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2 19: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第一篇: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场侵略战争,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我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作为青年学生都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要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由于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因此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的一部分小字和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 ②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③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世纪40、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英国资本家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自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于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战争。由此看出,这一要求的实质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指出: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教师: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下面请同学们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

学生回答前教师提示学生:对于战争经过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据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课件并对个别问题做补充说明。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1857年底,英法联军5600多人做好了进攻广州的准备。28日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能甘心吗?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呢?

2.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对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则以“调停者”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这时,清朝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俄美则先于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

(1)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5)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

教师:(讨论分析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决策。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对内河航运权进行讨论。着重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表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教师: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达到,他们从大沽口撤军,从而使战争告一段落。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3.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关于战争再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让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与战争再起的关系。)

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赞扬学生正在学会把似乎孤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换约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活动,侵略者却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有关小字,明确侵略者蔑视中国主权的狂妄和大沽口战役的正义性。教师:一年以后的1860年,英法又开始新的侵略行动。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以至缺乏足够的准备。(课件演示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京东八里桥血战和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等内容。)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訢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10月6日侵略军进犯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留守北京的奕訢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观看图片: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再阅读观看教材所引英《泰晤士报》关于劫掠的报道,观看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要求学生阅读条约内容并进行讨论,对重点条款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评总结: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关于准许华工出国,力求使学生通过议论、发言,得出列强掠夺廉价劳动力的结论。)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使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强取豪夺的方式占领。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述: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它不断蚕食其周边地区。中国成为它掠夺的主要对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法不同的是沙俄“选定了一个没有人能与它匹敌的领域──外交领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采取趁火打劫和外交讹诈的卑鄙手段,把《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政府,抢占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示意图》。演示内容包括《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情况的课件。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把关于不平等条约、割占的领土范围、面积等处空出,让学生复述。

教师指导学生对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的简化记忆方法。《瑷珲条约》: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天津条约》: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北京条约》和《堪分西北界约记》: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在中国抢占大片领土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讲述: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三、结果 由学生总结指出,略。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学生回答。

教师:对。教材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呢?

学生发言列举史实,教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附庸与工具,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本课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因为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重点难点】

一、重点: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二、难点: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配乐诗欣赏黄遵宪《台湾行》:“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地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 ”

(过渡导入)“同学们,随着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边疆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不屈的中国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左宗棠、邓世昌等的名字还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黄遵宪的《台湾行》更是描绘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勇气和行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与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和经验。”

(课件出示课题)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叙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然而,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却率军悍然入侵了新疆,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严酷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5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

2、英国和俄国为什么要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3、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清朝政府内部有哪些不同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主张?

4、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

7、我们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阿古柏的“二主”:英国和俄国。

2、课件出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地图,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和俄国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控制新疆,并通过阿古柏伪政权达到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目的。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认识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关于“塞防”和“海防”之争的关键,从而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4、对于第4个问题“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可以不唯一。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7、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问题,首先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①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②他在历史上做了什么事情?(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③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的意义,起促进作用的就肯定,起阻碍作用的就否定(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扞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④得出最后的结论(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过渡)在中国西北边防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东南的海防也出现了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

(课件展示第二版块的学习目标)

二、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

1、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2、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4、黄海海战的结果如何?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指出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而侵略我国的方向和重要战场,让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要求学生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1894年);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

2、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片段,学生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一役中,率致远舰撞向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个别学生认为邓世昌本来可以不牺牲最后却选择了牺牲,太不值得,不知道变通,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种观点要注意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邓世昌所处的时代和接受的忠君爱国的教育与我们现代有一定的区别)。

4、黄海海战的结果

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可一战,但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拱手将黄海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结果日本步步进逼,在1895年威海卫一役中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课件展示第三版块的学习目标)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4、简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驳斥当今台独分子的谬论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1)要求学生在教材找出《马关条约》的四点内容并勾画下来(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小字内容。认识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结论:《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引导学生绘制表格,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 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及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

2)《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

2.难点。

二、课前导学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制作《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3.编演历史短剧。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5.编写小结歌谣。

6.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

1.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学生自制并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史地知识有机结合。

3.学生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朗诵诗歌,使文、史融为一体。

三、导入新课

各组把准备好的导入词和方案呈交给教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可用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导入八国联军侵华内容。

学生导入可有以下几种方案:

1.通过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2.按课前提示;

3.联系德国把山东占为其 “势力范围”的史实;

4.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学生解释“奥”指“奥匈帝国”。(1900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书写以上板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多媒体显示图片:《廊坊大捷》。

多媒体显示──

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并对其进行讲解,板书、播放以上两幅照片和下面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线路和概况已有了较深的印象。

学生利用自制的《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概述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

学生生动讲述廊坊狙击战的故事。

学生热烈讨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得出结论:

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学生也通过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锻炼了识图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国的都城还曾被哪些列强侵占过?

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

对此,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吗?

