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节__浮力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 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3.教学用具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 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 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 5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 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四)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G物)的作用,当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上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练习:练习册P63----A组5、6。
(五)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1.密度计 2.潜水艇 3.飞艇 4.热气球 5.氢气球
课后习题
课本P97——
3、4。
第二篇:第1节 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教学用具
天平,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1、物体所含________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_表示。质量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天平是测________的常用工具,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因此,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________时,天平就会________。如果一个盘中是质量未知的物体,另一个盘中是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________后,砝码的质量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二、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自学导航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知识梳理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技能迁移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实验过程如下 A.计算出两次称量的质量差,就是要求的液体的质量 B.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
C.将一只空瓶放在天平左盘,称出它的质量 D.称量完毕,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内
E.将待测液体盛入瓶内,放在天平左盘,称出瓶和液体的总质量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1、一枚小小的大头针比最小的砝码的质量都要轻,那我们该如何利用天平去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请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做法。
2、某工厂专门生产小铁球,凡合格的球质量都相等,而不合格的球要比合格的球的质量要重一些。有一天质检员误将1个不合格的球混入7个合格的球当中,肉眼无法区分,现旁边有一台托盘天平,如果用天平对一个个球进行测量又显得太繁琐了。试问你能用什么最为简捷的方法把球挑出来?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与具体做法。
作业
课外阅读链接:了解质量的由来和不同质量单位的关系 http://#4(质量单位换算表)http://wvw.01wujiao.net/show.php?id=12(质量单位及国际千克原器)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要注意“物体”、“物质”、“质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还用到了市斤,它不是法定的计量单位.我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三篇:第1节 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的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介绍杆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2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
在我们生活中,大家一定是以为,铁块比木块或者棉花要重。这样理解其实是不够严谨的,棉花其实也可以和铁块一样重。
【生】不相信
【师】不信的话,我们来进行今天的课堂内容,学了之后大家再来回顾这个题目。
6.2 新知介绍
一、质量及其特性
【师】
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质量,那么我们物理上讲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师】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生】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总结】(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再例如:大小两个铁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而质量代表这种物质的多少,大铁球的质量就大于小铁球的质量。“质”指物质,“量”是物质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师】
把书卷成筒状.它的形状改变了,它的质量是否改变? 【生】没有
【师】把书由讲台拿到教室后面.它的位置改变了,它的质量是否改变?拿到月球上呢? 【生】没有
【师】装满水的矿泉水.当这瓶水结成冰时,它的质量是否改变? 【生】没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上述的这些情况,质量之所以没有改变,主要是因为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例题】我国的天宫一号空间站在轨运行时,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和带到太空的食物处于失重状况,可飘浮在空中.它们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
知识点: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位置、形状、状态等均无关系.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位置、形状、状态等无关.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和带到太空的食物处于失重状况,但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故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二、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kg,常用单位还有g(克),t(吨);mg(毫克)。1kg=1000g; 1000kg=1t 1kg=1000000mg 下面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的质量:
10-3 kg=6×10-3×103 g=6 g 一元硬币:m=6×一个鸡蛋:m=50g 成人:m=70 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例题】下列物体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A.一个鸡 B.一本九年级物理教材 C.一张课桌 D.一头大象
【分析】根据生活中对于一些物体质量的认识,同时利用单位的换算可以得出符合条件的选项。一斤是500 g,一两是50 g。一个鸡蛋大约就是一两即50 g,故A正确;而物理教材课本约为0.25kg;课桌约为25 kg;一头大象约为6 t。
答案:A 天平是物理实验中重要的测量工具,那么怎样用它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使用它有些什么技巧呢?
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
【师】我们来认识下天平的构造和结构。【师】天平的构造主要有:
分度盘及指针、托盘、平衡螺母、标尺、游码及砝码。砝码的取用一定要用镊子。
【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平衡。(通过平衡螺母的调节:首先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盘的中线处。)
③天平平衡后,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物左码右)【师】先加质量大的砝码还是先加质量小的砝码? 【生】先取小于但最接近物体质量的砝码。④使用游码,调节天平达到平衡。
【师】游码能分辨出更小的质量,那么在天平标尺上,一个小格相当于多大质量的砝码呢?
