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落日》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2届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落日》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
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
索赔(suǒ).. 模拟(mó)
.B.拾级(shí)
. 强迫(qiáng).C.饶恕(shù)
. 殉难(xùn)
.D.湔雪(qián). 归咎(jiù)
.
投掷(zhì).藩国(fān).凛冽(lǐn).赎罪(sù).装载(zài).撰写(zuàn).涵盖(hán).解析:B项,“拾”应读shâ,“强”应读qiǎng;C项,“赎”应读shú;D项,“湔”应读jiān,“撰”应读zhuà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典礼
白浪如炼
B.寒喧 C.羡慕 D.呜咽 目不暇接
郑重其事
庄严肃穆
千姿百态
不可一世
流血成人
普天同庆
五光十色 天网恢恢 曾几何时 情不自禁
解析:A项,炼—练;B项,喧——暄;C项,人—仁。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C.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徐徐升起。
雄壮的乐曲、鲜艳的旗帜,这永载史册的一幕昭告天下: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澳门,这个失散已久的游子重新回到祖**亲温暖的怀抱,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这是一个难忘之夜。40多万澳门同胞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在注视着澳门迈向新纪元的步伐,在谛听着祖**亲的叮咛。普天之下,所有的华夏儿女都在为澳门的今天欣喜,为澳门的明天祝福。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绿色地毯铺就的交接仪式现场,弧形排列的坐席与主席台对应,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身着深色西服,站立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44岁的何厚铧也是一身深色西服,站在主礼台上。这位澳门历史上第一次由澳门人自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从此肩负起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历史重任。从他坚毅的目光里,人们看到了自信,也看到了澳门的美好未来。
在主礼台的另一侧,桑帕约总统等葡萄牙主要代表也同样在向两面鲜艳的旗帜行注目礼。昔日的澳门是在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葡萄牙曾委任过127任澳门总督。这一切,此刻都成为历史。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那亲切的旗帜,85岁的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双眼噙满了泪花。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面对“谁敢亲共,‘万人坑’就是归宿”的恫吓,杜岚毅然买回红布做成国旗,在新中国诞生的当天将它升起在校园里。今天,已届耄耋的她终于见证了澳门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激动与感慨,欣慰与自豪,全部写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站在主席台上,神情庄重。两年多前,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的主席台上,他见证了香港的回归。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在时间的交接点上,霍英东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激动、兴奋:“在亲身参与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后,又出席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我感到十分荣幸。看到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此时此刻,在澳门、在香港、在台湾、在祖国内地、在世界各个角落,亿万民众在见证这世纪之交的盛典,亿万颗华夏儿女的心和着铿锵的旋律在为这块新生的土地祝福。
零时零分46秒,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国旗升至
答案:强调国旗升起的过程,强化了文章的现场感。从整体上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是内容转换的外在标志,深化了回归的主题。
8.这是一篇特写,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内容,请结合实例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通过选取葡萄牙的占领历史、现场人物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感受,表现了澳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场感,使文章体现了继往开来的含义和活动。
9.这篇特写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任选两个细节,写一段评论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比较多,但要符合细节描写的特点。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三、表达交流(10分)10.在盟军接受日本的受降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参加了受降仪式。请你以徐永昌将军的身份,写一段签字感言。(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拿起笔的那一刻起,我们身上背负的就已不再是过去的耻辱,而是创造一个更安定幸福更和平的世界的重任。
第二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课教案
篇一: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生预习(围绕胡克、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自制小课件)、课堂展示本课主要内容,促进同学的互相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神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呢?
讲述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2、欧洲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影响:
(1)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2)基督教会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与回顾已学知识。
①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为了进行血液循环的研究,违反教会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被教会以异端罪判处死刑。
②17世纪被罗马教皇处死的布鲁诺: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
一方面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美法德等国建立,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力量。另一方面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3)理论基础: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①发现: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细胞;
②发展与完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向学生稍作介绍,不必花过多教学时间)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细胞学说;
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从植物学扩展到动物学,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细胞学说。
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德马克等人把细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了细胞分裂,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③意义: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过渡:正是在对细胞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一批生物学家逐渐认识到生物界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物种是可变的。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论。
2、拉马克——进化论的的倡导者和先驱
(1)生平简介: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是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2)主要成就:
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著名的进化原则。
前者指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用会退化,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它经常吃高处的树叶的结果。后者指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如脖子长的长颈鹿,其后代的脖子一般也长。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
(3)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2、理论观点:(d76知识梳理)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凡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的变异,经过世代的传递,逐
(1)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
(2)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3)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如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年)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
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本课小结
19世纪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是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的重大突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打破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促进了亚洲等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精品)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神创说,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施莱登、施旺提出和确立的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及其进化观点。
(2)能力:理解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社会进步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神创说能够成为生
命起源的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2)加深对进化论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政治、经济、思想、科学几方面之间的关系,充分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教学重点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教学难点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方法 谈话法 问题法 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
景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请三位同学讲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上帝创世》。这三个故事围绕的中心问题都是人类和世界万物的起源问题,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认为神创造了世界。那么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生命起源这个问题的呢?
