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古典园林教案
中西古典园林
庆云一中
孟繁华
2011年3月
中西古典园林
一、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生曾经去某个园林旅游过,即便没有去的同学也到过本地的小型公园,所以本课和现实结合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中西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提高对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园林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窥见他们背后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学习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深切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主要知识点:
1、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2、中西园林艺术手法的基本区别。
3、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二件作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中西园林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含义,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
2、难点:领会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课件等各种媒体,通过讲解,引领学生欣赏、思考、感悟、享受。
(五)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欣赏几幅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
这些图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的品味过。
所以吗,美的东西我们可一定要仔细品味呀!下面我们一起步入中西古典园林园林,去感受它们如画的美景。(板书:中国古典园林)
(二)讲授新课 :(总35分钟)
根据开始展示的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园林由哪些元素组成?用几个词、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园林。
生答。师总结:(1分钟)什么是园林?(2分钟)(板书)生根据课本回答,师补充。
1、中国古典园林(总23分钟)(板书)
中国的园林很多,而且园林艺术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提问: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吗?
生答,师补充。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香山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伴随课件展示。)(1分钟)
⑴ 皇家园林:(总9分钟)(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颐和园,伴有师生互动。(侧重)(6分钟)
要求学生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而华丽的皇家气魄,所谓“移天缩地在君怀”。(1分钟)
⑵ 私家园林:(总17分钟,重点。)(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留园(简略)(5分钟)
课件展示并讲解拙政园(侧重)同时要求学生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7分钟)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分钟)魏晋以来,文人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从繁华中挣脱出来,寄情山水,也正是因为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生活,江南宅院多由士大夫阶层参与甚至独立设计,崇尚自然,再现山水。到了明代,有很多园艺师本身就是画家出身,受他们影响下的园林艺术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优雅画境家山林,丰富玲珑别洞天。”
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境”,诗有诗“境”、画有画“境”、曲有曲“境”····这个“境”便是“意境”。园林艺术作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意境”尤为重要,它可以看作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又是精神的寄托和理想的家园。
启发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的特点。师适当的补充。(3分钟)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精华。由于面积较小,私家园林建筑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a、b、c、d、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山水的形象,尽量不露人工的痕迹,又能体现出自然山水神韵的造园思想。设计精巧的建筑有着 “画龙点睛”之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内涵丰富——营造有文化品味的审美意境:如拙政园(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与谁同坐轩、留听阁。
以上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继续欣赏西方古典园林,希望通过对比,大家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更深刻的认识。
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2分钟)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⑵古典主义的法国(4分钟)
a、造园思想: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必须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b、造园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思考:与中国造园手法相比较,西方园林主要有哪些特点? 生答,老师补充。(1分钟)
(三)小结:(2分钟)
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亭阁临水、曲廊古木,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法国和意大利的古典园林,林木丰茂、径直坛正,是秩序井然的人造园林图画。
(四)作业:(1分钟)
结合本课内容,给我们新校园或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一点建设性意见。讨论与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园林设计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造型要素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2、西方古典园林(总7分钟)(板书)
第二篇:山美版z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 教案(模版)
中西古典园林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图片集锦------看了这么多不同园林的艺术形式,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园林。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刚才我们看到了是这两种园林形式,欧洲古典园林(什么视觉感受)中国古典园林
是自然生长的吗?人工修剪
西方的哲学思想,改造驯服,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才能达到完美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体现几何图案式---人工美 自然山水式----意境美
代表园林---凡尔赛宫 代表园林----苏州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拙政园、留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上海的豫园。(图片欣赏)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园林的分类,那这么美丽的园林他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古典园林有三个艺术特点:他们是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2、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空间美
3、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下面我们就由这三条线索,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由浅入深,层层欣赏。A、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欣赏图片
通过上面的欣赏,我们发现造园者把花木山水建筑等与自然的和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B、可行、可望、可居、可住的空间美(以欣赏图片为主)
园林不仅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绘画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最初建园者就是以山水画为原本来造园的。所以画家所追求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美,也是造园者所追求的。
C、接下来我们来领悟一下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我们首先来到拙政园的大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拙政园是怎么样来命名的?
