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美术下册《迷彩服》微型课微格课教案
三年级美术下册《迷彩服》微型课/微格课教案
祁连路小学柳冰玉
一、教学重点难点1、2、教学重点:掌握动物纹理纹路迷彩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同桌合作创造一幅独一无二的动物迷彩服作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迷彩纹理的特征,并且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欣赏提高美术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课堂创作的练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绘制或制作一幅漂亮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方法。
3、情感与态度:希望学生能通过我的教授及这堂课的学习,体验迷彩的自然美,体验迷彩的人工创造美。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引题
我将出示一边是天然纹理花纹的图片,一边是适合这些花纹纹理的动物载体,请学生连线,用这样的活动来体会我们自然界中迷彩图案的魅力。(微课上只提一下,不必展示,重点展示部分是2、3环节)。
2、观察学习授之以渔
(1)这个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制作迷彩纹理的方法,请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我的这些方法能得到怎样的画面效果,同时学会这种方法。
①、干燥的水彩笔——粗糙线条效果。②、报纸揉捏——天然印纹效果 ③、其他一切能想到的材质……
(此环节教师一边展示示范,一边在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上做效果)
(2)第一种直观效果:各种方式印制印纹后,将动物的剪影覆盖上去,突出动物迷彩服的主题效果。
第二种直观效果:将动物的剪影覆盖在纸的上边,然后在用各种方法印制印纹,最后取下剪影,留下动物的迷彩服图案。
3、游戏体验学习
这里的游戏与第一环节游戏有所不同,应为学生学习美术是以兴趣为主的,所以游戏的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会贯始至终。准备5——10幅大白纸贴在黑板或者墙壁上。
如果是30个人的班级,5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上台在这些画面当中自行填画。
填画选择自己想到的一切方式。教师前三幅可以选择先复上动物剪影在印制的方式,后三幅可以选择先印制在复动物剪影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验。
4、小结
当学生做完活动之后,教师进行游戏小结,方式多样,可以生生互评、组组互评、教师总结。
5、课堂创作(一下几项教学过程的环节,在微格课中不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应为是微格课,所以这一环节根据时间推算,15分钟内展示不到这一环节。
6、课堂展评体验成功
这一环节教师将点评每一位学生的作品。点评要求在以往的以视觉效果评价为主的基础上,重点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评价。
7、总结拓展升华教学
内容可以欣赏艺术大师或者别的班的小朋友关于迷彩服的设计图片。
第二篇:美术微格课的教案
美术微格教学
教
案
系别: 美术系
专业: 设计 班级: xxx 姓名: xxx
一:课题名称: 二:课时: 三:学前分析:⑴
四:教学目标:⑴五:教学重点:⑴六:教学难点:⑴ 七:教学方法:⑴八:教学过程:⑴导入: ⑵ ⑶ ①
② 九:教学小结:十:课时作业:⑵ ⑶
⑵ ⑶
⑵
⑵
⑵ ⑶
第三篇:【微格课】教案
水调歌头
一、教学设想
《水调歌头》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这首词的特点是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本课拟着重分析《水调歌头》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理解背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写作心境与豁达的胸怀,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诗人的情感进而感悟生活。
二、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苏轼的这首词脍炙人口,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可以说它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心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意境深刻,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作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于词的形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也并不陌生,他们先前在教材中学习过苏轼的作品,同时在课外阅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加之有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的流行,许多学生可能对这首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和表达出来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和背诵词作,理解词中的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
【朗读词作】
同学们,诗词学习重在朗读,老师首先为大家范读《水调歌头》,在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范读)同学们,这首词中的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呢?(宫阙(què)、绮户(qǐ)、不胜寒(hán))好,接下来同学们齐声朗读《水调歌头》,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丙辰中秋”起„„(全班齐读)同学们读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默读全词。(2-3分钟)
【赏析词作】
1、分析小序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教师朗读,重读“兼”字)同学们看,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提示:时间,写作目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交代了时间丙辰年中秋节晚上;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其胞弟子由(提示:同学们看课下注释3,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字子瞻)。
那么大家觉得为什么苏轼会在丙辰中秋怀念苏辙?他写这首词仅仅是为了怀念亲人吗?
提示:
当时苏轼和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不是。(哪个字可以看出不是——兼)
兼:副词,同时,一齐。说明苏轼的写作目的不只是思念亲人,还有其他目的。(为什么两兄弟七年未见,苏轼的写作目的还有什么?)
