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加与减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2 19: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 加与减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 加与减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第一篇:2. 加与减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

1、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些什么?

请你编故事说一说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请你根据情景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生:我用计算条来摆,先摆6,再摆2,合起来是8。算式是6+2=8 小结:求一共有几只小鸟,我们通过摆计算条得到用加法来计算。探究二

1、请你根据情景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生:我也用计算条来摆,先摆8,飞走了2只小鸟,就要去掉2格,还剩下6格。

算式是8-2=6

小结:大鸟飞走了,鸟窝里还剩几只鸟,我们用减法来计算。

2、仔细观察,这两题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存在? 6+2=8 8-2=6 生:这两题中第一题的和与第二题的被减数相同,第一题中的加数与第二题中的减数相同,第一题中的另一个加数与第二题中的差相同的。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探究三

根据双色片列式

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生:6+3=9

9-3=6

生:3+6=9

9-6=3

师:说一说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出示双色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生:5+2=7 7-2=5 练习一(2)出示双色片 生:3+5=8

8-5=3 练习二:

1、这一组题有什么关系?第二组的被减数该填几? 练习三:

看图写算式:出示三角形图形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按颜色分类。蓝色有6个,红色有3个 生1:6+3=9

9-3=6 生2:3+6=9

9-6=3 生2:按大小分类,小的有7个,大的有2个 生1:7+2=9

9-2=7 生2:2+7=9

9-7=2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加与减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后习题 书本P32—3完成a

第二篇:加与减 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加与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通过“捐书活动”作为导入,要求解决“哪个年级捐的书更多”这一问题。从而可分为估算和列式计算两大解决方法。在列式计算中需要分别计算三年级和四年级捐书的总体情况,由此引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在教学中应当图形结合。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方法,但计算能力不强,容易出现细节性的小错误,因此需要重点强调计算中的规范并加强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表格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过程,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三个多位数连加的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在“捐书活动”中,形成连加思维,体会估算方法的运用

问题解决:能用连加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关于连加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应用题不同解决方法和连加算式不同解决方法的探讨,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三个多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书本例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到三年级一共有几本或四年级一共有几本的问题,接下去提问哪个年级捐的书比较多】

2、PPT上展示问题。【同时需要强调谁和谁比,是三年级的全部和四年级的全部比】哪个年级捐的书比较多,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估算“大致判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检验一下待会的计算。】

3、如果想更加精确的知道两个年级捐书的比较,该怎么计算? 【预设】分别算出三年级和四年级捐书的总量,再进行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先来算三年级的捐书总量[请学生事先说一说跟哪些量有关,要求先圈出这些量,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

2、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计算过程。同时把竖式也列在旁边【在学生中找出不一样的方法,请这些同学到黑板上展示】找计算正确的学生

3、对于黑板上同学们的算法,请其他同学说说要怎么理解这些方法【促使学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

4、教师将这些计算方法细化,并强调计算时的注意事项:xxx直接用口算算出来,不需要列算式;xxx同学用的是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Xxx用的方法和我们以前用的都不一样,有哪里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接下去请几个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自己的发现】

5、这些方法中你们更喜欢哪一种?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四年级捐了多少书?写在草稿纸上。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到投影仪上。尽量找计算错误或不规范的学生。由同学们指出错误的地方。

6、现在能判断出哪个年级捐的书比较多了吗?和我们之前估算的一样吗?

