墙面。歌剧院里的金属网墙面是它的最大看点,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做到了视觉的弧形,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即使在没有麦克风的条件下,舞台上的声音,台下各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到。观众厅后墙是回声的主要发源地,在后墙做了足够的宽频带吸声材料,为了与观众厅装修风格协调具体构造,紫红色丝布后面为玻璃丝棉吸声材料。由此可见,设计师在细部的设计上花了多么大的功夫。
出了歌剧院我们来到了音乐厅。进入音乐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庄严肃穆,相比歌剧院,它具有更浓的艺术氛围,置身其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正在进行音乐演奏的庄重的氛围。音乐厅以白色为主色调,洁白肃穆,风格宁静,清新高雅。歌剧院的最大看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天花板。音乐厅的天花板像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像海浪冲刷的海滩,外形极具美感。同时,这种设计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由清华大学学生亲手用玻璃纤维混凝土做得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这样的设计使音乐厅达到了建筑与声学的完美结合。另一个看点就是音乐厅里具有世界最大的管风琴,它是音乐厅的镇厅之宝,据说造价达到了3000万人民币,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听说目前国内只有一人会演奏这个管风琴。
由于当天戏剧场没有开放,出了音乐厅我们就到大剧院的公共大厅进行参观。公共大厅里具有最多的看点,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红木穹顶。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装饰穹顶的巴西红木也是极其昂贵,据说每一条价格都上千,整个穹顶装饰下来得花上好几千万。第二个看点就是巨大的玻璃帷幕。由于大剧院的外形因素,构成玻璃帷幕的每一块玻璃外形都不相同,必须经过极其精确的切割才能完美地装配上去。玻璃帷幕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剧院中来来往往的人影,如同观看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一般。第三个看点就是大剧院的铺装。大厅地板名曰“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整个地面共划分为22块不同区域,使用石材达10种。全部石材均出自国内,其中很多都为稀有品种,如产自河南的“绿金花”就已是绝版石材。各种石材被铜板划分,形成24个色彩不同、纹理迥异的区域。大厅中还有很多的看点,如歌剧院外部的金属网,漂亮的艺术灯具等等。
国家大剧院除了造型上极具艺术感外,其中还有大量高科技成分。比如它的玻璃外墙,里面充入惰性气体,具有十分好的隔热保温作用,还采用纳米技术,是玻璃具有自净功能。壳体内层的装饰,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建筑效果,因此对深红色木质表面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推敲。为此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和南美的树种,最终选定非洲巴度红木贴皮并经防火处理的木条(宽120mm),板厚约13mm(0.6mm的木皮+12mm多层阻燃板)木条之间留有30mm空隙,用以解决声学和回风(在壳体内侧红木吊顶与衬板之间西南和东南侧为回风口)的技术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一些地方进行了实地测量。如入口处的采用的砖的规格是130mm*70mm,自动扶梯宽90cm,高1m,楼梯的栏杆高1m,台阶的规格为237mm*36mm*15mm。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对设计中的一些尺度也有了一些了解。
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这其中还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国家大剧院的整个曲折的建设过程就是一段故事。同时,国家大剧院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我国思想的开放,它不仅仅是建筑形式上的创新。对于我们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我们要尊重祖国的传统文化,但不能受制于传统,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也会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
国家大剧院中蕴含了太多了美学与科技元素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通过这次实习,我体会最深的是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从外部每一块钛金属板及玻璃幕墙的切割到内部歌剧院的墙面,细节无处不在,稍有纰漏,也许我们就无法看到如今的水上明珠了。国家大剧院从开工到竣工历时将近六年,无法想象,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安德鲁及其他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们在细节上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不仅是设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细节,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探索和发现!
第五篇:国家大剧院调查报告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设计;精美的造型闻名于世。其空间环境展示的更是精美绝伦,下面通过外部景观,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第五空间这五个具体的空间来展示国家大剧院空间环境,领略它空间的奥秘!
