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2019-05-12 18: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篇: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并能用两分法去分析说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所学原理观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学难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教学方法:用反证法分析、归纳出哲学理论,再用哲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下列诗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纳:这些诗句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时每刻都包含矛盾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谈话交流活动: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学生,他最近有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二是因为期中考试的事情和父母产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引起误会,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王小力现在最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好好歇几天。请问: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将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为什么?

归纳:在现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矛盾,我们每个人都在幻想有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安宁的世外桃源可以让我们逃避现实的烦恼,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

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设疑:除了机械运动有矛盾,其他运动也存在矛盾吗?

归纳:物理和化学运动中同样存在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的矛盾。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归纳:说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问: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呢?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专政、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平与发展的矛盾等等。

提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归纳: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素说认为,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燃素的过程。科学家拉瓦锡排除了燃素说的干扰,对燃烧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人的思维领域同样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知与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矛盾等。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归纳: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国化肥总量与亩施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农民在农田广泛喷洒的“六六六”,富含剧毒的有机物。国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国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进入人体无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饲料,粪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有人说:“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诱发了掠夺;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的疾病。提问:这段材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这种种事实说明,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设疑:综上所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书)

讨论:有人认为有时有矛盾,有时没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提问:

(1)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否存在呢?

(2)所谓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没有矛盾呢?

归纳: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充满着矛盾,如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设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时每刻都充满矛盾呢?如一个生命体从产生到死亡都从满矛盾吗? 归纳:一个活的有机体,从生到死都充满着矛盾,即同化异化的矛盾,如: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同样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的生命就停止了。设疑:那么,人死了还有矛盾吗?

归纳: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全部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各门科学都是在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即自然界时时刻刻充满矛盾。设疑:思维领域时时刻刻充满矛盾吗? 材料:

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划时代突破。将来人们可按图索骥,为一些困扰已久的顽症寻找治疗方法,基因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是,人们的担忧和争议同样之热。隐私权的丧失迫在眉睫,科技伦理问题日已凸现。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思维领域同样存在着矛盾,而且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出现,人类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设疑:以上论述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总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设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板书)材料:《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漫画:《因为手指上破了点皮》 提问:这两个例子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所以,我们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改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板书)学生活动:讨论

1、素质教育就是少看书多活动

2、规章制度就是制约个性的发展

归纳: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2)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板书)材料:

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泽东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提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看问题只有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才是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点论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板书)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板书)设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呢?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板书)

(1)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板书)

(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板书)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关的方法论。课后练习: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② 一点论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

③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

(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

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分法” “两点论”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并能用两分法去分析说明问题。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所学原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学难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

教学方法:用反证法分析、归纳出哲学理论,再用哲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 新课:

下列诗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纳:这些诗句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时每刻都包含矛盾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谈话交流活动: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设疑:除了机械运动有矛盾,其他运动也存在矛盾吗?

归纳:物理和化学运动中同样存在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的矛盾。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材料: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归纳:说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问: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呢?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专政、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平与发展的矛盾等等。提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归纳: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的矛盾。

设疑:综上所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书)

讨论:有人认为有时有矛盾,有时没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提问:

(1)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否存在呢?所谓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没有矛盾呢?

归纳: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充满着矛盾,如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设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时每刻都充满矛盾呢?如一个生命体从产生到死亡都从满矛盾吗? 归纳: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全部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各门科学都是在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即自然界时时刻刻充满矛盾。

设疑:思维领域时时刻刻充满矛盾吗? 材料: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划时代突破。将来人们可按图索骥,为一些困扰已久的顽症寻找治疗方法,基因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是,人们的担忧和争议同样之热。隐私权的丧失迫在眉睫,科技伦理问题日已凸现。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思维领域同样存在着矛盾,而且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出现,人类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设疑:以上论述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总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设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板书)材料:《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漫画:《因为手指上破了点皮》

提问:这两个例子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所以,我们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改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板书)(2)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板书)

材料: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泽东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提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看问题只有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才是全面地看

设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呢?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板书)(1)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板书)

(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板书)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关的方法论。课后练习:练习册 [布置思考题]。。

第三篇:高中政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说课稿

高中政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说课稿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说课稿课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课型综合课授课时数1课时说教材

1、教材地位: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两点论则是矛盾分析法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2、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让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对待矛盾的态度和方法;能力方面,培育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正确理解并自觉坚持党的方针政策。

