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
庾岭镇中心小学 刘晓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导入
1、板书:柳 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现代作家(板书: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起读一读,读时你想强调什么?
你了解青海高原吗?(简介:青海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原上长年是冻土,那里稀薄的空气和贫瘠的土壤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存。)
过渡:在作者眼中,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开往青海高原的列车,一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风采。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铺天盖地的电击雷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没有抱怨 没有畏怯 顽强 毅力 韧劲(1)自由读,指名分三组读。
(2)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一组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板书: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4、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
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们读。
6、指名分小节朗读3-9小节。
引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这一部分比较长,我请两人合作读。(分别读6-
7、8-9小节)
7、引读1、2小节: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是一株柳,一株在——,这是一株神奇的——神奇到——(相机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神奇的柳树生长在怎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之中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重点研读3、4小节
(一)这株柳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出示:(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师看图片讲述,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荒无人烟、荒凉、死气沉沉)
2、作者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3、古典边塞诗词你读过吗?谁能背一背?
4、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谁来读一读?出示两首边塞诗词: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齐读这段话。
3、在如此苍茫、悲凉的青海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株大柳树,你是什么感觉?(惊讶、半信半疑、激动)
4、作者的这种感觉在文中是怎么表达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哦”是个很普通的语气词,但却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当它表示疑问、惊讶的时候读第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不由得发出这一声惊叹呢?因为这是他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出示:(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指名读。
2、相信现在你一定对这个“哦”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谁来说?(是啊,“哦”一词,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荒凉的高原,能见到一株绿树,人们一定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啊!)
3、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引读:出示句子: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更难怪他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株(指板书神奇)——的柳树。
4、思考:作者是写柳树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是的,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就是为了突出柳树坚强的品格。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板书:烘托)
四、总结全文
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环境恶劣(烘托)
外形独特 神奇 精神顽强
第二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营小学 翟耀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导入
1、板书:柳 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现代作家(板书: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起读一读,读时你想强调什么?
你了解青海高原吗?(简介:青海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原上长年是冻土,那里稀薄的空气和贫瘠的土壤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存。)
过渡:在作者眼中,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开往青海高原的列车,一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风采。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铺天盖地的电击雷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没有抱怨 没有畏怯 顽强 毅力 韧劲(1)自由读,指名分三组读。
(2)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一组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板书: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4、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
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们读。
6、指名分小节朗读3-9小节。
引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这一部分比较长,我请两人合作读。(分别读6-
7、8-9小节)
7、引读1、2小节: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是一株柳,一株在——,这是一株神奇的——神奇到——(相机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神奇的柳树生长在怎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之中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重点研读3、4小节
(一)这株柳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出示:(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师看图片讲述,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荒无人烟、荒凉、死气沉沉)
2、作者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3、古典边塞诗词你读过吗?谁能背一背?
4、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谁来读一读?出示两首边塞诗词: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齐读这段话。
3、在如此苍茫、悲凉的青海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株大柳树,你是什么感觉?(惊讶、半信半疑、激动)
4、作者的这种感觉在文中是怎么表达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哦”是个很普通的语气词,但却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当它表示疑问、惊讶的时候读第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不由得发出这一声惊叹呢?因为这是他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出示:(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指名读。
2、相信现在你一定对这个“哦”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谁来说?(是啊,“哦”一词,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荒凉的高原,能见到一株绿树,人们一定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啊!)
3、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引读:出示句子: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更难怪他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株(指板书神奇)——的柳树。
4、思考:作者是写柳树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是的,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就是为了突出柳树坚强的品格。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板书:烘托)
四、总结全文
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环境恶劣(烘托)
外形独特 神奇 精神顽强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许多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生铁铁锭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雷轰电击视屏)。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生读课题。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第三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两河中心小学 陈 艳
一、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树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那么,要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就必须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望而生畏”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着重渗透三个理念。第一,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想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从课题质疑提
出问题来导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另外,让学生分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能理解的程度加以点拨。第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三,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教学第七自然段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训练其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八、第九自然段时由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引出写作方法-----对比反衬、借物喻人,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②掌握对比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
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四、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课件制作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陕西大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汇报,师板书重点问题(a、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b、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c、这株柳树是怎样成长的?d、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可柳树?)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分小组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各小组的同学做的都很好,我很想听一听你们讨论的结果。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说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1、感受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1)学生汇报青海高原地理环境。(师板书: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2)看图片感受青海高原。
a、师:的确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b、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起了哪些古典边塞诗词? 学生说,出示幻灯片,配乐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c、师:游遍大江南北的陈忠实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
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然而他却看到了这棵神奇的柳树。(教师板书:神奇)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棵柳树?