三、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做较复杂计算时要先估算

2、计算连加应用题时可以用脱式计算也可以直接用竖式计算

3、强调竖式计算的规范性

四、练习巩固:

练习一

步骤:

1、齐读题目和第一题问题

2、第一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估算)

3、张阿姨花了多少钱,先划出题目中有关张阿姨花钱的信息,并在这些信息下写上相应的价格。李叔叔也是一样。

4、重点是第三小题:如果每种商品只能买一个,买哪三种商品可以获得大礼包?要求找出信息,理解题意。“满1000元赠送大礼包”意思是“购买的商品总价等于或超过1000元都可以送大礼包”,给学生足够空间自由计算,力求方法多样性。

有时间继续算接下来的练习,没时间就当做课后作业。

第三篇:《加与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插图、文字、语言中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

2.能看懂线段图,并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3.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4.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看懂线段图,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师:请你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根据这张图,你能得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同桌交流。

生:捞到桶里的条数+鱼缸里现在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来有的条数(板书)

鱼缸里原来有的条数-鱼缸里现在有的条数=捞到桶里的条数(板书)

鱼缸里原来有的条数-捞到桶里的条数=鱼缸里现在有的条数(板书)

师:从小朋友们总结出的这些关系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加法和减法它们?

生:相互有关系。

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师:很好,那我们现在要解决原来有几条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个关系式呢?

生:第一条关系式。

师:谁能来列式计算?

生:5+18=23(条)

答:鱼缸里原来有23条鱼。

探究二

1、师:捞到桶里5条,鱼缸里现在有18条

问题2:鱼缸里比桶里多几条鱼?

师: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你能不能试着画一画线段图?

生独立思考。

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画清楚条件给出的信息。(板书)

师:要求鱼缸里比桶里多几条鱼?我们应该用哪个数量关系式?

生:鱼缸里现有鱼的条数-桶里的条数=鱼缸里比桶里多出的条数

师:那么在图上,要怎么表示多出的部分呢?

生回报,老师总结。(板书补全线段图)

2、师:谁能根据线段图,解决这个问题?

生:18-5=13(条)

答:鱼缸里比桶里多13条鱼。

小结:根据小猫捞鱼图,我们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关键是所求的问题不同,用到的关系式就不同。在计算中,利用我们的好朋友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意,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用线段图来做加与减。(出示课题:加与减)

练习与巩固

课内练习一

1、师:看线段图,列算式。

出示线段图,师:请一位学生来介绍一下你看到的第一张线段图。

生:桃树45棵,梨树35棵,一共有几棵?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解答。

生:45+35=80(棵)

学生汇报。(略)

2、师:这两道题看上去很像,你们觉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呢?

生:第一题是给我们两种树的棵树,要我们求一共有几棵。第二题是给我们一共80棵和其中一种桃树45棵,要我们求另一种树的棵树。

生:列式也不一样。第一题使用加法来做。第二题是用减法来做。

师:是呀!同学们看线段图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要我们求的是什么?

课内练习二

1、师:请你把你看到的线段图编成一道应用题。

生:小淘气今年9岁,妈妈今年32岁,妈妈比他大几岁?

师:谁来解答?

生:32-9=23(岁)

2、师:(改线段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请你把你看到的线段图编成一道应用题。

生:小淘气今年9岁,妈妈比他大23岁,妈妈今年几岁?

师:谁来解答?

生:9+23=32(岁)

3、师:这两道应用题,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小秘密?

生:它们很像的。

生:它们反了反。

师:把原先第一题中的条件变成了第二题里的问题。解答的时候也从减法算式变成了加法算式。这让我想起了?

生:学过的兄弟姐妹。32-9=23,32-23=9,23+9=32,9+23=32 师:所以说,已知条件不同,要求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了。

拓展练习

1、条件:足球上黑色皮子有12块,白色皮子有20块

师:请你根据已知条件来提问题。

生:一共有几块皮子?

足球上的白皮子比黑皮子多几块?

足球上的黑皮子比白皮子少几块?

足球上的黑皮子和白皮子相差几块?

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用?

生:加法。12+20=32(块)

师:要解决剩下三个问题,我们用?

生:减法。

师:三个问题,同一个减法算式?

学生讨论。

生:都是用算式:20-12=8(块)

2、师:你们都答对了。那么能不能用今天认识的新朋友:线段图,来画一画呢?

