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荆公改字》教学设计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荆公改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科要求会写的荆字。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导言:同学们,学过《泊船瓜洲》这首诗么?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知道么,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可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多次修改。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读文注意断句。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3.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查到关于这课资料了么,谁能交流一下。
5.默读课文,结合书后注释弄清文章的意思
三、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潜心推敲的精神品质。
1.同学们继续读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
2.小组交流。w w W.x x jxs j.cN 小学教 学设//计__网
3.全班汇报交流。
4.文章分几部分写的。
5.重温《泊船瓜洲》,请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6.读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样意思?从这些词的前后联系上
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7.讨论:王荆公几经修改,把“到”字最后改定位“绿”字,好在哪里?
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神奇,又能显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四、总结升华。
1.让我们再来把这部分读一读,体会用词的精妙所在。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
3.拓展与运用:
用自己的话把《荆公改字》这个小故事讲一讲,能写的可以写下来。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展开适当联想。
第二篇:荆公改字教学设计
荆公改字教学设计
《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王安石曾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只有一个“荆”字,这个字读“j ng”,不读“j n”,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2.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着力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继续使用示范朗读、领读等方法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还要给学生创设自己练习的机会,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掌握好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与速度。以下的停顿仅供朗读时参考: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 “过”字;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3.阅读教学
本课的阅读教学建议把课文的学习与课后的“思考与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1)请学生背诵《泊船瓜洲》这首诗,由讲述诗的大意引入新课。(2)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领读中,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书后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在这里要结合“思考与交流2”引导学生知道修改诗句的过程是经历了“最初……接着……又……再……最后”这样一个过程。
(4)结合“思考与交流3”,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精妙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实践机会,把朗读、默读、思考、交流结合起来。
下面短文的大意仅供参考:
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京口与瓜洲被一水间隔,眺望钟山好似只隔着几道山岭。春风吹拂给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送我返回故乡?”苏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着原诗的底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画圈删掉“到”字,在诗文旁批注到“不好”,改写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
文中的诗是我们曾经学过的,重温此诗,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还可以与同学交流。这一练习是针对学生已经学过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以后来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新的体会,学生能想到一些问题即可。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语前后的联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这一练习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了解“初”“复”“旋”“始”的意思,“初”是最初,开始的意思;“复”是再的意思;“旋”是又的意思;“始”是才,方才的意思。将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经历了“最初……接着……又……再……最后”的反复修改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发现来谈自己感悟。
讨论:王荆公几经修改,把“到”字最后改定为“绿”字,好在哪里?这一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绿”字用得精妙。据相关资料记载,王安石在最后用“绿”之前,除了用“到”“过”“入”“满”,还曾用过“掠、穿、去、来、送、染”等字,仔细品味,用“绿”字效果最好,因为“绿”字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神奇,又能显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2)拓展与运用
用自己的话把《荆公改字》这个小故事讲一讲,能写的可以写下来。这是一个表达与习作相结合的练习。讲故事,要鼓励学生适当展开联想;写故事的时候,不要约束学生,也不要只是简单地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文所讲的故事家喻户晓,因此,就故事本身学生不会觉得陌生,因此,再引导学生通过对照注释或运用工具书来读懂课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不懂的还要查阅工具书。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荆公改字》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荆公改字》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荆公改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王安石炼字的经历,理解课文的意思。
3.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教学重点:
读通并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教学难点:
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设下悬念
背诵诗歌《泊船瓜州》
王安石选用绿”字,还有一段故事呢,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练习朗读课文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3.指导断句。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四、学习生字
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指导书写“荆”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抄写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课文。
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文
1.读课文。通过比较,赏析“绿”字
点拨学生体会“绿”字的妙用:a.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b.“绿”字还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剩机感;c.“绿”字和“还”字还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指导吟诵,教师小结。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遣词用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2.读课文。
3.交流感受。
重点词语:圈去
注
复圈去
旋
如是
始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泊船瓜州》。
2.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
小学六年级语文《荆公改字》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科要求会写的荆字。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导言:同学们,学过《泊船瓜洲》这首诗么?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知道么,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可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多次修改。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读文注意断句。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3.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查到关于这课资料了么,谁能交流一下。
5.默读课文,结合书后注释弄清文章的意思
三、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潜心推敲的精神品质。
1.同学们继续读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4.文章分几部分写的。
5.重温《泊船瓜洲》,请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6.读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样意思?从这些词的前后联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7.讨论:王荆公几经修改,把“到”字最后改定位“绿”字,好在哪里?
