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9: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吴征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谋略、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是众多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的总结。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它比教学理论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从而能给教学更直接的指导。教学策略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指导性。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学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同一学科的教学策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析;同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般策略

1.深入体会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努力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把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结合起来,把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

2.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3.制定既体现学科总目标,又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当地教学条件,全面、具体、协调、便于评价的教学目标。

4.精心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教学性和儿童性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过程完整、阶段清楚、步骤分明、连接紧密,过度自然的教学过程。

5.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搞好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具有科学性、结构性、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的教学媒体,把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使其达到优化组合。

7.根据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推动教学发展;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处理教学中未预料的问题。

8.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学组织的形式,全班活动与分组活动有节奏地进行;既有统一要求,又放手学生主动探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收”与“放”的火候;既有严格要求,又有相应的方法——计划要周密,要求要明确,活动要监控,活动后要有评价;从而使教学既热烈又有序地进行。

9.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要得体、得当、得法。10.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气氛。11.重视教学迁移——既有知识的迁移,又有能力的迁移。

12.重视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既有知识的评价又有能力和态度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相互评价,把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

1.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1)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

探究式学习是引导学生简约地重复前人认知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探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认识,从片面的认识到全面的认识,从肤浅的认识到深刻的认识;从总体上说,是“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带领学生简约地重复前人的认识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跨越人类历史千百年的认识长河。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式学习来说,就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周围事物的秘密。科学家的认识是整个人类认识的一部分,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从总体上说与人类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科学家的认识更富于探究性,目的更明确,过程、方法更科学更合理,探究的效率和正确性更高。科学家的探究,浓缩了人类认识过程和方法的精华,并使其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科学探究虽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但其精华又是很简练的,那就是:“通过观察收集事实——通过思考对事实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观察或实验对整理的结果进行验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虽有不同,但基本的过程是相似的。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探究事例,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按照科学的过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探究周围事物的秘密,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什么是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

明白了上述原理,我们在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结合所探究的问题,想想前人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科学家是怎样探究这些问题的,有些可以从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中得到启示,有些可以从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等)中得到启示;有些甚至可以从自己的认知经验中得到启示。这些思考,会对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使设计的教学过程更富于科学性和探究性,更具有逻辑基础,更合理。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模仿前人探究活动、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①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无法探究;整个探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什么事物、什么现象、为什么、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怎么办、怎样做、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证明了什么、什么结论、有什么用、有什么新的问题等。

②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大体经过以下阶段: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根据问题或猜想制定探究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开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交流、研讨探究结果——总结结论——应用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③探究式学习过程应该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逐步逼近正确结论的过程,不能一探就知。例如,一提问题就符合课题,一猜想就对、一设计就符合要求、一做就成功、一观察就能获取所需要事实、一验证就符合猜想,一思考就合逻辑、一总结就得出正确结论等。探究过程应有一定的迂回和曲折,不能总是笔直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前人的认知活动和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④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表现在:探究的问题、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应该尽可能启发学生提出;探究方法、探究材料,应该逐步教会学生自己制定和选择;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取证活动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交流、研讨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范围的参与;探究的结论,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研讨自己得出。此外还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要比较大,而且要相对集中、完整(不零碎,呈“块”状安排)。

(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

根据探究式学习的原理和特征,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大致归纳为下图。

从这个教学过程的模式图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从有关的事实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探究结果,归纳总结问题的结论——应用所学知识或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也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导入——学习新课——巩固应用”;符合一般认识规律:“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感性——理性——感性”;符合认知规律:“新信息输入认知结构——新信息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生成新认知结构——应用新的认知结构,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这个过程体现了探究过程、教学过程、认识过程、认知过程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既有科学性的依据,又有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从这个教学过程模式图还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思路清晰、阶段分明,不仅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还有多条辅线;在同一阶段有目的相同,形式不同的多种活动可供选择,这就使这个过程具有比较高的概括性,可以涵盖小学科学课的绝大部分内容,同时可以适应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使科学探究活动既有规律可循又能机动灵活地进行——有时按直线前进,有时迂回、重复,有时压缩、跨越某个阶段,有时还可能增加某种新的阶段,从而更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避免了探究式教学的教条主义、简单化、一般化。