学生交流,画线段图。

师:出示正确画法,并作解释。

课堂小结

我们要善于从插图,文字中收集我们需要的信息,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线段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清思路,总结数量关系,小朋友以后要多多使用它。

第四篇:三加与减教案

第三单元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运算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3.使学生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4.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用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演算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会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1.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多样方法。

2.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单元教学时间 6课时

1.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使学生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理解并选用不同的算法 教具 主题图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1.复习导入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计算,以及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本节课就是在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连加计算。同学们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结合之前所学知识,提前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三位数连加计算方法进行迁移,自己想一想应该怎么做。

2.故事引入

同学们每个人手里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但是我们如果想看更多的书应该怎么办呢?那么,一个节省资源的方法就是和周围的同学们多交流,大家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集中在一起,建立一个图书角,这样同学们就都可以开拓眼界,看到更多的书,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活动——捐书活动。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个小学捐书的情况吧!

活动二估算

1.通过课本中给出的统计表格,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三年级捐书情况 四年级捐书情况

2.通过这些数学信息,想让同学们大致估算一下,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提问几个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并且鼓励说出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由老师记录在黑板上。可能的估算方法:(1)如书中“差额填补”法 三四年级三个班级分别进行对比 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

(2)观察表格中数据的特点

三年级:104与95相加大概等于200,再加上118; 四年级:103与98相加大概等于200,再加上109 如此一比较,显然是三年级捐书更多。(3)……

可能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活动三三位数连加计算

1.看课本给出的统计表格,同学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重点)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计算,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2)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鼓励大家说出,不同的算法,由老师在黑板上汇总。

预设:口算脱式计算竖式计算有可能包括两步竖式或三步竖式。(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学生的算法肯定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体现出的自主选择。)

(3)引导学生总结在连加计算的每种方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进位,连续进位)特别是选择三个数连加的学生,更要特别细心,注意进位问题。

(4)让学生说说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说一说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从而在交流中体验到算法最优化的好处)

2.“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重复、提高)(1)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去解答,得出计算结果。(2)回报各自不同算法,可能是重复上个问题中的方法。

另外,引导学生观察四年级这组数据特点,看是否能有学生找到简便方法,找到予以表扬鼓励,但不对所有学生做这一要求。如100+100+100=300,3+9-2=10,300+10=310.3.回顾反思之前解决的两个问题,明确总结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的计算方法:

可以先把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可以直接将三个数加在一起;如果相加的数中有接近整十整百的,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明确注意事项:

大数目连加运算容易出错,因此计算时要认真仔细,不特别要求计算速度,计算后要及时验算,特别要注意连续进位的情况。4.“哪个年级多?多多少本?”

解决右边冒泡里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订正,联系前面估算的结果,相互验证。

活动四练一练1,4 1.重复课堂讲解内容的过程,带领大家再算一遍。

4.现场提问,可以让学生用多种策略比较:估算或者直接计算均可。

作业:P18第2,3题

2.要求:有2道题可以用简便方法,希望大家在做对每道题的情况下,把简便方法也能写出来。3.要求(1)提醒学生一共有4种办法,虽然课本上要求想出2种方法,但希望学生尽量把4种方法都想出来。

板书设计

2.运白菜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让学生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简算、估算意识,提高计算技能。教具 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引入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之前已经学过解决连减运算的实际问题,对于如何处理连减问题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

另外学生也已经学过三位数的加减法及其验算;

同时上一单元我们刚刚学过小括号,我们必要时可以引入小括号,把分布列式变成一个综合算式。

那么我们本节课在解决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时,就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探索不同的方法策略,希望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多做尝试,看看解决连减计算问题,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策略。

2.情境引入

菜园里新鲜水嫩的白菜丰收了!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把丰收的白菜运出去卖呢。让我们看看图片(出示主题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公有白菜850颗。” “第一车运走256颗。” “第二车运走280颗。”

那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教师写下问题 “总共运走多少颗?”