教师可补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爆发时人数才2000多人,至1900年9月却增至10万人。

若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够翔实,教师可补充以下数字:据不完全统计,联军攻占北京之初,仅王公职官、阵亡将领即达640人。阖家引火自焚、仰药自尽、投井而死者有1798人。至于平民百姓的死难者,则数不胜数。

总结说明:“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就连侵略联军也毫不掩饰地供认:“北京今已成为强盗世界”。

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

(二)之四《四宝呜咽》],贪婪的八国联军连紫禁城中的镏金防火大水缸也不放过,他们竟然把大水缸上的镏金刮得一干二净。

多媒体显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由此上溯到40年前中二、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攻占北京(板书)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联系的能力。

学生回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史实,体会清朝的无能、衰败;同时也提高了对新旧知识进行纵向

结合教材小字、图片内容揭露八国联军的暴行。

学生们踊跃发言:

1.杀:八国联军仅在庄王府一带就杀害义和团员1700多人(配合教材插图《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员》),使学生了解侵略者在北京城展开杀人比赛的暴行。

2.抢: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 6000 万两之多。(配合教材插图《美军抢劫的白银》)

总结并深化:

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进行启发诱导。

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启发、归纳和总结。)

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定的情景》。

解释:同清政府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八个出兵国以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辛丑条约》的签定[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

(一)之一《万恶之源》]。

大家根据录像和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书写板书。说明其观点,抒发其感想。

1.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反抗外侮的光荣传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根据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得出结论: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我们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必定挨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力量。

各组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选出代表,回答: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日、俄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是旧历的辛丑年)。

各组学生通过讨论,把条约内容归纳成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录像中有这样一句话:《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说?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多媒体显示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提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及途径论证观点,但应注意根据课堂时间及学生特点进行调控。)

各组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积极思维,可从下列几个途径论证答案、分析条约的危害:

用课前自制的《中国主要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推论: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诸项内容及危害进行对比、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答案;同时也理出清朝统治(近代史部分)的基本线索之一: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指导学生做“动脑筋” 栏目:结合《辛丑条约》内容,你能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吗?

补充材料说明:

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竞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战后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是以中国铁路、矿山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控制

在帝国主义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 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

(一)之三《国中之“国”》使馆界部分]。

分析原因

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再加各地赔款,总数达10亿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些赔款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中国的关税、盐税均被帝国主义所把持。

军事、外交:至于拆毁炮台、在军事要地驻兵及划定“使馆界”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指导学生做“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加拿大驻华使馆门前,中国卫兵在站岗。

指导学生做“活动与探究”l:议一议:《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由学生根据所学及了解的知识进行发挥。但应从根本上指出《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是“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中国的太上皇;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加拿大驻华使馆门前中国卫兵在站岗就是有利的说明。

政治: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增强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感性认识。

总结歌谣: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附上课件中采用的照片或图片。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哪几次。(归纳出清朝近代时期的另一条基本线索)

学生齐声朗诵。

“北上联军八国众,

第二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背景②英雄事迹③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当清政府惊魂未定时,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发生,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真是祸不单行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几个恶禽猛兽又扑来蹂躏中国。

(学生游戏)由四个学生分别戴着标有英、法、美、俄文字的虎、蛙、鹰、熊动物面具,英、法与美、俄分别结伴走到教室前面,先是美向英、法打招呼:“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十二年真是个很长的时间呀!我们现在正站在这里,中国,一个如黄金般的国度。我们相信将会赚很多很多钱的。”(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改用英语对话。“Hellow ,how are you(are you fine)? Twelve years is really a long time,isn’t it? We are standing here, China , it’s a golden place.Webelieve in that we willmakemuchmoney.”)然后英、法、美、俄进行关于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对话游戏。另一个学生扮演清政府的皇帝,坐在讲台上。讲台当着清政府。

虎:“条约签订十几年了,但商品在中国总是不能畅销,看来是中国的口岸太少了,应该多开些口岸。我们应该把公使驻到北京去,催促清政府满足我们的要求。”

鹰:“嗯,但是看局势,太平天国发展那么快,清政府会不会被推翻?如果太平天国统治全国了,那就麻烦了。我去试探过,太平天国对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只允许做正当生意,不准走私鸦片,不准干涉内政,不准占领土地,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条约。”

虎:“先生们,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是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要求开更多的口岸,增加更多的特权。现在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清政府答应我们的要求。”

旁白:当四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时,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统治而拒绝。四国公使恼羞成怒。

虎:“清政府与我们不友好,敬酒不吃,吃罚酒!” 蛙: “那好!我们用武力打败它,然后提出要求。”熊、鹰对虎、蛙说:“你们实力强,出面攻打清政府,我们实力弱,进行外交调停帮助。” 虎、蛙说:“行!”(学生改用“OK!”)熊、鹰、虎、蛙相互说:“再见!”(学生改用“good_bye!”)