3、教材重难点:矛盾普遍性原理是两点论的理论基础,学生对“时时有矛盾”存在模糊认识,故确立为本框重点;运用两点论分析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牵涉到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限于学生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故确立为本框难点。

4、教材处理:设计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并自行设计知识结构图表;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克服教材的滞后性,补充第三个文明,做到教与学的与时俱进!说教法“四环节”教学法

遵循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在本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改精神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四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1、自学导读:布置阅读,指明阅读任务(导读提纲),指导学生归纳教材结构,并让学生动手设计结构图表。侧重于让学生占有教材感性材料。

2、讨论质疑:引导学生针对掌握的感性材料作理性思考,对教材质疑,针对阅读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部交流,集体解决;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由组长做好记录,并总结发言。讨论期间,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同时了解讨论情况。

3、精讲释疑:根据各组发言,引导小组外部交流,教师视情况精讲释疑,实现认识的反复。

4、实践巩固:通过练习、小测及其他实践活动,由理性认识回归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说学法学情问题探究法

1、分工:课外设计印发《个人问题探究跟踪表》(附后),视学生能力,有条件的可在课堂当堂分发。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质疑,并按要求独立完成表格。

2、合作:设计分发《小组问题探究跟踪表》,由四人小组组长操作,对个人问题汇总、筛选,评出中心议题,围绕中心议题组织小组讨论,作好成员发言记录,以此作为组长发言提纲。

3、交流:成果展示。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引导组长把本组讨论的问题进行组外交流,允许争论,鼓励争鸣;交流形式多样,以学生之间为主,间以师生之间交流。

4、指导:整个探究过程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并不排除其指导作用。指导要求既允许个体差异,注意分类指导;又扣紧教学任务,进行课堂纪律调控,教会学生倾听和自律。说教学设计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手段教师关键语言时间复习导入判断:注1下列观点哪些是哲学上的矛盾?讨论思考屏幕展示:

1、判断题

2、磁铁变形明确什么是矛盾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矛盾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帮助?5自学导读布置阅读:教材P86-P90阅读填表并投影展示表格展示:注2世界观、方法论、反面观点、实际应用指导阅读方法:精读与略读相结合5讨论质疑本框内容问题探究:

1、个体质疑

2、小组讨论

3、组长发言背景音乐有实力——当然有魅力!15精讲释疑

1、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于哪里?

2、课本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

4、辨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这是对基本路线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注3发言屏幕展示:图表、漫画、辨析题问题——创造的先导!10实践巩固

1、小结

2、简答: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正确性。注4小品:道德与法律的对话(根据12.4法制宣传日晚会小品改编)注5背景音效道德与法律——民族振兴的双翼!10【附1】小品脚本:道德与法律的对话设计目的1、道德与法律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功能、手段不同,又相辅相成,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2、德治与法治是民族振兴的双翼。德治属精神文明,法治属政治文明,二者统一于物质文明之中,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3、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觉悟目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体现一个现代人的素质,更是一国竞争力的标志。

道德与法律,是“三观”教育的汇合点。籍小品形式,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自演,易引起学生共鸣,实现知、情、意、行的互动和转化;课堂在小品中结束,升华……角色安排

1、自然代言人:男生一,扮演中展现人的自然生命过程,从哇哇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儿童、成年、老年,注意表现不同阶段的人物形态和自然欲望;

2、道德代言人:女生一,扮演诲人不倦的道德女神,温柔、善良、耐心中透露着困惑;

3、法律代言人:男生一,扮演威严的法官,严肃、公允、正义中充满着力量;

