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8:0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基础训练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遗骸()蟾蜍()()褶皱()()劫()难 追溯()天衣无缝()

二、找出下列指出说明方法有误的两项

[ ] A.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之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列数据)

B.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霜,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作比较)

C.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的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作“斯石英”。(列数据)

D.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的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作比较)

三、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学习,你一定会对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产生极大兴趣。你将准备如何用实际行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答案

一、hái chán chú zhě zhòu jié sù fèng

二、B.C

三、(略)

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教案人教版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学习侧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 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点拨 1.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是由

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

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3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4.关于课文。

(l)思路剖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解说: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2)关于说明方法。要理解这

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分述。‟(3)关于一些句子。

①“青蛙和蜘蛛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是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释与举例,强调“人人皆知”,以人们常见的“青蛙和错殊”

为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②“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是说明科学家之所以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由,旨在提醒人们注意。

自读思考

1.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分析作者说明事理的思路。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O(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3以你身边的生活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

(好说:思考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为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为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之间架起桥梁;二是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参考答案 l.略2.(1)列数字(2)举例子(3)作比较3略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那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好的教案怎么写?以下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⑶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

⑴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⑵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

⑴hái zhě nànsù

⑵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

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

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

设计

第一单元

第1、2课复习

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强化识记《新闻两则》和《芦花荡》中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和记叙的要素;掌握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努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梳理:小组合作,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

1、注音:泄()气

溃()退

绥()靖

阻遏()

殷()切

要塞()

歼灭()

督()战

寒噤()

飒飒()

仄()歪

吆()喝蹿()

浸()

锐不可当()

2、写字:张()失措

()然自得

转弯()角

月()风()

3、释义:泄气:

溃退:歼灭:

锐不可当:阻遏:

仄歪:转弯抹角:

泅:央告:

悠闲:

(二)知识链接:文学常识等信息的梳理记忆作家作品:孙犁简介:

1、《白洋淀纪事》包含哪两部作品:

2、新闻基本知识回顾:⑴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⑵六要素:

⑶结构:

(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⑷篇幅:短小精悍。⑸特点:

、、。⑹写法:主要是,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小说基本知识回顾:⑴小说的三要素:

、、。⑵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⑶小说的情节:

、、、;序幕、尾声。⑷小说的环境:

环境和

环境。

二、精讲互动

(一)第一课知识要点新闻知识及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二)第二课知识要点

小说阅读点金:

1、掌握全面解读小说的“金钥匙”:人物、情节、环境。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与方法:可以从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做具体的解读。

3、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注意以下角度: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即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达标训练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转弯摸角()

锐不可挡()

2、根据意思写成语。⑴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⑵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⑶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⑷(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3、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B.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下列不含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c.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D.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5、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⑴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⑵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⑶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⑷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A.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B.外貌

心理

动作

语言

c.外貌

心理

神态

语言

D.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习题。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⑴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它交代了新闻的哪些要素?

⑵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内容高度概括。试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答案,并体会其妙处所在。a.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敌军防线崩溃的情形?

b.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的英雄气概?

c.上述词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我全对的题型是:

,我做得比较好的题型是,我特别需要认真听讲努力练习的题型是

。作业布置订正复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准确识记。课后反思

下载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