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下面我们到几个景点去看一看,看看同学们知不知道景点题名的来历。
1、留停阁: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2、与谁同坐轩:苏州拙政园西部一扇形亭景题额为“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里园主人借来用以表明自己的清高,同事也包含着对文豪的崇敬之情。景名以异体隶书题写,含意又深奥,故一般游人到此往往不知如何来欣赏它。其实,这题名含义深隽,它原出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名句:“
3、远香堂: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句。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
以上我们欣赏的是江南小型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下面我们来简单的欣赏一下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我们都欣赏完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测试,看看我们是不是掌握了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艺术特色。
知识巩固:下列几项中属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艺术特色的是()A.小巧玲珑、曲折有致 B.叠石理水、林泉深邃 C.移步换景、可居可游
D.不仅具有江南园林的清雅气韵,而且独具富丽的皇家气魄 E.清雅脱俗、诗情画意
看来我们对中国古典园林掌握的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欣赏 其他国家的园林。
1、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概念
“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沙象征流水,无水似有水,以追求一种抽象的美。“枯山水”庭园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沙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表达出深沉的哲理,而这其中的许多理念多来自禅宗道义。
艺术特点:多由僧侣设计,体现宗教哲理,具有恬淡出世的气氛
日式枯山水被称为园林史上的明珠,它的三个特点是静、雅、奇
2、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文化因素)
(1)台地造园。在山坡丘陵上依山就势,开辟多层台地。在高出不仅可以俯瞰底层台地,而且可以远眺郊野风光,用到借景和俯视的手法,将自然风光和园林融为一体。
(2)常绿树木。意大利园林常用常绿树作为基调树,又穿插白
色的建筑物雕塑以及水池等来展示明暗的对比。在视觉上也起到凉爽宜人的作用。植物还被修建成各种造型,来满足功能的需要。
(3)内容丰富。意大利园林有着许多的丰富的要素,如园门,凉亭,花架,水池,喷泉,雕塑,台阶,挡土墙,壁龛,洞府,花瓶等。对后世的造园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有些要素直到今天还在使用。(4)水景丰富。意大利园林中的水景是重要题材。水景在这里不仅可以扩大空间,产生倒映,明暗变化,还可作为泉眼,增加山林气息。既可以是静水的水池也可以是水阶梯,跌水,以及壁泉,大瀑布等,更绝的是还利用水的流声效果,营造出水风琴水剧场的音响场所。在这里,水景的变化多种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3、英国古典园林:自然的“风景画”园林
4、法国古典园林:驯服了的自然
欣赏法国古典园林图片
总结:连线
中国山水园林: 驯服自然
日本传统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意大利古典园林: 形形色色 法国古典园林: 风景如画 英国古典园林: “枯山水” 现代景观园林: 人文主义
在连线题中只有现代景观园林我们没有欣赏,现在我们来欣赏现代景观园林。
思考与讨论:谈谈你喜欢什么样的园林?并简单说说理由
作为优胜队的奖赏: 欣赏魏中风景:最后,在张学友的一首《祝福》中,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在艺术欣赏的道路上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第三篇:古典园林
山和水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仁者何以乐山呢?因为山的稳重高大象征了人的憨厚,智者乐山在于水的清澈象征了人的明智。人类对山水的认识是园林观念形成的基石,借用老子对物质分类的认识,一种是原始自然物质,一种是以气为概念的人化物质,而园林建筑就是两者之间的产物,是一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再水一方。伊人在水,在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这又被称为西子的一湖碧水,自古以来留下了多少名媛,多少才女的身影。每当“月上柳梢头”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生长在杭州的朱淑真,每当眺望“藕花深处”人们也会想起“词名远播”的李清照。(当然)栖身于西湖之畔的江南才女苏小小,更是让后世文人多发临水平吊之声。西湖园林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杰作,它既是爱情的多发地段,也是传奇的集散之区。
到底何为中国古典园林?其最初的形式是怎样呢?请看千古流传的古典园林。
一、千古流传的古典园林
