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备考指导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备考指导
在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教学设计题是分值最高的一道题,也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一道题。通常教学设计题为二选一,即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选择一个进行作答。以语文科目为例,一般要求考生首先阅读给定的内容,写出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结合某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写出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写出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板书设计等,并写出设计意图。对于部分考生而言,本身是非师范类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教学,对于如何做教学设计一片茫然。在拿到题目之后,由于对内容不熟悉,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的设计缺乏新意,不能很好的体建议,现新课改的理念,因此成为很多考生的痛处。针对上述问题,中公教育讲师为广大考生提供以下备考建议:
首先,研读课标。在备考时,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各阶段目标、教学实施建议等。只有将学科课程标准分析理解透彻,才能写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更好的使自己的教学过程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次,了解学生。通常在教学设计题第二问会写明结合哪个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写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因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了解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中学段(3-4年级)学生的注意、思维、想象及学习风格等特点,只有这样,我们设计的教学才会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能为学生接受,从而体现新课改核心理念。
再次,熟悉教材。教学设计题目中给出的内容通常来源于教材,教师资格考试有相对固定的考试时间,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合理的安排复习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要尽量熟悉教材内容,可以结合教学参考书、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常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节课中教师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讲解,练习,巩固的内容;而难点是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跟学生先前知识储备无关的,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
最后,熟悉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这四个环节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都考察过,所以考生需要对其全面把握。导入部分设计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进行;新课教学部分要注重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过程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巩固提高环节是对教学重点的进一步强化,通常通过提问、练习、操作演示等形式进行,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小结作业部分,要突出学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补充,同时布置作业时要突出开放性,延伸性,如学完物体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请学生回家量一量家里桌子等的体积;学过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后,把故事分享给其他的小伙伴等等。
针对教学设计题目,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并注重不同课型的练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以上就是中公资深讲师对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备考指导的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资深讲师王燕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第二篇:2014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2014年下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2.“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A.洛克 B.康德 C.杜威 D.培根 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又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是()。
A.班主任工作职责 B.班主任自身素质 C.班级学生的质量 D.对班级学生的了解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5.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继承功能 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 D.创新功能
6.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A.校长负责制 B.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C.书记负责制 D.教职工代表大会制
7.在火灾发生时,如果学生的衣服已经着火,教师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大声呼救 B.让学生就地打滚 C.跑开取水 D.用手拍打学生衣服上的火焰 8.根据过度学习的研究,如果小学生读4遍后能够完整背诵一首诗,要达到最佳记忆效果,还应背诵()。
A.2遍 B.4遍 C.6遍 D.8遍
9.张老师在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时,常常激励学生尽量列举所有可能,这种思维训练方法是()。
A.分合法 B.清单法 C.试误法 D.头脑风暴法
10.根据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假如考试难度较小,则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一般应该()。
A.极高 B.偏高 C.中等 D.偏低
11.有的小学生在学习英文字母“t”时,常常会发出汉语拼音“t”的音,造成这种干扰现象的原因是()。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双向抑制 12.妈妈要求小华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看动画片。这种做法符合()。A.负强化原则 B.替代强化原则 C.自我强化原则 D.普雷马克原则 13.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英语教师所拥有的英语学科知识属于()。A.—般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本体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14.李老师在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谈谈做人该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 这样的人,大家各抒己见。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1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A.导向功能 B.发展功能 C.反馈功能 D.管理功能
1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统一性 17.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把“一岁—枯荣”听成“―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这种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属于()。
A.自然式 B.归纳式 C.游戏式 D.悬念式
18.在一些农村教学点,老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19.罗老师教学《观潮》一课时,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其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式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0.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22.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23.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4.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选了一篇课文改成剧本,准备排演课本剧。第二天,我在班上说了这一想法,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这时,我听到小雯和同桌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读。”“你管呢,让你演什么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心一沉。下课后,我请小雯来到办公室,让她谈谈自己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每次您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能不能让我们试一试自己写剧本自己演呢?”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长大了,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包办代替”。于是,我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小雯,她高兴地接受了。接下来,她就忙着和同学选课文、编剧本和做道具„„其间还邀请我做参谋。班会如期召开,课本剧表演非常成功。
问题:(1)谈谈本案例在班级管理方面给你的启示。(10分)(2)作为班主任,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10分)
25.《乘法》练习课上,吴老师用投影仪出示了一道开放性题目。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分别是:成人每人10元、学生每人5元、团体(10人以上)每人6元。问题是:怎样买最合算?很快,很多同学给出了答案:老师和学生分开来买,一共需要花费280元。小宇提出了另一种方案:“把老师与7名学生凑成10人的组,剩下的同学按照5元的票价买票,一共花费275元,比280元少了 5元钱。”吴老师笑着点点头,其他同学听了若有所思,有的茅塞顿开。小思却说:“不就少了5元钱嘛!”吴老师示意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满不在乎地说:“老师,都出去玩了,谁还在乎这5元钱啊!”其他同学也附和说: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就是,5元钱算什么!”