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壳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人工湖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文化广场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歌剧院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
歌剧院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2398个(含站席)。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这些世界领先水平的舞台机械设备为艺术家的现场表现提供了丰富可能。
舞台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台和后舞台。
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六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左右侧台各有六台可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与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也可以参与演出。
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这块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同时也是国内唯一的可倾斜式芭蕾舞台板,可倾斜至5.7度。台面使用俄勒冈木制成,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分别用于悬挂幕布和景片。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 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乐池
歌剧院乐池面积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
在乐池中,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墙面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
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
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可谓“镇厅之宝”。
音乐厅内一切建筑和装饰设计都为声学效果服务,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演奏台与观众席
音乐厅根据音乐会演出的特点,采用改良的鞋盒式设计,即坐席以围坐式环绕在舞台四周,使舞台处于剧场的中心区域,以便声音能更好地扩散和传播。
音乐厅演奏台设在池座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 15 米,能满足120人的四管乐队演出使用。
演奏台由固定台面和三块演奏升降台构成。通过控制演奏升降台高度的变化,可以形成阶梯式的演奏台面,将不同乐器的演奏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台前部的钢琴升降台可将三角钢琴缓缓升起,浮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为满足大型合唱演出需要,演奏台后方观众席二层的座椅可供 180 人合唱队使用。
“镇厅之宝”——管风琴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造型典雅,音色饱满,是目前国内体积最大、栓数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丰富的一架,拥有94个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
该管风琴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管风琴的存在为音乐厅更添高贵典雅之气,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音乐厅的“镇厅之宝”。
天花板
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
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
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墙面
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与戏剧场类似的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
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在这些量身设计的综合作用下,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可以达到2.2秒的优质音效。
戏剧场
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演出。
戏剧场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035个席位(含站席)。
戏剧场舞台拥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把独特的创作变成表演的现实。其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舞台
戏剧场舞台具有“伸出式”和“镜框式”两种样式,可配合剧目需要选择使用。“伸出式”舞台样式时,观众厅前部的台板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形成伸出式台唇,台下的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台上的表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而当台板不升起时,这部分区域可作为乐池使用,这时舞台看上去就像一个镜框,因此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样式。
戏剧场舞台区域分为主舞台和左右辅台。主舞台安装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还可以制造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整套舞台机械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
墙面
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与音乐厅舞台墙面类似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声音的扩散反射,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使声音更美妙动听。
墙面使用特制的丝绸布加以包裹,形成了以红色为主,与黄色、紫色等相间排列的墙面图案。灯光照在墙面上,烘托出亲切、热烈而传统的气氛,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
小剧场
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小剧场观众席共设有19排,556个席位(含活动座椅)。小剧场于2009年9月落成,2009年10月正式启用。它的落成启用不仅进一步扩充了国家大剧院表演艺术功能,也使得北京现有小剧场群落的演出功能更加丰富。
舞台及观众席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背后的隔音墙和落地钢化玻璃墙,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两面墙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般呈现眼前,既可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观众座位共计556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其中电动伸缩看台14排计411席,活动座椅5排计145席。
天花板及墙面
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与音乐厅类似,声扩散墙面与戏剧场墙面相似,加上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第五空间
在国家大剧院这座辉煌壮丽的建筑内,除却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多功能小剧场,还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展现大剧院无限活力的窗口。
不管是精巧独到的建筑设计、带有浓郁艺术特色的空间陈设,还是主题丰富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样的小型艺术表演,无不让观众随时随地近距离体验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北下水廊道
经由国家大剧院北门主入口进入大剧院的内部主体建筑,首先需通过位于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长廊。
这条水下长廊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
白天,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透过玻璃质地的天花板投影下来,与两侧青石板墙壁上疏密有致的气泡状小孔相映成趣,游客犹如置身于艺术海洋一般。
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
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雕塑《旋律》
雕塑《同一首歌》
橄榄厅全景
经水下长廊来到橄榄厅,顿觉视野开阔,抬眼向前看,依次排开的三座室内建筑即国家大剧院的三大专业剧场。正中最高大宏伟的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橄榄厅铜门
在橄榄厅通往歌剧院的入口处,两扇大铜门凝重典雅。铜门上各有180个方向各异的椭圆形凸起,每一个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也是在高空中俯瞰下国家大剧院的缩影。这一门钉设计巧妙地实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嫁接与融合。
橄榄厅的墙壁
橄榄厅的墙壁采用产自广东的白玉翡翠石铺设而成,在白色的石面上分布着朝向一致的翠绿色天然条纹。墙面中间环绕了多道由不锈钢镜片和内嵌式壁灯交织而成的兰花草图案,夜晚墙面间的壁灯点亮,灯光与镜片的反射光交相辉映,在白色墙壁的整体烘托之下,使整个橄榄厅显得圣洁明亮。
橄榄厅
公共大厅
公共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穹顶距地面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
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
公共大厅北侧巨大的玻璃帷幕,采用弧形设计,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的设计理念。
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剧院中来来往往的人影,就像在看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一般。
公共大厅7000平方米的地面,由10种产自国内的天然石材铺就而成,被命名为“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产自山西的“夜玫瑰”、承德的“蓝钻”、湖北的“满天星”、贵州的“海贝花”、河南的“绿金花”……各种石材被铜板划分,形成24个色彩不同、纹理迥异的区域。即使使用同一石材,也因切割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纹理,铺设效果各不相似。整块地面,每个区域各具特色又整体和谐,极具艺术气息。程序调整中!
大剧院咖啡厅
公共大厅内石镜
红木穹顶
玻璃幕墙
屋顶平台
歌剧院屋顶平台——花瓣厅及现代艺术馆
花瓣厅位于歌剧院五层屋顶平台,因独特的形状、位置和视角,成为大剧院里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
从这里可以俯瞰公共大厅,并透过渐开的玻璃幕墙放眼远望,剧院内外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常年带来的小型表演、互动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艺术、喜爱艺术。
音乐厅屋顶平台——艺术资料中心及音像视听中心
艺术资料中心位于音乐厅四层屋顶平台西侧,面向“殿堂之友”会员开放。
这里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荣宝斋”,藏有5000多种中外图书、20000多张唱片、2000多部乐谱。这里还常年举办“走进唱片里的世界”讲座、艺术沙龙、唱片签售等活动,让乐迷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和对话。
音像视听中心位于音乐厅四层屋顶平台东侧,紧邻艺术资料中心。
戏剧场屋顶平台——西餐厅
西餐厅位于戏剧场四层屋顶平台南侧,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可能与艺术家偶遇的地方,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家餐厅”。
国家大剧院的兴建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综合国力提升在文化领域内的体现,彰显了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将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以“艺术改变生活”为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