2、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外形特点
(1)、生汇报,师相机板书:粗壮、高大、苍绿(2)、朗读指导
(3)、师: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谁来汇报一下这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3、感动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长历程
(1)、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2)出示幻灯片
a、读:“干旱和寒冷绝„„”
场景想象: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b、读:“它无疑经受„„”
场景想象: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c、出示幻灯片教师配乐朗读第7段,学生感受
师:这棵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历经干旱、严寒、风雪、雷电却长得如此高大粗壮,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
d、出示幻灯片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 理解“望而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师: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4、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1)、出示幻灯片第8段,指名读,说说理解(对比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2)、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甚远。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出示幻灯片“命运给予它„„”)理解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难道作者只是仅仅赞美、敬佩这棵柳树吗? 师:点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四)、拓展训练
师: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五)总结课文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电轰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柳树,一株值得我们敬仰的树。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此时此刻让我们用这首歌来唱唱这棵柳树吧。(播放《好大一棵树》)
(六)、作业
用本文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生长环境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特点 高大、粗壮、苍绿 坚毅、顽强
神奇
生长历程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较为满意是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 8
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第四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小学
李瑞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7个生字
2、通过拓展资料阅读、画面观察、想象感悟、视频观看等手段,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意思,进而认识到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
3、通过品析、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高大、茂盛、神奇。
4、借助画面,想象说话,感悟到一株柳生长过程的不易,命运的艰难,体会它的顽强精神。
5、通过助学案资料库中的“灞河”,观看视频对比感悟,想象说话,体会内心,认识到青海高原一株柳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进而感悟“生命需要顽强”的人生真谛。
6、在朗读理解中初步领悟作者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学情及教法分析】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对生活于平原中的孩子来说,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是他们所不熟知的,柳树的平常与司空见惯又已成为他们意识中的惯性,如何在感悟到青海高原恶劣环境的同时,领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课标中指出,“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已的阅读面”,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习惯、方法,为此,本课教学中,应在学生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将“青海高原、灞河等相关拓展资料,青海高原原野、山峰、天空、高原天气、高原柳等相关画面,青海高原与灞河柳视频,《苏武牧羊》、《沃尔塔瓦河》、《春野》、《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音乐,风声、雷声音频”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在视听结合、画面感悟、想象说话、音乐渲染、感情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与理解力。【教学重难点】
感悟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体会到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领悟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人生作斗争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视频《青海高原》《灞河柳》,音乐《苏武牧羊》《春野》《沃尔塔瓦河》《阳光总在风雨后》,音频“风声”“雷声” 3.学生助学案设计 4.教学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读诗引文
(设计意图:由边塞诗的悲壮、苍凉,引出青海高原)
1、(播放《苏武牧羊》音乐,课件出示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两首诗,让我们伴着音乐,有感情地读一下。(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2、师:读了这两首边塞诗,你想到了哪个地方?(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说不到具体的地方,可能只会想到战场、边关等较笼统的词,这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某个省、市去说)
3、师:老师想到了青海高原。(板书青海高原)
二、资料拓展,观看视频,了解青海高原的环境与天气情况
(设计意图:将助学案中及学生搜集到的青海高原资料、画面感悟、情境理解、视频观察、文本语言等有机串接在一起,让学生对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及天气情况有深刻、完整的认识,让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1、师:通过我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你对青海高原有了哪些了解?(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到不利于高大植株生长这点,要相机引导,让学生阅读助学案资料库中青海高原的相关资料,并板书“不利于高大植株的生长”)
2、师:课文中是如何描写青海高原的?(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文字,课件出示)
