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吨的认识 1
吨的认识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2.能力目标: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问题导入: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 1克与 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一、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二、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 1000千克,3吨是3个 1000千克,3个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吨= 3000千克。因为 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 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教学设计(实用)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2.能力目标: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2.为什么推拉门中间做成平行四边形?而不用其他图形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展开
摆平行四边形,提出要求:
1.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摆出两个平行四边形
2.搭好后说说“你们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点?”。3.生汇报:两组对边相等;容易变形(动手拉一拉)……。4.师:现在你们能解释“为什么推拉门中间做成平行四边形吗?” 动手拉一拉 看看结果会怎样?
5.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见课件)
三、围一围、画一画 1.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1)生独立动手操作
(2)反馈。在反馈中再次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小结: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1)生独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反馈交流
(3)总结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电脑示范。
四、巩固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上册 吨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吨的认识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如:3吨)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的重量,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A:卡车载重4()B:小明体重35()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D: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1)5吨=()千克
(2)2450千克=()吨()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吨
6吨20千克=()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吨 3吨=()千克 2吨600千克=()千克
4200千克=()吨()千克 7吨38千克=()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3.一头狮子约重250千克,一头蓝鲸舌头的重量是狮子的8倍。蓝鲸舌头重多少吨? 4.扩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KG(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2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3.情感目标:
借助直观演示,操作概括等方法,培养学习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教学难点:
认识分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当学生面把它切成一大一小两块,准备送给今天最爱动脑筋的两位小朋友,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想说?引出“平均分”。
2.说明: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公平起见,需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3.组织学生用圆片代替月饼动手操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每人分多少? 4.揭示课题:半块月饼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怎样表示?从而引出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展开
1(一)认识2
11.组织学生借助感知认识2。
呈现“分月饼”的情景,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
1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2。
1同桌相互口述2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月饼的二分之一。12.指导学生读写2。
(1)范写二分之一: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在短横线的下边写数字“2”,最后在短横线上写数字“1”。
质疑:你知道,这里面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1(2)组织学生读写2。
1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2的含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折纸活动,从教师提供的各种图形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11找出所这张纸的2,并把它的2涂上颜色。
(2)展示交流,共同判断。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质疑:现在纸上涂了颜色的部分和没有涂颜色的部分,哪一部分比较大?(再次强调:平均分)
1(二)认识4。
11.动手操作,折出圆形的4,然后全班展示。
如果我把这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又该怎样分呢?请各组同学用圆片代替月饼折一折,分一分。
1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用分数怎么表示。(独立思考,尝试读写4。)12.组织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4。(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折法。
1(2)把它的4涂上颜色。
1(3)想一想:不同折法得到的4大小一样吗?
学生交流分析,明确:都是折纸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同样大小的纸平均分成41份,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4。
113.揭示分数概念:像2、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都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来表示呢?
4.巩固练习:第93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教学例3“比一比”。
11111.学生结合课本第93页的直观图,尝试比较2和4、4和3的大小。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比较后发现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
1.第93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