问题:(1)如果你是吴老师,如何应对这一状况?(10分)(2)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26、27题任选一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一小题计分,共40分)
26.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如何开展识字教学?(8分)(2)如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2分)27.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1)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意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8分)
(2)若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2分)
2014年下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参考答案解
析
―、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C 6.A 7.B 8.A 9.D 10.B 11.A 12.D 13.C 14.B 15.A 16.A 17.C 18.A 19.C 20.D
二、简答题
21.【答案解析】
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1)思维的具体性。思考问题还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经验。
(2)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3)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
22.【答案解析】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有:(1)参与家长学校工作;(2)通信联系、电话联系;(3)召开家长会;
(4)进行家访和接待家长来访。23.【答案解析】
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有:(1)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2)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解析】
(1)案例中教师在排演课本剧时能够以学生为班级活动的主体,采纳学生的意见,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组织课本剧,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一班级管理行为值得赞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观。这给我们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启示是: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遵循自主参与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行动,开发潜能,追求创新,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共同进行班级管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理。切忌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想法而一手包办,使孩子按照班主任的思维、想法行事。
(2)学生观就是教育者对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的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所作的完整认识。①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②学生作为完整的人。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统一体;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也有具体构成的完整性。③学生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④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学生作为“人”,也是指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⑤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千人一面”的人,而是有特点的人;完整的人,也不是各方面平均发展的人,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又得到很好发展的人。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境界。
25.【答案解析】
(1)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性,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小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往往会出现道德水平相对滞后知识水平的现象,根据教学的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教师要注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根据以上理论,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发挥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好这堂课,把学生的问题转变为更好的教学资源。
①我会表扬小宇并采纳小宇的建议,因为他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具有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②我会对其他学生展开教育,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会借助小思的“ 5元钱”这个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生活中 5元钱可以做哪些事情,5元钱曾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5元钱的用处。在此基础上我会接着讲解贫困山区的孩子的生活状况,比如5元钱可能是他们两天的饭钱或能买一本者珍贵的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5元钱的价值。同时渗透钱的价值和钱的正确使用的理念,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遵循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现、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应做到是: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四、教学设计题
26.【答案解析】 略。
27.【答案解析】 略。
第三篇: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册出处来源。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学习、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者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很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的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准备
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5、学校即社会
6、五步教育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语调应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其基本观点有: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内容。
2、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内容。
3、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
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指版主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订制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计划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复习方法的指导
4、写作方法的指导
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事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4、指导实践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成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组成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教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出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呢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4、公正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他们倾向于主持公正事件。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阶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的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重复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法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他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直观教具和掌握知识
第四篇:2017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ics in the park(2)
In summer,it is hot We can go to the beach.We can swim and make sandcastles there(3)
In autumn,it is cool We can fly kites and ride bicycles in the park(4)
In winter,it is cold We have hats.gloves and scarves We can ice-skate.it is fun(1)简述口译训陈的方法;
(2)如指导小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口语训练的方法:以听带说,听说结合;结合生活情景,设置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话题活动;结合学生兴趣点,口语活动趣味化;接触目的语的多种方言音和有背景音的目的语; 2.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读写 spring: summer.autumn.winter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 arm.hot cool cold描述四季运用句型I can.描述四季能够进行的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并 能运用今天所学在生活中谈论自己喜爱的季节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活动,两两活动及小组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 力和与人合作的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并且对四季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亲近大自 然,热爱大自然。3.导入:结合多媒体展示四级的图片并与学生分享关于四季的简单的英文诗 The season(robert stevenson)