从这个教学过程模式图还可以看出,思维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贯彻始终,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思维的参与并起决定作用——问题是通过思维提出的,假设是通过思维形成的,方案是通过思维制定的,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交流、研讨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结论则需要经过深入、广泛的思考才能综合、归纳、概括出。探究式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相应的探究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总结结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思维能力是各种探究能力的核心。只有重视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探究式学习就会流于表面、形式主义、走过场。

以上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基本的过程,还不是具体的可实施的教学过程;因此,它还不能作为写在备课笔记中的教学方案,它只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作为我们设计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的指导。在这个基本过程的指导下,或者说在不违背这个基本过程的前提下,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具体的教学过程会有所不同。例如:教学内容的类型不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就会有所不同,有的需要猜想,有的不需要猜想;有的应该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有的需要按照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有的需要按照比较、归纳的思路进行探究等。这样,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主线、结构组成、逻辑顺序就会有所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某一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时,还需要下面的策略。

2.根据教学内容的认知类型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基本结构 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主线清晰、结构合理、合乎逻辑,教学才能顺畅。如前所述,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过程的主线和结构会有所不同。决定教学过程主线和结构的不是内容所属的学科,而是内容的认知类型——探究客观事物的秘密和探究做事方法的认知过程会有明显的不同;同是探究客观事物的秘密,探究问题的深度、获取知识的层次不同(形态结构、概念、规律),认知过程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按照这种不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形态、构造、性质、变化。如鱼、鸽子、水的性质、各种各样的岩石、种子的构造、土壤的成分、种子的萌发过程、动物的生长变化等。

(2)共同特征。如金属的共同特征、溶解、导体与绝缘体、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弹力等。

(3)规律、原因。如热胀冷缩的规律、光直线传播的规律、雾的成因、风的成因、种子发芽的条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等。

(4)联系。如自然界里水的循环、生物之间的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水域污染的原因与危害等。

(5)探究某种事情的做法。如辨认方向、制作保温箱、怎样使鸡蛋摔不破等。此外,还其他一些综合性的内容,如自行车的秘密、关于红薯的探究、玉米减产的原因等。

多数课内容的类型是比较明显的。有些课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只一种类型,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上述结构进行组合。组合可以有详略不同,中心内容、重点内容过程详尽些,次要内容过程可简略些。具体操作时,先根据所需要的主线和结构成分设计一个粗略的教学流程,大体上相当于我们写文章前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

很显然,文章不能只有提纲,教学过程也不能只有主线和基本结构,还必须充实具体的内容和过程。这就需要下面的策略。

3.精心设计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周密考虑教学实施的相关细节

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实的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材料、教学指导、教学过渡、板书板画、实施细节(如教学材料的布放、教学环境、安全事项)等。

4.对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整

(1)教学过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探究、自主、合作、开放、创新等),是否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2)教学过程的目的性。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是否把握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有相应措施;是否体现了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3)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性和儿童性。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性和儿童性,是否体现了科学性、教学性与儿童性相互统一的原则。

(4)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顺畅性。教学过程是否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结构成分与逻辑顺序)、过程完整、阶段清楚、步骤分明、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5)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感染性。教学活动是否有趣味,是否有可能在某个环节形成教学高潮。

(6)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各个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师生活动时间比例是否合适,整个过程在既定教学时间内是否能完成。

(7)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因素。教学过程是否考虑得已经很周密,是否有导致教学失败、秩序混乱及不安全的因素。

三、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各阶段的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认识来自实践,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教学导入部分,要展现实践中的某种事实,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问题。这个阶段的教学策略如下。

(1)根据探究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讲述、阅读、谈话等手段展现相关事实。(2)展现的事实可以是周围常见的,也可以是特别新奇的。要符合以下标准:与探究的问题有内在联系,不能牵扯得太远,有趣,明显,简练,有内涵(隐含着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学生不了解、感兴趣、能够探究的,如果包含着多元、多层次的问题更好),不肤浅。

有的教学情境设计得非常巧妙,使教学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很快带入应有的状态,很自然地导入下一个探究阶段。而那些与探究问题无关、牵扯太远、过于繁琐、太难、事实不明显的情境,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满头雾水,不知道本课要干什么;那些过于简单、肤浅、乏味的情境,则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