旁白:虎、蛙、熊、鹰四国结成联合阵线共同侵略中国。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俄美充当帮凶。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课件显示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艺术字)。

学习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本目由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爆发时间等基础知识勾画在教科书上;

2.引导思考英、法为什么发动此次侵华战争? 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3.列举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思考战争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师生活动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显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 动者: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本目为重点内容,主要围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展开)

1.火烧圆明园

⑴由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布局构成、珍贵文物等,教师做补充; ⑵展示圆明园重要景点《谐奇趣》《大水法》《远瀛观》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是东方博物馆和艺术馆,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价值很高。圆明园本身就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剪辑,揭露侵略者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配以解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

⑷课件展示法国大作家雨果关于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一段话。由学生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并分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一次犯罪。同时,也说明了清朝统治腐败衰弱,没有能力继续统治了。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学生活动后,老师给予简评,小结本目知识要点,并用课件展示)

时间:1860年。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纵火者:英法联军。影响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暴行:烧杀抢砸,无恶不作。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教师设问,引导过渡)当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劫的时,俄美充当了什么角色?他们在中国有那些侵略活动?学生答后,老师指出:俄美在战争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取得了与英法差不多的侵略权益。俄国还乘机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简表》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形势图》,师生共同学习)

⑴结合图表的内容,说明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走了中国哪些领土,并在图上找出来。学生答时,老师分别用绿色、黄

色显示《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占的领土。用泥土色显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占的领土。之后用两头熊分别踏在东北西北沙俄所占领土上。

⑵在图上找出《中俄尼布楚条约》划给中国的领土,并说明这些领土与《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走的领土有什么关系?然后,以前后左右的同学为组讨论“为什么康熙皇帝在位时,沙俄与中国签订平等条约,比较合理地划定了中俄东端的边界,而咸丰皇帝在位时,沙俄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蛮横强占中国领土?”(前者强,后者弱)

⑶由学生按提示归纳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知识要点,并思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

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范围面积: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⑷教师总结指出,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⑸教师设问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割占了哪些领土(俄占中国东北西北、英占九龙半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归纳,导入下一问。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中国战败,战争期间被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归纳起来有割地、赔款、开埠、外舰江行、外使驻京等几方面。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生存危机。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本目由学生看书分析认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背景、英雄事迹、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景: 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军

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教师引导讨论)从太平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自由答)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巩固小结】

二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达标训练】

一、课堂练习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外国侵略者要维护其在华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侵略者的在华利益。

C、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

A、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B、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C、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D、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3、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和侵略者是

A、1856年英法B、1858年俄美

C、1860年英法D、1860年英法俄美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B、法C、俄D、美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是

A、60多万平方千米B、40万平方千米

C、100多万平方千米D、150多万平方千米

6、俄国割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包括

A、《天津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8、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战役有

A、青浦战役B、慈溪战役C、金坛战役D、上海战役

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课后作业: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第三篇:浅谈第二次鸦片战争

浅谈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明园的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特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1860年在北京三天三夜的大火烧毁的不止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成果,印证的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列强在清政府获得巨大的利益,食髓知味的他们希望谋求更多的利益。大清朝的内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外有:俄国在1854至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因而将视角转向东方;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法国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后,也希望在印度、支那(大清)建立殖民地;对内有:1851年太平天国大举**后,席卷了华中、华南许多省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有12年后修订条约的规定,而英、美、法也根据《南京条约》中的利益均沾的原则分别在1854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希望在该次修约中取得利益。但是清政府并没有答应这一无理要求,于是列强开始寻求各种借口兴兵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广东的民间的排外活动是有发生,当时任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的叶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置诸不理。

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后对叶名琛发出修约照会,不得要领。1856年10月8日发生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对英态度强硬,毫无诚意,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此举令英国方面极为不满,复以英国企图修改《南京条约》亦遭清朝拒绝。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击督署,叶“危坐二堂,绝无惧色”。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1857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退出省河。另一方面,法国神父马赖之西林教案,广西知县并无循西方通行途径处理,在没有告知法国领事馆的情况下处死马赖,令法国方面极为不满。中国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导致现今仍无法确定马氏涉及清朝主张的死刑罪行。英法两国遂以此为由联兵攻打中国。英法还联合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就这样以英法联军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清政府发起战争。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战以后,英法两国组织了两次联盟军对清政府进行开战。第一次英法联军将主战场放在了靠海有港口的广州,也是外来侵掠者先到的地界。1857年9月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洋面。11月,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美使列卫廉与俄使普提雅廷齐集香港。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12月28日英法联军对广州发起攻击,次日攻陷。1858年1月5日,俘虏了总督叶名琛。1月9日英法总局宣布与刚被复职的巡抚柏贵(实际为魁儡)共同治理广州,并于2月11日自行解除封锁和恢复广州的对外贸易,广州便一直由英法联军控制直到战争结束。随着广州的沦陷,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而四国公使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达白河口。4月24日,再照会北京,限六日内派全权大臣谈判。直隶总督谭廷襄斡旋拖延。同年4月英法联军北上攻打大沽口,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就由此打开了。在大沽口战役中,清廷主将弃城逃亡,只有大沽炮台的炮兵开炮反击,最后孤立无援而败。该次战役失败过后,6月,英、法、美、俄公使胁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第一次英法联军到此告一段落。

