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欣赏与设计》教学片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地处市中心边缘的普通学校,学校是首批小班教学的实验校,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好,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大专院校教师的子女,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课堂实录片断〗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看数学书上的图)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生1:这些图案颜色特别鲜艳,我喜欢它。生2:这些图案有立体感,我喜欢它。生3:这些图案看着特别美,我喜欢它。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生:第一幅图里有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三角形。(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师:第二幅图里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说。)师:哪组同学来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生1:第二幅图里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生2:第二幅图里有长方形和梯形。生3:第二幅图里如果加一条线还有平行四边形。师:请你来加上它。(学生到前面来画,并指出平行四边形。)师:要是你画这些图形,你会怎么画?生1:我先画左面大长方形这一部分,然后向右对着一个一个画。生2:我先画上面的大长方形,然后向下对着画。生3:我先画左上部分的正方形,然后向右对着画,再向下对着画。师:咱们一起看看。(教师用电脑演示。)〖编者点评〗欣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学生不仅仅将发现图案中所包含的熟悉图形,还将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组成。本案例及上面一个案例在此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上面的案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中所蕴含的规律;本案例是让学生充分讨论要是你画这些图形,你会怎么画,这些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也大有好处。
第二篇:二年级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教学教案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理解课文寓意有一定难度。我认为,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师: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看法。
生:我知道了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理解得很好。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很好。下面,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生:还有一点,文中说“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既说明小鸟飞了很远的距离,又说明了“天很大”。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的确很大。
生:天,无边无际。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事实上天的确很大。
师:对。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明白了。这是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我来补充,还因为青蛙整日坐在井里看天,从来没有出去过。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学生按四人一组,一人担任引读,另两人分别读青蛙和小鸟的话,一人担任评委。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天有多大”,学生既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又有了多媒体画面直观而形象的感知,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师: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
生:它俩笑的含义不一样。
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它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生: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生: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生: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师:说得太棒了。(教师指名两学生分别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并说出这么读的理由)
生:我觉得“天天”“不会”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青蛙对自己的看法很肯定、很自信。
师:理解得真好。你真是一只“自信”的小青蛙。
生:我觉得“是”“看一看”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小鸟很有耐心、很讲道理。
生:我来读读小鸟的话。(生朗读)
生: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婉转一些,要读出很善意地劝告的语气,这样突出了小鸟很有耐心、乐于帮助青蛙。
师:你真是一只聪明可爱的小鸟。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揣摩青蛙、小鸟“笑”的不同,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自读自悟,训练了学生的“悟性”,满足了儿童内心的一种需要。学生通过读,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深刻了解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寓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明白了:学而不问,自以为是,是青蛙看问题片面的主观原因。]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样想呢?投影仪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说:“。”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小鸟说:“没什么,你以后多出来看看,有错就改还是好青蛙。”
生: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不要老呆在井底,常到外面来看着走走,就不会再闹笑话了。”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的确大极了。它的脸刷的就红了,心想:小鸟说对了,我确实错了。它不好意思地说:“小鸟,我为刚才的固执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我。快到我家喝点水吧!”小鸟说:“你有勇气承认错误,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点评:这一延伸的练习设计,既是读写结合的一次小练笔,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同时也深化了对寓意的理解。]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理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强化了对寓意的理解,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宗旨。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2.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这一片断,教师多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动参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创设想象。《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采用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让每组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其个性魅力,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设计与评析
《统计》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 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联系生活调查、统计,培养统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新授:创设情境,统计小动物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森林里的几只小动物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节目,想看它们的表演吗?(放音乐,小动物戴头饰表演各种动作上场)
是哪些动物在表演?它们各有几只,你能数一数吗?(学生汇报)
2.制作实物统计图
小动物们表演把队伍弄乱了,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几只?(指名一学生先给动物分一分类再数)
小动物们,你们能把刚才的队伍用头饰表示,排在黑板上吗?(学生用头饰表示,完成实物统计图)
指出:像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叫什么?(出示课题:统计)
[评析:教者将书中静态的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
表演情境,使学习材料动态化、情趣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图形表示统计图
(1)大家在作业纸上画出黑板上的统计图。(约一分钟叫停)画的时候感觉怎样?(学生感觉有困难,太麻烦)(2)能不能想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呢? 小组讨论汇报: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示。
小组分工:1号拿图形,2号涂胶水,3号贴,小组长监督、汇报,完成用图形表示的统计图。(教师事先为各小组准备好大小、形状不一的图形若干)
(3)各组交流展示、质疑
各组展示作业,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用图形表示时只数多的动物比只数少的 还要高)
质疑:能根据图的高度一眼看出来谁多谁少吗?(学生指出用大小不一的图形表示不容易看出来)
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用同一种图形来表示。4.制作方块统计图(1)用正方形来表示。
指出:用一个方块表示一只动物,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方块统计图。
(2)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实物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实物统计图的局限,从而产生寻求简便表示方法的欲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提出用图形来表示统计图时,教者有意识到将各种图形做成大小不一的形状,这样表示出来的图从高度上不易看出来谁多谁少,使学生认知上再次受到冲突,产生用同样的图形来表示的想法。这样层层设障,各个击破,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锻炼、提升。] 二.练习:调查统计“兴趣小组”
介绍本校开设的几个兴趣小组:舞蹈、美术、象棋、英语组 1.分三大组由组长用打“√”记录,调查本组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
在方框里涂色,将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2.各组展示统计的情况,教师将三大组的统计图贴在一起合成全班参加兴趣小组的统计图。
3.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想对学校提出什么建议?
