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装设计教学创新谈 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第四期(转孟老师)
包装设计教学创新谈 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第四期(转孟老师)
来源: 胡迎★i‘m★的日志
《布皮熊的故事》 贾悦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包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凸现,然而,由于国内包装设计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学生在设计上习惯于墨守陈规,因袭模仿,致使大量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这显然对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为了探索一种有效的包装设计教学模式,我们在一次包装设计教学中有意对设计课题进行了设定,让学生自己选择或虚拟一套CD音乐作品,将CD光盘作为包装物,采用全新的思路进行包装设计尝试,为了达到系统的训练目的,我们对课题作了如下要求:
一是打破传统模式,运用全新的包装结构形式进行设计表现。在包装结构上我们要求学生放弃传统塑料包装盒的应用,转而寻求一种全新的、与CD内容相符的、具有独特魅力特征的包装结构形式进行设计表现。为此尤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和临摹抄袭,作品的创新性和合理性成为评判成绩的重要参数。
《花虫趣》 刘敏
二是注重CD包装情感因素和趣味性的设计表现。CD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品,其精神的、情感的因素较之其它产品更加丰富,为此要求每位同学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提炼出CD内容的情感信息,并将这些情感信息作为设计创意的依据,使包装作品真正做到情形交融、以情感人;另外,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消费方式,如果将包装作品结合内容进行趣味性表达,势必对增强CD作品的感染力大有裨益,这也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意的着眼点。
《F.T Island》李明月 五个小岛分别是五名歌手心灵的归宿
三是增强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创意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安排时间让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展示说明,然后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对设计方案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草案进行补充完善或提出不同见解,这种开放的、互动的交流方式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每位同学也从参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
通过采取以上方式,学生的设计积极性空前高涨,对传统结构的否定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和创新欲望,情感的和趣味式的表达方式也十分符合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几乎每个同学的作品都被赋予了全新的、与CD内容相符的结构形式,材料运用方面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纸材的、木材的、金属的、布艺的表现方式都有所运用,原创性和独特性特征十分显著,设计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可喜面貌。这次包装设计教学反映了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
一、改变教学观念 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和考量指数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是设计活动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知识的灌输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定位在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学习、理解和应用上,学生成为消极被动的接收对象,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多地采用聚合思维而忽视了对具有创造能力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目前依然在一些包装设计教学中继承延用,对已有包装结构和设计形式的抄袭和不负责任的简单修改似乎已成为一种心安理得的创意方式,教师对作业成绩的评判也常偏重于对作业完整性和做工质量的考量而忽略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的操作工人而非称职的设计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作业做工的精细程度固然重要,然而,由于受到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的影响,学生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完美展现,如果将作业做工的细致程度作为评判成绩的重要指数,势必使学生不得不放弃好的但受工艺限制而难以完美体现的创意形式,转而寻求做工简单和创意普通的形式进行应对,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极为不利。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已经使产品的成型和制造变得无所不能,学生作业受学校硬件设施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约束,在成型上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只要学生的包装设计作品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生机勃勃的包装形态,即使由于客观因素的约束无法完美展现,其创造精神和设计能力也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二、给学生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 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作业辅导中教师习惯于将个人的主观观念强加于学生,其结果往往都带有强烈的教师主观色彩,甚至整个班级的作业风格都因此而趋于雷同,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桎梏。
在设计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的设计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对以往的设计形式提出质疑和进行颠覆,寻求标新立异、一题多解的解决方式,设计本身并无定势可言,应多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激情创造,用全新的理念和形式进行设计展现。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增强课堂互动交流
艺术设计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它往往是在合理的个性基础上理性的团队合作成果,强调集体智慧和团体协作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采取的是“一言堂”灌输式的知识教育,同学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协作,这无益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积极、自由的教学环境,给每位同学留有自我表达的机会,教师从中起主导与引领作用,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参与,善于提出、接纳和整合不同的观点,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新意和更趋合理。
四、顺应时代要求 使包装形式更加完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包装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包装已超越其基本的实用功能而成为具有精神属性及显示个人身份的标注性符号,如何在包装设计中体现个性特征、满足情感需求和融入娱乐成分成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话题。
