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指导意见及说案基本框架
说课指导意见及说案基本框架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二、说课的核心理念及思考要点
要全面贯彻高职教育方针,充分体现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件的基本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指标内涵对接。主要应体现高职教育课程内涵建设的以下特色:
1、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依据。
2、学院“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4、“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5、“多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6、“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
三、教师说课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性质与作用
3、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取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3、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4、教材使用和建设
(三)课程教法学法
1、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课程教学特色
(四)课程教学条件与资源
(五)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四、说课的时间要求:
说课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由专家组规定),说课完成后,专家对说课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并与说课教师进行沟通。
五、说课的基本形式
评估说课的教师和课程由专家组根据现行课表研究确定,教师讲授什么课,就说什么课。主要由两块内容组成:
1、“说”所讲授的这门课——阐述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2、“说”这门课中的一个内容(章节、片段或一个任务)——阐述你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认识、把握和教学设计。这里又分为章节说课和课时说课两种。章节说课要重点分析章节教学目标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办法;举例说明本章节教学过程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时(或任务)说课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说明本课时(或本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效果、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本课时(或本任务)的作业、辅导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融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等。
无论课程说课、章节说课,还是课时(或任务)说课,说课教师都要准确把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说教学过程设计、学情、学法、教法、教材、场所设备等。
六、说课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要使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思维过程,不仅要说明对教学过程的设想、设计、编排程序,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编排,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要做出科学的理论阐述。
2、要突出重点,展示说课艺术。教师说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要说明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将自己的教学特长与创新之处讲清、讲透,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将课程教学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充分表达出来,展示说课艺术,增强说课效果。
3、要精心准备好说课稿,较好地体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要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条件,如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和专家把课说清楚。语言简练、准确,仪态自然、大方。
4、说课过程中或说课后,教师应将说课稿、教案、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授课计划、助教助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具展示给专家和同行。
(课程名称)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
说明如何结合学院服务面向的产业结构和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市场和专业调研的途径、方法、结论,如何校企合作,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简要说明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和过程,展示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性质与作用:
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程性质,阐明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的支撑或促进作用,说明本课程能为专业岗位群提供什么样的能力支撑等,以及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及有机衔接。
3、课程目标:
主要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简要说明确立理由。一定要突出能力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用具体、细化和可检验的语言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标准。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
说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主要阐述课程内容取舍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选择的内容对原有知识点的覆盖,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符合度。特别要说明项目或载体与知识点的关系,新旧体系知识对照。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要阐述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根据什么原则来构建课程结构、选取课程内容的,通过什么项目或载体来贯穿教学内容,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要突出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引入行业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
3、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说明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学习情境如何设计,课程分为哪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应学习哪些内容,并说明各模块采用什么途径(项目、任务、活动、案例),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工作任务、训练与操作内容、结果是什么。说明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所采用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并说明依据,同时要说清课程考核评价要求及如何组织实施考核的,是否引入社会、企业的评价等。整体设计要突出工学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习性工
作任务,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科学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抓住16号文中提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突出能力目标要求,课程以项目载体用任务训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4、教材使用和建设:
说明本课程教材选用情况,应选用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含全国优秀教材、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高水平自编教材)。说明教材的适用性,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校企合作进行了开发;对教材内容如何根据课程目标和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增减的理由和依据),对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如何弥补(包括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课件、案例、习题、项目、学习指南、参考书、报刊文献、网络资源信息等参考资料?如果是自编教材(指公开出版)或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应着重强调教材特色。
三、课程教法学法
1、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的目的、实施的过程和实施的效果及其依据。一是说明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如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二是强调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自学辅导、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三是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如何利用板书、板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说课中要适当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以及本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的实效。
如果本课程是实践课程,要说明相对于教学内容(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教学创新与特点、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训场所、设备和方式)等。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能否进行开放式教学,预期效果如何。
2、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课程原有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本课程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说出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与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并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等
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是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二是教师是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三是教师是否树立因材施教观念,面向个体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课程教学特色:
可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评价体系与方式、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加以阐述。如果进行了课改,对那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叙述时要进行前后对比,并说明改革的效果以及今后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四、课程教学条件与资源
1、教学团队。主要说明本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双师素质、双师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等的情况,重点说明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情况和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2、校内校外教学设施。实验(训)项目所需的场地、教学仪器设备,说明与课程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教学条件,是否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是否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否能做到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特别是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实训基地配以图片说明如何使用。
3、图书、网络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主要是图书资源、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架构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电子教、试题库、网络资源等。
五、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说清楚一次课或一个任务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要让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的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清楚地说明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如何有机结合,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使用时机,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要说清楚教师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单元教学说课应注意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融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说明:公共基础课教师说课参考此模板,在突出各学科教学特点的同时,着重突出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
