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时间:2019-05-12 18: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第一篇: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六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执教人:于彬

一、内容简介: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背24节气歌。

2、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2、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过程:

1、出示一些节气的典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24节气的兴趣。

2、出示24节气歌,让学生诵读几遍。(读出韵味)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逐句分别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老师综合学生的答案逐一显示正确答案。

(3)、教师简介这两句的意思。

3、具体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结合图片)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

(2)、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一到,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不过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农作物的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3)、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随着雨量的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之后,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

(4)、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人们到郊外踏青,寒食,扫墓是在哪一天?(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6)、“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这个时节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五谷得以生长,田间的管理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已进入繁忙时期,因此要抓住时机,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7)、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这天,大人会煮鸡蛋给小孩吃,意思是说这天吃了煮鸡蛋不会退夏(退瘦)。请问这是哪天?(立夏)立夏表示什么?(表示进入夏天)夏季的开始。

(8)、哪个节气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小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夏季,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哪个?(芒种)

(9)、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这段时间雨量很大。小暑前后,暴雨最多,也正是防洪的紧张时期

(10)、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我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糸。大暑的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过高的气温,农作物反而受到抑制。因此,要注意防高温,促进作物生长。(11)、表示进入秋天的节气是哪个?(立秋)

(12)、哪个节气表示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处暑)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三伏已接近尾声,“谷到处暑黄”和“家家埸中打稻声”,描绘了处暑后秋收的景象。

(13)、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指哪个节气?(白露)

(14)、秋分: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我地已进入凉爽的秋天。

(15)、寒露: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雷电渐隐。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多方面了解天气预报,因地制宜,抢收抢作有利农事.(16)、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说哪个节气?(霜降)。

(17)、表示冬天来临的节气是哪个?(立冬)在气候上,真正冬季的开始,不是以“立冬”这天作为开始日,而是以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18)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前后,一般在黄河流域会出现初雪。在我地,降雪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在大雪前,大的降雪比较少见。但由于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防寒防冰还是须抓紧。

(19)“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20)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季节,古代称“日短”、“日短至”。也就是说这天,白天在一年中是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线的北移,白天时间渐渐长起来。正如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21)、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哪个?(大寒)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虽然在气象记录中,大寒没有小寒冷,但各地仍然是寒冷时期。“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谚语,也说明大寒是一年中的寒冷期。所以,需要继续做好农作物的防寒工作,也必须注意牲畜的安全过冬。大寒节气,我地相对雨水较少,气候也比较干燥,加之人们取暖,很容易酿成火灾。因此,要特别注意防火。春节大部分是在大寒节气里,随着爆竹一声,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22)、“节气就是节日,节日也就是节气”这个说法对吗?(不对)

(23)、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推算的、还是按公历推算的?(是按公历推算的)

4、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哪个节气,并简单介绍。

5、读背二十四节气歌(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

6、学生交流自己收集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板书: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堂反思:

第二篇: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

六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教学设计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二课: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有关知识,在橡皮泥制作十二生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变形、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2、学习橡皮泥制作造型的方法,通过教学,把握用泥塑造型的方法,能生动地表现生肖图。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2、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用泥塑造型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或自己的生肖造型。

2、掌握泥塑造型的技巧。

教具学具:橡皮泥、剪刀、牙签、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听儿歌《十二生肖》,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称叫什么?学生回答。

(1)十二生肖有哪十二生肖?它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十二生肖有什么作用?

(3)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4)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故事或者传说有哪些?

小结: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同学们可以课下进行交流,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这一课,板书课题:《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

(二)新授

1、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世代相传。(学生观看十二生肖的有关历史图片,简介唐十二生肖俑)这十二种动物中哪一种动物是虚幻出来的?(龙)出示龙的图片说说在龙的身上有哪些动物的影子?(学生讨论)

2、生活中有没有龙的踪迹?学生自由说(赛龙舟、舞龙狮、龙袍等)

3、介绍橡皮泥塑生肖动物的制作要领:制作动物关键不是五官,而是要抓住他们的外形特征,类似剪纸的效果,更要突出、夸张,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威风的虎,勤勉的牛,温和的羊,灵敏的猴……你的生肖作品要与众不同。

4、师出示橡皮泥作品,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橡皮泥作品的步骤及技法。

5、教师演示制作过程。

出示作业要求:

用彩泥制作一件你喜欢的生肖作品。

评价方法:

创意奖:

1、造型富有创意。

2、动物特征明显。

3、色彩搭配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用橡皮泥制作你喜欢的生肖

四、展示学生作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和十二生肖的资料。如山西绣品、生肖鞋、民间剪纸、生肖邮票、生肖玩具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剪纸作品与广泛的文化背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一下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肖和出生年代,用剪纸的方法制作一件生肖作品赠给他们,以示对长辈的关心。

六、板书设计

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

排列顺序: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制作方法:

搓、捏

第三篇:四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四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四合之院》教学设计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一课:四合之院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 表现 应用

一、内容简介:

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四合院,四合院建筑,四合院文化。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四合院建筑所表达的四合院里北京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启发学生体会四合院建筑和文化内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四合院特点。

2.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受了解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2.能够用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四合院,培养学生的绘画设计及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记四合院建筑特点;了解四合院文化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四合院的知识;

2、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计题。

2、什么是四合院?

