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时间:2019-05-15 06:1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第一篇: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 三 课 父有诤子

教学目标:

1、理解“父有诤子”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父有诤子”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父有诤子”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父有诤子”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盲目地顺从,而是在遵循正道基础上的尊敬和侍奉。如果父母做出了违背文明、道德或法律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这是为父母好,也是孝的表现。

“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父母有过错,我们要做到“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不可与父母争辩,不可对父母不敬,应该一如既往地尊重和孝敬他们,等到他们高兴了再劝。

我们要深刻领悟到,孝子劝谏,是为了向父母讲清楚道理,不让他们陷于不义,所以只有抱着一颗孝心,心平气和地不断劝谏才能不违背孝的初衷。

二、新课教学

1、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者,作乱之所由兴也。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注释:①中(zhong):合乎。②辨:通“辩”。③兴:起。

语译:父母的行为如果合乎正道,就听从他们;如果不合平正道,就动谏他们。劝谏不被父母采用,父母的行为所造成的错误,就好像是自已造成的一样。听从父母而不劝谏就是不孝;劝谏父母无效而不再听从,也不算是孝。孝子劝谏,是为了向父母讲清楚道理,而不敢强力争辩。强力争辩,是产生逆乱的渠道啊!

2、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

《礼记·内则》

注释:①说:通“悦”,高兴。

语译:父母有过错,晚辈就应该用谦恭的语气、和悦的脸色、轻柔的声音来进行劝说。如果父母不听劝说,就尊重他们,孝敬他们,等到他们高兴了再劝说。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违:冒犯。③劳:忧愁。

语译: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地劝说。当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时,也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不触犯他们,即使忧也不要怨恨。”

4、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经・速争章》

注释:①争:通“诤”,规劝。

语译:父亲有敢于劝谏的子女,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当父亲有不义行为时,做子女的不能不向父亲劝谏。

四、思考计论

1.你曾经劝谏过父母吗?从“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这句话中你能学到怎样的劝谏方法呢?请思考。

2.“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请联系这两句话,和同学们探讨一下我们应何时劝谏父母,以及劝谏父母的必要性。

五、延伸阅读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以孝闻名于世,在孔门中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大力称赞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子骞幼时丧母,生活狐苦无依。后来子骞的父亲再娶,从此,子骞便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刚开始,继母对子骞还是很关心的。闵子骞像孝顺生母一样孝顺继母。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以后,继母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从此,闵子骞便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继母的孩子可以吃喝玩耍,但是子骞却不得不辛苦劳动。

有一天,闵子骞和父亲外出劳作,子骞在前面驾车。正值寒冬腊月,寒风刺骨,闵子骞却只穿着继母用芦花给他做的“棉衣”,难忍的寒风吹得他身体瑟瑟发抖,手脚僵硬,缰绳从手中滑落,掉在了地上。父亲以为闵子骞偷懒,十分气愤,扬起手中的鞭子便打向了闵子骞。鞭子落下后打裂了原本就破旧不堪的“棉衣”,芦花从衣服里面飘了出来。

父亲这才发现了闵子骞被虐待的事实。抑制不住怒火的父亲想要立即回家休掉闵子骞的继母,但是闵子骞却拦住了父亲,说道:“如果不休掉继母,挨冻的只有我一个孩子;如果休掉了继母,挨冻的就会有三个孩子啊!”父亲被子骞宽广的胸怀和孝心所感动,放弃了休妻的想法。

回到家后,闵子骞的父亲向继母说明了所有的事情,并极力谴责其所作所为。继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深为自责,开始平等地对待闵子骞。从此,一家五口以礼相待,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五、积累与感悟

1.劝谏是一门艺术,古人有很多臣子劝谏帝王成功的例子,其中有一些方法可以运用到劝谏父母上,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刘行本进谏》和《樊姬进谏》。请查阅这三篇文章,并把其中可以借鉴的劝谏方法概括在你的积累本上。

2.你有过动谏父母成功的经验吗?你为什么要劝谏你的父母,又是怎么动谏他们的?在劝谏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请把劝谏的过程写成一个小故事,与你的父母分享。