结合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与苏辙从小感情极深,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密州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谁料,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与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思念日深,再加之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思绪满怀,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旷世名篇。
所以,除了思念亲人,还有什么目的?(提示:仕途失意)
2、分析上片
(1)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青天当做朋友,把酒相问。“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追问明月的起源,进而可以说是宇宙的起源;另一方面又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这样的明月何时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向往明月,于是又有了这样的发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追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有了疑问,词人便要追上明月,探个究竟。然而苏轼又心生恐惧——怕月宫的琼楼玉宇太高,太冷。两相对比,词人的情感发生了转折——不如在人间起舞弄清影。
词的上片表面上是在写天上人间,深层上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再一次,我们需要回顾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此时的苏轼政治上不得志,被贬地方。“宫阙”表面上是指天宫,实际上是指京城的朝堂,密州即使对应的“人间”,苏轼生性乐观旷达,虽然抱负不得施展,但在体验到政治仕途的艰险之后,最终能够接受现实。
3、分析下片
承接上片最后两句,由天上转入人间,由追月转为怀人。(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月色清朗,从红色的阁楼到雕花的窗户,随着月光的照射与移动,诗人由于对于弟弟苏辙的思念,辗转难眠。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豁达,对人间的生离死别的旷达,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富含哲理。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明确: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苏轼把透彻的人生感悟化作美好的祝愿,个体的生活感受升华凝结为某种普遍的人生领悟。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与世间苦难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与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干杯。
【总结】
苏轼的作品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文学能力,他留给后人的还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的这种精神品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是否能像苏轼那样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呢?
【布置作业】
针对这首词中反映的哲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写一篇小随笔。
七、板书设计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燕子》微型课教案
《燕子》教学设计
执教者:12号选手 09小教8班周景凤
年级:三年级 下册 科目:语文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燕子》 的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掌握按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的方法。2.通过不断朗读来感悟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动物外形观察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按从整体到局部的的顺序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燕子的简笔画、吸铁石、打印字和打印课文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
师:老师有一个谜语想让小朋友们猜猜,它是谁呢?
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又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展示谜题——展示燕子简笔画)
生:燕子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在这个谜语中,燕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如果他说的好大家就掌声表扬他,说的不好大家就用更热烈的掌声鼓励他,并举手说出自己的观点。(指名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具体,语言表达也很流畅,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段描写燕子的句子,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燕子》这一课。(板书课题:燕子)
(二)读中悟、悟中读 1.读课文
师:现在翻开书本第2页,小朋友们先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完了的小朋友举手示
意。
师:你们读的真的很认真,老师觉得你们的读书声非常悦耳,老师想听你们齐读一遍
好吗?朗读要注意:不多字,不漏字。(全班齐读)
2.找特点
师:刚刚我们已经读了课文,你觉得我们应该扣住哪个词来概括燕子的外形特点?(根 据回答情况在燕子身上贴上:活泼机灵、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ppt展示动态燕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吗?(指名答)——概括作用,朗读时,音调可以提高些,不过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老师先示范一下,小朋友们竖起你们机灵的耳朵听老师读。
师:现在谁愿意带入感情模仿一下老师读的?
师:你们读的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一只燕子从眼前飞过去了。
3.说顺序
师: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作者是按什么叙述顺序描述燕子外形的?是按从 到 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简笔画中讲解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燕子的特点,是按先 整体 再 局部 的顺序写的,特点是:一身 乌黑光亮的 羽毛,一对 俊俏轻快的 翅膀,加上 剪刀似的 尾巴,凑成了 活泼机灵的 小燕子。
那么小燕子是怎样利用它的特点飞行的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去追寻答案。
(四)板书设计:
燕子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剪刀似的
第五篇:微课不是微型课
微课不是微型课
微型课
微型课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特点
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只不过由于没有学生,老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师只需要将下一个教学环节继续展示下去。也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所以15—20分钟是足够了。
微型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是一个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检验过程,而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微型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如“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而微型课是在上课,从导入到新授,从提问到点拨,从归纳到拓展都要按部就班一一落实,只是比实际上课少了学生的表现。
在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就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授课环节
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微型课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在微型课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现存问题
1.把微型课当做说课。在短短的15分钟内,只是叙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说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教学方法是什么,准备怎样怎样上,就是不具体、实际地上这一节简短的微型课。
2.不会取舍教学内容,没有重点。微型课的课题,有些是很具体的一个问题,有些可能只是一篇课文的题目。许多老师,抓不住重点,讲得面面俱到,在简短的时间内,好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讲到了,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楚。
3.虚拟师生双向互动,课堂虚假。有不少老师,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不管课堂没有学生的实际,还要故意虚拟一些师生互动活动,如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等,给人一种非常虚假的感觉,同时也浪费了非常有效的时间。但也不可一叙到底,使课堂变为教师的“独角戏”。
4.答辩抓不住要点,回答散乱。许多老师在回答评委的提问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要害,要么只是在问题的周围绕圈子,要么是所答非所问,要么纯粹是胡乱作答,再加之口语表达不够流畅,严重影响了答辩的水平。
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一般没有学生,连老师有时也不出现,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现在网上的学习视频有好多就是微课。
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微课的“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