Spring is gay with flower and song Summmer is hot and days are iong Autumn is rich with fruit and grain winter brings snow and the new year again 并 以提问 what is your fay ourite season?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导入新课新授:播放课文内容录音,引导同字学们听录音,了解语篇内容!并结合代表四季特征 的图片引出 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并以it is spring.的形式在句子中引导学生掌握四季单词的音形义!展 示给学生不同温度的水,引导学生掌握 warm hot coo!和cold的意思,并且结合四季的单词结合图片情景在句子 in spring it is wam中学习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次听录音并引导学生跟读模仿语音语调,以此掌握新授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落实教学目标。29.缺少材料
(1)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低年级学唱本歌曲应当注意的事项(10分)
(3)设计“唱好歌曲”的环节及提示问题(在学生音高/音准合理进行歌曲处理)(20分)。参考答案:
该歌为是我三芳名的儿童歌到之父所创作的《麻雀与小孩》中的开篇曲目。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旋律轻快,优美。
歌曲第一乐段,开始从三和弦(135)中,单独使用1-3,以具有跳跃的八分舌符循序泛,我们示了小京在空中学习飞行的场景,同时多一乐力与二乐句之间使用的严格模进(4-3-2-1,3-2-1-7)的发展手法,使歌曲连贯性和画面性更强。
第二乐段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关系,使用了高八度的主音,展现了老麻雀在教授小麻雀飞行中那种长着的姿态。最后一个乐句又与第一乐段最后一句形成再现关系。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是中国典型的起承写作手法。
(2)对于三级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喜欢趣味与丝并存的音乐形式。所以安排学生学唱本歌的过程中可以注音以下几点:
(1)可以设计精巧的富有儿童气息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授致为的学习奇:(例如老师出关于谜语)
(2)可以根据歌编创简单的练声环节,以在上课之引发字生的学习兴趣,营造 良好的课堂氛围。(如:使用歌曲开头的八分音符模仿嗡嗡的声音)(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C大调更适合或者D大调)
(4)歌曲分为两个乐段,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可以安排学生角色扮演:(如老师扮演老麻雀,学生扮演小麻雀),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5)对于歌曲中出现的自然半音关系,老师可以使用手势进行解决,完成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6)要注意歌唱时带入歌曲的情绪。(7)要注意课堂中渗透作曲家和相关文化。3.唱环节
1.教师唱,学生聆听
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按节奏朗读歌曲。使用解决歌曲中出现的八分音符的读法。教师声情并茂延长后提问;可以不定答案,引导学生从两段不同的演唱风格中来行分析。总结:略
2.教授歌曲,查疑解惑 老师弹琴分句教唱 3.整体演唱,声情并茂 4.分组点评
从外在表现,音准,节奏方向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 30、请认真阅读下列教材,并按要求作答。向前摇绳编花跳 动作方法
预备姿势:并脚站立,两手握绳柄自然下垂。练习时,由体后向前摇绳。
当绳子摇到前上方时,两臂迅速在体前交叉,同时向后快速抖腕(前臂外旋),两脚立 即跳起,绳通过两脚再摇至头上方时,交叉臂还原,用同样方法连续进行。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向前摇绳编花跳的教学重点、难点;(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无
31.“剪纸中的吉祥纹样”——>美术
(1)吉祥文化与剪纸的关系是什么?(4分)请列举一个剪纸吉祥纹样,并说明其寓意.(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导入环境并说明理由(10分)
(4)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发现和分析吉祥形象传送文化寓意的方法”内答的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吉祥文化与剪纸的关系,应该是剪纸是吉祥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吉祥文化可以通过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和发扬光大。(2)三种剪纸吉祥纹样 鱼一一连年有余 蝙蝠一一福 花瓶一一平安
教师资格证资料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吉祥纹样及其寓意,掌握剪纸的艺术的特征,并能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漂亮的吉祥纹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动手尝试制作吉祥纹样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悟我国吉祥纹样独特的情感表达方法,理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用吉祥纹样表达美好愿望的风俗习惯。学习剪制吉祥纹样,并用吉祥纹样表达对美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入环节: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张红色的卡纸,但是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张卡纸,通过我们的小手,它可以变成特別多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出来,你们想不想拥有这种神奇的技巧呢? 今天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进入到我们今天的课题学习《剪纸中的吉祥纹样》
设计说明:导入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上,所以针对小学生比较适合一些情境性的导入,故在本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情境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把注意力快速的转移到课堂中。(1)初步感知吉祥纹样。
教师PPT展示多张吉祥纹样,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叫它“吉祥图案”呢?请你从作品中寻找答案
(2)探究吉祥纹样的特点。
教师再次展示《连年有余》《富贵平安》《福禄双全》吉祥纹样图片,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课本内容探究以下问题: A:这些吉祥纹样的图案是什么? B:图案传达美好寓意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小结:我国民间美术的吉祥图案,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它们]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人们常常借用一些吉祥图案与其相关事物名称的谐音,寓意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3)加深对吉祥纹样的认知。
请同学们根据吉祥的組合规律,以比赛的方式,想一想如果表现“五福临门”、“福如东海”等美好寓意,可以用什么图案来表示?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作为主的一门艺术,所以在课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艺术形式,并在感受的过程中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点,故在新授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递进的美术知识多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提问、讨论、游戏等方法进行授课。
第五篇: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 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西方: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著名的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洛克:
提出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主要观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
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人物:
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的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 ②明确的修业年限: ③规范的教学组织; 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 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的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示: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教师反思框架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前实验:是指实验中缺乏清晰的假设,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一般不设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的假设,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的来源,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类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八)比较法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
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
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与遗忘 ①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②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④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六)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况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况性
3、思维的基本过程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环节。
4、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2)判断(3)推理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5、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①直观动作思维
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如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
②具体形象思维
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③抽象逻辑思维
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②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如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①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用音标规律读单词等。
②创造性思维
三、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1)快乐(2)愤怒(3)恐惧(4)悲哀
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情绪状态分类(选择题)(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意志过程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1)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五、个性心理