(授新课)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不停地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问题,但在19世纪以前的人们更多的是相信神创说,其中以基督教会的上帝创世说影响最大。
一、教会的禁锢 1.上帝创世说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上帝创世说能够长期流行?
(投影)2.上帝创世说能够长期流行的原因:
(1)生产力低下,导致知识贫乏;
(2)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为现实不平等辩护;
(3)教会垄断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知识升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帝创世说的长期流行是生产力
低下的结果,是教会禁锢的结果。这也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一定时期思想文化的现象是由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现象决定的”。
那么,教会的禁锢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投影)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科学家的图片:哥白尼、布鲁诺、塞尔
维特。
(学生)讲述他们遭到教会打击的经历并由此分析教会禁锢给科学
带来的影响。
(投影)3.影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过渡)神创说虽然长期流行,但不可能永远流行。在神学的夹缝中,科学正悄悄发生着变化,至19世纪中期终于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投影)
二、生物进化论
1.创立的标志——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
(师)简单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物种起源》的评价
(提问)在这本书里达尔文阐述了哪些观点?请阅读课本进行归纳。(生)回答略
(投影)2.主要观点:
(1)生物是进化而来的;
(2)自然选择;
(3)物竞天择;
(4)适者生存。
(投影)图片和材料说明以上观点
(学生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生物进化论在19世纪
中期由达尔文创立?
(投影)3.创立的原因: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科技方面和个人因素等。(知识升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人物则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投影)阅读三则材料,分析生物进化论带来的影响。4.影响:
(1)对思想和宗教的影响;
(2)对自然科学本身的影响;
(3)对人文科学的影响;
(4)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学生探究活动)由生物进化引发的思考
(结束语)(1)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自然选择保持了生物界的平衡,使各种物种得以正常生存。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关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物界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今日之世界充满竞争,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才能“适者生存”;今日之中国同样充满竞争,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把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惟有如此才能“适者生存”。
篇三: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6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6课教学案
主备人李荣建 审核人刘军 时间 编号 1 2 3 4 5 篇四:高中历史必修三12课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本溪县第一中学 孙明霞
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课,重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j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主 义 贯穿本课始终,它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文艺复兴反封建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产生许多人文主义思想文化巨匠,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艺复兴的时间和实质,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通过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题引思,探究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解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实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尊重人和人性的情怀,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文艺作品的介绍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情趣态度.教学重点:文艺复兴巨匠及其成就;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来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具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沟通以及测试考核了解到: 1,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底子薄,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主性需要慢慢培养,因此以课前发学案方式让学生先预习,学案主要是填空,问题提纲,目的是督促学生看书预习;2,经过一年的教学训练,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3,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喜欢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4,学生能根据预习和提示进行回答,并乐于表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教学手段: 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营造课堂自主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积极性,培养能力,树立积极向上民主团结的道德情感;主要采用课前发学案学生自主预习查资料,课上采用提问式,讨论式,阅读讲解,适时展示历史史料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本课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关键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导言: 这首歌曲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听着这样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思绪会情不自禁地飞向那个以自由,浪漫,艺术而文明的国度——意大利.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隧道回到14世纪的意大利,去了解一下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这场运动,才为意大利注入了更加浓烈的自由,文明,艺术的色彩.讲授新课: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多媒体展示问题提纲:1,什么叫文艺复兴运动 2,14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生活状况怎样 3,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史料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特别指出根本原因)目的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4世纪的欧洲处于宗教神学的垄断控制下,宣扬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人们长期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而此时的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获得财富利益和人生的享受,可是这些都受到封建神学的严重束缚,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这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运动.继续展示问题提纲: 4,那么为什么叫文艺复兴 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过渡: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科学,追求自由的近代社会.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文学巨匠,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同来感受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多媒体展示薄伽丘画像导入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
学生发言:介绍薄伽丘与《十日谈》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十日谈》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十日谈》的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将儿子从小带到深山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十八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丽的少女.头一回见到女性的儿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让他赶紧低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岂料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偏偏爱上了绿鹅,恳求父亲让他带一只回去喂养.老头这时明白了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的多了.设计问题: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是受什么观念的束缚 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唯独看上了绿鹅说明了什么 故事的宗旨要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自由发挥)教师总结:小说的宗旨在于抨击中世纪神学所宣传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歌颂爱情,肯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过渡:《十日谈》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文学巨著,薄伽丘也被称为欧洲短篇小说之父.那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为打破宗教神学束缚作出贡献的人物还有哪些呢(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回答:还有但丁——《神曲》,彼特拉特的《歌集》——人文主义之父.过渡: 当然,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除了我们所介绍的文学家以外还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大胆的直接从宗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发掘出人性的精神,将现实世界中真善美注入到宗教画的艺术形象中,弘扬人文主义.下面我们来介绍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坛三杰.二,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坛三杰
