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王阁序》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9:1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腾王阁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腾王阁序》教案》。

第一篇:《腾王阁序》教案

《腾王阁序》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文本,感受文章在语言上特色

2、了解作者及骈文文体并了解骈文的读法

3、让学生自读并疏通文意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目标1、3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和序

1、《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全盛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这种文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讲究对仗,一般四六(2)平仄相对,音律整齐(3)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2、序:略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XI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GUO2)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死罪官奴,恐事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临死前的两个多月,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阎某人拂袖而去之后并没有出来看什么热闹,而是派了人给他传报王勃写的句子。怒气正盛的阎某人慢慢地被王勃的文章征服,当传报人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传进去时,阎某人不仅震惊了,而且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下面,我们来共同品读。

四、初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见课文

2、朗读指导: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3、教师范读

4、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板书: 《腾王阁序》教案 王勃

骈文特点:

(1)讲究对仗,一般四六(2)平仄相对,音律整齐(3)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腾王阁序》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感受文章在语言上特色

2、赏析作者语言的魅力以及名句的魅力

3、继续积累文言文字词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目标1、3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此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齐读全文

三、研习课文 第一段:

1、字词义见课本

2、需要明确的内容:本段是在介绍滕王阁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3、小结:

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第二、三段:

1、字词义见课本

2、需要明确的地方:这2段是对滕王阁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纯写景)

3、细讲的部分: A、名句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鉴赏角度: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附审美资料:

1、色彩变化之美——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爽 飞阁流丹 层峦耸翠

青雀黄龙之舳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远近变化之美——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如: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祝(中)云销雨雾(远)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四、小结: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板书: 《腾王阁序》

王勃

介绍滕王阁

写景

描写滕王阁 :四美 《腾王阁序》教案(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细读文本,继续感受文章在语言上特色

2、赏析作者语言的魅力以及名句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感情

3、继续积累文言文字词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目标1、3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此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齐读全文

三、研习课文 第四、五段:

1、字词义见课本

2、需要明确的内容:

第四段:兴尽悲来转入抒情

第五段:抒发怀才不遇及远大志向(积极的人生意义)

3、名句赏析:

A、名句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附细讲部分资料:

1、“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2、“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4、“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6、“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7、“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9、“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11、“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1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13、“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四、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第五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板书:

《腾王阁序》

王勃

兴 尽 悲 来 怀才不遇

抒情:

处逆境而不悲 积极人生观《腾王阁序》教案(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细读文本,继续感受文章在语言上特色

2、赏析作者语言的魅力以及名句的魅力

3、学习本文的写作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1、3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此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齐读全文

三、研习课文 第六、七段:

1、字词义见课本

2、需要明确的内容: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第6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第7段:感叹盛宴难再,交代写作目的

3、名句赏析: 杨意不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附细讲资料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四、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五、回顾全文内容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六、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3、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4、.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七、归纳成语:见教材全解

八、板书: 《腾王阁序》

王勃

介绍滕王阁

写景

(1-3)描写滕王阁 :四美

兴 尽 悲 来 怀才不遇

抒情:

(4—7)处逆境而不悲 积极人生观

教学反思:

第二篇:腾王阁序典故

典故1

龙光射牛斗之墟

《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豫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典故2 “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典故3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吴大帝有宝剑六:其一曰白蛇,二曰紫电。”王勃《滕王阁序》:“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

典故4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雁峰位于今衡阳市南区,靠近湘江之滨。立在回雁峰,不仅可以纵观衡阳城全貌,回雁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海拔95.4米,据史籍记载,北来的大雁南飞到衡阳,就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就敛翅不再南飞了,以待翌年春暖花开,又飞回北方。因北雁南飞至此而归,故名。唐王勃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名句,宋王安石亦有“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还”的诗联。因而扬名天下。杜鹤、高适、文天祥、范仲淹都有脍炙人口的诗文。

典故5 睢园绿竹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 1 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典故6

气凌彭泽至樽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典故7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典故8 “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

典故9

目吴会于云间。”

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

//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 2 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

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典故10

“地势极而南溟深,“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

典故11 天柱高而北辰远。”

“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典故 12 “怀帝阍而不见,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

“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见《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

典故13 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典故14 “冯唐易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