(一)需要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动机
需要---引起动机的内部条件 诱因---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三)兴趣 兴趣的品质
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四)能力
1、能力的概念
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要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2)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范能力 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 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的经验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个人勤奋的影响
(五)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2.、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六)气质
1、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七)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2、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2)稳定性
“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里的秉性就是人格的稳定性。(3)整体性(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3、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
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2)社会文化因素
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因素
①权威型:被动、依赖等 ②放纵型:任性、自私等
③民主型:活泼、自立、富于合作等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决定的。代表人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
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 荀子: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和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强调内外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孟母三迁、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作用:把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必要条件: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及其教育启示。
表现: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中概况的“跳一跳,摘个桃”等都是个体发展顺序性的体现。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育启示
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二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教育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
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功半。(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首次提出)
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
教育启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要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等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 桑代克迷笼 基本观点:
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
(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的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的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
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2)惩罚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的三种形式: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基本内容: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创始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探究学习
2、支架式教学
3、情境教学
4、合作学习
(二)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的含义
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2、认知方式的种类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
场独立型:依赖于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依赖于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2)冲动型-反思型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学习成绩差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学习成绩好(3)辐合型-发散型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性格的分类: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外倾型和内倾型 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独立型和顺从型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性
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第四节 小学德育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识
三、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重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0-12岁)
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和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有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导之以行开始,或动之以情,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不断前进。
五、小学道德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基本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 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国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贯彻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任务。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他的基本任务是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他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二)小学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运用要求: 选好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运用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指导实践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评比要发扬民主。
此外,小学的德育方法还有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
七、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1)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强,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4)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
第五节 美育
一、美育概述
1、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育的发展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快乐教育”思想渊源:《诗艺》 孔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
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 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
王国维: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二、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三、美育的内容
1、形式教育
2、理想教育
3、艺术教育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中暑
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让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较严重者:用冰块或冰棒敷其额头、腋下,用凉水反复擦身。昏迷者要及时送医
2、溺水
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等,以确保呼吸畅通;迅速倒水;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背部。倒背、人工呼吸
3、电击 切断电源
4、烫伤和烧伤
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等冷却后再脱去衣物。若伤势较轻,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并保持干燥。
5、骨折
先止血在固定
6、中毒 先清除毒物
三、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
2、观察法
(1)项目检核表(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
3、自述法
4、调查法
5、心理测验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概述
1、心理辅导的目标
(1)学会调适—基本目标(2)寻求发展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形成。
2、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补充: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点
1、小学生心理辅导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学生为对象,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为目的和重点,而不在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在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要向小学生适当地介绍和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但憋蕴点不在于学科理论的系统讲授,就是说,不能把小学生心理辅导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的知识体系来讲授。