4、群众演员:全班学生,制造背景音效,参与最后朗诵场景布置课桌围成方形,中间腾出作为舞台。背景音效:婴儿啼哭出场顺序:自然代言人(席地,蜷缩成胎儿状,后身体慢慢舒展,道白)→道德发言人(双手掩耳侧头,道白)→法律代言人(道白)对话台词背景及音效自然代言人道德代言人法律代言人婴儿啼哭声,曲起……听这美妙的声音,生命就此开始……听这美妙的声音,美德随之延续……听这美妙的声音,我们即将拥抱一个新的公民!曲续……我是生是死,是一切生命,我代表自然的权柄!我令人们品格高尚,心灵纯结,我把握道德的指针!我高举无偏的天平,我胸怀是非的法典,我的严肃我的公允,都注解着法律的尊严!轻声……轻声……不要把他吵醒……曲终轻声……轻声……小生命己经诞生!钟声……(欢呼)他出生了,他出生了,毛发墨黑,体重4公斤,3小时进餐一次,每餐300毫升……人之初,性本善,道德教育每一个孩子,永远要做好人……是公民就有权利,从这一刻起法律将与他形影不离,那白纸黑字的承诺,一旦由我来确立就不再是儿戏!背景及音效自然代言人道德代言人法律代言人650块肌肉,206块骨头,500亿细胞,每秒钟有200万细胞死亡,200万细胞诞生这就是我的法则诚实,慷慨,真诚,宽容,谦逊,遵守道德的准则,你肯定受益非浅,如果你不遵守,不遵守……?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荣誉权,婴儿原本弱小,而我赋予他力量

1、童声(乐,笑声)

2、钟声……童声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音效1插入)岁月一天天流逝,孩子一步步成长,昔日襁褓中的婴儿,今天己经变成了读写识字的孩童(音效2插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奋刻苦是伴随人一生的美德适龄末成年人,就依法享有了入学读写的权力,但达到了法定的入学年龄,必须入校读书14岁进入青春期,人类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成长的身体伴随品德的提升,年轻人就应该懂得,多一份付出,少一份索取18岁的正常公民就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成年公民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同时,你要履行一切义务……流水声淡入淡出30岁以上的成年人,身体出现肌肉弹性渐减,进而骨质疏松,身体乏力,逐渐步入老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年老后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力,我把正义公平地分到每一位公民的手中,不分年老年幼;法律的阳光将温暖每一位公民,不论贫富贵贱婴儿啼哭声……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从来就是伴随着痛苦美德将慰籍他孤寂的心灵法律将拯救他生命的厄运我饥寒交迫,孤苦伶仃我奉献爱心慷慨解囊我社会保障法律授助那,我要绫绸缎,宝马奔驰诚实劳动,内心才能平静合法致富法律方予保护鼓声那,我要良田万顷敬重土地是人的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布:土地等自然资源属国家后集体所有鼓声那我要妻成群夫妻忠诚,是人的美德!一夫一妻制的合法婚姻,法律才给予保护背景及音效自然代言人道德代言人法律代言人鼓声淡出我要高高在上凌驾万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平等扶持,才是人的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布:一切权力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道德将清冼贪婪的心魔法律将惩罚邪恶的人性道德播种法律的种子法律捍卫道德的理想道德令法律不断成长法律让道德更有力量在法律缺席的地方,道德将照耀人性的光芒当道德无力的时刻,法律会呐喊正义的声音曲起……他是一个公民……曲续合:道德赐予他美好的心灵,法律赋予他神圣的权力众起,齐:他是一个公民,道德保护他灵魂的纯洁,法律守护的权利的永恒;他是一个公民,在道德的怀抱中,在法律的阳光下他将幸福,他将温暖,他将快乐,他将健康——道德给他第一个佣抱,法律给他第一个拥抱——曲终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那一秒————钟!(根据12.4法制宣传日晚会小品改编)【附2】政治课外问题探究个人跟踪记录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

第__小组

组长______日期问

题思

备注1.问题扣紧社会热点和书本内容,简短、规范,尽量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小组成员所提问题避免相同。2.本表课外完成作为课外预习和复习的依据,定期把表格送交四人小组组长,由组长进行筛选,后提交小组讨论;也可单独提交科任老师进行个别辅导。3.“思路”栏填写本人探究过程或解题要点,并在小组讨论时作为自己的发言依据,由组长作记录。4经由小组讨论评出最佳问题,作为考试考题或素材。【附3】政治科问题探究小组跟踪记录组员发

录备注组长职责

1、负责收集本组成员的问题并评出最佳问题作为讨论议题。

2、填写本表作为小组讨论的依据和组长小组交流发言提纲。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班第__小组

组长______

__年__月__日【附4】备注注1:判断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哲学上的矛盾?⑴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⑵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如矛盾百出、自相矛盾⑶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如他俩闹矛盾⑷高低、明暗、动静、好坏、正反、设计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辨证的分析,并告诉学生他们所说的都不是哲学上的矛盾,这时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当学生的观点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会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由此达到巩固旧课的作用。