1859年6月,英法发舰带同新任驻华公使,前往北京换约及建立使馆。而咸丰帝拒绝与外国来使见面。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英海军司令贺布亲自带领12艘军舰从拦沙江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攻击炮台,清守军也开始发炮反击,火力充分发挥下,过不久多艘英法军舰遭受损伤,贺布本人也受伤。下午4时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过了一小时后贺布下令从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但还是被清军炮火轰击造成死伤,而且地面泥泞难走。英法联军也遭到清守军及从新河来增援的骑兵攻击,到了晚上联军再继续进攻,但又有死伤,激战整夜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一次的胜利。由于该次战争的失败,英法联军开始大举的进攻大沽口。至此大沽炮台落入英法联军的控制。第二次英法联军的胜利正是彰显了清廷的软弱与无能。

1860年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为了报复中国及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和法国。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大火在北京燃烧了三天三夜,浓烟弥漫在整个上空,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于火海。凄厉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战争由此结束了,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的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联军迫使恭亲王奕䜣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

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香港九龙给英国 准许华工劳务出口

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此条系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私自在中文本上所加)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此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非沙皇俄国不可。看中国对付联军应接不暇之际,利用各种手段,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一系列的不等的条约,例如:《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一共夺走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联军都得到了好了,但是中国却一步一步的沦为殖民地;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主权;沉重的政府债务,一切都又将转嫁给辛苦的老百姓;签订的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外国只是干涉中国政府事务的一个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满清王朝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并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清朝统治得已稳固史称同治中兴。

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是从背景、过程和结果等各方面来看的。

背景上两次鸦片战争表面上都是由鸦片而起, 但实际上都是西方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不断向外扩张的结果。从战争的性质来看, 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法等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 而对中国人民来说则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两次战争的目的、性质是一致的,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 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 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 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 于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 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部分主权遭到破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鸦片战争中夺取的侵略权益, 使鸦片输入合法化, 达到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 说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鸦片战争结束了,但是它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影响却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大笔的赔款,一片片的领土割让。烧掉的皇城,血染的午门,斑驳的锈迹,一切都是血泪堆砌的,白骨铺成了的清廷皇椅。清末这个“ 天地日流血” 的时代, 不仅象历朝易代之际一样, 经历着剧烈的冲突和震荡, 而且发生了与之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即外敌人侵。西方列强虎视耽耽, 恨不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清政府穷于应付内乱, 同时也无力应付大规模外敌的侵略, 农民起义的烈火烧遍中原大地, 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塌了清廷的中枢神经。山河破碎, 国事踌躇。

参考文献

1,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2,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页179─180。ISBN 978-957-08-3260-0 3,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中国国防资讯网.2007-08-23 [2009-12-03].4,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第二次大沽保卫战.2007-07-27 [2009-12-03].5,晚清罕见的外战胜利:第二次大沽口大捷(1).2008-09-08 [2009-12-03].6,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北塘之战.中国青年网.2009-12-23 [2010-02-20].曾涌惠

第四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语:Second Opium War;法语: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由,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英法对华远征”或“第二次英中战争”。因为这场战争被中国方面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在出兵后以“调停有功”为名,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没有归还,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基本信息

伤亡情况:圆明园被毁 地点:中国

主要指挥官: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美使列卫廉与俄使普提雅廷 时间:1856年至1860年间

参战方: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沙俄

结果: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又称:亚罗号战争”、“英法对华远征”或“第二次英中战争”

历史影响:

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基本简介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语:Second Opium War;法语: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由,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对华远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因为这场战争被中国方面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在出兵后以“调停有功”为名,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没有归还,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事件背景

1851年太平天国大举**后,席卷华中、华南许多省份,给清廷统治带来重大的打击。1854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英国、法国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因而转向东方发展。1857年,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法国也开始谋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34条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根据《南京条约》中的利益均沾原则,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趁机谋求利益;但四国的修约要求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列强开始谋求兴兵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置诸不理。终于,发生于1856年10月的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法联合出兵中国的导火线。

事件开端

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后对叶名琛发出修约照会,不得要领。1856年10月8日发生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对英态度强硬,毫无诚意,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此举令英国方面极为不满,复以英国企图修改《南京条约》亦遭清朝拒绝。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击督署,叶“危坐二堂,绝无惧色”。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1857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退出省河。

另一方面,法国神父马赖之西林教案,广西知县并无循西方通行途径处理,在没有告知法国领事馆的情况下处死马赖,令法国方面极为不满。中国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导致现今仍无法确定马氏涉及清朝主张的死刑罪行。英法两国遂以此为由联兵攻打中国。英法还联合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

