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师:引导生结合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
(一)、光合作用的意义 师:出示光合作用的意义。生:了解。
(二)、光合作用对生产实践的指导
师:出示农业生产的实例讲解通过调节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与合理套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生:了解。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
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绩优学案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 反思:
第二篇:“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
酒精脱色
自主与合作学习
探究能力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时安排:
2时
第1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产物,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
教师: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
教师: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蓝色
教师: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看到了。
教师: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略
略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堂教学。本节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增加了亮点。
第三篇:_6.3_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设计
6.3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学情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逐步深入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教学方法: 新授 教学辅助手段 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叶通过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淀粉还能产生氧气,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探究过程:
1、学生自行预习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分析归纳。
问题:①为什么带火星的火柴棒会复燃?
②操作本实验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③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小结,强调注意事项。
3、实施探究方案: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操作步骤,对金鱼藻或黑藻实施实验方案。
⑴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自来水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再反扣一支盛满自来水的试管(图6-8)。
⑵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⑶待试管内液面下降到比烧杯液面低时,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⑷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条迅速地插入试管内,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实施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每步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移出试管和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试管这两步。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过程得出:绿叶不仅在光下制造出淀粉还能产生氧气,同时说明光合作用离不开光。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第四篇: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学习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认识到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运用试验的方法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教学难点:为确保实验顺利,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出示幻灯片1、2、3、)
2、学生观看课件(4、5、6、7、8、9),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一、任务二。
3、请各组选出代表按照任务
一、任务二展示自己的说学成果。
教师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依次出示幻灯片10-----18做总结性评议
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堂课的内容。
5、完成拓展创新的内容。
附答案:任务一的答案看幻灯片10---16。
任务二的答案1、2看幻灯片18.3、绿色植物并不是只有叶片才能制造有机物,事实上,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4、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导致麦田减产。因为小麦能通过叶片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课堂练习:
1、6---2—5—3----1—4
2、D
3、A
4、C
5、B
6、C
7、C
8、D
9、A
10、C
2非选择
1.蓝色 2.淀粉 未见光 无叶绿体 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拓展创新
1、(1)200W白炽灯照射的那株(2)光照强度不同(3)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不正确。1)、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还是原来贮存的:2)、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光下制造的,还是在黑暗中制造的。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
平定二中 王 萍
第五篇: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关系十分密切;光合作用总的反应方程式的确立历经了科学家们293年的艰辛探索,渗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光合作用整个生理过程复杂而抽象,它包含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蕴含着物质转变、能量转化,涉及到较复杂的概念、原理、规律。因此,一般的教学媒体、方法,难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准确、全面、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我们借助CAI、优化教学过程(含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充分激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一、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2.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智能目标:
1.自学研究史,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通过试验(含设计)及相关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运用原理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研究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实施,培养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等科学精神;
2.借助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内因与外因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借助光合作用意义分析,渗透生物学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科学价值观等的教育。
2、教学重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概念
(2)掌握光合作用连续的全过程图解和实质、构建植物代谢知识结构体系
(3)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初步的研究和创造能力
(4)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深刻理解生命科学的价值
3、教学难点
(1)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
(2)完整知识结构的构造
(2)光合作用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谈话、讨论、讲授等)
5、教学手段:
(1)CAI:
①臭氧层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减缓温室效应?
②设计实验,证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③设计实验,探索叶绿体中色素接受何种波长的光
④动画演示光反应过程、暗反应过程
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
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来自于水
设计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原料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探索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循环途径
⑤光合作用在世纪之交的研究动向
(2)分组实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6、课型:新授课
7、课时:2课时
二、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设计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总体方案的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2.教学媒体设计
3.教学方法设计
4.认知模式设计
5.智能培训设计
依据--的实施模式(见下图),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光合作用一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最优化
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
学习评价
1、教学内容设计
在注重学科知识完备性、整体性、动态性、多维性、开放性的前提下,将其分成:(1)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2)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及其连续性;(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4)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引入研究史,探索性实验设计。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系统性、层次性、生命性、逻辑性。
2、教学媒体的设计
光合作用一课教学媒体选择计算机,设计一套人机交互型的CAI课件,力求直观、动态地描述微观世界中的生化反应,辅助学生完成“模拟实验”,且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落实的途径(形成性测试等)均在桌面有一个按钮,学生可以实时与计算机互换信息,使学生主动参与性增强、兴趣提高。
3、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探索性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法
提出问题—à引导探究、提出假设—à分析、论证、检验—à总结并迁移
②“光合作用具体过程”采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自学—à观看CAI动画演示—à伴CAI讨论—à学生总结
③“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采用CAI个别化教学法
4、认知模式设计
实验/观察(叶绿体、叶绿体色素)—àCAI演示光合作用过程—à理论(概念)—à实践(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宏观(叶)—à微观(叶绿体、光合作用)—à宏观(应用)
5、智能培训设计
分析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手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归纳„„,综合培养了观察、实验、思维等能力。
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完成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讨论:①臭氧层是如何形成的 ②如何减缓温室效应
三、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①地球的保护伞 ②温室效应
小结:光合作用全过程
设计实验①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
②产物氧来自于反应物水
设计实验证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设计实验:探索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谱
设计实验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光反应过程(伴CAI演示、学生分步讨论)
暗反应过程(伴CAI演示、学生分步讨论)
结论: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判断
结果分析
判断
小结:叶绿体、叶绿体色素
教学内容或教师活动
媒体辅助师生活动
*
说明:
讨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光合作用连续过程简图,总结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及实质 讨论:光合作用对生物界、自然界等的意义
讨论:影响因素、在生产实际中的措施
教师引导:光合作用在世纪之交的研究动向
师生共同进行逻辑判断
学生活动
四、教学后记
1、“光合作用”--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中“学生自学—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伴CAI、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
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à指导者
·
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
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
·
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
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