2.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这个教学阶段的意图是:体现探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无法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选择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及相关策略如下。

(1)引导学生针对感知的事物提出问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想要探究的问题等。①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与胆量——爱动脑筋,爱提问题,敢提问题。为此,要有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正确的与不正确的,有关的与无关的,表达明白的与不明白的,已经解决的和未解决的,乃至可笑的、不可思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提问题,敢提问题。

②要通过实际训练、教师指导、相互评价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提问题,广泛提问题、提与众不同的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清晰地表达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的教学阶段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使教学呈现活跃热烈的场面。

③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适当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对问题进行梳理。

④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涵盖不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探究者的身份提出问题,列入学生的问题中。

(2)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通过梳理,使繁杂的问题变得有条理,从而突出某些问题,为选择、确定问题做准备。①采用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方式进行梳理。

②有步骤地进行梳理——将无关的问题排除,将不明确的问题明确,将相似的问题归类,将不适于探究的问题转化为适于探究的问题。

③通过板书、课件等形式直观显示梳理的过程与方法。每次都这样做,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确定本课重点探究的问题

①采用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方式确定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则按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如果问题比较分散就需要引导,通过对问题层次、逻辑、难易的分析,确定适合本课探究的问题。后一种方法虽然要耽搁一些时间,但更符合科学探究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把握问题的基本类型——什么样、什么构造、什么性质、怎样变化,什么共同特征,什么规律、什么原因、什么条件、哪些因素,什么联系,怎么做、怎么办。

③多数课确定一个问题。有些课可以确定几个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并有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④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未列入本课重点探究的问题,适当阐述其理由。例如,有的问题可能在明白了本课探究的问题后会应刃而解,有的问题在后面的课程或其他年级课程中会得到解决,有的问题限于时间课上无法全部探究,可以在课后自行探究,有的问题限于条件或能力暂时还无法探究。

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启示、引导探究的方向。教学中要运用以下策略。

①明确哪些问题需要猜想,哪些问题需要假设。猜想需要的依据较少甚至没有。假设是从问题出发,根据掌握的事实,启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类比、演绎、归纳、想象、联想等思维方法,对问题作出预测性的判断。一般来说,看不到的事情——规律、原因、条件、联系、内部结构等才需要假设;能直接观察到的事情——性状、变化、特征等,不需要假设。

②把握本阶段教学的基本步骤和实施方法。在提猜想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尊重学生的猜想,允许和鼓励不同的猜想,有时教师还特意充当对立面,提出不同的猜想。要与学生共同梳理猜想——将无关的猜想排除,将不明确的猜想明确,将相似的猜想归类,从而使猜想相对集中、更加明确,形成假设。通过研讨,有的课可集中在一种假设,有的课可以有几种假设供学生选择,这样更符合科学探究的实际,并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③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类比、归纳、演绎、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进行假设的能力。为此,不能只注重假设的结果,还要让学生说说“理由”,借此展开假设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教师、其他学生才知道方法对不对、合不合逻辑,以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和进行指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假设能力。

④把最初的猜想和梳理后确定的假设记录下来,以便在反思阶段更好地回顾自己的认知历程。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绘画。

4.指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没有探究方案,探究活动无法进行。制定探究方案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它要解决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材料、按什么程序进行探究的问题,这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结果,需要比较高的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探究能力。实施策略如下。

(1)探究方案要尽可能来自学生,根据问题难易、学生能力高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学生完全没有探究经验的问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分步进行;对于有一定探究经验但不多的问题,可以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半独立地制定;对于有比较多探究经验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制定。

(2)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不能针对材料设计方案,更不能针对观察实验记录制定方案。否则是本末倒置的。为此,教师准备的材料、观察记录表等不能出示得太早,否则会有暗示作用。

(3)探究方案是通过研讨方式制定的,根据问题难易和学生探究经验多少确定研讨的范围。一般来说,学生完全没有经验或难度特别大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分步制定的方案,适合在全班范围内研讨;学生有一定经验、可以半独立或独立制定的方案,只需在小组内研讨。学生虽有一定经验、但难度比较大的方案,可以先在小组内研讨,然后将各组制定的方案在全班交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使方案更加合理、完善、可行。探究经验比较多、难度不大、只需教师提示一下就可以独立完成的方案,只需在小组内研讨,不要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否则,一是会影响探究活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全班的方案全一样,探究没有新意;二是增加了这个阶段的教学时间;三是探究活动后还要交流结果与方法,造成内容重复、絮叨。