包装设计教学也应站在发展的角度,顺应时代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启发学生根据商品的属性和消费者的消费特征,真正创造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对人性充满关爱的和对市场有引领作用的包装作品,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包装设计教学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也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与娱乐成分的强调往往会带来生产成本和包装材料的增加,如何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消费特征,还能够做到节约成本和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也是包装设计教学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教育学生在设计上应该对社会负责,考虑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使包装设计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陕西皮影CD包装》 杨阳
小鹏哥的《徽州印象》
音乐CD“蔓延”系列巩新蕾
雕刻大师付涛同学的京剧脸谱CD包装
振振小朋友的大爱甲壳虫
本期最悲剧作品 胡迎同学的DOTA系列设计
以下照片是部分同学做作业时的场景,他们在没有任何加工设备的情况下,纯手工制作出了精细的作品,虽然在设计上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他们对待学习的敬业精神到现在还一直感动着我......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38387613&owner=232862495
第二篇: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在听课后,经常对授课者的教学,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这节课的构思实在是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应该说,听课者并不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但为何就是没有让人惊喜的设计呢?究其原因,一是对要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实质;二是教学设计往往受教学框框的束缚,跳不出指导老师教学设计、教学参考书设计思维的模式;三是思维不活跃,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不敢大胆地尝试创新设计,作为新教师要尽量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意见,重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非独创性。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作为新教师也不例外。
那么作为新教师应该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就要尽量弱化,或者说要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我们知道,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活泼的学生,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突破成人思维的定势,站在孩子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体现“童趣”,提倡“蹲下来”,走进孩子的纯真世界,融入他们的童趣生活。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我在教学《乐山大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山大佛的“大”,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再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内容,自己画出能体现乐山大佛“大”的图画。许多学生想到了画大佛与附近的亭子、栈道和游客等等,将乐山大佛与参照物对比,从而自然地体会出乐山大佛的“大”。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来理解这一问题,比简单地读、说所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
我们知道,设计一旦被某种模式束缚,就不容易发挥创造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按照所给句式“孙膑我真佩服你,我要向你学习遇事要
”进行说话练习。表面上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似乎较大,实际上,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与总结,学生已经能够概括出孙膑的优秀品质了,显然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没有多大帮助。不如将说话练习的题目改成“孙膑,我真佩服你。”学生可以从孙膑入手,也可以从齐威王入手,还可以从田忌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表达出来的语言才会生动和丰富。正所谓,不同的教学视角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创新视角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总结出新的思维视角,有了足够的储备,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如,一教师在开展了解家乡的活动前,做了大量的收集和调查工作,对以往的教学设计逐一进行筛选,集各家所长,根据自己本班的特色,最后决定以设计“松江一日游”的路线图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图,安排参观的景点、时间及所乘的交通工具,以评选“十佳导游员”活动的反馈作为评价方式。这个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归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在对松江的各个旅游景点做了充分的了解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为“一日游”的内容,并配上解说词向游客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多元化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间及交通工具的安排,体现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独特的创新视角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断开发自己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所以创新又离不开头脑,离不开头脑的思维。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新教师来说,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的勇气不可获缺。相信只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总会有收获的。
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无论预先设计还是适时设计都需要发挥创新的潜能,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熟练的教学设计功底。作为新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量的积累在反思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篇:初探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初探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罗定市华侨中学
廖木新
摘要:观察能力的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使我们由不自觉的、盲目的观察飞跃到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观察,也就是说,由不科学的观察飞跃到科学的观察。这是一个转折点,是造型能力到了成熟阶段的标志。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有人说观察是创造之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分辨、抓住事物特殊的本质的东西,这对学习美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人物的速写变化,如果抓不住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典型动态就无法进行神态的准确描写,因此良好的观察力是创造新形象的的基础本领。
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感觉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趋于敏锐、准确和深刻放在首位。