(一)古典园林的界定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古典园林的历史
1.殷商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园圃囿等字,但这时的“园”或“圃”,则是蓄养禽兽的地方,逐渐成为帝王贵族的玩乐场所,如《史记》中记载:商纣王“后赋税以识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诗经》描述周文王有一个方圆几十里的灵囿,内有高台、池沼,灵囿内饲养了各种珍贵的动物、灵异的禽鸟。商纣王的鹿台是昏庸骄奢的代表,而周文王的灵囿是仁爱亲民的典型。
2.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各地诸侯纷纷割据称霸,建宫设囿以图游乐享受 1 的风气盛极一时。园林的营造,也开始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自然山水主题正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勾亭建桥,种植花木,如《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作海灵馆”、“建梧桐园”等,规模宏大,“崇饬土木”。吴王夫差为哄得美人开心,为西施修建姑苏台。为了增加情趣,夫差命人修建天池,池中放龙舟,舟上歌舞声辉。
3.秦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迷信于传说,派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之后历代的帝王都有这样的梦想,而这种迷信的心理慢慢的成为帝王营造园林的一种精神追求,开拓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构思。秦代建造园林,以模仿自然山水,开池置岛,布置出理想中的东海仙山。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构筑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中国园林中一池三山的模式由此确立,由此中国园林中“一池三山”模式开始确立。
4.魏晋
著名的西晋石崇修建的金谷园,园内珍宝无数、美女如云。绿珠是他最喜欢的歌妓,苏秀仰慕绿珠已久,有一天苏秀到金谷园做客,与石崇商量:“能否把绿珠让给我呢?”石崇没有答应,等到苏秀得势的时候,有一天帅大军把金谷园围围得水泄不通。石崇对绿珠说:我今天是因你而获罪啊!”绿珠说:“妾当孝死君前。”说罢纵身一跃,坠楼而去。唐代诗人杜牧经过金谷园时触景生情,写下《金谷园》一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早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花落犹似坠楼人。
5.南北朝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位于苏州古城的枫桥镇。听钟声烦恼清,寒山钟声名扬中外。传说唐代诗人张继落榜之后,途径枫桥,月落无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唐宋
唐宋时期是文人荟萃的时代,文人园林在唐朝开始兴起。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 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
7.明清
始建于清代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汲取江南造园手法和意境修建而成,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二、古典园林的类型及构景技巧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的园主为帝王,私家园林的园主则为贵族、官僚、文人、商贾等。寺庙园林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类型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营造,反映出统治者正事之余追求奢侈极欲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移天缩地于君怀”,或朱珠碧瓦,以满足帝王统一的思想;或一池三岛,以沉溺于海外仙山的幻想。例如,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故宫四大花园。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官僚、文人、富商的生活享受而建的,私家园林则创造一种暗香盈袖、月色空庭的闲适安宁,体现山林隐逸的意趣和远离尘嚣的追求。例如,沧浪亭、拙政园、沈园、留园、耦园。
3.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正如宋赵抃诗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也如俗谚所说:“天下名胜寺占多”。寺庙园林的选址多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例如,苏州狮子林、曲阜孔庙、寒山寺。
4.公共游豫园林
公共游豫园林指的是具有天然景观特点,并逐渐开发建设成为有大量著名游览点,带有公共性质的游憩场所,在性质和风格上与皇家 园林和私家园林异趣,又与纯粹的天然风景有区别。例如,西湖园林、上海豫园。
(二)构景技巧
虚并不意味着无,与“无为而为”一样,“非实而实”的虚,所产生的意境,给人更为广阔、幽远的遐想。园林中若以亭、台、轩、榭、栏杆、廊椅等代表为实景,那么影、帘、屏等则象征着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相衬,从而产生更完美的结合。
1.实景
(1)亭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