第二篇:《金色花》说课案
《金色花》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最后再师生合作,让课堂在一片深情的配乐背诵中结束。
第三篇:说课案
说课案
1.说教材
定语从句在高中英语新标准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接初中阶段对于定语从句的认识,又进行强化使学生掌握,新标准教材倡导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设计、呈现、训练的安排是循序渐进、循环反复,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利于他们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语法项目呈现在必修阶段相对集中,以便于教学,但又不断反复循环,可帮助学生复习并加深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新教材也帮助教师由采用灌输式教学转为使用启发式教学,提供学生发现和探究的空间。
2.说学生
高中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主动且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活动,且注意力能持久保持。在观察活动中,高中生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事物的细节且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和结果。这是由于高中毕业生抽象逻辑思维日趋优势,言语表达力发展,观察的概括住、深刻性明显提高,能概括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因此,可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3.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
4.说教学程序
5.说效果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法”,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时间、学习空间的主动权,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归纳、自己表述。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尽量让学生用 pair work、group work等方式自行(讨论)解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联系练习了本单元所学的有关内容,也起到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圆周角说课案
圆周角说课案
承德师专附中
白红媛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圆周角,本节为新授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圆心角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性质的探索,圆周角性质在圆的有关说理、作图、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研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周角的概念和经历探索圆周角性质的过程。难点是合情推理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性质及简单的应用。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提问设疑,多媒体实例引入;启发引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讲解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点拨释疑,在分层训练中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通过观察思考,积极猜想探求;探索规律,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推理验证,锻炼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巩固提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提高能力。从而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学法分析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实践、问题转化等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探索的快乐,发挥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体现“主动获取,落实双基,发展能力”的原则。
五、过程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从五个环节来安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给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场景:演出现场为一圆形广场,其中弧AB为临时搭建的圆弧形舞台,甲、乙两名同学分别位于圆上C、D两点处观看,这两名同学相对于舞台弧AB的张角∠ACB与∠ADB的大小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开始猜想∠ACB与∠ADB的大小关系。我适时提出:现在我们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学习了圆周角的新知识时,你就会很好的作出评判了。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将实际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图中的∠ADB,这个角有什么特点?学生略加思索便答出:顶点在圆上,两边都与圆相交。从而得出圆周角的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辨析,得到圆周角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知道∠ACB与∠ADB是两个圆周角,它们的大小关系究竟怎样?你能否探索 说明?学生此时已然明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进而兴致盎然地画图、猜想、讨论,并用量角器测量:∠ACB=∠ADB。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验证,得出结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由此可知,问题中甲乙二人相对于舞台的张角是相等的。
紧跟一组练习。1巩固刚才所学圆周角的定义;2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动画突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动手实践
分类化归
接下来探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让学生观察运动的图形,图中的圆周角ACB与圆心角AOB在不断运动变化,当圆心恰好在圆周角一边上时,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很快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得出∠ACB=12∠AOB。得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教师继续提问:这是一种特殊的位置,如果∠ACB与∠AOB运动到更一般的位置,是否还具有这种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探索说明。学生跃跃欲试,自然进入分组操作阶段。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充分的活动交流后,学生情绪高涨,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图片、说理验证。教师总结各小组验证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分类验证的必要性。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可归纳为三类(多媒体演示):第一类:即刚刚验证过的,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三类情况的验证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最容易验证,第二、三类困难。启发学生,过圆周角的顶点C做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如果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为一面三角旗的话,那么第二类即为两面三角旗合并而成;第三类为两面三角旗重叠而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多媒体的使用加强了直观效果,难点迎刃而解。教师精讲,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刚才得出的结论成立: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此环节以学生活动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突出了重点。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其间有机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对推理过程的规范书写,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四)分层训练
巩固提高
为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以下训练活动:
活动一:基础训练。问题1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先由已知角找弧,再由弧找所对的圆周角或圆心角的方法。问题2,由学生叙述解题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应用圆周角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问题3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活动二:深入探索。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特殊情况,总结出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得出逆向结论: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从而加深学生对圆周角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实际问题。3,请你帮助用直角曲尺检验半圆形工件,哪个是合格的?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4,图为一圆形纸片,你能设法确定它的圆心吗?你有几种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很快得出三种方法:
一、由圆的轴对称性,把纸片两次对折,折痕的交点即为圆心;
二、由前面知识垂径定理,在圆上取两条不平行的弦,分别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是圆心;
三、由刚得到的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用三角板的直角确定两条直 径,交点就是圆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中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活动三:拓展延伸。如图所示:A、B、C三点在圆上,点D为圆外一点,请你判断∠ACB与∠A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很快有学生根据验证圆周角性质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连结BF,由圆周角性质知∠AFB=∠ACB,再由三角形外角性质知∠AFB>∠ADB,从而得出∠ACB>∠ADB。问题进一步深入,如果点E为圆内一点,那么∠AEB与∠ACB的大小关系又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得出∠AEB>∠ACB。本活动体现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方法的延续,进一步体现了化归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进行小结、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
最后,布置作业。
至此,完成本节课教学。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生活世界中创造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合理设计使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过程轻松自如,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时代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为全面地理解数学,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五篇: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
1.学生现状:学生已经学习以前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深入理解。
2.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
4.教学难点与重点:
1.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5.教学方法: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改。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着捷克所学知识点。
6.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几个图片把同学们引入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上来。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更容易展开讲课。(2)新课教学
1. 通过几个实验是大家明白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学习新容; 2. 带着问题的思考,同学们自行学习本节内容,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3. 阐述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这则定律;
(3)巩固与联系(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布置了如下作业: 这里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这是给大家留得作业。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上的课后题。
7. 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是实验,讲授为主,所以半数之将学习框架和重点内容罗列出来。见教案
8.小结:
(1)机械能守恒定律普遍适用。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