典故15 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典故16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为最年轻者,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典故17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4 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天闲来无事,梁鸿和他的猪们在晒太阳,有两只小猪在泥坑里打滚。梁鸿看见了,就对小猪说:“猪啊猪,其实我是很羡慕你们的。从前有一位庄周老伯伯说过,郊祭时用的牺牛,虽然平时用好养料喂养,又披以纹绣,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时,这条牛想作一头小猪,这可能吗?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国事羁绊,我宁愿作一个小猪在污水沟里游戏,这样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物,他便寻访到那户人家详细地询问了主家的损失,然后以猪作价抵偿。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没什么财物,就让我为你干几年活吧。主人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梁鸿被迫害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感慨。

典故18 “酌贪泉而觉爽,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

典故19 处涸辙以犹欢。”

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典故20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典故21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典故22 5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说的是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典故23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所谓竹林七贤是七个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总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他们的行为都怪诞得很。嵇康服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典故24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纷纷请缨到抗非典一线工作”“武汉大学生请缨赴边陲”。“请缨”现已成为普通词语。“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

典故25 有怀投笔,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投笔从戎的故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公元94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今天把大学生当兵服役叫“携笔从戎”。典故26 6 慕宗悫之长风。

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宋书 ·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成语一般写作“乘风破浪”。这两句是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典故27 非谢家之宝树,谢家:晋朝谢安、谢玄的家庭。宝树:谢玄曾以“芝兰玉树”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说自己并不象谢家子弟那样的好,有谦虚的成分。晋、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典故28 接孟氏之芳邻。

孟母三迁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传》(西汉刘向编)。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其实小的时候非常顽皮淘气。为教育他学好,其母亲花费了很多心思。据说其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

第一次他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小时候专门学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觉得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里去了,谁知这是一个农贸市场附近,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专心读书,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芳邻:好邻居。下句是说,自己年幼时父亲也曾经择邻而居,使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层意思是说,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

典故29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典故30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这里是说,这次能在宴会上拜见阎公,就好象登龙门一般令人高兴。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 7 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

典故31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说,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典故32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文中这两句是说,遇到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惭愧呢?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典故33 兰亭已矣,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这句是说,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

典故34 梓泽丘墟。

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

典故35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这两句是说,敬请在座的诸位嘉宾,就象陆机、潘岳那样,各尽其才,写出精彩的诗篇吧。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人。太康末年,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善骈文,且多拟古之作。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世说新语·周处》:“乃入吴寻二陆。

不常见注释补充: 1腾蛟起凤

《西京杂记》记载:“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杨雄著《太玄经》,梦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2白云遏

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北辰

《论语为政》:“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4君子见机

《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5达人知命

《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6老当益壮

《后汉书马元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7青云之志

《续遗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

• 色彩变化之美 • 远近变化之美 • 上下浑成之美 • 虚实相衬之美 • 动静结合之美

王勃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又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满天地间生机的涌动。如果王勃没有怡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写出这天然和谐的景色呢?本来,静默是一种特殊的永恒。可王勃却发现落霞不落寂,孤鹜不孤独,“落霞与孤鹜齐飞”作为一种发现,一种定格,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写成了一句绝唱。在这里,王勃特别着笔于大自然的意妙、博远、浩渺,通过彩霞飞缕、孤鹜争翅,表达经纬交错相携、明暗暖冷相加、色彩明丽流动变幻的万千气象。

“秋水共长天一色”,由把碧水与远天相融合,水天因色彩接近而界限模糊,先把视线引领至水天相接之处,再从天水相接返回,上下浑然一体,揭示了大自然的原色与永恒。这已是人的视线所能涵盖到最远的地方了,但天地悠悠的无限空间的意象已尽在胸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的审美愉悦应该是相同或者近似的,有人说———大可以去掉“与”、“共”二字,那样诗词会更加简练,其实不然。去掉“与”、“共”二字诗句就会大为减色,虚词在这里的运用,使文义大为增光。同时,王勃在诗句中炼“虚”,铸造出一种高妙的音乐上的美感。有哲人说过,“心灵里没有音乐,决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乐感,是一个高潮一个高潮地起伏,一浪未平又起一浪的,它来源于推动天地运动变幻的自然之灵;但在每一个高潮上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反过来给大自然的高潮诗章镀上美丽的金边,使人品赏不绝欲至着迷。从声音方面来说,该句因为对偶的文字此开彼合、此收彼放,声音抑扬顿挫,显得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第三篇:腾王阁序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求索