(4)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研讨,教师要深入小组具体了解制定方案情况,根据需要给予必要指导。探究方案的制定大多要经历“没办法——有办法”“不具体——具体”“不可行——可行”“不完善——完善”逐步完成的过程。为此,不能期望学生一研讨就制定出完善的方案,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研讨,并要深入小组具体了解学生制定情况,根据需要给予必要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下一阶段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5)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制定探究方案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一个完整的探究方案通常包括以下部分:按照什么思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概括等),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调查等),用什么材料(实物、仪器、代用品等),按照什么程序探究,主要获得什么信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还应有实施的细节和要点,例如:归纳法——是求同归纳还是差异归纳,或者求同、差异共用的归纳;观察——观察什么,到哪里观察,怎样观察、怎样记录等;实验——是取证式实验还是验证式实验,是模拟实验还是对比实验;材料——到哪里搜集,怎样组装、怎样操作、怎样保证效果等。根据探究内容的异同,探究方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探究方案思路基本相同。例如:要探究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过程,通常是按照分析(观察、比较、分类)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其中的观察、实验是取证式的;探究事物的共同特征,通常是按照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其中的观察、实验大多是取证式的;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原因、条件、因素通常是按照观察、实验、比较、归纳、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其中的观察、实验是验证式的;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的,分析时有链接式、环形式、辐射式、对应式等方法。不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就不能制定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

(6)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制定探究方案的思维方法。一般来说,制定探究方案的过程需要以下思维:根据问题和假设的类型判断方案的类型;经过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运用移植、改造、重组等方法,制定初步方案;运用发散思维,广泛地选用材料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运用集合思维,确定最佳的方法;运用演绎推理,预想观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等。

(7)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制定与众不同的探究方案,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8)探究方案只需研讨,不需要写下来。5.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四部分:(1)根据探究方案准备观察实验材料(准备查阅的书报、网络,或前往调查地);(2)开始观察、实验、查阅、调查并记录;(3)整理观察、实验、查阅、调查记录;(4)根据整理的记录进行初步的综合、归纳、概括。这四部分内容通常是在小组内独立并连续进行的。搞好这阶段的教学需要以下策略。

(1)要为学生准备多样性、可供选择的材料。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需要。如果猜想是多元的、方案是多元的,而材料只有一种,那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记录和记录的方法。查阅资料、调查一定要有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多样——摘抄、剪报、复印、摄影等。观察、实验则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记录。需要记录的,记录方式应该尽可能简练,又不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绝不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填写记录上。

(3)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的目的、程序、重点、安全等;对一些新的方法、比较复杂的操作,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有目的、有秩序、安全、顺利地进行。

(4)探究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各组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典型,以备重点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只有这样,探究活动和后面的交流活动才能有效进行。

(5)探究活动后,教师应对各组探究情况(方法、态度等)进行简单的评价。6.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交流是探究活动的小结和总结结论的准备。交流得好,探究活动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总结结论才能水到渠成。实施时需要以下策略。

(1)交流前,对交流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于观察实验活动,通常要求交流:探究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和材料,怎样想到这样的方法的;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对于查阅和调查活动,则要求交流:探究了什么问题,查阅了什么书、报、网络,到哪里、向谁调查,收集到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说明什么。总之,既要交流探究结果,又要交流探究过程和方法,更要交流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怎样想到这种方法、材料,怎样得出这种结论。②以上内容应该有层次地连贯表达,一个人说不全,同组其他人补充。③根据内容需要选择交流形式——表述、演示、展示相结合。生动的描述、精彩的演示、独特的展示(图、表格、制作),使学生的交流方向明确,交流活动丰富、深刻,并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交流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尽量少插话,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交流活动要点面结合,既抓住典型,又有一定广度(二分之一以上),同时注意反映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反映全班同学的探究结果。(3)交流后,引导学生对各组探究情况相互评价、质疑、补充、争论。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与评价能力。

7.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结论

总结问题的结论是探究式学习的成果阶段,根据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学时需要运用以下策略。

