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科版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展示茂密的森林植物,森林植物制造有机物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说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区别并且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85页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教师活动】
请同学思考该概念所包含的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糖等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我们在该模块第二章第二节学到过,请同学回答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活动】
内膜、外膜、基粒、基质;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 【教师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叶绿体的亚显微模式图,并标示各部分结构。从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学生活动】
对各结构进行简单思考并猜测。【教师活动】
类囊体和基质都是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是其反应场所。首先我们来探讨为什么类囊体是反应场所呢?它里面有什么物质对光合作用起重要作用呢?是因为基粒类囊体上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那么叶绿体中含有多少种色素呢?首先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有些植物叶片在不同时期颜色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90页小资料回答问题。【学生活动】
绿色是叶绿素的效果,叶绿素呈绿色。秋天,光照量减弱,制造的叶绿素也减少了,遮盖不住黄色色素的颜色。【教师活动】
绿色色素叫叶绿素,它是叶绿体的主要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它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除叶绿素外,叶绿体中还含有黄色色素即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1.由于叶绿素的含量大大超过类胡罗卜素,而使类胡罗卜素的颜色被掩盖,只显示出叶绿素的绿色。2.由于叶绿素比类胡罗卜素易受到低温的破坏,秋季低温使叶绿素大量破坏,而使类胡罗卜素的颜色显示出。
第二篇: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
《酶》教学设计
设计者:01 授课内容:酶及其有关实验探究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教材: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
一、设计理念
新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对基本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观点、生物学情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酶》这一节,既有丰富的生物学史实资料,还有现代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又不乏热点新闻、医疗健康这样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活实例。在学教过程中,加入这些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更乐于探究新知识,进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对生物学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对于师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贯穿有关生活实际的内容,也能够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学生在学习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方面,可以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想和发现。倡导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二、学习任务分析
《酶》这一节内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后,对细胞代谢的进一具体步探究。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酶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此外,本堂课对实验探究的学习较多,因此,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好时机,教师可在课堂上加强实验技能的说明和实验操作的讲解。教材多结合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实验探究在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他们接触生物学时间不长,还不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学的学习也是较为薄弱的。然而,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图片、视频和一些类比,将较为抽象的酶的概念形象化,并鼓励他们小组学习交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酶的概念、作用和本质,掌握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酶的各种特性,描述酶的发现过程,学习探究更多关于酶的实验。2.能力目标:掌握实验探究的具体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归纳、类比等科学方法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酶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意识到,生物学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提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难点:实验探究酶的特性
六、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PPT,视频
八、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大家平时都会自己洗衣服么?我们来看几张图片。提问:洗衣服的同学都知道这是什么吧?
过渡:我们都知道,洗衣粉和牙膏加酶,是为了能够达到更加清洁的作用。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这个“酶”,到底是什么好东西?
进入课题: 教师活动: 介绍酶的发现:早在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了这些小笼。过了一段时间,将小笼取出。提问:他发现了什么? 提问:肉块去了哪儿?
设计意图:引出发现动物的消化系统能分泌许多种分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教师活动:
情境:每年过年过节,家里的大人都会喝上几杯,当然你们还不能喝酒哦。那这个酒是从哪里来的呢?
设计意图:引出酒精发酵的内容和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三个人的观点。
提问:那酶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人想过它的本质?