纵观近年本市初中的艺术特长生培养,尤其是在乡镇的初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平时的美术课流于形式,不重视对学生的美术写生的练习,临考试才搞速成班应考;以及一个班人数太多,与美术场室、教学器材相对缺乏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所以美术素描写生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导致学生并无实际的美术写生练习。故,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用观察和分析自然界的一切可视的形象,学会比较和鉴别,领会不同形象的特征,逐步加深对各种形象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养成这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时间长了大有益处。在这基础上,对平时观察到的印象突出的形象进行回忆默写。这种练习方法是更理想效果更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在美术的写生练习中,模特、石膏像或静物等是相对静止不动的,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良好机会。在动笔之前,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事物形象的特征。不仅要定点观察,而且应该移动自己的位置,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观察,尽量使学生明确对象的整体及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我认为,使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是美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南江流域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贴近生活、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充分表达他们关心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情感。实践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我校也可以与周边学校互相观摩,参观交流,互办画作展览,集体到附近农村古屋或金银湖写生、摄影等。通过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互相观察到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故有比较才有进步。
要学生坚持多看,多练习,多比较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程度。不画则已,画则求准。如果学生感觉画面有不合适的地方,又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者不明确应该继续画什么,这时候应该让他们停下来,把自己的作业放到和对象进行比较,从整体到局部全面地对照、检查,直到找到错误的地方,方能动笔。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会迁就画面的错误,而不会停下笔去观察,那种明知有错误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违反了整体观察的造型艺术法则,不改正这种缺点,结果会导致,只见局部的,而忽视整体情节气势。因此,观察能力的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使我们由不自觉的、盲目的观察飞跃到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观察,也就是说,由不科学的观察飞跃到科学的观察。这是一个转折点,是造型能力到了成熟阶段的标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此,在美术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七年级《新伙伴》一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人物速写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新疆姑娘》,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人物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让学生触摸质感不同的各种人物石膏和静物,把这些物体的线条节奏、冷暖感觉等用线条、明暗或色彩等手法表现出来。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使新技术真正成为所有学生乃至所有知识经济主体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就美术教学而言,这种新技术往往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中,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种新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出一种创作的快感,都会产生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作,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水墨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碎蛋壳、旧挂历、吹塑纸等制作剪贴画、立体工艺品、精美的节日贺卡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
综上所述, ,在美术教学上只要紧紧抓住美术来源于生活,从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才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基础教育体系中。
参考文献:《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素描》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四篇:谈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谈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武陟县西陶镇第三初级中学
周战光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放飞思维,做自己想做,说自己想说,哪怕是不切合实际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源动力。而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是关键的,创新知识的火花需要创新思维的去点燃。我认为教学课堂是贯穿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
一、教师要做好“导演”工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上大多是自编自演,权威性很大,把学生当做了观众,看作是旁观者。老师是主演,努力在课上充分的展示自己,给学生死板的灌输营养液。
而在创新教学中,老师只担任导演的角色,学生们做演员,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是用学生丰富动作、新颖的表演形式代替老师的“单口相声”表演。这样能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力求把学生“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把“老师为主演”变“学生为主演”。
二、给学生的思维松绑,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每时每刻都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恐龙的灭绝有多种原因,学生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允许学生的想象海阔天空。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言,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想象恐龙能飞上蓝天,想象出恐龙的灭绝原因是互相残杀,有的学生想象更奇特,恐龙可以代替吊车的工作,不但省油还易操作,重要的是能环保哇!……这些充分说明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更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会使儿童主动积极的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多给学生创造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设计该项内容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学生知道古人帮助和苗生长的办法是把禾苗拔高,等待和苗长高心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观察图画的同时,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开展积累的讨论,发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禾苗死了,有的说禾苗能长高了,因为他拔苗的时候用脚踩实了地面部分禾苗能活下来,还有的说吃一堑长一智嘛,死了再种就会按照施肥浇水细心管理的方法帮助他生长。答案很多,但大部分都符合实际,启迪学生创新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做好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自悟。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我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我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放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性趣……?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 :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停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从而进行创新活动。