【生】0.1g 【师】读数时,是以游码左边还是右边所对应的刻度线为准呢? 【生】左边对应的刻度线为准。【师】物体的质量如何计算呢?
【生】物体质量=砝码的总读数+游码的读数。
⑤称量完毕,要清点砝码,并装入盒内。同时要把天平、被测物体排放整齐。【总结】 天平使用顺序: 水平放置
调节平衡: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测量:①左物右码;②从大到小增减砝码;③物体质量=砝码+游码。
整理器材 【师】
若横梁左边高右边低,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哪边调? 【生】将左边的平衡螺母向左调,或者将右边的螺母向左调。
【例题】某同学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当他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该在天平右盘中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砝码;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50g、20g和5g的砝码各一个,并将游码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_______。【分析】 知识点: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天平称量前,不平衡时应调节平衡螺母;调节平衡螺母时要“左偏右移,右偏左移”.在使用时应先通过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或移动游码使之平衡,读数时左盘物体的质量=右盘砝码的质量+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使用前,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称量时,指针偏向左,说明右盘质量小,应添加砝码;读数时一定要认清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m=50g+20g+5g+2.4g=77.4g.
故答案为:左;增加;77.4g.
【例题】一本书的页码是180,用天平测量其质量是270 g,则每张纸的质量是______kg。
【分析】
知识点:通过题目中的页码,确定这本书的纸的张数,根据总质量与每张纸质量的关系结合单位的换算即可确定答案.
书的页码是180,可以确定这本书共有90张纸.
90张纸的总质量为270g,则每张纸的质量m=3g=3×10-3kg 10-3 故答案为:3×
【师】这种方法就是累积法,适用于一些质量小的物体的称量计算。
课堂小结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的基本单位是kg,常用单位还有g(克),t(吨);mg(毫克)。
天平是物理实验中重要的测量工具 天平使用顺序: 水平放置
调节平衡: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测量:①左物右码;②从大到小增减砝码;③物体质量=砝码+游码。整理器材
课后习题
1、一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0.15,一个人的重量约为500. 答案:kg;N
2、填上合适的单位:某中学生的质量为50﹣60
.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
.
答案:kg;g
3、小明用天平测了一鸡蛋的质量,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鸡蛋的质量是
g.
答案:62.4
4、(1)天平在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天平的盘;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
g.
(2)如图乙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答案:左;71.2;右
5、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量一种矿石的质量.
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天平测量矿石块的质量,如图1所示,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矿石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矿石块的质量m为
g.
答案:用手拿砝码47.4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kg,常用单位还有g(克),t(吨);mg(毫克)。
天平是物理实验中重要的测量工具 天平使用顺序: 水平放置
调节平衡: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测量:①左物右码;②从大到小增减砝码;③物体质量=砝码+游码。整理器材
第四篇: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
“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2.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投影:自主探究提示:
(1)观察课本,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你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关系进行了研究,你同意谁的观点?
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生1: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生2: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4:我们组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汽车刹车后仍能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3、疑难解析,评价激励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究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的判断。
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力,而是受到了摩擦力才停的。因此,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阻力。
师:现在假设你是伽利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师:物体不受力时能否继续运动需要实验来验证。
三、牛顿第一定律
1、设计实验方案(1)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师: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设计出实验方案。
1、明确探究实验的对象、条件:要探究运动物体不受力时,运动情况会怎样,实验时我们应该把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应观察运动的物体在不受(阻)力时运动情况,你打算怎样创造“不受(阻)力”实验条件?
2、回忆以前做过的“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如图1所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思考以下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
(2)既然做不到“绝对真空”,你是根据什么现象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的?当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时,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我们就会听不到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受这种方法的启示,你能否设计实验,探究运动物体“没有阻力作用”时怎样运动?