师:现在,让我们认真地看着这段话,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片原野,这里的原野-------(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向远处看,我们看到了一座座山峰,这里的山峰-------(随机指名学生回答),抬头往上看,我们看见这里的蓝天-----,这里的白云------(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如果学生在说自已所看到的画面时,用了自已的语言,及时表扬鼓励,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巧用词语。)
3、①师:让我们走进画面看一下。
(设计意图:在画面及叙述性语言中,理解重点词的意思。通过层次递进性语言,加深学生感受。)师:(出示青海高原原野图片)
放眼望去,广阔的原野望不到边际,上面覆盖着一层青草,这就是------(出示词语,学生接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师:(出示青海高原山峰图片)
一座座山峰布满原野,上面堆满了石头,让青草无处可生,这就是------(出示词语,学生接读寸草不生、青石嶙峋)师:(出示青海高原天空图片)抬头仰望,蓝天是那样的深远,朵朵白云聚在一块,好像静止不动,这就是------(出示深邃、凝滞,学生接读)② 师:(出示青海高原原野图片)
继续往前走,依然看不到绿树红花,映入眼底的依然是-----(出示文字,学生接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师:(出示青海高原山峰图片)
这里怎会如此的荒凉呢?没有鳞次栉比的大厦,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最多的是一座座------(出示文字,学生接读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师:(出示青海高原天空图片)
这里的天空和白云与平原的如此不同,那是-----(出示文字,学生接读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③师:(课件出示文字“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继续往前走,看见的依然是------(随机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4、这是怎样的青海高原啊?(指名学生回答,板书苍凉、环境恶劣)
5、师:让我们一起坐着车走进青海高原看一下(播放《青海高原》视频,并请学生感情朗读)
6、师:除了这段文字,课文的6、7自然段还提到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哪位同学发现了?(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设计意图:认识到青海高原这四种特殊天气情况,为下面理解一株柳生长过程的不易做好铺垫)
① 师:谁来谈谈对干旱的认识(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青海干旱图片及文字)
② 师:今天的天气冷吗?是啊,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我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袄,生起了炉子,可是,这样的天气在青海高原是不算冷的。(课件出示青海寒潮图片及文字)
③ 师:还记得前几天我们这下的雪吗?大吗?有多大?(指名回答,课件出示青海暴雪图片及文字)
④ 师:在青海高原,雷轰电击也是常有的事(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7、小结过渡:现在,我们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候,何止是不利于高大植株的生长,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想在这生长都是困难重重。但奇迹却在这产生,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之上,有一棵生长了许多年的高大的柳树。(板画柳树)
三、品析第3自然段,初识一株柳的高大、茂盛、神奇
(设计意图:在感悟青海高原荒芜、苍凉、环境恶劣的基础之上,品析第3自段段中的重点词语,让柳树形象印入学生心底。)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指名学生读有关文字,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文字)
2、师:自已读一下这段话,看看它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有何不一样?
(学生行为预设:在说高原一株柳与自已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时,学生可能不知从何种角度去说,可指导学生运用“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的(树干、树叶、粗细)是-------,而这株柳树它--------”这样的句式练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运用动作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事例说明,理解“百十余平方米”的概念;借助实物感悟“生铁铁锭”的“粗实坚硬”;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苍郁深沉”“锻铸”“巍巍然”等词,进而感情朗读)
3、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吧?(板书高大、茂盛、神奇)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此段)
四、想象经历的磨难,再识一株柳的顽强
(设计意图:在画面展示、音频渲染中,进行想象说话,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感悟柳树“顽强”精神)
1、师:在这样荒凉、恶劣、随时都可能发生干旱、寒冷、暴雪的青海高原之上,长成如此高大、茂盛的柳树,该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啊?作者没有亲眼见过,但他进行了猜测和想象,(板书想象),让我们也一起通过画面,想象一下。
2、①(课件出示干旱图片)师:你看,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树多么渴望得到雨水的滋润啊,我们看到它的叶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②(课件出示暴雪图,播放“风声”音频)
师:你听,刺骨的寒风刮起来了,铺天盖地的暴雪下起来了,风卷沙石,其它小树都被风连根拔起,我们看到这株柳树的身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
③(课件出示雷轰电击图,播放“雷声”音频)师:“轰隆隆”,惊雷在天空响起,闪电无情的劈向了这株柳树,我们看到它的叶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在回答仿佛看见的柳树的样子时,学生说的角度可能比较单一,此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多种角度去想象)
3、师:它经历的磨难很多很多,想象一下,它可能还经历过哪些磨难?(指名学生回答)
4、课件出示改写后文字:“它经历过无数天冷酷无情的干旱与寒冷,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师生齐读)
5、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啊?(指名学生回答,板书顽强,百折不挠)
五、对比感悟,想象说话,体验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及拓展资料阅读,在对比中感悟一株柳命运的坎坷,同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认识到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1、师: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撑立,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灞河边的柳树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播放灞河柳视频,进行相关文字讲述:它生活在历史悠久的西安灞河旁,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争相观看,为长安之壮观。在这里,灞河边的柳树,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师:同是一株柳,它们生活的道路何其不同啊,高原柳的命运何其坎坷啊?可是,它抱怨了吗?它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第一句,齐读)