亭即停止,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亭不设门窗,有顶没墙,四面迎风、八面玲珑。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形象婷婷玉立,可使山水增色。
亭在园林中必可立足观景,在选址时,它四周必有颇具特色的美景,且所选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故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张宜诗云:“江山无限景,都在一亭中。”在江南一座亭可能就是一部传奇。在岭南,至今还能看见十里长亭,长亭外,古道边,芳
草碧连天。
(2)台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岭南潮州,明代有凤凰台,夏日里,登高而歌,朗吟独酌,江风阵阵,无限快意。成为观赏韩江风光绝佳之地。琼花台在佛山梁园,至今仍作为粤剧的舞台,频频演出。都说人生如戏,这戏又演给谁看呢?还是放翁说的好: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
(3)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等。轩与亭不同的地方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一般来说,园林中的轩多为诗人墨客聚会之所,要求环境安静,造型朴实,并多用传统书画、匾额、对联点缀,能给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轩也多作赏景之用。
归有光的项脊轩实际上是一间破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这样一座漏洞百出的老屋,却倾注了归有光的无限的眷恋。在他的眼里月光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榭
水边的敞屋称水谢。其特点: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东莞可园中,有擘红小榭,这是可园的园主张敬修与宾客游园品尝荔枝的地方。张敬修虽行伍出身,却是品味极高的艺术家。荔枝乃岭南佳果,被誉为“果中之尤物也”,与红颜知己相携与荔枝树下,月在荔枝梢,人行香花间。可是,执手相看荔枝,擘红挽绿,那个美人是谁呢?张敬修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可命运却让他带兵打仗,镇压红巾军时,兵败,被撤职,身负重伤,回可园。在广西征战途中,他认识一位红颜知己,此女颇具才情,做了张敬修的幕僚,张敬修负伤后,她也回到了可园。当时张敬修的慕客写词一首,词云:可人如玉,雪海香天金作屋。卷上珠帘,豆蔻梢头月子纤。平蛮幕里,记得羽书留粉脂。细马驮将,5
谁识参军是女郎。
2.虚景
(1)影
影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幻成不同的感触。在中国园林中,够景有虚实,而影则是虚景中的主要角色,看影可以使人产生幻想,留连其中,朱自清的作品从《背影》到《荷塘月色》中稀疏的美丽的倩影,能引人思考。
(2)帘
“花影压重帘”,帘在建筑中起到“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的美人可以引人入画。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化写给徐志摩的信中画的则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
(3)屏
“屏”一般称为“屏风”,在空间中给人一种似隔非隔的感觉,从前女子的房中,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通道与视线。杜牧的《秋夕》 “银竹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十分令人向往。
三、古典园林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构成因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有“三境”之说:物境、情境、意境。讲的是审美的过程,即由客观的“物境”进入主观的“情境”,然后在创造出理想的“意境”。人在审美的过程中心与物、情与景、意与物的交融。中国园林是含蓄的、自由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有伤心之感。西方园林,更中规中矩,注重悦目之感。可见,“意境”则是心灵上的一种感染。
(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狮子林是苏州现存唯一一座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国元代的园林,它是由一位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建造的。园内假山众多,各种造型奇特的太湖石遍布其上,其中有很多形状酷似狮子,因为佛经中如来佛主传经说法被称为“狮子吼”,故而这座由佛门弟子创造古典园林便有了“狮子林”这样一个名称。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叠石为山是模仿自然的主要手法之一,但像狮子林这样以假山为主来点缀 6
园林几乎是一个孤立,因而又有了“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将山川的壮丽融入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秀美独树一帜。和其他园林一样狮子林深居于闹市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去,可以明白苏州的古典园林为何又被称为城市山林。相传几百年前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禅,而在园林主人的眼中,一座座奇峰如同名悬高势,更多的时候他们会点燃一炷高香,在群峰环绕之中参悟着俗世间的生老病死,天堂里的转世轮回。
