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讲义
第三课
【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例1】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②
③
④
①(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内容部分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
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 3.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 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要点
一、考查方向
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
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
二、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 1.看作者。知人论世。
2.抓诗题。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
3.抓关键词句。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抓诗歌题材类型。(分析见下)
5.抓典型意象。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
6.抓形象(意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
7.抓注释。
三、鉴赏指导
第一课时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解析】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5-
第三篇:广东省天河区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第二课时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⑴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⑵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②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解析】上片写雨。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片写情。“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心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 池 春 陆 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2)对比。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
声,不能见其人,而且,隔墙之影在享受着荡秋千之乐。这一乐则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 踏 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叵耐:不可耐,可烦。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描写“灵鹊”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思妇怨鹊、锁鹊;下片:灵鹊委屈、盼望。
(2)①衬托思妇失望、烦闷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思妇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②形成对话式结构,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③使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别具审美趣味。
【解析】《鹊踏枝》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写得饶有趣味,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为人喜爱的艺术魅力。全词内容假设了思妇与喜鹊的对答场景。上片是思妇语,意思是说:不可耐那喜鹊叽叽喳喳地叫,都说喜鹊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哄骗我,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下片拟用喜鹊被关思放时的心理:我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竟然把我捉了起来并锁在笼子里。唉!她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心上人早日归来。她要知道我是好心,就会欢天喜地地把我放出来的。整首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反映了古代思妇深切怀念丈夫的心情。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第四篇: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形象部分(第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诗歌鉴赏形象部分
教学目标: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诗歌“景象”中“情景”关系的辨析
教学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有针对性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要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环境特征,了解作者经历。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⑸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⑹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⑺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⑻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1.鉴赏要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题思路:此类诗歌“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手段。鉴赏时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2.典型题例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宁夏)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⑴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第五篇:【原创】2016年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 Word版
百度文库
第三课
【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例1】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这里考“竹石牧牛”意象的象征含义,答案尽可自己分析。不过要揭示这些物象的内在精神。结合诗前的小序“甚有意态,戏咏”可知,在作者心目中,竹、石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所不愿意见到的。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或者说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四、规律总结 1.常见题型:“写了什么内容(或几个层次,并作简要分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生活态度)”“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格式:
⑴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或“寄寓、揭示”)什么感情(或主旨)⑵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评价(总分总式)
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②怜皇树③,不学荆州利木奴④。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
(2)尾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题时,关键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难对风前语”,足见作者的孤寂之情。最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声”“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首先应该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的含义。“清疏”是说作者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达其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