(1)根据问题的繁简确定总结阶段的教学步骤。多数课探究的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问题——什么性状、结构、变化、共同特征、规律,因素、联系方法等,教学时围绕这一个问题总结就可以了。有些课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分解为二个或三个问题分步总结,例如:建立概念的课,要先总结共同特征,再概括概念。如《食物链》一课,先总结各种生物在食物方面的联系,然后再根据这种联系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的模型或概念。

(2)把握总结阶段的思维方法和特点。

①总结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为了使总结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握总结阶段的思维方法和特点。一般来说,首先要通过独立思考,对各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判断、鉴别、筛选——哪些是有关的、正确的、表述得比较好的,哪些是无关的、不正确的,表述得不好的,然后对有关的、正确的、表述得比较好的内容,进行再加工。

②加工的方法有时是进一步综合,有时是进一步抽象、归纳与概括,有时还需要想象。③不要期望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全面、正确、精炼的结论,大多要经过从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到正确、不全面、不简练到全面、简练,逐步形成的过程。

(3)把握研讨过程的策略与技巧。

①研讨开始,教师要提出方向明确、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的问题。问题可以分为两层,先提比较概括的问题——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概括的问题有助于检验和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理解了并能进行总结,那是教学所期望的;如果学生不理解或不能进行总结,再提比较具体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物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变化有什么规律?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与什么因素有联系?****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过于具体的问题,更不能提暗示性的、选择性的、填空式的问题。

②研讨过程中注意以下策略。

·学生发言要有一定代表面,不能有的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结论马上就停止。

·既要关注学生总结的结论,又要关注结论的形成过程。因此,不仅要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还要问“你是怎样想的”,借此,展开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以便相互评价和指导。·教师要尊重和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与教师想法不一样或表达不清的发言;不要过多插话、过早表态和启发。

·鼓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以及同一结论的不同表述。只有这样,学生的想法才能充分表达出来。

·注意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矛盾,适时引起争论。搞得好,能形成教学高潮。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注意有关的事实,以及面对这种事实应有的思维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朝正确的方向进一步思考。绝不能急于代替学生下结论。

·引导学生对总结的结论及其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同意或不同意哪种结论,谁的想法更合理。

通过研讨,多数问题应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并要求学生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不要填空式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达;结论的语言可以是儿童式的,内容应是科学的、完整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形成。

8.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阶段具有检验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实践能力的作用。实施策略如下。

(1)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解决问题的类型。

①知识迁移:举例、判断、解释、推想、预测、综合、解决、设计、制作、课后调查等。

②能力迁移:用本课的探究方法解决相似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内容尽可能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需要解决的问题。(3)注意运用变势,打破定势:例如运用非典型材料、事例。

不能单纯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演绎、推理、综合、发散、创新等。为此,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怎么想的。

9.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的收获和表现

通过反思,可以使经历的比较复杂的探究过程更加有条理,朦胧的体验变得更加清晰,不自觉运用的过程、方法、态度变得自觉。因此,反思可以提升学习的收获,特别是在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方面的收获。反思也是一种态度和能力——善于自我总结的态度和能力。(1)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反思。一般来说,对那些有特别典型的内容、典型的过程、典型的方法、特别有价值的活动,学生有特殊的表现的课,应该开展反思。

(2)根据教学实际安排的反思内容: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方法、态度)?哪方面收获比较大?我们是怎样获得正确认识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哪方面做比较好,哪方面不够好?有什么新的问题?

(3)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谈。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资料的学习,对于小学实验课从实验的材料的选择,学生体验,能力培养,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实验材料 充分体验 创造力 多媒体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

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2、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由于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虽然财政投入了很多,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是一项耗资很大的项目,所以会造成实验器材的不足。

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小学科学教师的队伍是很不稳定的 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科学教师,有的老师教语文或数学,甚至很多老师是班主任,工作量都很大,还有就是有的专职教师一个下午的课是两个不同年级段的,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自己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

4、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师生同心、共同努力,补充、完善科学实验材料。在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教师工作量又普遍偏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提早参与探究活动,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准备,避免材料的盲目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许多实验材料的准备都是人手一份的。但是也有许多实验,例如《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有的学生家里材料没有那么多,准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种活动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比较好,所以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大家就近就地分工准备。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

