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3、理解故事寓意。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2、理解故事寓意。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同学们,你们之前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给我们讲讲。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寓言,是唐代柳宗元写的《黔之驴》。
二、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完成《学教案》P69注音。
2、一生读课文。
3、其他生评价纠正错误,点出易读错的,需要注意的字音。
4、全班齐读。
5、同桌互助,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6、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什么难于解决的提出来。
三、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稍近益狎()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翻译下列句子。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四、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刻画了一只怎样的虎和一头怎样的驴。读后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惧驴:老虎刚一见到自己从未见到的驴,产生了“以为神”的看法。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虎一时为不了解的驴的庞大外形所迷惑的情态。“蔽林间窥之”,“蔽”的动作是老虎惧怕驴的表现,“窥”,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驴,认识驴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谨慎。带感情朗读。
识驴:“稍出近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虎的胆子大了一些,去接近驴,观察驴。初步的观察结果仍然是不了解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这里写虎的心理和动作非常准确、生动。驴的庞大形体,虎已认识,而驴的鸣声洪亮,则是闻所未闻,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这种惊怕是很自然的,因为虎只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对驴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只是表面现象,还没有对驴有本质上的认识。“往而视之”,是老虎为了摸清驴的底细而采取的进一步行动。“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描写,表明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方面深入。通过实践,对驴的外强中干、虚弱无能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认识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故未采取“博”的行动。“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写老虎为了进一步摸清驴的底细,采取了挑逗、碰撞、冒犯的、力度大的试探行动。“驴不胜怒,蹄之”,驴终于使出用蹄踢的这一绝招,因此,虎产生了“技止此耳”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独白,是老虎对驴的本质认识,是经过多次实践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带感情朗读。
吃驴:由于老虎认清了驴的本质,于是采取了“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的威猛、干脆的吃驴行动。带感情朗读。
文章就是这样塑造了机智勇敢的老虎形象和外强中干的驴形象。板书:机智勇敢 外强中干
下面就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课文再朗读一遍。
五、悟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劝喻或讽刺的意义。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试从虎和驴两个角度谈谈。(老虎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驴用它的血的教训警醒我们要没有真才实学,就没有好的结果。)
六、作业
完成《学教案》P70巩固练习部分。
《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这是一篇寓言,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明白一些道理。通过教学,学生应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只庞大的驴被一只老虎吃掉了;理解掌握文章的文言词汇,尤其是课下有注释的词语;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这就是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章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是后两者。
通过学生介绍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设计了“读——练——品——悟——说”五个环节。“读”环节: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学教案》的字词注音,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正错误字音,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同桌互助,对照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练”环节:幻灯片出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检测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品”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概括文章内容,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刻画的两个动物的形象,循序渐进地完成从内容到赏析的过渡。
“悟”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说”环节:这是拓展部分,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了一头驴,它决定要为驴子家族洗刷耻辱战胜虎,请发挥想象,续写寓言故事。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与大家共勉作结。安排作业。整堂课是以诵读为主的。跟以往的教法不同,这次完全抛开“串讲”的模式。我这节课真正让学生去做“主人翁”,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一开始学生就书声琅琅了,因为学生明确了他们要进行第一个任务:多层次朗读;朗读的要求就是他们首先是借助课文的注解读课文,完成《学教案》的字词注音,把课文读准。这个环节处理不够好的就是在学生完成注音时应全班朗读一遍正音,就不会导致后面学生回答问题时有读错的字音。接下来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顺。再接着就是全班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板有眼。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增加了。真正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接下来,给他们做个检测——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学生们都很踊跃,回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字词,翻译句子,学生乐于接受,也学得轻松。
第三个环节是多角度品读。设计了三个问题,概括文章内容,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刻画的两个动物的形象,循序渐进地完成从内容到赏析的过渡。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去思考,去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文章,再通过组内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传达的丰富意蕴。所以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边读边赏析十分到位和准确,还有一些学生独到的精彩的表述让自己都佩服,可惜没能完整的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对前一环节虎和驴两种动物的形象特点的细致分析,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环节续写寓言故事。这一环节时间安排合适,但所提要求还不是很具体。续写寓言故事应往哪个方向动笔?既然续写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写的也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学生若写的并不是寓言故事,应如何评价激励?在学生回答时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共勉,安排作业。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第二篇:黔之驴教学反思
开课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现在看来,这次指导团的开课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共同体的卓越实效。