注2:导读提纲世界观方法论反面观点实际应用设计依据:按照教材体系和哲学内在逻辑设计本表,对教材进行处理,由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进行填写,既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又教会学生学习哲学的方法。注3:辨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这是对基本路线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1)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还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统一于经济建设的实践中。(4)题目的说法没有完整揭示出基本路线的内容,因而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设计依据:辨析题是锻炼学生辨证思维的有效形式,尽管会考和高考不再出现,但在日常教学中为本人所钟爱。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既对难点作了处理,又培育了学生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同时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和相互转化;用哲学思维来解题,既让学生得到了实惠,增强了理论的感染力,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4: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正确性。(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2)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法治和德治的范畴、手段、方式各有侧重,是不同的。但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法治是德治的法律保障,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和基础。二者缺一不可。(3)在治国方略中,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设计依据:热点教学法是保持政治课常讲常新常盛不衰的手段。德治和法治既是党的治国方略,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更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两种品质。设计此题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品——道德与法律的对话。注5:小品:道德与法律的对话(根据12.4法制宣传日晚会小品改编)设计依据:

1、道德与法律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功能、手段不同,又相辅相成,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2、德治与法治是民族振兴的双翼。德治属精神文明,法治属政治文明,二者统一于物质文明之中,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3、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觉悟目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体现一个现代人的素质,更是一国竞争力的标志。

道德与法律,是“三观”教育的汇合点。籍小品形式,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自演,易引起学生共鸣,实现知、情、意、行的互动和转化;课堂在小品中结束,升华……

第四篇:矛盾教学设计(定稿)

《矛 盾》 教 学 设 计

艳会

位:

平顶山市卫东区实验小学

年级

通讯地址:平顶山市卫东区实验小学

编: 467000

联系电话: ***

《矛 盾》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2.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2.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根据每幅画面的内容猜一成语,先看第一幅,这个成语是?(真是脱口而出)第二幅(正确)。第三幅(真棒)。第四幅(正确)

师:认真观察这四个成语,你会发现他们都属于哪种类型的成语?(生:都是寓言故事的成语)

2.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生: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

3.师:你们知道可真不少。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中,寓言故事是不可或缺的一朵浪花。他内容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盾》。(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认识矛、盾。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东西?

生: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时用的兵器。

师:(出示课件)这个是(生:矛)这个是?(生:盾)矛的顶端很锐利,用铁或金属制成,所以它是用来进攻的。大家看这些盾漂亮吗?(生:漂亮)它们不仅外形美观颜色漂亮,而且款式多样。看它的形状就知道它是用来防御的。矛和盾一攻一守,它们是一对相克的兵器。这两种兵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看究竟吧!打开课本。

4、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第一难点就是读通课文。(板书:读通)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一句一句地读,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生字的读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现在开始。

5、指名读,生评。(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从这两方面对他的读进行评价。)

6、师: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让我们听听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

生听范读。

师:是不是很有韵味。谁愿意再来试着读一下。(指名读,再评价)齐读。

(二)、读懂课文。

1、师:读通课文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读懂(板书:读懂)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回顾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

生: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胆猜读。

3、自学课文。

师:这两种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好方法。下面我们以4人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把你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下来。

4.反馈自学结果。

(1)、师:谁读懂了前两句话: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先说说你们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一个“鬻”字是“卖”的意思。“者”是“的人”的意思。第二个“誉”是“称赞”的意思。“其”是“他的”意思。“坚”是“坚固”的意思。“之”的意思我们不理解。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鬻和誉、坚、陷是对照注释知道的。其他的是联系上下文猜读的。

师:你们组真会学习。之是虚词,在这里没有实际意思,不用解释。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指名说)

师:哪句话是夸盾的?(指名说)想想这个楚人在夸盾时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夸?(生:夸耀的语气)那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以夸耀的语气来读,谁愿一试。(指名读)师:像不像一位初出茅庐的小商人,这样夸能把盾卖出去吗?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真是一位优秀的商人,相信你的盾很快就会卖完。

(2)、谁读懂了第三句话: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师:同样先说说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指名说)

生:俄尔是一会儿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陷是攻破的意思。

师:其他组同意吗?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师:哪句话是夸矛的?(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盾夸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否则只卖出盾,矛卖不出去怎么行呢?谁愿意来夸矛?(指名读)

