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0课 教案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
多角度导入法 讲解分析法 示例法 影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探究释疑 1.预习案: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
2.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出发,建设()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他又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理论,并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即()。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根据他的设想,十三大据此作出()的战略部署。
4.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论: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时间、讲话内容、意义: 2.邓小平关于()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1992年,召开了党的(),高度评价了()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召开了党的(),把邓小平理论写进了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探究案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的保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哪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分)
(2)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3分)
(3)邓小平同志是在哪一年逝世的?同年召开的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3分)3.训练案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最早提出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十二大上 C十三大上 D十四大上 2.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针对的问题是()A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的问题 C党内“左”倾错误 D党内右倾错误
3.十三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称什么?
4.被称为“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的事件是()A. 中共十六大召开 B.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 C.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 D.海南成为经济特区
5.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A.资产阶级自由化 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姓资姓社的问题
6.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 的共同点在于()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7.“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毛泽东、邓小平B.毛泽东、江泽民 C.邓小平、江泽民
D.毛泽东、周恩来
8.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写进党章是在()A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五.课堂小结:
一 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 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三 步走——第一步〃〃〃〃〃〃温饱 第二步〃〃〃〃〃〃小康 第三步〃〃〃〃〃〃比较富裕
四 次会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六.作业布置:
完成“阳光计划”上的14、15、16小题。七.布置预习:
预习第11课 民族团结 完成同步导练上的预习达标 八.教后反思:
不足之处:1.基础比较庞杂,重复较多,问题设置应简单,抓重点、抓考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知识,节省课堂时间。
2.课件设置上,有点过细,应删除不需要的东西,机会节省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太村中学 刘亚妮
第二篇:第10课 组歌
《组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教学内容:
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 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的浪 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第三篇:第10课五四运动
第10课五四运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 时间:2013-9-2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性质、口号、发展及结果;分析探讨五四精神的内涵。
2、通过与以往革命运动的对比,认识五四运动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的希望,是时代精神的主人;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每位学生都应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意义。
2、难点:分析五四精神的内涵;总结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
采用了教师引导为主,包括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分析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吗?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
(一)历史背景
1、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2.巴黎和会,中国要求遭拒
问:什么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的最大危害在哪里?问:巴黎和会是怎样的国际会议?中国人的期望是什么?结果怎样? 问: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二)过程及结果1.导火线:巴黎和会谈判失败2.五四运动的过程 3.五四运动的结果
(三)五四精神、意义1.爱国主义精神2.民主和科学精神3.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四.弘扬五四),设问: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历史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历史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历史
问:通过五四运动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五四精神?配合课件资料1
问:新时期应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五、课堂小结
历史背景:
五四爱国运动过程及结果
五四精神、意义
六、当堂反馈:思考,回答,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1、“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不属于五四运动的口号为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鸦片战争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中共一大的召开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下列哪一事件的发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A.“五四”爱国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新文化运动D.西安事变
七、教学反思:B.“废除二十一条” D.“实业救国”
第四篇:文化生活 第10课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②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作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
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作用)/(地位)②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
中国共产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进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重视教育、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和
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正确选择。
文化生产经营单位,不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发展人民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
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
社会科学知识,重要内容。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首先,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①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反之,缺乏科学文 其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①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
第五篇:第10课 厨房
第10课 厨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比较了解新老厨房之间的的相同处和主要的区别。2.技能目标:通过描绘想象中的厨房,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新老厨房的变迁,切实地感受时代新貌,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观察新老厨房的区别,共享讨论成果后自主设计厨房。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表现出厨房的细节。(特别是厨房中常用的物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相关的绘画工具、每人两张记录用的小卡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趣味问答
1.一天,小新一家人不小心掉进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孔子,好客的孔子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到了午饭时间,小新的肚子饿得“咕咕”乱叫,小新的妈妈想借老夫子的厨房给小新做咖喱饭吃。孔子听后说:“我很乐意把厨房借给你,不过要先回答我三个问题!”
①我们这个时代的厨房里没有电冰箱,如何存放多余的菜? ②我们这个时代的厨房里没有自来水,如何在厨房里方便的取水? ③我们这个时代的厨房里没有电饭锅和煤气灶,是如何烧菜、做饭的?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新的妈妈回答这三个问题吗?
