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32﹡、渔夫的故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二、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三、讲故事比赛
1.小组初讲,评出最佳故事选手,参加班级比赛。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b.小组比赛。
2.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3.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5.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四、作业
1.回去任讲一个故事给家人听。2.读读记记:
规矩 胆瓶 金币 堡垒 铁叉 违背 解救 倒霉 起誓 简短 口吻
下流无耻 笑逐颜开 自言自语 披头散发 无恶不作 荣华富贵 恩将仇报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在日常的学习中是广泛用到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观 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 方法与习惯
1.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
2.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3.在自主探究的网络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祖国河山之美。
4.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和信息成果集体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6.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问题的主动性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效率问题。
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激发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兴趣,使其能自主提出问题,产生较强烈的阅读需要。
2.网络资源的配置:网络课件、网络教室、作为网络课件运行主要平台的局域网主机服务器、可供访问Internet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3.网络课件的制作:网页文件格式、上传至局域网服务器或Internet网站、包含BBS论坛(供学习共同体间交流或师生间指导答疑)、作必要的信息代理(本地资源索引和初步的Internet泛在资源代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评注
激情
设疑
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描述“鸟的天堂”那美丽而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众鸟活动的奇妙景象。
2.组织全班交流,拟订主要问题
(1)解说词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2)鸟的天堂的具体地址在哪儿
(4)鸟的天堂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5)鸟的天堂最初是怎样形成的(6)鸟的天堂里有哪些种类的鸟
(7)人们是怎样保护鸟儿的……
1.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随巴金爷爷浏览了“鸟的天堂”,那“鸟的天堂”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提出活动内容
“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本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三: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第三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等,以利于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了解学生课内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词语的听写、背诵的情况。
通过修辞专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懂得在平时阅读和写作时识别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跟学生交流,了解他的性格爱好、学习状况等。
你好,老师很高兴认识你,我们是第一次见面,老师对你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老师想采访你一下,可以吗?假设这是话筒啊,你是嘉宾,我是主持人。XXX同学,你好,欢迎你来到我们的葡萄园演播室,我是主持人屠老师。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你平时最喜欢干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没有啊?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比如在学校你最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同学?在家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崇拜他?
你最喜欢什么课?为什么?你最不喜欢什么课?为什么?介绍一下你的语文老师,平时语文课都做什么?喜欢他上课吗?
平时觉得学习累吗?作业多不多?通常什么时候写作业,用多长时间可以完成?
平时有写日记、课外阅读的习惯吗?除了课本以外,有没有课外书?
你们语文课上到哪里了?觉得学语文课哪里学得不好,最难学?你刚考完其中考试,能回忆一下有哪些题型吗?
第二板块:基础知识复习(第一二单元)
现在采访结束,我们开始正式学习咯,准备好了吗?老师听说你不太坐得住,是吗?你觉得你在这儿能集中听讲多长时间?你说一节课上多久我们就上多久,好不好?(我的底线是25分钟,以后慢慢加长)
好了,现在请你翻开课本,花五分钟时间看一下一到七课中课文后面要求读写的词语,注意写法,待会儿我要考考你哦。
1、词语听写
第一单元
植树、沟渠、回荡、欢声笑语、音符、版图、乖乖、绿色工厂(第一课)背诵课文 明媚、程度、郑重、掌握、兴冲冲、绽开、估计、大概、规律、顷刻间(第二课)俊俏、活泼、机灵、荡漾、烂漫、掠过、偶尔、圆晕、映衬、鲜艳(第三课)背诵 烟雨、楼台、酒旗、偷闲(第四课)背诵
春深似海、风月无边、世外桃源、山外有山、飞瀑流泉、古木参天、诗情画意、蔚为壮观 第二单元
拦腰、生疏、幼儿园、循规蹈矩、图案、感触、五角星、鲜为人知(第五课)催促、攻克、绵延、漫山遍野、思绪、启发、优雅、微不足道(第六课)
破碎、教训、新式、坦克、机毁人亡、超过、均匀、坚固、机翼、轻而易举(第七课)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浮光掠影、不甚了了、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寻根问底、无所不晓
2、课文背诵
第一二四课
第三板块:修辞专题讲解
1、修辞方法相关知识
一、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比喻又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那么怎么区分这三种类型呢?
(一)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打这种比喻,比喻词也都是些能够明显表示比喻的字眼。例如: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明喻一般用“正像”、“好像”、“像……一样”、“像……一般”、“仿佛……似的”、“好比”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关联起来。
(二)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这种比喻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字眼儿不是鲜明的比喻词,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暗喻是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关联起来,这种比喻不明显,所以才称它是暗喻。
(三)借喻打这种比喻时,本体和比喻词全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只剩下直的雨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瀑布。
这里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用比喻词,是直接借接喻体代替的,所以叫做借喻。
二、拟人。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除了拟人还包括拟物。例如:
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2、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莫把比拟和比喻混起来。
三、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扩大)这个房间小得连转身也不可以。(缩小)
四、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作用是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
五、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六、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设问VS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以下两种可以不讲)
七、引用,是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运用引用修辞法,把名人锤炼成功了语言和确凿的史实,资料引用来说明问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八、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运用对偶写出来的语句形式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悦耳。作用是突出地表现思想,自然地抒发情感,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和排比有一些相似之处,各个分句的结构相似,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
A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B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偶)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排比)
2、修辞练习题
第一组:
1: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A:拟人
B:排比
C:夸张
D:比喻
2: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A:拟人
B:夸张
C:比喻
D:反问
3: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4: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5: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问
6: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这简直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B:他的手像松树皮一样。
C:他看上去好像生病了一样。
D: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
7:跟下面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
B:小狗热得张口吐舌。
C:一阵风吹过,满池的荷花都微笑着向人们点头问好。
D:日暖春常驻,人和福永留。
8:跟下面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列车滚动巨大的钢轮,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来越近。
A: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船夫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B:地球离太阳这么远,箭能射得到吗?