设计意图:引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教师活动:
提问:因为有酶,葡萄变成了美酒。那酶到底参与了化学反应没有呢? 设计意图:导出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这个观点。教师活动:
对书本上的酶催化活性实验进行一个疏导。让学生们观看一个视频。
设计意图:引出,没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
提问:大家猜测一下,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有怎么样的影响? 通过一个坐标轴的曲线让学生理解。设计意图:酶有一个最适温度。
教师活动: 课后作业
第三篇:浙科版生物必修一蛋白质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3蛋白质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蛋白质的问题,对蛋白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用塑料珠和细铁丝制作成串珠,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提问:1.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鸡蛋、肉、大豆。教师补充:对,当然还有许多了,比如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蛋类中的卵清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疗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我们的头发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2.利用教材,总结氨基酸结构模型
前面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联系者。那么蛋白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学习活动一: 比一比 结合教材中所给的4 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找出4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它们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通过问题诱思,让学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设计意图:通过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印象较深刻。
(2)学习活动二: 装一装 教师介绍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在认真听讲后,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甘氨酸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组装模型,在“做中学”,较好地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组装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说明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过程及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学生活动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 动画,结合教材脱水缩合过程,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 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生活动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种颜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种50 粒),几根细铁丝。探究问题: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将学生分组,说明活动程序:①每小组随意穿几条串珠②各组将串珠随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将各组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结构)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穿珠子,自主体会并归纳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进而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四篇: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学习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认识到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运用试验的方法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教学难点:为确保实验顺利,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出示幻灯片1、2、3、)
2、学生观看课件(4、5、6、7、8、9),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一、任务二。
3、请各组选出代表按照任务
一、任务二展示自己的说学成果。
教师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依次出示幻灯片10-----18做总结性评议
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堂课的内容。
5、完成拓展创新的内容。
附答案:任务一的答案看幻灯片10---16。
任务二的答案1、2看幻灯片18.3、绿色植物并不是只有叶片才能制造有机物,事实上,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4、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导致麦田减产。因为小麦能通过叶片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课堂练习:
1、6---2—5—3----1—4
2、D
3、A
4、C
5、B
6、C
7、C
8、D
9、A
10、C
2非选择
1.蓝色 2.淀粉 未见光 无叶绿体 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拓展创新
1、(1)200W白炽灯照射的那株(2)光照强度不同(3)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不正确。1)、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还是原来贮存的:2)、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光下制造的,还是在黑暗中制造的。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
平定二中 王 萍
第五篇: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关系十分密切;光合作用总的反应方程式的确立历经了科学家们293年的艰辛探索,渗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光合作用整个生理过程复杂而抽象,它包含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蕴含着物质转变、能量转化,涉及到较复杂的概念、原理、规律。因此,一般的教学媒体、方法,难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准确、全面、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我们借助CAI、优化教学过程(含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充分激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一、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2.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智能目标:
1.自学研究史,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通过试验(含设计)及相关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运用原理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研究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实施,培养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等科学精神;
2.借助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内因与外因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借助光合作用意义分析,渗透生物学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科学价值观等的教育。
2、教学重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概念
(2)掌握光合作用连续的全过程图解和实质、构建植物代谢知识结构体系
(3)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初步的研究和创造能力
(4)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深刻理解生命科学的价值
3、教学难点
(1)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
(2)完整知识结构的构造
(2)光合作用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谈话、讨论、讲授等)
5、教学手段:
(1)CAI:
①臭氧层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减缓温室效应?
②设计实验,证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③设计实验,探索叶绿体中色素接受何种波长的光
④动画演示光反应过程、暗反应过程
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
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来自于水
设计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原料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探索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循环途径
⑤光合作用在世纪之交的研究动向
(2)分组实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6、课型:新授课
7、课时:2课时
二、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设计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总体方案的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2.教学媒体设计
3.教学方法设计
4.认知模式设计
5.智能培训设计
依据--的实施模式(见下图),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光合作用一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最优化
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
学习评价
1、教学内容设计
在注重学科知识完备性、整体性、动态性、多维性、开放性的前提下,将其分成:(1)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2)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及其连续性;(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4)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引入研究史,探索性实验设计。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系统性、层次性、生命性、逻辑性。
2、教学媒体的设计
光合作用一课教学媒体选择计算机,设计一套人机交互型的CAI课件,力求直观、动态地描述微观世界中的生化反应,辅助学生完成“模拟实验”,且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落实的途径(形成性测试等)均在桌面有一个按钮,学生可以实时与计算机互换信息,使学生主动参与性增强、兴趣提高。
3、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探索性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法
提出问题—à引导探究、提出假设—à分析、论证、检验—à总结并迁移
②“光合作用具体过程”采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自学—à观看CAI动画演示—à伴CAI讨论—à学生总结
③“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采用CAI个别化教学法
4、认知模式设计
实验/观察(叶绿体、叶绿体色素)—àCAI演示光合作用过程—à理论(概念)—à实践(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宏观(叶)—à微观(叶绿体、光合作用)—à宏观(应用)
5、智能培训设计
分析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手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归纳„„,综合培养了观察、实验、思维等能力。
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完成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讨论:①臭氧层是如何形成的 ②如何减缓温室效应
三、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①地球的保护伞 ②温室效应
小结:光合作用全过程
设计实验①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
②产物氧来自于反应物水
设计实验证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设计实验:探索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谱
设计实验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光反应过程(伴CAI演示、学生分步讨论)
暗反应过程(伴CAI演示、学生分步讨论)
结论: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判断
结果分析
判断
小结:叶绿体、叶绿体色素
教学内容或教师活动
媒体辅助师生活动
*
说明:
讨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光合作用连续过程简图,总结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及实质 讨论:光合作用对生物界、自然界等的意义
讨论:影响因素、在生产实际中的措施
教师引导:光合作用在世纪之交的研究动向
师生共同进行逻辑判断
学生活动
四、教学后记
1、“光合作用”--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中“学生自学—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伴CAI、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
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à指导者
·
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
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
·
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
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