事件经过

第一次英法联军 入侵广州

1857年9月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洋面。11月,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美使列卫廉与俄使普提雅廷齐集香港。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12月28日英法联军对广州发起攻击,次日攻陷。1858年1月5日,俘虏了总督叶名琛。

1月9日英法总局宣布与刚被复职的巡抚柏贵(实际为魁儡)共同治理广州,并于2月11日自行解除封锁和恢复广州的对外贸易,广州便一直由英法联军控制直到战争结束。

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而四国公使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达白河口。4月24日,再照会北京,限六日内派全权大臣谈判。直隶总督谭廷襄斡旋拖延。同年4月英法联军北上攻打大沽口。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1857年12月广州被攻陷后,英法军意图继续北进,强迫清朝签订条约。1858年4月,英法军舰载有2600多人抵达大沽口。5月20日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联军攻占。5月26日联军沿河到达天津城。6月中在英、法、美、俄公使的胁迫下,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

第二次英法联军 大沽口战役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兵临天津。6月13日大学士桂良及吏部尚书花沙纳与俄国特命全权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签订《中俄天津条约》。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纳在天津海光寺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发舰带同新任驻华公使,前往北京换约及建立使馆。按西方惯例,咸丰帝得接见代表本国的公使见面。而咸丰不欲与外国使臣见面,于是命僧格林沁暗中诱击两国部队,双方在大沽口发生炮战,英法军受创而去。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经过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后,僧格林沁奉命加强防务,修复战后的炮台。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双方不久便展开战争。

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英海军司令贺布亲自带领12艘军舰从拦沙江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攻击炮台,清守军也开始发炮反击,火力充分发挥下,过不久多艘英法军舰遭受损伤,贺布本人也受伤。下午4时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过了一小时后贺布下令从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但还是被清军炮火轰击造成死伤,而且地面泥泞难走。英法联军也遭到清守军及从新河来增援的骑兵攻击,到了晚上联军再继续进攻,但又有死伤,激战整夜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一次的胜利。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由于联军的进攻失败,引起英法方面极度的不满,1860年联军便大举入侵大沽口。先从北塘登陆后陆续拿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6] 之后僧格以咸丰帝的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的控制。

进军北京

1860年7月英法援军大举来袭,在大沽口击败清军后,北上进兵天津。8月23日清朝派钦差大臣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无奈由于驻军北京问题导致议和失败,联军继而进军北京。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随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进而在北京东郊八里桥与清军决战,僧格林沁部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逃奔热河避暑山庄。

火烧圆明园

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法国颁发的奖章(Médaille de la Campagne de Chine),1861年10月联军迫使恭亲王奕䜣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让香港九龙给英国;准许华工劳务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此条系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私自在中文本上所加);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历史影响

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五篇: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北京条约》

1856年,正当太平天国起义在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清王朝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之际,英、法两国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怂恿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它们在华的特权,实质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而我们称它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5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英国这时仍然在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占据首位,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问题就越显得重要。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本希望能在中国开辟一个广阔的市场,以倾销他们的商品。但事与愿违,中英之间的贸易状况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大失所望。从1843年—1855年间,英国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但对华的输出却无显著增长,商品在中国滞销,无法满足英国资产阶级对商品市场的要求。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其主要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遭到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广大农民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生活极端贫困,亿万农民无力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只能依靠使用自己廉价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其次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也大大地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化,特别是日益剧增的鸦片倾销,使得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中国人不能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大量的鸦片贸易实际上对商品贸易起了一定的排斥作用,严重地妨碍了正常的商品贸易。

但是英帝国主义则认为,对华贸易不景气,主要是由于他们从中国攫取的特权太少,中国市场对他们不“开放”。因而英国驻华公使,歪曲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12年后,“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的条文,援引“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首先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他们借口中国通商口岸开辟的太少,外货转输内地缴税太重,要求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英帝国主义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的要求,也反映了法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因而得到了法美的支持。

1854年初,英国公使包令、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联合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了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全部对外开放,长江自由通航;

二、鸦片贸易合法化;

三、进出口货物免交入口税;

四、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但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等侵略者便认为,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强迫和支持,否则是得不到条约修改和通商贸易状况的改善。美国公使麦莲则建议,英法美3国军舰长期封锁中国沿海口岸,直到他们能获得满意的答复为止。但当时英法正忙于对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因而一时无力向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1856年,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获胜,他们这时便再次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但仍遭清政府拒绝,英法便决心再次用武力强迫中国政府就范,策划了新的侵华战争阴谋。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浦逮捕了“亚罗号”船上的两名海盗和10名嫌疑犯。该船是一只属于中国人所有的走私船,曾在香港注过册,但已过期了。所以从各方面来看,这本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英国无权干涉。但是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则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以便为英国侵略制造新借口,硬说此船是英国船,并造谣说中国水师扯落了英国国旗,要两广总督叶名琛释放被捕人犯,并向英国赔礼道歉。叶名琛复文批驳了巴夏礼等人的谣言:“到艇拿人之际,其无旗号,已属明证,从何扯落?”但为了避免扩大事态,叶名琛向英方妥协,将所捕水手交送英国领事馆。但英帝国主义意在寻找战争借口,因而故意刁难,拒不接受人犯。