另外,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支持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点,不强求一致性,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安排一些开放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的解决问题。
要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祖国,就必须造就创新型人才。学生创新思维是师生互动的火花。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展翅飞翔,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
合肥师范附小(二小)胡慧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完成一件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非常重要。正是有了这些精心设计的比例关系,人们才创造出一件件艺术精品。比例最早出现在数学中,美术中的比例是指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在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都存在着比例,不同尺寸和数量变化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本课即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黄金分割比”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本课除了注重学习美术中比例的知识概念,还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反思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比例来源于数学,甚至有些学生知道“黄金分割比”的比值约为0.618,但是,他们对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的比例关系知之甚少,对于怎样运用比例知识也不是很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物品的比较,找出他们的比例关系,再以一件或两件物品为例,深入分析,寻找其中蕴藏的比例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并运用比例的形式美法则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黄金分割比”,学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感受“黄金分割比”的美,并且能够找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
2、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拼图体验
出示山、人、马、树木等大小不一的图片,请学生用这些图片组成一幅画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组合?”
2、出示课题
《美术中的比例》 【设计意图】运用拼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小不一的图片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如何构图的思考,合理的构图和布局都能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比例关系在画面和谐中所起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溪山行旅图》
说一说:“这幅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画?“ 板书:丈山
尺树
寸马
豆人
教师小结:在中国山水的构图中,艺术家范宽巧妙的运用比例关系,使得画面中的山更加高大巍峨。
2、测一测:同学们的身高与双臂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量一量:纸张的长和宽,你能算出它们的比值吗?
板书:0.618
4、出示两张内容相同,主体物位置不同的作品,请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黄金分割比
教师小结:这就是“黄金分割比”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是数学上的一个比值,还是我们创作出优秀美术作品的神器呢,不信你看……
【设计意图】通过《溪山行旅图》的分析,学生初步的感受到比例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感受适宜的比例给人带来的美感;在测一测身高与手臂长度的关系中,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计算得出黄金比值,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知道黄金比值的来源,感受“黄金分割比”给人带来的美感。
(三)深入探究
1、作品欣赏
绘画、建筑、工艺品、日用品、学习用品等等。
2、作品分析 探究一:《巴黎圣母院》中哪些地方用了“黄金分割比”? 探究二:画出古希腊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再一次拓宽学生的眼界,知道“黄金分割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巴黎圣母院》的高和宽,学会计算“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画出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学以致用。
六、教师示范
1、教师采用“黄金分割比”绘画出一个花瓶。
2、学生帮助老师在花瓶的合适位置添加上装饰图案。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教师通过示范,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黄金分割比”在美术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并且请学生继续使用“黄金分割比”给花瓶添加合适的图案,让“美”存在与画面的每一处。
七、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运用“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装饰美观的花瓶。
2、尝试将装饰图案也能大致符合“黄金分割比”。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黄金分割比”的知识实际操作,绘制出比例关系适宜、美观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由创作中体会科学性带来的美感。
六、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并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2、教师总结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点评同学之间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运用美术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互相听取建议和鼓励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七、课后拓展
运用“黄金分割比”出板报、制作手工艺品等等。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创新思考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比例是数学中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枯燥和乏味,但是在美术学习中比例的知识又是必不可少,所以采用拼图游戏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感知体会不同的构图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尽相同,从而选择更具美感的比例应用在美术作品中。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分析,了解中西方的绘画比例之间的区别。
在重难点解决中,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算出“黄金分割比”的比值为0.618,并且深入分析《巴黎圣母院》的“黄金分割比”。学会画出《希腊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教师采用同倍扩大或者同倍缩小的方法示范如何利用“黄金分割比”绘制出一个比例适宜的瓶子,并且继续采用“黄金分割比”装饰瓶子,学以致用。
最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应该为生活所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