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在美术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设计
谈在美术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设计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有了具体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基本法则,能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美术要素构成规律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等学习活动,有创意性地表现学习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形成设计与创作的初步能力,美化环境与生活。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既善于向教师和同学学习,又能进行独立的创新活动,掌握美术表现、设计、创作、欣赏、评价等基本方法,了解审美过程的基本要求,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有学习美术的兴趣,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能运用美术手段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能融人集体的美术活动,与人合作交流,分享美术成果。
综合课程标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个方面进行:
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 在今天的美术课上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基本素养。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
可以播放卡通片、Flash、音乐、DVD等多种媒体 可以使用自然物品、废品、现成品等多种材料
可以讲故事、演小品、做游戏、辩论,甚至走出课堂到校园、到小区、到商场……
可以将内容拓展、与其他学科综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
这里的“过程与方法”绝不是美术的表现方法和美术的创作过程,而是指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
《改革纲要》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活动的安排上要使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改革纲要》的“培养目标”是: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关于"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和作品分析他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不能太重知识和能力要有"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篇: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学校发展教育为本,树人第一,那么三维目标制定的重要要求就是教学中体育教材的组织教学。因此三维目标的制定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执行新课程标准已进入关键阶段。通过教学实践,深深地感觉到如何让体育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问题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索中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课题。
教学设计与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地上好体育课,教师无疑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的认知需要服务的;是教师与学生探索创新的可能方案。我认为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动态调节的方案。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制定单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本年级学生认知情况制定每堂课的三维目标。新课标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总目标,对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目标,为了克服目标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特别强调教学目标应具备“可操作性、实效性、可调节性”。
教材是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资料,但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难以考虑地区性差异,存在着内容设计与实际实施背景的矛盾。应是:以教材为范,不依赖教材,创造性开发教材。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知识结构、前后联系以及编者的意图,应认真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编排内容,充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的资源,发挥学校的硬软件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设定三维的目标。
第四篇:谈美术教学
谈美术教学
——根据《套色纸版画》视频浅谈美术教学的含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价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它与其他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然而,它又有着自己的特殊的功能,它的这种特殊价值作用是由美术的本质决定的。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学生 人文性
美术教育不仅通过各种艺术的妹来实践,而且借助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去实践。美术是艺术学科之一,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其作品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再现。所以美术教育除对本学科知识、表现手法、形式美的传授之外,还包括学生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观察、审美、欣赏和表现。
美术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以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为基础。个人认识和社会认识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过程自身运动的基础。
美术教学,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通常,传统的美术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技巧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上,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对发展感觉器官、人的潜能创造等方面作用的培养。我们认为,现代美术教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的实现:
(1)一个美术学习的氛围;(2)一定的修养和鉴赏水平;(3)基本的技巧和技能;(4)个性、品格的形成;(5)创造性才能的培养。
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美术教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美术教学,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品德、意志;
(4)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经过一点时间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和探索,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套色纸版画》的教学视频,来浅谈美术教学。
第一,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信心,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保障。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了然于心。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计划,不要强迫学生,让其自由选择。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不同材料的纸板还有各种色彩的油墨。教师以学生上节课的画作来把学生引入课堂,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再以一幅学生的二色陶罐的再创作并结合版画的历史简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套色版画之拼版桃色。教师给学生们展示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并让学生自我探索版画的做法,接着教师亲自制作版画来教给学生版画的正确步骤,老师再予以引导,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构思,让学生们亲手制作,尝试其中的乐趣。最后让学生们评价和解析自己的画作。
第二,作为一种重要艺术的美术,在教育中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里要先转变自己的思想,愉快地走进美术课堂,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美术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把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认识和理解带入课堂。通过评价、讨论等形式作出对探索的归纳,并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再把美术的各种形式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使美术自然的成为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美术的人文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视频中,学生自己创作时都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来的,而课结尾是老师把一幅作品用框裱起来,并告诉学生这样可以挂在家中当装饰。这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再把美带回到生活中,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
第三,现今心与身体、头与身躯游离的状况导致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下降,它既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人类潜在的危机所在,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1999年日本出版了题为《制作物品拯救日本》的著作,针对信息社会已经使日本国民的动手能力弱化,基础产业实践技术水准普遍降低的危机,著名美术教育家、原筑波大学教授宫胁理博士提出了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接触各种材料的美术、工艺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现代美术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通过手工制作独特的感性教育的作用。视频中,老师多次请同学去感受画材的纸质,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画作,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表现能力,把同学们头脑中的影像构想,变成现实的风景。
第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习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流于表层和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问题,引导争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很大的加强。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视频中,老师多次让学生自我探索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加融入到课堂中,是学生的思维更加跟得上老师的步伐,更加调动了课堂的活跃度。并且老师在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是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规律的过程。它既受教育普遍规律制约,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美术教学既是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的过程。美术教学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过亲生的实践,将学习到的间接的美术知识与直接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逐步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美术技能技巧。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教育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3 《现代美术教育学》 《制作物品拯救日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 《现代教学论》 《教学论稿》 《教学论》
《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论·美术分册》
第五篇:美术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的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同意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中以上的颜色。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用画、私房、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2.学习活动建议: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通过展评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3.评价要点: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采用造型游戏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2.学习活动建议: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的欲望。
2.学习活动建议: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作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
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作力。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学习活动建议:观察好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3、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3、评价要点: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及图片。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用恰当的词语、短语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感情。
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合适的主题。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从形状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的设计。
3、评价要点: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学习活动建议: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重要美术家的信息。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只是、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3、评价要点: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想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以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