第二篇: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教案

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教案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十三经之一。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汉族,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出自《左传》的成语

1.东道主 :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及瓜而代:等到瓜熟时派人接替。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4.言归于好:彼此重新和好。

5.魑魅魍魉:《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6.狼子野心: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7.外强中干: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8.表里山河:泛指外有山内有河,地势十分险要。

9.厉兵秣马:厉:磨,砥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10.困兽犹斗:《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11.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言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12.剑及屦及:后用以形容行动坚决迅速。13.鞭长莫及(鞭不及腹):《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但不能打马肚子。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14.城下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现指事发因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15.尔诈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指你诈骗我,我诈骗你。

16.贪天之功:原意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后谓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17.居不重席(居不重茵):《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席:铺垫用具。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

18.一之谓甚(一之为甚):《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错误,已经过分了。表示不可一错再错。

19.假途灭虢:后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的计策为假途灭虢。20.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2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会自取灭亡。

22.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3.居安思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4.一问三不知:《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其它还有:骄奢淫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惟命是听;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等

子产,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是郑穆公的孙子,东周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但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信的。”

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照这些话看来,

第三篇: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五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 十五 课 无义则乱

教学目标:

1、理解“无义则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无义则乱”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无义则乱”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无义则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的伦理观念里,义是人们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节制机制,义以“只当如此做,不当如彼做”的判断形式,過制主体的行为向恶的方向发展,并把它导向善。因此,义的缺失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义的节制,某些被人称赞的品质、性情也会失去道德的价值。例如,孔子认为勇是构成君子人格的要素之一:“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但他又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这就是说,只有受义节制的勇才是善的,否则,勇反而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恶。又如,孔子教导学生要“敬事而信”,“主忠信”,但同时他又认为,忠信必须合于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不合义的忠是愚忠,不合义的信是小人之信。

如果没有了义,就连勇、忠信这样的品质也会失去道德价值,其他自不待言。

二、新课教学

1、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列子·说符》

语译:做人不顾道义,只会吃喝,就是鸡狗了

2、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交:一起,同时。②征:争取,取。

语译: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君王!何必谈利!讲求仁义就行了。君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家族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在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3、利者,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

(宋)程颢、程顾《二程集・周易程氏传・益》 注释:①昏:惑乱。②蔽:受蒙蔽。

语译:利益,是众人所共同需要的。只想着对自已有利,这种危害是极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感乱而受蒙蔽,忘记义理;追求太多,就会发生侵夺,并且导致怨仇产生。

4、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下》

语译:孟子说:“不相信仁德、贤能,那么国家就会空虚;不讲礼义,那么朝野上下的秩序就会混乱;没有清明的政治,那么国家的财政开支就会不够用。

三、思考讨论

1.阅读四则选文,结合社会现实的具体事实,说说如果失去了“义”,将会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什么危害?

2.阅读下面“延伸阅读”中孙叔放讽谏楚王的故事,说说芈叔为政为什么“不义”?楚王纳谏后楚国能称霸诸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延伸阅读

孙叔敖论“不义为政”

楚王让芈(mi)叔担任地方官,芈叔收的赋税最多。楚王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在朝堂上称赞芈叔,把他奉为百官的榜样。

令尹孙叔敖听说了这件事,仰天大笑。楚王见了,很不高兴,说:“令尹对我有什么不满意吗?为什么不告诉我,反而在朝堂之上羞辱我呢?”孙叔敖回答说:“我是楚国人,我的老家有一个池塘,乡人用它来谋取利益。有一个吴国人经过楚国,看到里面养满了鱼鳖,就对乡人说:“我擅长捕鱼。”我的那个老乡听了很高兴,于是马上给他准备渔网、船、桨等捕鱼用的器具。但那个吴国人却向我老乡的池塘跑去了,说:‘我在这里捕鱼。’我的老乡很生气,皱着眉头说:‘我还以为你能捕捞江河里面的鱼来帮助我呢。如果是这样,我池塘中的鱼本来就归我所有,哪里还用得着你呢?而现在,楚国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是您的子民。芈叔作为当地的官员,从来没有听说他出台什么好的政策吸引邻国的老百姓来这里,反而从大王您本来就有的财物中掠取过来增加他的税收,这其实是在挖大王腿上的肉来喂大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大王的大臣们都可以做到,不只芈叔一个。而现在,大王您在朝堂之上夸赞他,号召大臣们向他学习,大臣们因此都会仿效他去做,这就会被敌人所利用。这是国家的忧患啊。”