10月23日,英国舰队在司令西马糜各里率领下,闯入省河,炮击广州城。10月29日,一度攻入广州城内,但遭到了广州爱国军民的抵抗,英军这时兵力也不足,便退据虎门。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传到伦敦,英国首相巴麦尊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认为时机已到,发起了战争叫嚣。英国议会接着又通过了对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建议联合出兵。

法国是英国的同谋者,早在英国对华发动进攻前,法国当局就借“马神甫”事件向中国进行讹诈。1856年2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因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进行活动,被广西地方当局处死。法国政府这时看到英国要对华发动战争,便借这一事件,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旗号,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协同英国对华作战。

1857年10月,英法侵略军先后到达香港。这时美国希望英法能进一步为他们打开中国大门,而沙俄则企图趁火打劫,美俄便极力支持英法发动新的战争。11月,美国新任驻华公使列卫廉,沙俄驻华公使普提雅都赶到香港,与英法侵略者密谋。

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作好了战斗准备,12日,额尔金和葛罗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通牒,要求入城、修约,并赔偿英法两国损失,限10日内答复。叶名琛面对英法的武力威胁,只认为是虚声恫吓,不做任何抵抗的准备,广州军民要求添兵自卫,反遭禁止,对英法的照会也不作 出任何答复。12月28日,英法联军向广州发动进攻,都统来存、千总邓安帮率领部分爱国官兵抵抗失败。29日,联军攻破广州,俘获叶名琛,被押到印度。广东巡抚柏贵,将军穆克德讷投降。1858年1月,联军组织了“三人委员会”,对广州实行“军管”,柏贵在英法监督下为侵略者出面维持秩序。英法联军在广州的这种殖民统治长达3年之久。

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又沿海北上,以便直接威胁清政府,迫使清政府承认他们的侵略要求。1858年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俄美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来,他们伙同英法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清政府派全权大臣谈判。清政府先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但英法公使借口谭廷襄无全权,拒绝谈判,美俄则在一旁伪装调停,威胁清政府。5月20日,英法联军突然闯入白河,炮击大沽炮台,炮台进行了还击,但由于谭廷襄事先不作任何戒备,一闻炮声自己又率领文武百官先逃,大沽炮台终于失陷。5月26日,联军进犯天津,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这时慌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大臣,赴天津与英法谈判。英法这时持强要挟,气焰嚣张,美俄则伪装调停,从中渔利。6月13日和18日,清政府在俄美诱逼下先与俄美公使订立了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接着于6月21日、27日,又分别与英法订立了《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

一、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二、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选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三、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四、外国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

五、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

六、中国对英国赔款400万两白银,对法赔款200万两白银。

同年11月,清政府在上海又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容如下:

一、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一般进出口货物按“百值抽五”征税。运销内地洋货或从内地运出土货加收2.5%的入口税后,免征其它一切内地税;

三、各口岸税收划一办理,邀请英人协办海关税务。此外,俄国人还在《天津条约》中获得了重新勘定两国未定边界的保证,为以后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制造根据。《天津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天津条约》并不能完全满足英法的侵略要求,英法资产阶级叫嚷:“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他们极力想利用换约的机会进行新的勒索。1859年初,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率领一支舰队和海军陆战队伙同法国侵略者于6月中旬到达大沽口外,以换约为名,进行武力要挟。美国公使华若翰这时早已率领一支舰队等待着英法公使的到来。清政府指定各国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随行人员不得超过20人,更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则故意寻衅,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拒绝从北塘登陆,反要清政府撤除白河防御,要带军舰而行,并限令清政府以6月25日为最后撤防日期。

1859年6月24晚,英法联军炸断两根拦河大铁链,拔除河上的铁桩。25日,英军司令何伯下令轰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僧格林沁所部爱国将士奋起反抗,激战一昼夜,英法军舰10余艘被击伤,侵略军400多人伤亡,我国满汉将士36人阵亡。在这次战斗中美国侵略军公然协助英法进攻,美舰队司令达底拿叫嚷:“血总是浓于水的”。失败后又掩护英法舰队撤退。但事后,美国公使华翰若则若无其事地从北塘入京换约去了。中国军队在大沽口被迫还击英法侵略者的行动是正义的,是保卫祖国的主权和尊严的行动。马克思明确指出:“既然《天津条约》中并无条文赋予英国人和法国人派遣舰队驶入白河的权利,那么非常明显,破坏条约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而且,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以前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问是有理的。”