3、小学生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尽管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要体现教育性的原则,但辅导者与辅导对象之间并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一般不提批评意见,不搞泛泛地说教,不可以不负责任地出主意,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强加于人,而只能通过平等的、民主的、讨论的方式帮助、鼓励、启发和引导小学生面对现实,自己思考,自己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包办代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四、班级管理的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二)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四)目标管理
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
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的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有耐心,结合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认识真、假、善、恶、美、丑,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心灵美,从而立志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玩”中学。(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小学生的言行,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4)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5)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以班集体带动学生个人的发展。(6)建立班级核心力量,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7)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对学生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六、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性原则
5、冷处理原则
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
(二)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第二节 班主任
一、班主任
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三)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八大方面)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管理
1、了解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小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小学生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的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的教育(重点)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第三节 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特点
自愿性、差异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
二、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交往功能
2、学习发展功能
3、个性发展功能
4、班集体建设功能
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群众性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五、小学课外活动的教育意义
(1)小学课外活动是提高小学生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各类专门人才的成才打好基础
(3)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章 学科知识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的定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4、识字与写字
1-2年级:识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阅读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识字:2500,其中2000会写,阅读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识字3000,其中2500会写,阅读不少于100万字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定位: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3、内容目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际与综合应用
4、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做好预设,过程中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五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及教案的设计与编写
一、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2)分析教材。
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 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学生情况分析
(1)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2)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2、学习活动设计
3、教学资源设计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二、教案设计与编写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标
3、课型、课时
4、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核心)
5、教学重点和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做到各个环节衔接、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9、作业布置
10、板书设计
(二)教案设计的类型
1、新授课
2、复习课
3、实验课
4、检查课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1、行为目标的陈述(1)教学对象 如“学生应该。。。”书写时可以省略,但目标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提出。(2)行为 “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3)条件
在XXX时间内,能独立完成XX动作 在提供XX资料的情况下,能。。(4)标准
认识X个生字,会读XX等词语。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 “理解。。能。。”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 “在。。活动中,学生感受。。” “在。。活动中,学生体验。。” “在。。情境下,学生讨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直观导入
(1)实物、教具演示法(2)实验引导法(3)视听导入
2、设疑导入 提问析题法 以旧引新法 悬念导入法
3、趣味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法 游戏、活动导入法 歌谣、谜语导入法
4、目标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1、系统归纳
即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2、比较异同
即新旧对比法,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类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
3、集中小结
将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从而掌握某一事物的全貌、概括出零散知识的规律。
4、领悟主体
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顿悟所学知识的主题,做到情与理的融合,并激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思想的行为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和思想品德培养的目的。
第二节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课程
(一)综合课程的类型
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二)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课的性质—活动型综合课程(1)社会性(2)开放性(3)活动性
2、《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的思路
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1、研究性学习
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研究性学习是该板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
第六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
教育包含了教学,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包括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智育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智体美劳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
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我国中学教学原则(重点)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直观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的种类: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2、贯彻此原则的教学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教具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三)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四)巩固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基于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
矛盾而提出的。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2、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含义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讲授法与注入式教学
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导致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效率低
(二)班级授课制
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1)优越性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2)局限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不利于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不利于因材施教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分组教学