——《滕王阁序 并诗》的教学反思

弘扬中学张舒

《腾王阁序 并诗》是苏教版教材必修四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本文是一篇文质兼具的骈文,在唐代就已经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如果按照惯常的教法是:首先整体感知字音,熟读课文;然后串讲字词之意,分析文章段落大意;最后分析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来表情达意(手法技巧)。然而这样一来,一篇“活生生的”美文就给上“死了”,最后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如何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复诵读课文,最后选择从文章中的一句话——“兴尽悲来”入手,分析作品中体现“兴“的段落,品味作品中抒发“悲”的语句,从而领悟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一来,课堂思路更加清晰,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2、关注文章中的典故出处与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

3、赏析此文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感悟骈文的语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体悟一下,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不是至始至终犹如一个平静的湖面?

如果用一个数学图形来表示作者的情感变化,你会如何来描绘?(结合苏轼的《赤壁赋》情感的变化启发学生,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你是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的?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

导语评价: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开门见山,直奔作者的情感,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一点入手,牵及全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铺平了道路。

教学过程

一、品读——“兴”

1、“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兴?

——人杰地灵、良辰美景(第一、二、三段)。

胜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

瓯越。”――历史久远、界域辽阔、地势宏伟。(图片展示)

胜友: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

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

盛宴:“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

美景:重点赏析

A、(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学生讨论,哪些文字写得较美,你比较喜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

„„„„„„(学生各抒己见)

C、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介绍骈文文体的特点并品读这一段

落。

D、小结:本部分写滕王阁周围秋景之美,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作者

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点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段,熟悉课文关键语段,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学习方法主要是: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字词,品一品句子。

二、感悟——悲

1、“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悲?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在此补充写作背景: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点评: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 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要理解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2、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由宇宙的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

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宇宙—人生)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点评: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而且此环节也联系前面所学,温故知新。

3、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作者 在此抒发了什么样人生感慨?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

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作者是不是“一悲到底”?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典故: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等终军之弱冠”借古写怀。“杨

意”“钟期”引用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点评:此处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的感慨是复杂的、矛盾的,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

4、《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大量典故的运用,修饰词藻,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有何作用?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点评:这里自然过渡到典故的作用这个问题设置上来,本文中大量运用了典故,且比较全面,可以和辛弃疾的诗词结合起来赏析。(此处联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典故的运用与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点评:这里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一方面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拓展知识面,举一反三,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同时为下面的问题铺垫。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

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点评:此处的拓展,是一种人生观的引导。另外,在此处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从行文的角度来领会作者的主旨,有的文章行文比较消极,但主旨积极,比如余光中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和林清玄的散文《可以预约的雪》;有的文章行文积极热闹,只是为了以乐来衬悲,或者是“兴尽悲来”的感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字句属对极工,词旨转折一气,结构浑成,竟似无缝天衣,尤属绝无而仅有矣。”(再一次诵读)

点评:这次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出语言的美,读出作者的悲愤之情和旷达乐观之感。美文离不开诵读,美文也要“美读”。

教学感言: 这篇文章这样上下来,自己觉得较为轻松,轻松的是清晰的分析思路,合理的设置问题,让老师不觉得疲惫,使学生不觉得乏味;但也较为沉重,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年轻的沧桑,辉煌的伤痕,正因如此,所以更敬佩他的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我收获颇多,选好一个角度,上好一节课,往往事半功倍。我们年轻教师要勤学勤思,教而不思则罔,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用屈原的一句话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腾王阁 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 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 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对**: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八.背诵2~3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7.兰亭已矣 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 一 段:扣“洪 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第五篇: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文化知识。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一、导入新课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今天我们来学习《滕王阁序》。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3、关于本文的写作

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通读全文。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自由朗读: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3、齐读

五、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六、赏析文本 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问题设置:(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桑进林)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③“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 ④“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⑤“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⑥“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⑦“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⑧“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七、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A、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B、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八、赏析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载《腾王阁序》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腾王阁序》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

    滕王阁序 教案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3.领会情景交融的......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 教案 高二语文组 梁秀娟 教学目标 1、 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讲课思路 一.本课标题 鉴赏美文体悟深情千秋高阁滕王阁千古美文滕王阁序二.导入 视频师说:(过渡)这是一座历经千载兴废而盛誉不衰的中华文化名楼,它屡毁屡兴,屡兴 屡废达二......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 王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王勃简况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1-3段文言实虚词等基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体会2-3段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文中的典故。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把握......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