3、结合课本,分析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
思考:(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4)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5)设想一下,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组来展示实验计划与实验方案。
生:我们知道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使物体受力逐渐减小,观察物体运动情况,进一步推理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实验时我们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进一步推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我们设计的实验表格:
师:我想问一下,实验中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生:为了让小车的起始运动情况一样,也就是小车的起始运动速度相同。
师:很好,同学们的方法很精彩。通过观察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推理得出小车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
2、进行实验
师:同学们注意了,老师发现有几个组的小车不是沿直线下滑。那几个组的学生都在频频点头。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学生交流讨论。生1:可能是小车的前后轮不在一条直线上。生2:可能木板表面不平。生3:小车的前轮在滑行时运动。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全面,那该怎样解决呢? 生1:换小车。
生2:用光滑平整的木板。生3:让斜面的坡度小一些。
师:很好,那我们按照改进的方案重新做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学生继续实验。
3、展示探究结果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投影实验结果:
生: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
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师: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4、阅读理解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
师: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师: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适用范围为一切物体,条件为不受力。
师: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同学们还有补充或疑问吗?
生:我补充一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出的,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
生: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吗? 师:是的,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
四、惯性
师:牛顿第一定律还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一种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惯性。
1、思考、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得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演示实验:将小木块放在小车上,小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飞出。
学生讨论分析。
3、试一试:请你在地面上用力竖直向上跳起,观察一下,落地点将落在起跳点的前边、后边还是起跳点上?
想一想:(1)当你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落下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前方、后方还是起跳点上?(2)当你在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火车突然加速,你落下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前方、后方还是起跳点上?
4、精彩展示
课前选出6个学习物理困难的学生,两人一组,提前练习下面3个实验中的一个,课上让他们精彩展示。
(1)将纸条压在玻璃板下,猛然抽出玻璃杯下的纸条。
(2)将6个象棋子叠起来,让两个学生展示迅速击打最下面一枚棋子。
(3)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片,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学生讨论分析。
师: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5、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让学生观看拍打灰尘、锅炉工人填碳、足球的“香蕉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冲刺终点,驾驶员系安全带等方面的视频片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上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师:惯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例如,斧头松了,利用惯性可将斧头牢牢地套在斧柄上;跳远运动员助跑后,利用惯性能跳的远些;柯受良利用惯性飞越黄河等。
师:当然,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如开车不可超速,驾驶员系上安全带等。
课堂小结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板书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条件、注意事项、结论、推论 2.牛顿第一定律:解读 3.惯性:实例
第五篇:第1节_透镜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3.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
4.标签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透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透镜有关的内容,老师现在手里拿的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或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学习的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球面透镜只是透镜中的一种,例如散光眼眼镜的镜片就是柱面镜。光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什么规律没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讲授
(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垫面巾纸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指导学生练习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见导学案。
(二)主光轴和光心
[活动2 ]阅读教材,理解主光轴、光心。
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教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咱班有戴眼镜的同学,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那么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分别找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回答。那我们如何判断谁说得对呢? 找戴眼镜的同学摸自己的眼镜并说出是哪种透镜。
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它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是能透光的,光经透镜发生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导学案图中的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入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位置关系。
猜想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传播,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怎么才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用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凸透镜。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
板书: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实验中的折射光线在导学案中画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活动3 ]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
在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焦点的基础上,提问凸透镜的焦点在哪?老师边指着演示实验中的焦点,边强调透镜的焦点在主光轴上,在透镜外。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焦点。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演示实验2: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谁能最快说出谁到谁的距离是焦距,用什么表示? 强调焦距是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请在导学案对应的图上标出焦距。小结:(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另侧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演示实验3:利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
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会聚的标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否靠近主光轴。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会聚作用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4 :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凹透镜。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的实验画出来。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活动4]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92页焦点和焦距。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演示实验5:利用激光笔和凹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发散作用。
提问:如何解决活动4的问题,哪条是折射光线?
(四)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1、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2、视频: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3、提出问题:
能否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呢?说出你的具体做法。
课堂小结
根据检测总结这节课内容,明确重点、难点。
1、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后习题
1、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玻璃对光的 作用而产生的。
5、如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6.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板书 第1节
透镜
凸透镜:书90页
透镜:书91页
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