1.景点欣赏
(1)燕誉堂
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著名的鸳鸯厅。所为鸳鸯厅就是一座大厅内用屏门、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装饰、家俱、陈设各不相同,在功能上,前厅常为招待贵宾,内“堂”为密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
(2)立雪堂
堂中置落地圆光罩(俗称“一根籐”地罩,此罩似迷宫图案,苏州园林中有两只,此为其中之一)。堂名出自禅宗典故“慧可见达摩”。意在尊师重道。
(3)小方厅
东西两侧墙上有呈矩形的砖砌月洞,东窗外是素心腊梅,西窗外是称为城市山林的假山和林木。以窗洞、门洞为画框,观赏外面景色,称为框景。两幅“框景”,如两幅山水画,尽现造园主人的匠心,意境深远。
(4)指柏轩
两层楼建筑,指柏轩来自“赵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指柏轩体态高大,四周围廊,有栏杆围合。轩前古柏数株,并与假山石峰遥相呼应,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5)见山楼
取晋代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故取次名。二楼有直通假山的通道,可谓依山建楼。见山楼的面积仅为指柏轩 的十分之一,既衬托出指柏轩的高大,又不与假山争高低,可谓匠心独具。
(6)花兰厅
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此为夏天赏荷的好地方。
(7)湖心亭
湖心亭有曲桥通东西两岸,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故又名“观瀑亭”。亭下四周,假山林立,树木森森,亭伫立水中央,池鱼跃波,垂柳拂水,生机一片,在此可环视全园景色。
(8)古五松园
院前用峰石遮蔽视线,使建筑半隐半现,展露头角,视线随人行转入院内顿觉开朗。清康熙时狮子林内有五棵参天古松,故狮子林又名五松园。
(9)真趣亭
亭内装饰金碧辉煌,绘有凤穿牡丹图案,雍荣华贵。还饰有“秀才帽”图案,寓意“秀才本是宰相苗”,鼓励认真读书,奋发向上,三面设吴王靠,饰有木刻狮子。在此小坐,可悉心欣赏湖心亭、九曲石桥、石舫、飞瀑和连绵的假山远景。
(10)石舫
人称“不系舟”。系二十世纪20年代最后一任园主所建,中、后舱均为两层。石舫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在设计上学习了西方,运用了圆柱,玻璃。从内部看出去,每个窗户都采用了框景的设计手法。
(11)暗香疏影楼
楼依湖而建,一层为通道。上楼南面可欣赏到园景大部,与问梅阁、五叠瀑布、听涛亭及400年的古银杏树组成园西部景区,古朴而幽静。
(12)飞瀑亭
此亭为卷棚歇山顶方亭亭南有瀑布自山顶飞流直下,亭中有石桌与四只石鼓墩座此可听水流飞溅声,但因山石树木阻挡,并不能看到瀑布故亭内悬额“听涛”,与湖心亭“观瀑”互相呼应。
(13)问梅楼
名字出自禅宗公案,是西部园景的主体建筑。筑于土山之上,阁前遍植梅树。(14)双香仙管
长方形单檐亭,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制栏杆,亭内设汉白玉石台。此处,冬闻腊梅香,夏亦可闻荷花香,绿荫浓浓、古意盎然。
(15)扇子亭
扇亭:外形象折扇的扇面。扇形月洞,扇形吴王靠,扇形石台。置身其中,可饱览园景。
(16)文天祥亭碑
文天祥碑亭:亦名正气亭,亭内碑刻是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寓意:洁身自守的崇高品格
(17)修竹阁
跨涧而筑,方砖铺地,南北两侧有挂落、坐槛,设吴王靠,阁内北望,可见小溪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望则见曲折错落的石岸围住湖水一泓,似山中小湖,颇含野趣。
(18)卧云室
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
(2)造园手法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古树名木令人叫绝,厅堂楼阁更是精巧细致,无愧为吴中名园。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
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主厅燕誉堂,结构精美,陈设华丽,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耐人观赏。
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余方,9
至今饮誉世间。
(3)堆山理水
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真是“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如琴鸣山谷、清脆悦耳,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4)植物配置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
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
(二)诗情画意的景观
红阑杆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一个有古典园林,又有水巷临居的苏州,素来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在星罗棋布的苏州园林中,有一座风格自然、朴素开朗,又富有文艺和书卷气息的名园,它就是被誉为江南园林之首的拙政园,为明代进士御史王献臣所建。建园期间,王献臣请江南才子文徴明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通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在文徴明看来,拙政园是园主以物寄志,以史寓志的最佳表现,10