师:是啊,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①(出示干旱图片)
师:当火辣辣的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它的身体,让它饥渴难忍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②(出示暴风雪图片)师:当狂风夹杂着暴雪重重地打在它身上,无情地撕扯着它的枝干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③(出示雷轰电击图片)师:当闪电无情地劈断它的枝干,让它疼痛不已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3、(课件出示改写句子,播放音乐《春野》,师生合作读)
课件文字:即使风再狂,雪再大,闪电再无情,它都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即使高原环境再恶劣,高大植株的生命中布满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依旧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只要有一线希望,它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
4、(课件出示改写文字,播放音乐《春野》,指名学生读: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才能够熬过干旱,躲过寒冷,被冻死又-----,被劈断枝干又--------,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它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5、师:同学们,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指名回答,板书与命运抗争)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依旧只会用“顽强”一类的词语来概括,此时,可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它的命运如此坎坷,但它都没有畏怯、没有退缩,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命运抗争”)
六、小结提升,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性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情感线索。回升感悟,领悟人生真谛,会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
1、师:初识一株柳,我们看到了它的高大、茂盛;想象一株柳,我们认识到了它的顽强、百折不挠;对比灞河柳,我们感悟到了它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它带给我们的感受何其之多啊。面对这株柳树,作者是望而生畏。(课件出示文字,齐读)面对这株柳树,你是一种什么心情?(指名学生回答)师:带着这种心情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播放音乐《沃尔塔瓦河》)
2、师:面对这株柳树,你想说些什么?
3、课文的最后,老师要送你们一首歌,一段话。(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教师朗读,出示课后作业)
第五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张茜
课前交流
向台下老师问好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你记住了,是的,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这节课我们走进文中,从外形特点和神奇走近这株柳,读一读第五小节,哪些词值得你关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仍是一起读。
师打断:孩子们你们心很齐,但强调一下各人读各人的。
学生读课文,仍有部分齐读。
师打断:哪些词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相当两间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读出来。
生再读。
师,还关注到什么词
生撑立。
绿感到这棵树长得很茂密,师:我也关注到一个词:巍巍然,(板书)你怎么样读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词带来的形象呢
生读。
师,我感受到巍然,但还差那么一点儿,你再来读。
又一生读。师:读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种巍巍然。几笔就勾勒出这株巍巍然的柳树,想象这株柳树,再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会更好。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连篇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在作者想象中,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那些词语感受到作者说它生存得艰辛。67节画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选择一处作重点批注。
批注内容不要长,简单几个字,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生:复苏,感受到艰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来。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从这个句子感受它顽强的精神。
师:张老师的巡视中,许多同学关注了第7小节,言简而意丰。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七小节。
师:好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好好读一读,从句子与句子联系上或内容上你能有什么发现?小声读。
生默读。
师:有发现吗?只有一生举手。被我问愣了,张老师提醒下,第四句话又在写什么?发现了吗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师可是这一小节都写了不容易。
生它经历的不容易,师:就是具体环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话呢 生:总结了起死回生。
师:最后一句话呢,生:它的精神。
师:升华了。通过你们读书和思考。真了不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
师:你懂得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我来读一读。我读会有变化,注意我的变化。仔细变化。师读。听出来了吗?
生:经历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读慢了。
师:感受到不易,高原环境的恐怖。怎样读?
生读文。
师:我听出来了一点点。我感受到高原的恶劣,但柳树的不易弱了一些。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第三句话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浓缩在这一句话中。
师:层层递进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你们也来好好读一读。
生投入地齐读。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谁最想读?
生读。师:难怪作者说神奇得令它——,还看板书。师复述课文。
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用这种写法。作者为什么还写家乡灞河柳呢。谁还没举过手。
生:相比较,反衬出高原柳树的不容易。
师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简介陈忠实。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
生我觉得他在写自己。我觉得与柳树有关。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读最后一节。
今天有什么收获?读书方法、写作方法、生:我从读书方面,我明白了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
师:你们不仅读到了一株柳,还读到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