师:不错,谁能带上动作表情再来读读。(再指名读)好锐利的矛呀!这个楚人可真会夸,什么东西经他这么一夸,就变成天下第一了,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夸的。

课件出示: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师:第一句话中有一个否定词“莫”,说明这是一个否定句,而恰恰是这个否定句表现出了盾的坚固。大家品一下是不是这样。第二句中有两个否定词“无”、“不”,说明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我们知道双重否定句表肯定,这样就加强了夸的语气。可见这个楚人真是用心良苦。他的煞费苦心没有白费,经他这么一夸,我是既想买矛又想买盾,要不我把这两样都买了吧!同学们说可以吗?(生:不能买)看来有人读懂了最后一段。(3)、出示: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指名说)

生:我们组认为“之”是“他”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子”是“你”的意思.第二个“之”是“的”的意思。“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其人”是“这个人”的意思。“弗能”是“不能”的意思。“应”是“回答”的意思。

师:这两句的意思是?(指名说)

师: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用他的矛刺他的盾,如果盾被戳穿了,那他哪句话就是假的。(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如果没有戳穿,那他哪句的话是假的,(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所以他回答不上来。(课件出示)

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难怪回答不上来,原来他的话自相矛盾。幸好没买,否则就上当了。好睿智的旁观者,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那么他会以怎样的语气来问呢?

生:讽刺的语气。生:嘲笑的语气。

师:这个人回答不上来,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生:尴尬。生:羞愧。

师:谁愿意试着读一下,读出其中的味道(指名读)。师: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相信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

三、明理。

1、师:这就是那个楚人,看他多尴尬呀!(课件出示)如果人们渐渐散去以后,你会走上前去对他说些什么?(课件出示)生:我会对他说:你同时夸矛和盾是不行的,它们相互抵触,你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生:我会对他说:你以后说话不能前后矛盾,要实事求是,就不会这样被人嘲笑了。

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明理)

生: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否则会闹笑话。

生: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此,后人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做事互相抵触,脱离地夸大某种东西的用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四、拓展延伸:你已经帮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以后他会怎么卖矛和盾呢?

五、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分角色朗读。

3、熟读成诵。

师: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板书:熟读成诵)

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矛盾》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个说话自相矛盾的,结果闹出笑话的人,领略了文言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便能传情达意的独特魅力,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老师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五、作业。

1、续写《矛盾》。

2、学以致用: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学寓言《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板书设计:

矛 盾

盾 坚

前后矛盾

矛 利

读通——读懂——明理——读情——熟读成诵

.。

第五篇:矛盾教学设计

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根据每幅画的内容猜一成语。(ppt出示寓言故事图画)

2、认真观察这四个成语,你会发现他们都属于哪种类型的成语?(寓言故事的成语)

3、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4、小结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矛盾》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认识矛、盾。(图片出示)

2、自由朗读课文。

(ppt出示要求:a、一句一句的读,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本课生字的读音。

b、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效果,指名读,生评,相机讲解生字。

4、听朗读录音。

5、指名读,齐读。

(二)读懂课文

1、复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指名说:a、借助注释;b、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胆猜想)

2、自学课文,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要求: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把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下来)

3、反馈自学效果

(1)理解文章的前两句: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a、说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完整的说出句子的意思。b、找出夸盾的句子; c、读出夸耀的语气。

(2)理解文章的第三句话——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坚,物无不陷也。”

(3)学习最后一段

三、明理

1、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说说在人群散去后,你想对这个卖矛盾的人说些什么?

2、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3、小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这一个小故事。后人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做事互相抵触,脱离实际的夸大某种东西的用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四、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熟读成诵。

下载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9、《矛盾》教学设计

    《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

    注意力是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注意力是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听课、做作业、看书、活动等事情上, 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也没有耐性,没有毅力,这和他们的先天有关,也和他们 后天的养育、饮食、睡眠、环境等......

    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做到图面清晰、简明,所里将以讨论问题的形式组织建筑组的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并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今天由我来抛砖......

    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矛盾

    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矛盾 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汉林小学 覃慧文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背后总会有一份思路清晰的课堂设计,每节课的设计都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的,但是到了课堂上,这......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遵循科学教学理论,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形成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

    什么是教学设计

    第六章 教学设计(一) 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步骤的预期,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 通用技术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