“第一车运完之后还剩多少颗?” “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颗?” ……

最后在黑板上留下问题“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颗?”,表示剩下的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涉及。活动二“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颗白菜?”

1.解决问题前先估一估大致结果,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原式850-256-280 如850-300-300=250;850-250-300=300;…… 只要学生可以进行合理解释,都予以肯定。

接下来我们算一算它的精确结果,然后同学们回头再看看自己估得准不准。2.首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运算,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列式——脱式计算过程——写出每步竖式计算过程(三位数易错,便于检查)。

3.让学生展示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分别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说清楚每一步计算求出的是什么。可能方法:

(1)连减法,从总数里连续减去两次运走的白菜数量

850-256-280或者850-280-256 第一步减法计算出现了连续退位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出错。若学生在连续退位处计算有困难,要进行指导,并在算出结果要进行验算。(2)先加后减,借助小括号,先算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颗白菜,再算剩下多少颗白菜。850-(256+280)

(3)分步列式

850-256=594(颗)或者850-280=570(颗)或者256+280=536(颗)594-280=314(颗)

570-256=314(颗)

850-536=314(颗)

分步和综合的想法是一样的,因此可以按照想法分为两类

(1)方法一:先算运走第一车还剩多少颗,然后再运走第二车还剩多少颗?(2)方法二: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颗,再求剩下多少颗? 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三讨论

课本中的计算过程错在哪儿?学生能否将其改正过来? 活动四验算 1000=999+1 将退位情况转化为不退位情况,可以降低运算难度和复杂性。

活动五练一练1,2,4 1.对课文内容的重复,可带领学生快速做一遍。2.让学生说清楚错误地方,并算出正确答案。3.在新的情景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作业:P20第3,5题

3.除了第五题外,均可以用简便算法。让学生用常规做法做完后,再用简便算法做一遍。

5.要求:表格中共有6个空格要填,希望每位同学列出计算每个空格中数字的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竖式计算过程。

3.结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结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混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让学生会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教具 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引入

1.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运算和连减运算,这节课我们就在之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数量关系相对复杂,解题策略也更加灵活多样的加减混合运算。

2.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为二亿三千万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非常辛苦,那么他们的家人的生活情况怎么样呢?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像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又生活的怎么样呢?本节课就是在这个情境中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首先看看课本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亮亮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每个月能领取补助185元” “亮亮的爸爸妈妈每月从城里寄回家800元”

活动二“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脱式计算。2.让学生展示计算过程,鼓励多种计算方法。可能算法800+185-745和800-745+185 让学生说出每种算法每个步骤的实际意义,理解和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活动三“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工具(如直观图)帮助自己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此题的数量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求两个月一共节余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哪个信息已知?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过哪个信息能求出?让学生学会从头思考问题。

“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260元少30元” 3.为了更好的体现思路,可以用课本中直观图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建议全体同学尝试画一画。重点是要理解条形图中每一部分的意思,重点解释:“260”为什么要用两次?可结合条形直观图解释理解。

活动四练一练1 1.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然后提问直观图每个部分的意思,并结合这个进行作答。

作业P22第2,3题

4.买洗衣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买洗衣机”的情境,进一步提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2.学会用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学会选择合适的估算单位进行更为精确的估算。2.学会用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教具 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

“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1.同时呈现主题图和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感受亮亮孝敬奶奶的良好品行。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不同的估算过程和结果,解释清楚自己是如何估算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和结果,只要做出合理的解释,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各自的估算结果,等到解决下一个问题后,可以对照自己的思考过程,看看哪个更接近准确结果。

活动二“算一算,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1.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上一个问题估算的基础上,让学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借助画图、表格、列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说说各自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不要过分强求算式的规范。

2.结合学生自己说出的方法,在结合课本中呈现的三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问题。

活动三练一练4 模仿试一试的过程,带领学生做一做练一练4

作业P23第5,6题(第6题因计算式子较多,鼓励在涉及到式子的计算时,可以用简便算法,会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5.里程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火车里程碑”,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里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让学生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