即所谓“人在山林,志存高远”。归隐后的王献臣把自己对政治国事的抱负一泻如注地放到了园林上,“筑室种树、浇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
园林,既然寄托了主人的政治抱负,必然就有与众不同之处,就像中国文人的归隐是为了出世,王献臣在造拙政园时仍然保留着一条充满苏州民居特点的中轴线,而居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就是这座“远香堂”,站在金碧辉煌的“远香堂”向上下眺望,北以水面做背托展开,东西南北都能够纵容之观赏,我们在这里似乎看不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却能感受到一种略带威严神圣又具有文人式的傲骨之气。小沧浪为拙政园奇特一景,早期的小沧浪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到了晚清时期,这里已形成一组水院。小沧浪的北面为旱船,其上楼下坞三面伸向水中,酷似一艘凌波而行的船,在静止的空间中展现飞动之态。“荷风四面亭”置于一片水乡半岛中,从亭中四面望远,却能感受天地风烟之变化,而人在亭中又融于这风烟变化之中,最终达到风烟由此亭而出,由我胸怀而出的境界。
康熙皇帝于公元1703年大兴土木,疏浚湖泊,建造了行宫避暑山庄,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的融在一起,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实现了“理朝所政”和游戏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在避暑山庄的银湖中有一座小岛,岛上就有模仿苏州狮子林的文园狮子林,这里怪石嶙峋,湖石假山与古建筑交相映衬,成为避暑山庄模仿江南造园手法的典型。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这种说法并非夸张。在湖区中央,有一座楼阁,名叫“烟雨楼”。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烟雨楼下小憩,午后喝了些酒便睡着了,他梦见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斜倚着栏杆,独自凭栏远眺。乾隆皇帝的这种烟雾迷蒙,美人凌波微步、款款而来、时隐时现的感觉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美学起点,然而江山的稳固是不容虚幻的。
乾隆皇帝以“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乎”的感慨,通过理水、叠山、莳花、选石筑造了清漪园,也就是现今的颐和园。清漪园于公元1750年开始兴建的,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依托,在原有真山真水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地整形改造,其景致几乎可以与杭州西湖的一一对应。昆明湖虽然尺度略小于西湖,但两者平面轮廓基本一致。西湖有苏堤,清漪园有西堤,两者都已六桥串联,南 11
北遥相呼应。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水是中国园林脉络气韵的根源。清漪园以“衔山抱水”的形态建园,正所谓“山不能动以水缭绕之”。水的环绕伏脉龙蛇,势通万里,尽造化之真意。“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山画景收”,乾隆皇帝用诗句描绘了诗情画意的中国皇家园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园林是十九世纪末年从新修过的清漪园,一位叫做叶赫那拉.慈禧的老人将园林的名字改为“颐和园”。
(三)凄美回味的爱情
一个宋朝的园林能够一代代传下来,到今天依然有名,也许只有绍兴的沈园了。沈园的出名却是由一曲爱情悲剧引起的。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在园壁上提写的两阙“钗头凤”是其中的热点,陆游也许是宋朝最好的一个诗人,但肯定不是一个值得唐婉为他而死的人。表妹唐婉是在一个秋天为她忧郁而逝的,临终前她还在念着表哥那阙被后人传唱的钗头凤。
这是南宋的春天,年迈的陆游再次踏进了沈园,在斑驳的园壁前,诗人看到了自己四十八年前提写的旧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在临终的日子里,一遍遍回想自己和表哥那段幸福的岁月,陆游二十岁时初娶表妹唐婉,两人诗书唱和、绣花扑蝶,就像旧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典型故事,可惜这样的日子太短,唐婉只记得有一天婆婆对她说:“你们两个太相爱了,就会荒废儿子的学业,妨碍功名的。”唐婉至死都没有想通相爱也会是一种罪名,不过她更没有想通的是那个据说在大风雨之夜出生在淮河一条船上的诗人,后来又横戈跃马、抗击金兵的表哥,竟然维不了父母之命,在一纸休书上签下了羞答答的大名。
陆游四十八年后重游沈园,发现了园壁间一阙褪色的旧词,也叫“钗头凤”,这是唐婉的词迹:“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试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旬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在南宋的春天,陆游没能握住风中的一双红酥 12
手。