1、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2、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所创立。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指教师不再上课面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五)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和个别教学(40%)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二、教学模式
(一)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
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布卢姆创立
“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 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发现学习模式。
2、程序教学模式 斯金纳
3、发现学习模式 布鲁纳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
5、范例教学 瓦·根舍因
第五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是一个标准化测验的必要条件,包括内容效度、预测效度、同时效度和构想效度。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第六节 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诱因。
(一)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学习内驱力,包括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他将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通常这种动机在年龄小的学生身上比较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会逐渐转化为自我提高动机。
(二)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以进一步分为: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激发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是线性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六、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观点: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
局限: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重点)代表人物:马斯洛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观点: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在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
观点: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趋向,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如果很容易获得成功,反而会减低他的学习动机。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挑战性。
(四)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韦纳
归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注意六个因素的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等因素。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代表人物:班杜拉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七节 学习方式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重点)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 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资源利用策略。
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知识类型的分类
(1)根据认识深度的不同: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根据概括水平的不同: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3)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静态)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动态)
2、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①操作定向 ②操作模仿 ③操作整合 ④操作熟练
(2)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①原型定向 ②原型操作 ③原型内化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
1、诊断性评价
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等而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
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远评价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观点一:
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观点二:(1)从教学进程来分,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2)从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分,可分为通过学生视角的反思、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通过同事或
专家视角的反思、通过阅读学习视角的反思和通过家长视角的反思等。
(3)从依据写作方式来分,可分为教学案例、教学日记、教育自传(传记)、教学随笔等。
六、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
(4)通过反思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神圣感,形成高尚的师德。
简答题常考题目及答题方法: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2、小学教师的素质。
3、教育的属性尤其是教育的社会属性。
4、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5、三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教育思想。
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7、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8、课程内容的三大文本形式尤其是教科书的作用。
9、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
10、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重点关注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
12、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学生指导
1、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记忆的三种分类及各自的显著特点。
2、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知识与能力、技能的关系。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
6、强化、负强化、惩罚以及消退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7、建构主义知识观。
8、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9、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尤其是可逆性阶段经常考到守恒观念的形成。
11、科尔博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经常考前习俗和习俗水平的特点。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第一和第四条规律。
13、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其中德育的方法常考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
14、美育的基本任务(考得可能性不大)。
15、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其中方法中常考代币奖励和行为塑造。
第三章: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指导如何着手创建优秀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四大模式,重点是平行管理和目标管理。
3、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4、班主任工作的八大内容。重点是中心环节是什么、操心评定以及后进生的教育注意事项。
5、课外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的内容。
6、课外活动的三大组织形式,其中关注下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第五章:教学设计
1、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五大分类。
2、课堂导入的方法及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学实施
1、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其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为重点。
4、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其中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是重点。
5、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要关注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6、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依据。
7、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8、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重点关注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9、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10、学习动机的理论,重点关注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2、学习策略的分类,重点关注分类的具体内容。
13、技能的分类,重点关注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1、教学评价的类型,重点关注根据实施功能不同的分类。
2、新的教学评价的理念。
3、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教学反思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常考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
1.某校一位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厉,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在黑板上演示题目出错,就会严厉训斥。最严重的一次,他一怒之下竟拽着学生的头发往黑板上撞,并用非常难听的话谩骂。那个学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不肯再读书。最后辍学。试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2.某初中一位学生,成绩很差,还常常以各种恶作剧捉弄班主任。当该学生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停学就业时,班主任如释重负。事隔数年,班主任的电视机坏了。修理部派了一名手艺高明的师傅上门修理,谁知这位师傅竟是当年那名学生。学生很快修好了电视,还对当年老师的教诲感激不尽。事后,班主任认识到“在教师看来已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的差生中,还蕴藏着天才。”