大沽口惨败使得英法资产阶级异常恼怒,决心要进行报复。并叫嚣要进占北京,“将皇帝赶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1860年春,英法政府又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大使,率领英军18000人,法军7000人,舰船200多艘,组成新的侵华联军。美国公使华若翰和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也赶到上海,配合英法联军,进行所谓调停,从中渔利。7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而清政府在大沽保卫战胜利后,希望“安抚局面得以保全”,不仅不加强防御,反令撤去北塘防务,以便英法公使进京换约。英法联军再次到达大沽口外时,清政府还饬令大沽守军,“不可贪功挑衅”,“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直隶总督)与英法谈判。当时主持战事的僧格林沁,则专意防大沽,撤掉了北塘的海防工事。沙俄公使伊格那提耶夫探知后,立刻密报英法联军,英法联军8月1日在俄舰队导引下,攻占了北塘。8月12日,侵略军万人向新河和军粮城进攻,僧格林沁部蒙古骑兵用马刀与洋枪洋炮进行了英勇的决战,但失败。北塘、大沽两炮台的满汉官兵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坚持了10多天后失守。随后,天津陷落。

清政府派桂良、恒福等向侵略者乞降。在谈判中英法侵略者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清政府坚持先退兵再换约。沙俄公使则在一旁鼓动英法向北京进攻,以防英法与清政府达成协议,使俄国借机勒索、抢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的计划告吹。英法联军在沙俄鼓动下,向北京进攻。咸丰帝急命僧格林沁部防堵,并派怡亲王载垣和兵部尚书穆荫为全权大臣,前往通州议和,双方争执不下。9月21日,英法联军向通往北京的战略要地八里桥进攻,僧格林沁京城10多万清军溃散。

10月13日在沙俄公使的情报指引下,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城。抢劫、焚毁了举世闻名旨下,于10月24、25日分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外,又增加了几项主要内容:

一、开放天津为商埠;

二、准许华工出国;

三、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四、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财产(担任翻译的法国教士又私自添上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房屋的内容);

五、赔偿战争费用英法各增为八百万两。

二、辛酉政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取得了许多特权,但要使这些条款变为现实,就必须要确保清王朝的统治。因而外国侵略者这时为了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弃了所谓“中立”。法国公使葛罗主动向清廷表示:愿向清政府提供或帮助制造武器舰只,还要出兵帮助清军围攻太平军。俄国公使也表示愿派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太平军。美国公使蒲安臣则要给予清政府以道义上的支持。英国极力向清王朝表示友善。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咸丰和其亲信大臣肃顺、端华、载垣等对列强疑心很大,恐洋人代剿会入主中原取而代之,因而不愿接受列强派兵助剿的建议。

方官吏,却对洋人颇有好感,他们特别是对洋人的枪炮更为醉心,想与洋人妥协、和好,以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由六岁儿子载淳继位,任命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这时慈禧为了夺己不得咸丰重用,对咸丰及其亲信8大臣不满。他与慈禧一拍即合,积极与帝国主义列强联络,以争得列强的赞成。一切安排就绪后,在1861年11月2日发动了政变,以幼主名义发布上谕,逮捕了8大臣,11日载淳登基改元同治,12月2日两太后临朝听政。慈禧这时大(8大臣曾定年号为祺祥,政变后慈禧改为同治)。随着慈禧上台,清王朝立即执行了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因而大获列强好评。中外反动派这时很快地勾结在一起了,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第二节 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略

一、沙俄对黑龙江流域侵略及《瑷珲条约》

19世纪50年代,沙俄逐步控制了我国黑龙江口地区的主要据点,占领了库页岛,沙俄还不断派军武装“航行”黑龙江。1854年5月,沙俄侵略分子穆拉维耶夫率领1000多人分乘75艘舰船,从后贝加尔地区沿石勒河闯入黑龙江,在黑龙江下游屯兵筑垒,实行军事占领。1855年5月,沙俄再次“航行”黑龙江,将约500名俄国“移民”护送到黑龙江地区,建立“移民点”。1856末,沙俄政府变本加厉,竟将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归它的“滨海省”,设首府于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1857年,穆拉维耶夫派哥萨克兵团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瑷珲城外驻扎重兵。并拟定“派两支部队,一支取库伦,另一支攻瑷珲”,直下齐齐哈尔和辽东,“从而使满蒙脱离中国,或成为俄国庇护的两个公国。”并悍然宣布:凡留在黑龙江左岸的居民,均属俄国管辖,不愿受俄国管辖的,都必须迁到右岸。沙俄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向中国蚕食。正像恩格斯所说的:“正当英法两国的海陆军向香港调集的时候,西伯利亚边防的哥萨克部队却缓慢地,然而继续不断地把自己的驻屯地由达呼尔山移向黑龙江岸。”