第四篇:喀斯特地貌及中西园林比较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下形成的。我国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加之长期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是世界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因气候和岩性的差异,各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相差大,或以地面奇峰为主,或以地下溶洞见长,或以泉水为特色。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肇庆七星岩、贵州织金洞、黄果树瀑布、兴文洞乡、宜兴善卷洞、桐庐瑶林仙境等都是喀斯特旅游风景区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十分丰富,地面分为“碧莲玉笋”式的岩溶孤峰和峰林、“刀丛剑树”式的石林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为“无洞不奇”的溶洞与地下河等。它们都是游览观赏价值非常高的地貌形态。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包括钟乳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等。
岩溶溶洞的空气中尘埃微粒和有害的微生物极少,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高,含有大量空气负离子和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铜等,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可增强人体内各器官机能的协调能力,明显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对肺气肿、哮喘、肺癌、风湿、外伤、心悸、头晕等疾病有明显疗效。
洞穴旅游,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我国接待游客的旅游洞穴已接近200个。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其原因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与神秘感;洞穴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以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游览洞穴可增加对古代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给人们提供探险、科学考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应
地制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
特点: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的方方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
约关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模式下,人的价值赋予了自然,导致了自然的变化;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的“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西方园林展示的是宇宙的物理秩序,是一种自然的情与理,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综上所述,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第五篇:中西古典爱情诗歌之比较
翟宇卉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人类语言的积淀和最美的凝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主题,留下了无数名篇。但两者在艺术特征和诗歌体裁等方面却风格迥异,尤其是古典爱情诗歌的差异更为明显。
关键词:中西古典爱情诗;内容;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114-02 爱情是人类的基本情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歌是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人类语言和情感的积淀。中西方文学中爱情诗歌层出不穷,佳作迭出,很多被人们传诵千古。
在中西爱情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一、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中诗具有含蓄隽永的特点,意蕴悠长,令人回味。如李清照《醉花荫》中的这几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该词虽倾诉思念之情,却通篇不见思念之词,含蓄哀婉,欲语还休,令人回味不已。而同是有着丰富感性体验的女性,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笔下的思念则是如此的直白和强烈,感情奔放而外露: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绕着你而抽芽,像蔓藤卷缠着树木、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延的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
可是我的棕榈树呀,你该明白,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更亲更宝贵的你!”