2.出示颜文樑的作品《厨房》,学生自习观察画面中的老厨房场景,尝试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通过《厨房》这张作品,基本可以看出:
①老厨房可能是把多余的菜放在菜厨里,可能把菜腌制好挂在墙上,也可能放在篮子里悬挂在天花板上。
②老厨房可能是把干净的河水或进水储存在大水缸里,以备洗碗和洗菜的。③老厨房可能用木柴生火后,用砖头砌好的大炉灶做饭的。(学生说得不详细之处教师引导、补充具体。)
二、新课展开,揭示课题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老夫子那个时代的厨房吧!1.揭示课题《新老厨房》
2.课件播放“老厨房博物馆”,呈现几张老厨房的照片。
教师:博物馆中的老厨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看了这些独特而神秘的老厨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老夫子吗?
学生自由提问,注意聆听,并记住别人提出的问题,尝试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解答。
3.猜一猜:
教师出示老厨房中一些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猜一猜图中物品分别有什么功用? 它们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教师协助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才能找到这些古朴而神秘的老厨房呢? 4.出示一些著名江南古镇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在这些古朴的水乡小镇里面,包含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老厨房”。
5.课件出示美术家笔下的“老厨房”和小朋友画的“老厨房”,尝试说说,小朋友的画和画家的画相比,多了什么优点?
(传统观念的相对认知)
三、讨论汇报,练习参考 1.情景再现:
经过一天快乐的时光旅行,小新一家终于要到了跟老夫子告别的时候了,他们对老夫子家的老厨房印象深刻,同时,他们也想让老夫子参观一下今天的新厨房,可老夫子并不愿意和他们一起回到未来,因此他们决定用绘画的方式来“告诉”老夫子。希望同学们都能帮帮忙。
2.课件播放“新厨房展览馆”,呈现几张新厨房的图片,学生欣赏。3.学生分组讨论:新厨房里有哪些典型的用品,每个同学想2至3样物品(同组学生所想物品不能重复),写在课前发到的小卡纸上,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将各自所写的物品画在卡纸空白处。
4.教师选择几个有特色的小组,汇报成果,并用课件展示部分新厨房用品的简笔画范例。
(学生画好后再呈现这些范例,便于他们有效参考、及时修改)
四、资源共享,作品展示 1.情景再现:
辛苦了一整天,小新一家终于在晚饭前赶到家中,他们吃着晚饭,看着自己家的新厨房,觉得老夫子家的厨房很有意思,只是使用起来有些不方便。晚饭后,小新提出大家一起帮老夫子设计一个新老结合的厨房。许多同学知道他的想法以后,也来帮助他们一起设计。今天,他还邀请我们班的同学也加入进来呢!
2.课件展示一些其他小朋友设计厨房的优秀作品。3.作业要求:
(1)以“厨房一角”为题,大胆想象,自由创作。
(2)建议同学们先描绘好背景后,可在本小组共享资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简笔画素材,“放”在自己的画中。
五、作品展示,相互评价 对自己的设计满意的同学自主将作品贴到展板上,并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建议可分别介绍:
①我设计的是新厨房的哪一角。②我的厨房中分别摆放了哪些用品。
③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我的设计有什么样的特色。
六、全课总结
1.教师:看到新老厨房的变化,你觉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了哪些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比较了解新老厨房之间的的相同处和主要的区别。2.技能目标:通过描绘想象中的厨房,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新老厨房的变迁,切实地感受时代新貌,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观察新老厨房的区别,共享讨论成果后自主设计厨房。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表现出厨房的细节。(特别是厨房中常用的物品。)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师)相关课件(画家的作品、学生作品、各种厨房里的新颖物品)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看着上节课大家画的厨房又干净又方便,老师就在想以前人们的厨房是怎样的呢,你们知不知道啊?
二、实物感受。1.猜一猜
教师出示蒸笼、水瓢、橄面杖、铁锅等传统的厨房用具,猜一猜它们的用途,激发学生对老厨房的兴趣。
2.引出老厨房的图片欣赏,与现代厨房图片进行对比,感受新老厨房的巨大变化。
三、原因思考。
1.为什么厨房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学生思考厨房变迁的含义。教师总结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科技的进步。
2.预设问题:
社会继续在不断快速发展,那厨房又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四、交流讨论
1.教师设立大背景:假设你生活在一个世纪后的超级社会,你想象设计自己的未来厨房会是怎样的?厨房用具会有哪些改变?
(可以从结构材料;用具用途;燃料转变等方面予以考虑)2.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设想。
五、想象创作
要求六人小组合作,运用想象和夸张创作一幅未来厨房的想象画。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交流。
1.展示作品,小组派代表介绍创作思路。2.评出“超级厨房”,及“超级设计小组”。
板书课题:
第10课 厨房
变化 厨房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