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神奇,又能显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四、总结升华。
1.让我们再来把这部分读一读,体会用词的精妙所在。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
3.拓展与运用:
用自己的话把《荆公改字》这个小故事讲一讲,能写的可以写下来。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展开适当联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荆公改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析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
《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
。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二、说教学
目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
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名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
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
品味王安石改字
三、说教法
和学法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非考察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我选用了如下教学法和学法:
教法:
朗读感悟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于读中感悟用字之妙。
点拨法,对于学生疏通有困难的地方予以点拨。
评价激励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交流悟出文章的大意。
情境朗读法,通过启发激励,让学生读出一个一丝不苟的王安
石,一个精益求精的王安石。
想象质疑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
媒体资源的选择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工具书、多媒体课件、人物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荆公改字》的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地把握,故本课我设置了“板书课题,总体回顾;共讨学法,再现文章内容;交流汇报,悟字之妙;创新课堂,故事演练;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五个环节。
(一)、板书课题,总体回顾本环节中,学生将齐读课题,回答王荆公是谁?改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要改呢?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区品味用字之妙。
(二)共讨学法,再现文章内容出示荆公改字的原文让学生去读,读的过程中对个别断句处教师进行相机指导。力求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由于文言文语言不像现代文那样通俗易懂,我将与学生共讨如何再现文言文内容的方法,进而总结出来,出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结合上述方法,去疏通文章内容,有疑难出我将予以启发和点拨。再现文章内容后,让学生结合文章脉络尝试背诵。
此环节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三)交流汇报,悟字之妙基于上一环节对文章大意的疏通,学生已于无形当中感受到了王安石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环节,将结合课后思考与交流部分第三题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用“绿”字,绿字好在哪里?设计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讲予以鼓励性评价。
(四)创新思维,故事演练
写,中央教科所张若田先生就曾说过,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如此而已。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故事改编这一内容。鼓励学生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的展开想象,把荆公改字改写成一个生动的现代文小故事。这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第四篇:《荆公改字》说课设计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荆公改字》说课设计
说教材
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结合以上内容和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制定目标如下: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名族文化智慧。
说难点
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说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二、出示提示,探究目标
三、交流汇报,落实目标
四、当堂训练,检测目标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六、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第五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模版)
教育局第四届青年教师大赛《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西新区教育局第二学区第十三小学 耿 健
一、温故知新——入诗文
师: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生:1生读。
师:你的手举的最高。声音也很洪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什么吗? 生:关于边塞、战争、景色
师:看来你之前的知识学习的很扎实,难不倒你。再来一首谁来试试? 生:2生读。
师:我观察到你都举手了你为什么喜欢这两首诗呢? 生:关于边塞、战争、景色
师:这两首诗都有关于边关打仗和边塞的景色描写,这类诗叫做“边塞诗”。而这两首诗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从军行》,作者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齐读。王昌龄诗人介绍。二.字字落实——解诗意
师:读读这首诗,老师有个小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准确、读通顺。”(生自由读)师:大家都很投入。读准确,读通顺了吗?谁先来试试。你没有举手,但是耿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来读读。生:1生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告诉大家哪几个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其他人有补充吗)生:更 羌 闺
学习闺字
师:这叫字字落实啊。再请一位同学,这次要求高了,不光要字字落实,还要一板一眼的。我们一起注意听。生:2生读。
师:就是这个味道,我们一起读读出古诗的味道来。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记得我是怎么读的吗?(师生再合作读)。
师:孩子们,我们总是那么有默契。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三、津津有味——悟诗眼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以前我们说过,诗言情,你读后有什么感情,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这首诗中有哪个字体现这一点了吗?
师:圈上这三个字。(板书愁)就读这三个字。师范读。把这种感情带进去,我们再读一读 师:有那么点意思,我们不妨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会哀愁吗?那是大气磅礴;读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会有这种凄凉吗?那是生机勃勃;为什么读《从军行》读出的是忧愁、孤独的呢?我们在此处留个疑问? 下面静静地默读,1.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借助书下注释,理顺这首诗的大意。不理解的圈出来。2.在诗中你都看见了什么?(学生圈划)
师:有好习惯的孩子都会拿出笔圈圈画画。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有疑问的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一下。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生:烽火
(板书烽火)师:我们最早学到烽火是在学习长城的时候。孩子们还记得烽火是做什么的吗? 生:书上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西周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战争时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个烽火台什么样子呢?用诗中的话回答。生:城西、百尺楼
师:这座远在边塞的烽火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偏僻,寂静
师:你能读出这种孤寂吗? 师:接着说从诗里还看到了什么? 生:黄昏独坐(板书黄昏)
师:我们学习过很多带有“黄昏”这个意象的古诗。出示幻灯。师:这几首中的黄昏,有什么作用呢?
最后一首上汝州城楼其实又同时给出我们另一个意象,也跟这句诗有关是“秋”。这个意象能引起作者的愁绪吗?谁来说说? 生:悲秋(板书海风秋)
师:我们说清晨和春天总是代表了希望,每说到黄昏和秋天总是感觉给人有一种淡淡的凄凉的感觉。你看看环境的描写作用总是能渲染一种气氛。找同学读一读前两句,把我们的感情融入这幅画面中。
师:黄昏中一位戍边的战士,独自守望远方的烽火台,以备随时有信号传出。从你们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位边疆战士的凄凉、孤独、和寂寞。此时作者又听见了什么加深了这种愁绪呢? 生:羌笛的声音。(板书羌笛)师:出示幻灯:关于羌笛
师:这名战士也吹了一首曲子,叫做关山月。(板书关山月)出示幻灯,音频。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哀愁 凄凉 悲伤
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一句吗? 师:这种离别和思念都是对谁的啊? 生:家中的亲人。
师:读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谁来? 师:师读无那,和你们读的相比哪个对啊? 生:无奈的意思,就读这两个字 师:齐读 无那金闺万里愁
四、历历在目——绘诗境
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
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板书 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师: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诗言情,诗更言志。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绝圣手”。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师:同学们我们在诗人的引领下看见了一位边疆战士眼中的画面,这些情境可谓是满眼哀愁,由景入情,体会战士那种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听着这首关山月,齐读古诗。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