这次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节《黔之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了指导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组内老师们的倾情相助。从小组说课、组内老师和自己的试讲直至最后的开课,专家们的指导和同伴们的互助帮助我理清了思路,准确地把握住了整堂课的要点,为我最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明确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关注学情的重要性。
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我应该做怎样的教学设计?对象是我们紫阳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我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怎样的调整?在试讲后,面对出现的问题,我最终呈现的教案又该是怎样的面貌?在这样的反复思考中,最终明确了主线,设置了有阶梯的课堂背诵环节,删除了“比喻说理”的环节,补充了关于寓意的复习知识卡片。正是这样的“度身定制”,使得最终达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其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驾驭课堂的重要性。
要想在课堂上较好地驾驭时间,这就意味了教师要对文本、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年轻教师如我,更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到写好教案,写好详案。并且在课堂上要智慧地去撷取学生现场生成的智慧火花,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最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概述前是否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关键字词是否真正敲实了?板书是否遗漏了标题和作者的信息?等等。我相信,当我关注并坚持落实这些细节,随着时间的沉淀,一定能真正踏实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三篇:《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这一课的教学,我始终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来组织教和学,重点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蕴含的寓意。
作为一篇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生把握故事内容、理解寓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文言基础知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主翻译标注疑点,然后将问题提交小组解决,发现共性问题,最后师生互动,解疑释难。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为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部分学生未能注意到叙事线索的重点所在,部分学生能够细心地找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加以点引、指导,最终确定了同学们认同的最佳答案。
这堂课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则寓言不仅仅交给了他们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财富。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以后要学会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尽量做到声情并茂。
第四篇:黔 之 驴(范文)
黔之驴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
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黔律计穷”、“庞然大物”、“黔驴之计”等,它们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字词
1、正音
黔(qián)好事者(hào)窥(kuī)慭慭然(yìn)骇(hài)遁(dùn)噬.......
口.(shì)搏(bó)狎(xiá)跳踉(liáng)阚(hǎn)....
2、解释词义 船载以入(用船)驴不胜怒,蹄之(踢)以为神(神奇的东西)技止此耳(罢了)稍出进之(渐渐地)至则无用(却)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乃去(离开)
虎大骇,远遁(逃走)以为且噬己也(将要)(咬)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似的)蔽林间窥之(隐藏)(偷看)
二、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课文分析
讨论: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体态:庞然大物;声音:鸣;动作: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讨论: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讨论: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心理描写有:以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甚恐;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缚;技止此耳。动作描写有:蔽林间窥之 ;远遁;往来视之,进出前后 ;荡倚冲冒 ; 跳踉大断其喉; 尽其肉。
独立思考: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至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本文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三)材料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类,作三戒。”——《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结尾部分: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而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是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税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六)教学反思:
过高的地估计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应把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重点强调。
第五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的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学的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三、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
1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
(三)走进文本
1、熟悉课文,结合注释和字典掌握下列字音:
好(hào)载(zài)黔(qián)窥(kuī)慭(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倚(yǐ)(hǎn)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归纳:(1)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2)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5、教师归纳学生 翻译中出现的疑问并释疑
6、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
7、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8、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9、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10、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形势。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
(四)总结寓意
1.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拓展探究
1.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2、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
3、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5、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200字,想象要合理)①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②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明确:想象合理皆可。
五.课堂小结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六.课堂检测
练习册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外强中干、不辨形势)虎(勇猛机警、善察果断)
形 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害怕)
声 音: 鸣———甚 恐↓过程:恐→疑→探→喜→计→吃 动 作: 踢
结局:被吃掉
——— 喜(技止此耳)(黔驴技穷)食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