[评析:根据本校开设兴趣小组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先在组内调查统计,再将各组合并成全班的调查统计图,这符合统计由局部到整体的操作过程。并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建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生活中常用到统计,你还想统计什么?
2.秋天到了,学校想组织大家去秋游,有三个景点让大家选择:红山动物园、珍珠泉、海底世界,你们想去哪儿?(学生兴致高涨,意见不一)
学生提出统计一下选择各景点的人数再做决定。
请一小组上来统计。小组分工(两人数,一人记录,组长检查)统计出结果,再向学校建议去哪个景点。
总评:本节课设计有以下主要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学生身边感兴趣的题材引入课堂作为学习素材。
新授环节利用动物表演将静态教材动态化,练习环节就本校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改造,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做真正达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体现了“做中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做中学的过程。整节课的几个环节都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生真正经历、体验、感悟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中获得新知,在“做”中锻炼能力,在“做”中获得发展。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一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到调查统计兴趣小组情况再到统计秋游景点的情况,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鲜活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最后解决的也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才感兴趣,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4.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到位。小组活动用图形表示统计图时,让学生分别拿、涂、贴、监督;统计秋游景点时两人数、一人记录、组长检查。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很好的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精神。
第四篇:欣赏与设计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与设计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
教学准备
教具:图案资料。
学具: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a)欣赏。书上图案。学生独立欣赏。
b)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发的?设计的图案像什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中做
试一试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
(1)看一看。淘气动手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了一幅图案,同学们想看吗?出示图案。(2)试一试。你想动手试一试,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吗?快行动吧?教材73页方格图。(3)比一比。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走一走,看一看,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就悄悄地告诉他。
做中得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第五篇:二年级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自读自悟充分想象深刻理解寓意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理解课文寓意有一定难度。我认为,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师: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看法。
生:我知道了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理解得很好。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很好。下面,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生:还有一点,文中说“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既说明小鸟飞了很远的距离,又说明了“天很大”。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的确很大。
生:天,无边无际。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事实上天的确很大。
师:对。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明白了。这是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我来补充,还因为青蛙整日坐在井里看天,从来没有出去过。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学生按四人一组,一人担任引读,另两人分别读青蛙和小鸟的话,一人担任评委。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天有多大”,学生既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又有了多媒体画面直观而形象的感知,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师: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
生:它俩笑的含义不一样。
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它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生: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生: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生: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师:说得太棒了。(教师指名两学生分别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并说出这么读的理由)
生:我觉得“天天”“不会”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青蛙对自己的看法很肯定、很自信。
师:理解得真好。你真是一只“自信”的小青蛙。
生:我觉得“是”“看一看”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小鸟很有耐心、很讲道理。
生:我来读读小鸟的话。(生朗读)
生: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婉转一些,要读出很善意地劝告的语气,这样突出了小鸟很有耐心、乐于帮助青蛙。
师:你真是一只聪明可爱的小鸟。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揣摩青蛙、小鸟“笑”的不同,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自读自悟,训练了学生的“悟性”,满足了儿童内心的一种需要。学生通过读,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深刻了解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寓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明白了:学而不问,自以为是,是青蛙看问题片面的主观原因。]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样想呢?投影仪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说:“。”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小鸟说:“没什么,你以后多出来看看,有错就改还是好青蛙。”
生: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不要老呆在井底,常到外面来看着走走,就不会再闹笑话了。”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的确大极了。它的脸刷的就红了,心想:小鸟说对了,我确实错了。它不好意思地说:“小鸟,我为刚才的固执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我。快到我家喝点水吧!”小鸟说:“你有勇气承认错误,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点评:这一延伸的练习设计,既是读写结合的一次小练笔,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同时也深化了对寓意的理解。]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理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强化了对寓意的理解,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宗旨。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2.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这一片断,教师多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动参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创设想象。《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采用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让每组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其个性魅力,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