含而不露是中国爱情诗的基本特征,思念或欢爱之情往往藏于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和体会,西方情诗则直抒胸臆,热情奔放,一览无余。
中西方情感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与中西方之传统观念、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哲学美学思想有关。首先,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中西爱情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由于中国的德性文化重在群体,以个体的性爱意识为基础的爱情在其中受到严重压抑,加上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的文艺批评原则,使得中国诗人在抒发爱情时也大多含蓄、委婉,细腻而不宣泄。西方文明的主要支柱《圣经》和骑士文学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上帝造人的故事和骑士精神既奠定了西方文明尊重妇女传统的基石,又说明男女之间相爱结合乃天然之事,故而放声赞美爱人,热烈歌颂爱情也就合乎情理了。所以西方诗人对爱情的表述往往感情炽热,大胆率真,无羞涩忸怩之态。其次,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的差异导致了中国爱情诗的含蓄和西方爱情诗的开放。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人们热衷于冒险的海上贸易。在商业性经济与民主政治中逐步演化出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的开放型民族性格。而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是一个带有典型田园特色的农业地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受“天下为公”、“克己复礼”的封建思想束缚,导致了中国人内向型的性格。正是这种差异使中国诗学提倡节制情感,追求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而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使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直率的爱情观。
二、内容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与西方爱情诗不同,中国古典诗人大多不着意描绘自己对恋人的追求与颂扬,而多是抒发相思恨别之情,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陆游的《钗头凤》、柳永的《雨霖铃》等等。而闺怨诗大多表现了征妇、商妇、官妇独守闺房,对离家在外的夫君的思念之情,也有的表现弃妇、宫女的寂寞伤春或怨恨之情。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长诗《孔雀东南飞》描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大文豪苏轼写就的《江城子》,这样的诗句,让人读来顿觉心怀感慨,唏嘘不已。
而与这种感怀伤逝、哀叹悼亡或离别的中国爱情诗句相比,西方爱情诗歌的内容则大不相同,如以苏格兰诗人彭斯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
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一曲甜蜜的歌,唱得合拍又柔和。
我的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我呀,多么深厚的爱情!
该诗内容清新活泼,直抒胸臆,描写了如同玫瑰般美丽的少女和炽热的爱情,一个甜美的苏格兰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全诗读来也朗朗上口,温馨甜蜜。
西方的爱情诗中多形容女性美貌和魅力,赞颂爱情的崇高和伟大。因为西方人自由恋爱,婚前可以约会见面,互相倾诉爱意。而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交往的机会,常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只能在新婚之夜才得以相见。在此情况下,称赞美貌或者赞美爱情之类的诗歌,完全无从写起。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统治严密,男尊女卑的传统使妇女长期处于卑微地位,难以入诗。另外一个原因是,古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忙于应试,奔波仕途,无暇以诗感赋。不过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婚后生活培养起的感情不会因分离而减弱,一旦爱妻亡故,顿时觉肝胆欲裂,赋诗悼亡。故而中国爱情诗中的惜别悼亡之作,不仅数量众多,且情感细腻凄婉动人,远非西诗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国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女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方女性特别是富有阶层的女性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使她们能频繁地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光彩照人、举足轻重。所有这些,都成为西方大量描写男女心灵融合的情诗的物质基础,成为西方爱情诗中大多数女主人公命运较好、性格开放、情绪欢快的客观原因。
中西诗风格的迥异也与文艺美学观有密切联系。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的“灵感说”、“宣泄说”对西方诗歌形成直抒美的传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诗人华兹华斯也说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文贵含蓄”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中的传统观点。老庄思想对这一审美传统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都很自然地引伸出了“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此外,中西情诗在节奏、韵律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主要是受中西方语言文字的不同特点影响和制约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准确而精炼地概括中英文诗歌的特点:“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这也同样适用于中西爱情诗歌的比较。
事实上诗歌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中西爱情诗歌存在着很大的交融之处,通过对中西诗歌的比较,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民族的、世界的诗歌形态特点,可以达到欣赏不同民族诗歌、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从真正意义上弘扬与发展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