沙俄在军事占领黑龙江流域的同时,又不断进行外交讹诈。1856年,俄驻华公使普提雅廷一面跑到香港鼓动英法对华战争,一面又伪装调停者,向中国索取报酬。正当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直逼天津,清王朝危机之际,沙俄这时认为从“政治上”“最终解决”黑龙江问题的时机已到,立刻命穆拉维耶夫率领官兵数百人,在两艘炮艇护卫下于5月22日闯到瑷珲,与清黑龙江将军弈山谈判。穆拉维耶夫拿出了他们事先拟好的方案,悍然宣布黑龙江以北至河口一带均属俄国领土,并要求清政府割让乌苏里以东地区。中国代表据《尼布楚条约》反驳,但沙俄武力相要挟,弈山终于屈服,于1858年5月28日《天津条约》订立前便与沙俄签订了《瑷珲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仅江东六十四屯仍归中国人永远居住,归中国政府管理;

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划归两国共管;

三、黑龙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四、中俄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一带相互贸易。通过这个条约,沙俄占去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置于中俄“共管”之下,为沙俄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沙俄借助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在沙俄武力胁迫清政府订立《瑷珲条约》的同时,沙俄公使在天津伪装调停,借英法侵略军威胁,诱迫清政府与之订立了中俄《天津条约》,获得了通商、设立领事、内地传教等项特权。特别是沙俄公使别有用心的在条约上写了:“中国与俄国将从前未经定明边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秉公查勘”的字样,为沙俄进一步向中国进行领土扩张提供了借口。

二、中俄《北京条约》的订立

在《瑷珲条约》、《天津条约》条约墨迹未干之时,沙俄又背信弃义,进一步向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扩张。1858年6月,穆拉维耶夫率舰船闯入乌苏里江,将我国在乌苏里江东岸的居民强行赶过江来,并解除了乌苏里江上的清军哨所,武力占领了乌苏里江口的重镇伯力。1860年6月,又占领了海参威(改名为苻拉迪沃斯托克——意为“东方统治者”),至此,沙俄完成了对乌苏里江 以东地区的军事占领。

与此同时,沙俄又派伊格纳提耶夫出使中国,要求清政府订立新的割地条约。1859年6月,伊格纳提耶夫抵京,向清政府提出了《补续和约》六条,内容主要是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开放新的陆路通商地。清政府对此逐条批驳,予以拒绝。沙俄公使在北京讹诈不成,便急忙窜到上海,勾结前来为在大沽口挨打进行报复的英法侵略联军,极力怂恿英法联军进行战争,向英法联军提供有关白河下游清军防备和北京城防的情报。当英法联军打到天津,清政府向英法乞和,进行谈判之机,沙俄公使极力进行破坏,以防英法与中国达成协议,从而使俄借英法军事进攻获得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的阴谋破产。在沙俄公使鼓励下,英法联军又向北京进攻,沙俄立刻给英法送去了俄国传教士绘制的北京城平面图。在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借口调停有功,并以中俄相邻,俄国不难“屡兴兵端”相威吓,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中俄《北京条约》。除承认《瑷珲条约》一切内容外,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增开喀什 喀什噶尔为通商埠,允许俄在喀什和库伦设立领事;并规定中俄西部未定边界,“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中国常驻卡伦进行划界”,为沙俄侵略我国西北领土又埋下了伏笔。

1864年,清政府在沙俄的军事占领和强权外交下,被迫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的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夺走。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际上成了最大的获胜国,先后侵占了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的侵略活动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在东北,俄军入侵黑龙江以北地区时,当时满、汉、达斡尔、赫哲等族人民,拒绝向沙俄提供粮食牲畜,并向清军提供情报,协同清军守江卡。在沙俄强行向乌苏里 江以东地区移民时,遭到了当地人民自发的武装反击。创夫(采人参、山货为业的贫民)徐得林领导人民在小绥芬、珲春、苏城等地设营150余座,聚众万人,武装反抗沙俄侵略者。乌苏里江当地的人民不愿生活在俄国统治下,大批迁回珲春。1860年,黑龙江北岸的赫哲族人也迁回松花江流域。留居在沙俄霸占地区的人民,用各种方式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反抗斗争。

在西北边疆,中国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满、汉各族人民,也同沙俄的侵略活动展开了斗争。早在1853年,居住在伊犁河下游的哈萨克、柯尔克孜族人民就强烈地反抗过沙俄的武装入侵。1855年,俄军侵入塔城一带,屠杀无辜人民和矿工,塔城矿工在徐天尧、安玉贤率领下,烧了沙俄在塔城的贸易栈,俄国领事率卫队逃走。1863年,俄军入侵伊犁西北部的博罗湖吉尔卡伦时,遭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反击。

但总的来看,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畏俄如虎,更不敢支持人民的抗俄斗争。一方面由于东北、西北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所以没能形成大规模的抗俄斗争。一般都是缺乏组织,群众自发性的反抗斗争。

下载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英法美等国家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特权,希望就此打开中国广......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科目:政治编写人:审核人:时间:2012-8-24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标志、影响;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

    第二次鸦片战争[合集5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入新课: 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

    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指的是火烧圆明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其核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理解它关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