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3、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疑问”的作用,“想象”的作用,“假设”的作用,都应该被充分重视。

四、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

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规则的讲述,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也很方便。

总之实验教学是提高孩子 科学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附录

[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5,(2).[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2009,(7).[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5).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心

[5]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王桂芝 武玉福 邮编:261061 通讯地址:高新区山后徐小学

第三篇: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

● 陈启千

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科学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提高整合意识,开展有效教学 1.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

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开展有效性的教学。农村各地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依据当地具体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更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自然的将科学探究与认识家乡,关注家乡的生产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有效统一。

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大自然相伴,生活的内容比城市的学生还多了一份精彩。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更加显露出来。

2.学科间的有效整合

科学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此次课程改革,强调综合性。我们不难发现,除科学课外,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许多学科的内容都有和科学课类似的地方,只是不同学科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横向联合,集中一段时间共同完成对着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描述、制作、概括等探究活动更具新的内涵。

3.资源的有效整合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我们强调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就是要视教学的具体需要,在保障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显然,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不加选择的统统拿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利用。

二、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有效展开课内外教学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有实践性的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过学生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到信息,汲取知识,增长才能,培养他们爱好科学的兴趣,研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三、拓宽科学探究空间,提升科学活动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关键,教师要大胆放手,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子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另外,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农村孩子也走进了网络世界,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拓宽科学探究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从教师或课本获取信息的单一局面,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尤其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日渐增强。

(陈启千 盐城市南洋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精选)

小学科学课《骨骼》教学设计

高楼河镇中心小学 李秀选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做到: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运用良好的组织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人体结构的作用。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骨的总和。

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4、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作用。

5、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2、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3、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以及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教学准备:

1、演示活动材料:人体骨骼模型,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2、小组活动材料:小动物骨头,(如:鸡爪骨、鸡脖骨、鸡腿骨、鱼骨等)。

3、活动记录单:每组发一张正确的骨骼图片作为参考,参照这张图片修改你们组的拼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吃鱼、吃鸡的时候,剩下的是什么?

2、建立骨胳的概念。

(1)在鱼或鸡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2(4)你知道我们人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学生想象描述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1、认识骨的作用,在人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不同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让学生上台来指着模型,举例说出。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1、认识骨的构造,很多动物和人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髓,你们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

2、出示鸡骨和鱼骨,你们见过这样动物的骨头吗?你能猜出这是动物的哪个部分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 3 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2、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拓展延伸(根据教学时间安排调整)

1、投影。出示人与马的骨骼图片。思考:人与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人与马的骨骼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3、课堂延伸:为什么人的骨骼和马的骨骼有很多区别? 板书设计:

1、人体的骨头有206。骨骼

2、组合成一个支架。

3、支持、保护、运动。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总体上基本体现了教材的宗旨。但由于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对骨骼知识的了解要低于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对骨骼组成的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不知所以的情况。作为教师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学情,更要提高自己灵活应变得能力,在处理不同情况才会有的放矢。本课的两点就在于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使学生了解了不易了解的内容,达到了教学设计中的预想目标——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下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课

    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与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很大的差距:仪器设备少,没有规范的实验室。给老师上课带来很大的不便。一些抽象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讲明白,学生怎能将所学知识掌......

    小学科学课教学总结[优秀范文5篇]

    从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可以发现六年级和三年级的科学成绩相对来说考得比较好一点,其中六年级最好,四五年级相对较差。我是教五年级和四年级的两个班,发现了一点就是他们的对......

    小学科学课一点心得

    小学科学课一点心得 在现实中,中国孩子的科学兴趣状况却令人担忧。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布的“中小学生科学兴趣状况调查的五个主......

    小学科学课教学计划

    一学期结束一学期开始,也是时候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了,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小学科学课教学计划范文1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

    小学科学课研究课题

    小学科学课研究课题 小学科学课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郁波、章鼎儿、郑军 支持和鼓励小学生运用已有 · 提高少儿的天文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 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感悟小学科学课

    感悟小学科学课进入课改以后,小学的自然课成为科学课。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成了一名科学教师。自从走上科学教育的讲台,我通过学习、钻研和使用教材,确实感受到了他的可爱和不足......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推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

    小学科学课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工作总结1 回顾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以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