楚王听了,恍然大悟,说:“说得很好。”于是,很快罢免了芈叔,并且在全国下令说:“各地官员,如果有谁仿效芈叔搜刮我的百姓,增加自己的税收,就要受到刑罚的处置。”命令一出,楚国的百姓们都很高兴。几年后,楚国就称霸诸侯了!

五、积累与感悟 1.汉语中有许多与“义”有关的成语,请査阅“义不容辞”“义正辞严”“仁至义尽”“背信弃义”“义薄云天”这五个成语的意思,写在积累本上。

2.“不义”表现为伤害生命、破坏自然、扰乱社会、败坏文化、推崇暴力等,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不义”之举?联系现实,遇到不同的“不义”之举你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第四篇: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五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三课: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表现 应用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通过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的丝绸之路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设计旅游线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提问] 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 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示] 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

[板书] 丝绸之路

2、新课教学:

[活动] 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

[提问](1)丝绸之路起与何时?从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些什么?

(2)谁愿意展示自己绘制的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讲讲大致的路线。

(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绘制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并讲解)

[展示] 课件中的“丝绸之路的起点”、“玉门关遗址”、“楼兰故地”“火焰山”图片。

[探究] 这些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戈壁、沙漠上穿梭?

(学生讨论,共同探究)

[叙述](指图)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安息、即今伊朗一带,再到亚洲西部、即西亚、地中海东岸,从意大利半岛兴起的一个国家罗马。简单地说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连罗马,沟通了世界的东西方,连结了欧亚两大洲。至于为什么德国地理学家给它起了这个动听的名字——丝绸之路,是因为当时这条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运输中国特有的丝和丝绸,当然也是表示西方对中国丝绸的特别珍视。应当说明的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运输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运到西方,而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板书] 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提问] 有人说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你认为呢?你呢从教材中找到事实依据吗?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叙述] 伴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新疆境内、天山南北,黄河文明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在这里汇集,到处分布着这些文明相互交流、互相影响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丝路往昔的繁荣,诉说着当年旅行者的艰辛和各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友情。

[板书]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承转]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教材中讲的是北方的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南方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成都、保山,到印度、欧洲。这是两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出发,经泉州、珠海,经马六甲到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丝绸之路已逐渐成为遥远的过去,今天在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的在茫茫戈壁缓缓西行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丝绸之路。

[展示] 欧亚大陆桥资料片。

(学生体会古今变迁)

[讨论]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从旅游业角度学生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承转] 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它全长1747公里,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转] 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渐渐沉寂,那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示] “丝绸之路的今天”,以及“一带一路”新闻报道。

[讨论] 丝绸之路在今天的新价值体现在哪里?

3、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的示意图)

课堂反思

丝绸之路

第五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 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

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总结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六、教学后感: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学习着,从古代就有了许多自强自立的说法,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美德逐渐被我们遗落了,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辈的传统,反而还有许多人忘了本,这次的班会正好提醒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也正式的宣告了我们新学习态度的良好开端。

下载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曹坤丽 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如《汉字......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901班、90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笔记 1授课教师:秦云山 901班授课时间:每周五第五节(双周)903班:每周五第二节(双周)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意义:经过两年中华传统的学习,学生对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五年级)杏林春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课时教案 五年级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第三单元科教篇中的“杏林春暖”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概貌及基本特点。 2 .通过看文、品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四年级)建筑构造

    四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建筑构造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生活篇中的“建筑构造”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丰富多彩。 2.通过看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第二单元源远流长的儒家精髓 第七课 言而有信 教学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严于律己,教书育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个帖子,内容是原浙大副书记郑强教授《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