学习火车里程表中相关的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包括会读图,理解各个数据表示的实际意义;能用实物图或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图中各个数据表示的实际意义并用示意图正确表示数量关系,能选择恰当方式解决问题。教具 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引入

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要用图表来表示,读懂图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时代的需求,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火车里程表。

活动二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图,看学生能否读懂,读懂多少?并让学生依次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逐步理解这些信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活动三出示问题

1.“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画一画,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画出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保定到石家庄所指的路程; 再判断其中哪些是表格中已知的,哪些是问题要求的,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2.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是否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之前我们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用圆圈,三角形等来抽象地表示原本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那么这里,我们可不可以用更加简洁明了的示意图方式来表示原本的行车路线图呢? 让学生画一画 3.出示线段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便于学生模仿。让学生对比线段示意图与原铁路图的异同

同:每一段表示的数据一样,都表示出了此题的数量关系。

异:线段示意图忽略了具体的行车方向等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的信息,而只是抽象出了我们要用的各个数据间的数量关系。

4.请学生模仿着画一画,并标注上相应的数据,让学生初步感知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

5.在理解题意基础上,让学上算一算,得出结果,交流。

活动四提问

1.“保定到郑州多少千米?在上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直接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相关数量关系,也可以尝试着画出线段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可以画出来,让学上在下面画,便于学生模仿。

理清思路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交流,请同学说出各自的解题思路。

2.“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解决,并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线路上找一找,画一画。

鼓励学生尝试着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作业P25第1,2,3题。1. 尝试画出线段示意图 2. 如有简便算法,请用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6.里程表

(二)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2.让学生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培养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

学习“汽车里程表”里相关的加减法问题,会读图,能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学难点

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尤其是非零起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具 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引入

在学习了上节课的“火车里程表”之后,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汽车里程表”。那在上新课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的。首先要读懂图,理解各个数据表示的实际意义。为了更好的读懂图,我们借助了线段图等手段,帮助我们明确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根据题目,列出相关的综合表达式。

活动二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

1.首先独立读图,然后请问学生: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读数是35千米。”(重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与上节课的区别所在)

“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回家时,里程表里的读数。” 2.提问帮助理解里程表隐藏的信息。

“首先大家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从左往右有什么特点?(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汽车里程表的特点是每天不会清零”

“星期一叔叔行驶了多少千米?”(可能会有学生回答160千米,不着急,记录下来先。)

“星期二行驶了多少千米?”350-160 “星期三行驶了多少千米?”555-350 ……

回过头看看,星期一行驶的距离是不是还是160千米?提醒学生里程表本身是在星期一的时候没有清零,是有一个读数的——35千米。

活动三画图帮助理解

1.建议学生自己画一画,能否画出线段图,然后出示淘气根据里程表画出的线段图,你能读懂吗?让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2.图中第一个点下面为什么标注35千米?

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160千米包括星期一之前行驶的路程35 千米,星期一当天行驶的路程。

那么星期一行驶了多少千米?图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 3.再以某个数据为例,帮助理解

4.让学生模仿着画一画。让学生逐步体会掌握画直观图理解题意的优越性。5.总结概括对比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即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对比本节课学习的“汽车里程表”和上节课学习的“火车里程表”,以及它们的线段示意图,有什么异同? 起点是否为零。

活动四“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让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路。

方法一是基本法,每个学生都应掌握。但除了直接计算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引导学生,这个问题,只要求比大小,并不要求算出精确值,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结合估算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计算效率呢? 作业:P27第1,2,4题。

大家做作业时,注意对比第4题与我们本节课所学的里程表有什么不同。

第五篇: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设计 教案(模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2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习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口算卡片、小黑板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小结: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题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

【板书】第4节 连乘、乘加、乘减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3]自主探索

师: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情景图出示】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3)学生尝试练习。0.9×100 学生板演:0.9× =0.81×100 =81(平方米)[4]交流汇报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0.9,再乘100.)生:这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生:0.9×