试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二)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及规律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印度发现的狼孩卡马拉,由于从小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虽然后来回到人类社会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l7岁时,她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请分析:为什么卡马拉在回到人类社会的九年里教育训练效果会这么差?
3.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继“虎妈”之后,“狼爸”、“鹰爸”近日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狼爸”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教子观念在“狼爸”那里有了新的诠释。“鹰爸”让四岁幼儿多多清晨在一13℃的雪地里裸跑,声称经过三年多的“极限训练”,现在多多已经完全看不出早产儿的痕迹,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要优于同龄儿童。
请结合身心发展影响因素,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虎妈”、“狼爸”、“鹰爸”的做法的。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归因问题
1.五年级小学生刘爱华,身体和智力均为良好,学习成绩平平,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其父母虽是农民,但很重视子女教育,盼望她将来能考上大学。她也能听父母的话,决心好好学习,为父母争气。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总爱打瞌睡;尤其是对学外语有偏见,认为“我是中国人,不学外文照样可以生活”。老师提问“明白了吗?”她总是说“不知道。”
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四)心理健康问题
1.小翔今年9岁,曾经在幼儿园间断性地就读两年。上课时经常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
他认字能力强、记忆力好,掌握的词汇比较多,但不理解字词意思,不能正确地说一个句子。刚到班级的时候,把教室里的桌子推到一边,上课时老师进来了,他也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不时拿同学的书本、文具等,经常是整节课因为他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当他不开心的时候,他时常会大喊大叫,大声骂人,有时候还会不断抽打自己的右脸部。
(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怀疑小翔可能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什么?(2)该如何改善? 2.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小刚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他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吸引小学生听课。
3.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的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矫正小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五)学习理论及学习策略
1.小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但语文略差。妈妈为了让小璐多识汉字,提高语文成绩而要求小璐回家后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孤立的汉字。
你对小璐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认知一结构学习论进行讨论。
(六)德育原则及方法问题
1.桌五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2.仔细阅读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上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都没有拣起,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看地面却无动于衷,到座位上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下腰去把它全拣起来。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脸上掠起一丝微笑,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表扬的就是那位拣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再也看不到纸屑了。
(1)试分析以上案例中,老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反映出班主任的什么素质?并分析这种素质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分析该案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并讨论这些方法的作用。
3.在记者对吉林省安图县4所初中和4所小学进行调查盼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有的学生连清扫校园也不愿意参加,甚至连日常的值日也会让别人代劳,有高达20%的学生让别人给自己洗衣服,家长不在时自己就吃不上饭。在长岭县调查显示,有的小学生花钱雇同学写作业;有的花钱拉选票争当少先队中队委员;有的花钱更改考试分数。
调查发现,一些学生追求高消费,花钱大手大脚,浪费惊人。一些小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高
达几百元,过生日也要到饭店去大办酒席。江源县在14所中小学调查了解到,中学生中仅有19.5%的人崇拜劳动模范,而崇拜明星的却高达34.7%。
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调查采访时不少人士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 经刻不容缓。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4.张三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反映该学生学习习惯差,作业拖拉,懒散,纪律松散,上课爱说闲话,甚至随意离开位置,平时课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放学后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网吧,也爱和班级同学打架,爱搞恶作剧,如把粉笔灰撒进同学饭盒里,上课无故拍打周围同学肩膀,影响同学听课。经班主任老师了解,张三一家三口,父亲常年在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在一个综合市场摆摊位卖服装。平时张三都是由母亲照顾。双休日基本上会跟随母亲在市场内,综合市场里人多事杂,绝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注意言行举止,导致张三平时出现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母亲因忙于生意,对儿子疏于管理,待到儿子犯错时则是一顿打骂,而爷爷奶奶非常溺爱孩子,平时宠爱有加。
问:(1)张三的种种行为是不良品德行为吗?请给出诊断的依据。(2)结合本案例,试述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3)针对张三的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当今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七)班级违规事件的处理
1.仔细阅读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以下是小学班主任处理违规事件的一些实例:
作文500字:题为“老师,我有话对你说”,不能写成“检讨”。谈心里话:不愿写,就说5分钟,是坐着谈心或辩论,不是罚站认错。弥补损失:主动为集体做件好事,不是为班上扫地等等。剥夺权利:在一定时间内剥夺参加小学生喜欢的活动。接受帮助:讲理、激励、榜样、“约法三章”等。
结合材料说明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的违规事件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
(八)现代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
1.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呼啦圈进行各种跳跃的练习吗? 学生合作用呼啦圈创造各种跳跃的游戏,如各种拼图的跳跃游戏、造房子等。师:在跳圈的基础上我们能用呼啦圈进行各种跑的游戏吗? 学生的兴趣又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动脑筋又玩出了带圈跑、障碍跑、接力跑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跑跳游戏综合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小组设计的是飞跃水潭,用呼啦圈做小河,跨过去、跳过去„„有的小组设计的是穿越小树林,用呼啦圈做标志进行“S”练习„„还有的小组进行跑跳障碍的接力等。
在学生综合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了跨越小河——穿越森林——钻过山洞的游戏,在这些一定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积极思维得到了激发,学生能及时调整呼啦圈,开展各项体育基本活动的锻炼。问题: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
2.教学一:
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教学二:
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
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
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3.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各种奇特形状的水池。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问题: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5.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谈谈李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6.“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参加工作不久,我被学校推上了班主任的岗位。由于第一次当班主任,我想只有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管好学生。于是,我在班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调整班干部,换上我信任得力的助手;二是每天尽可能呆在班上监视学生的行为;三是平时不和学生嘻嘻哈哈,尽量保持严肃的面孔,让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四是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组织的活动,我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参加;五是在课堂上我以“严”字当头,对学生批评的多,表扬的少。当班主任一个学期了,我认为我对班主任工作是尽职尽责了;对学生也做到了仁至义尽了,但学生并不喜欢我,学生表面上好像“怕”我,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却不高,教育效果也不是很好。
上面是一位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时的感受,请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7.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