四合院图片展示

同学们了解四合院吗?中国的四合院以哪里最为著名? 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 所谓的“四合院”,又称四核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北正房、东西厢房和南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及规模: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行事,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北京四合院实景图:模型 四合院平面布局

(二)新授过程:

2.1、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2.2、北京四合院的结构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可植树栽花,饲养鱼鸟,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2.3、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1)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2)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

(3)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

2.4、北京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1)儒教思想和宗族观念

(2)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三)研讨思考: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 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产生了一种凝聚力量与和谐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为社会内的行为和个人的抱负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宝贵因素。

(四)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的高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缺陷?这和说明北京四合院有什么关系?

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了;原来传统格局形成的凝聚力与和谐气氛消失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了,精神上的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没有了。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儿童的智力发展都受到影响。

板书:

四合之院

课堂反思:

第四篇: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五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三课: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表现 应用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通过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的丝绸之路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设计旅游线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提问] 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 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示] 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

[板书] 丝绸之路

2、新课教学:

[活动] 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

[提问](1)丝绸之路起与何时?从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些什么?

(2)谁愿意展示自己绘制的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讲讲大致的路线。

(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绘制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并讲解)

[展示] 课件中的“丝绸之路的起点”、“玉门关遗址”、“楼兰故地”“火焰山”图片。

[探究] 这些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戈壁、沙漠上穿梭?

(学生讨论,共同探究)

[叙述](指图)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安息、即今伊朗一带,再到亚洲西部、即西亚、地中海东岸,从意大利半岛兴起的一个国家罗马。简单地说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连罗马,沟通了世界的东西方,连结了欧亚两大洲。至于为什么德国地理学家给它起了这个动听的名字——丝绸之路,是因为当时这条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运输中国特有的丝和丝绸,当然也是表示西方对中国丝绸的特别珍视。应当说明的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运输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运到西方,而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板书] 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提问] 有人说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你认为呢?你呢从教材中找到事实依据吗?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叙述] 伴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新疆境内、天山南北,黄河文明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在这里汇集,到处分布着这些文明相互交流、互相影响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丝路往昔的繁荣,诉说着当年旅行者的艰辛和各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友情。

[板书]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承转]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教材中讲的是北方的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南方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成都、保山,到印度、欧洲。这是两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出发,经泉州、珠海,经马六甲到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丝绸之路已逐渐成为遥远的过去,今天在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的在茫茫戈壁缓缓西行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丝绸之路。

[展示] 欧亚大陆桥资料片。

(学生体会古今变迁)

[讨论]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从旅游业角度学生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承转] 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它全长1747公里,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转] 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渐渐沉寂,那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示] “丝绸之路的今天”,以及“一带一路”新闻报道。

[讨论] 丝绸之路在今天的新价值体现在哪里?

3、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的示意图)

课堂反思

丝绸之路

第五篇: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

五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二课:大运河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表现 应用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通过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寻访大运河,设计旅游线路。

4、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提问] 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 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示] 京杭大运河。

[板书] 京杭大运河

2、新课教学:

[活动] 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

[提问](1)京杭大运河起与何时?从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些什么?

(2)谁愿意展示自己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讲大致的路线。

(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并讲解)

[探究] “京杭大运河”是怎样的风貌?“京杭大运河”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学生讨论,共同探究)

[活动] 请一个学生展示他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并在指图讲解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东北与东南分别到达哪里、自北向南分哪四段,沟通了哪五大水系,流经了哪六个省。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填空部分)[承转] 隋大运河是隋炀帝征发300万民工,历时六年才完成的巨大工程。由于隋炀帝暴政使隋朝迅速灭亡,故历史上对大运河的开凿,众说纷芸、褒贬不一。我们先来听听古人的见解。

[展示] 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轮功不较多。”

[讨论](1)以上三个诗人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你比较认可哪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总结] 历史多把隋亡的原因归之于滥用民力,开凿运河,胡曾的《汴水》诗就是这个论点的代表。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认为运河有利有害,利害相参,开始运用二分法评价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皮日休《汴河怀古》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造龙舟,游览江南,竭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其无限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把开凿运河提到大禹治水的高度来评价,这种一反传统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讨论] 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适当点评)

[承转] 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渐渐沉寂,那么古老的运河在新的时代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示] “大运河的今天”录象。以及“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开始治理京杭大运河”,“山东——京杭大运河断航多年后首次通航”新闻报道。

[讨论] 大运河在今天的新价值体现在哪里?

3、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京杭大运河”

课堂反思

下载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 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曹坤丽 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如《汉字......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901班、90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笔记 1授课教师:秦云山 901班授课时间:每周五第五节(双周)903班:每周五第二节(双周)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意义:经过两年中华传统的学习,学生对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第二单元源远流长的儒家精髓 第七课 言而有信 教学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五年级)杏林春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课时教案 五年级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第三单元科教篇中的“杏林春暖”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概貌及基本特点。 2 .通过看文、品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四年级)建筑构造

    四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建筑构造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生活篇中的“建筑构造”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丰富多彩。 2.通过看文、......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 三 课 父有诤子 教学目标:1、理解“父有诤子”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父有诤子”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