0.9呢?不可以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生:为什么要用0.9×是瓷砖的边长。)

生: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扩展提高

师: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出示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 1.2×0.7(0.8×0.5)×0.4 0.8×0.4)(0.5×(2.4+3.6)×0.5 2.4×0.5+3.6×0.5 师: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自己计算一下,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对不对?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的结果,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1)自主探究

4.78×4。师:出示例题:0.25×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

(2)巩固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难点释疑

201。师:出示题目0.65×师: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乘法分配律)=130+0.65 =130.65(4)趣味练习狐狸卖香蕉:

卖水果的狐狸波利称水果时总缺斤短两,熊猫菲菲打算惩治他一下。这一天菲菲来狐狸波利这儿买香蕉。“香蕉一元钱一斤,您买多少啊?”波利很热情。“我买一百斤,不过得麻烦您把它们全部剥好,我给您每斤香蕉皮5角钱,每斤香蕉肉5角钱,行吗? ”狐狸波利想:5 角钱加上 5 角钱,还是每斤一元钱。便爽快地答应了。熊猫菲菲把钱付了,可是狐狸波利盯着自己的钱,总感觉有问题,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同学们,你们能帮波利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提示:假设熊猫菲菲买的香蕉皮有a斤,香蕉肉有b 斤,a+b=100(斤),那么应付的钱数为:

0.5×a+0.5×b =0.5×(a+b)=0.5×100 =50(元)

所以熊猫菲菲少付了50元,让狐狸吃了亏。六层灯塔:一个六层塔,每一层点灯的盏数都是它的上一层的3倍,已知最顶层点了2盏灯,求这座塔共点了多少盏灯?

[5]小结

师:你认为在做连乘习题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堂练习“做一做”

⑴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提示: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0.81+10.4 7.06×2.4-5.7 参考答案:72× =58.32+10.4 =16.944-5.725.8 =68.72 =11.244 [2]巩固练习

1.95-1.8 3.76×0.25+25.8 ⑴ 出示: 50.4×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⑷ 集体订正。

1.95-1.8 参考答案:50.4× =50.4×0.1 =5.04 运算的顺序错误了,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50.4×1.95-1.8 =98.28-1.8 =96.48 0.25+25.8的乘法部分计算错误了,应为: 第二题3.76× 3.76×0.25+25.8 =0.94+25.8 =26.74 2.综合练习: 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参考答案: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2.3 =15.47-7.8 =16.652+3.93 =118.34×=272.182 =7.67 =20.852 3.用简便方法计算7.用简便方法计算。(1)6.4×1.25×12.5 =8×0.8×1.25×12.5 =(8×1.25)×12.5)(0.8×=10×10 =100(2)15.12-6.82-8.18 =15.12-(6.82+8.18)=15.12-15 =0.12(3)0.76×0.43+0.24×0.43 =(0.76+0.24)×0.43 =1×0.43 =0.43(4)5.86×0.4×0.5×0.5: =5.86×0.4×0.5)(0.5×=5.86×0.4×0.25 =5.86×0.25)(0.4×=5.86×0.1 =0.586 课堂小结

师: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本课主要知识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计算,知道了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计算中我们可以把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运用到小数乘法中,使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

板书

第一章 小数乘法 第1节 连乘、乘加、乘减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下载2. 加与减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 加与减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柳林小学胡娟 教学内容:乘加乘减例5及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十二的第3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乘加 乘减 教学设计

    上课之前先一起来背1~5的乘法口诀师:同学们,乘法口诀是我们刚接触的一种计算方法。 师:这棵智慧树上结着许多智慧果,每个智慧果上都有一些乘法算式。如果你计算对了,就可以把智慧......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 城关第四小学 何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三河小学 黄正相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材第31~32页。 设计思路: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图......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赣县城关三小 刘冬梅 【教学内容】新人教2013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人教版《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程光平【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