多媒体展示:《蒙娜丽莎》导入文艺复兴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达芬奇 1,达芬奇
学生发言: 简介达芬奇
赏析《蒙娜丽莎》
提问: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娜丽莎的形象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蒙娜丽莎》使我们感受到一个清新自然恬静幸福的贵妇形象,她来自生活,来自现实.达芬奇将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与美丽的外形巧妙的结合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
富精神生活的赞赏.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过渡语: 欣赏完《蒙娜丽莎》,我们在感受一下达芬奇的另一作品《最后的晚餐》 多媒体展示:《最后的晚餐》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艺术欣赏,感悟人文主义内涵
教师总结: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都有固定的画法,其姿态和表情都是固定不变的.而达 芬奇的画突破了圣像图的画法,画中所有的人物包括耶稣等都被刻画成现实生活中的人,形态与常人无异,用写实的笔法解释了人性的善恶.过渡语:在达芬奇名声传遍意大利之际,另一颗璀璨的明星出现在艺坛上,这就是雕刻家米开朗琪罗
多媒体展示画像导入——米开朗琪罗 2,米开朗琪罗
学生发言:简介米开朗琪罗
多媒体展示:《大卫》 《摩西》两幅作品,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赏析
设计问题:从两幅雕塑作品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力量,希望,勇气,自由,人体的美
教师总结:很好,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强劲有力,雄浑壮美,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 气,这就是人性的觉醒.多媒体展示画像导入——拉斐尔 3,拉斐尔
学生发言:简介拉斐尔
多媒体展示:《西斯廷圣母》和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
探究合作: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比较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学生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中世纪的圣母表情严肃呆板,没有体现出母子之间的温情,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恬静,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富有人情味,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回归.过渡语:以上我们学习的是14,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巨匠,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一时间,群星荟萃.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
三,莎士比亚的戏剧
学生发言:介绍莎士比亚和他的代表作品
多媒体展示:哈姆雷特的一段经典独白,学生朗读体会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提出问题:从哈姆雷特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赞美人,肯定人,提升了人性的尊严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容,带领学生共同感受人文主义者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与封建现实之间发生冲突而出现的充满诗意的悲剧.小结: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要求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来获得财富和利益,为此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通过学习我们会发现文艺复兴巨匠们的作品有共性,是什么呢 那就是都表达了人性的美,强调人的价值,要求解放人性,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弘扬了一种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因此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在此强调人文主义的含义和文艺复兴运动
的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弘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欧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阅读分析概括: 1,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2,促进了思想的解放;3,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教学反馈:以上我们对文艺复兴时期五位巨匠生平进行了了解,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赏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巨匠的风采: 多媒体展示图表(学生探究合作,培养总结概括能力)人物
作品
艺术特色或内容
作品的相同之处
影响(作用)薄伽丘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莎士比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结束语: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正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能步入这个思想解放,自由文明的社会.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作为处于自我,国家和世界中的个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学生反思,知识的升华)板书设计: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
二,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坛三杰 1,达芬奇 2,米开朗琪罗 3,拉斐尔
三,莎士比亚的戏剧
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认真备课备学生,了解学情,设计合理的问题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这对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有非常大的帮助,应该让学生养成这个好习惯;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为适应高考平时教学中适时展示历史史料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本课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篇五: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 “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 “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二、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二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
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3第2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以下重要的通假字,实词,句式,能够通畅翻译文章中几个句子。【知识结构】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句式归类翻译【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四.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五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天下之民至焉(2)鸡豚狗彘之畜(3)树之以桑
(4)未之有也(5)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实战演练】1.默写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未之有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数.罟不入洿池发(1)百发.百中(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
胜(1)驴不胜.怒,蹄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3.分析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堂小结】1.文言现象归类。
2.语言论证艺术。
【课堂反思】
第四篇: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2届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应用体验之旅教
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眸(mïu)
.独处(chù).B.宁静(níng).曲折(qǔ).C.脉脉(mî).
倩影(qiàn).
鹢首徐回(yì).
悄悄(qiào).
妖童媛女(yuàn).霎时(chà).
缕缕清香(lǚ).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乍看(zhà).D.羞涩(sè).
踱步(duï)
.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幽僻
羞涩
凝碧
没精打彩 B.丰致
酣眠
惦记
专心致志 C.渺茫
弥望
稀蔬
豁然开朗 D.幽静
风姿
斑驳
游目骋怀
解析:A项,彩—采,B项,丰—风,C项,蔬—疏。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分)(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2分)(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2分)9.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分)(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3分)
三、语言表达(15分)1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
67-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第12课语文教案
12、想别人没想到的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理解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4、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难点:
1、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2、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一、自主学习
1、读准读熟下面的词语。
.......
召集骆驼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恰好
2、结合课文理解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召集连绵不断恰好恍然大悟
3、从课文中找到三个AABB式的叠词写出来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学习(默读一遍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在课文中画出来。
2、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用“ ”在课文中画出来。
3、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用“波浪线”在课文中画出来。
4、小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用“双直线”在课文中画出来。从哪能看到他的作品呢?
5、画师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三、展示。
学习收获: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外延伸: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