C:在巴掌大的监狱里,革命者照样锻炼身体。
9:“风雨过后,小草慢慢地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
这个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夸张
B:对偶
C:拟人 D:排比
10: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个句子是:
A:晚上,一弯新月像镰刀似的挂在天空。
B:珍珠鸟的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C:我的腿里好像灌了铅。
D:蓝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白绸子。
第二组:
1: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尽情泼洒。-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2: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A:爸爸今天好像要外出。
B:这孩子好像比以前懂事了。
C: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这本书好像是张晓英带来的。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银盘似的月亮高悬在天空。
B: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C:他长得像他妈妈。
D:黄叶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
4:下面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
太阳冲破云霞,跳出了海面。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5:成语“惊天动地”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3、找出课文(第一二单元)中运用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抄下来,说说好在哪里,并仿写。
第四板块:作业布置:
1、当堂写一段话,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中的至少三种修辞方法。
2、回家作业,需要家长监督配合。平时积累一些课本上或者课外读物上的优美的句子,摘抄在一个小本上。每周五句话,不仅要抄,还要说说这些话好在哪里?挑选其中认为写得最好的两个句子,模仿着写。例如:
摘抄的句子是:爱心是清泉,浇灌片片绿叶;爱心是绿叶,衬托朵朵鲜花;爱心是鲜花,散发阵阵清香。
这句话的妙处: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连续用了三个“爱心是„„”,写出了“爱心”的作用,读上去连贯流畅、朗朗上口。而且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生动。模仿这句话:爱心是一滴水珠,能滋润人的心灵;爱心是一个太阳,能照亮人的道路;爱心是一股清泉,能洗涤人的道德。
若时间还有,可以补充练习,也可以多跟学生交流,互相了解。
(一)指出下列一段话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4、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5、我想:翻身农奴索朗阿爸,不正是一颗亮闪闪的夜明星吗?()
6、这种感情象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回环兼拟人、排比套比喻)
8、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9、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10、足以纪念鲁迅的,是鲁迅自己的文章,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对于仇敌的认识与战斗。()
11、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土里的竹根。()
12、风失去了雨前的野性,轻轻地抚摸着草根;水珠在草尖上闪光,象粒粒珍珠在闪耀;朵朵野花开得那么娇丽,红的似火,黄的似金……()
13、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兄弟之间,不就要长命相知,天长地久吗?()
14、他品味着香醇的酒味,品味着众人的甜蜜的笑声,品味着新的生活。()
15、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16、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17、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二)、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6)每当秋末冬初,柿树叶渐渐落光,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你想,老枫树哪有这一手呢?()
2、非比喻的是()
A、石拱桥的桥洞象虹。B、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
C、他象要发火了。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拟人的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5、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夸张、设问B、比喻、设问C、夸张、反问D、比喻、反问
6、选出下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衔远山,吞长江D、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写在括号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A夸张、对偶、比喻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D对偶、比喻、排比
8、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明喻设问对比对偶 B对比设问对偶明喻C对偶设问对比明喻 D对偶对比设问明喻
1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B黄家就是鬼门关。()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夸张
B:拟人
C:对偶
D:排比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语文天地教案
语文天地
主备人:夹河学校许雪梅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
2、学习多音字。
3、仿写:围绕一个词写一段话,要求具体。
4、积累关于“回归”的格言、古诗。
5、学习“开卷有益”,阅读文章《陈嘉庚的故事》和《皮匠和银行家》,再次感悟“回归”
6、完成“初显身手”的实践任务。
7、完成习作——写个人总结。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海外赤子身在国外,但心向祖国,盼回归的强烈的爱国心愿。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他们的用法。
2、小组交流,读写词句。
3、小结。
摘录内容:重点的语句、重点的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1、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2、全班交流。
3、教师强调个别多音字。查字典是最基本的方法。
三、仿写句子。
1、读《朱鹮飞回来了》1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词写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强调:
这个实际上是平时要求的写具体。
4、学生练习仿写句子。
5、全班交流。
四、读一读。
1、格言。
(1)学生自读两句格言,理解大意。(2)师生共同分析句子的含义。
2、古诗。
(1)自读古诗,理解大意。(2)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
(3)师生分析诗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背格言古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摘录笔记。
2、查找并抄录本册其余多音字。
3、背诵、默写格言和古诗。
第二课时
二、开卷有益。
(一)陈嘉庚的故事。
1、结合字词典扫清文字障。
2、自学,完成以下目标。
(1)课文写了关于陈嘉庚的哪些事迹?(2)你觉得陈嘉庚是个怎样的人?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给陈嘉庚先生说?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体会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皮匠和银行家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皮匠面对生活前后有什么不同表现?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体会。
3、小组交流完成。
4、全班交流。
二、初显身手(指导在课余完成)。
1、编演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
2、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三、布置作业。
编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
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
一、审题。
二、写个人总结
三、写法指导
1、格式正确。
标题、正文、署名、日期。
2、明确写什么。
好的方面,不足之处,今后努力的方向。
3、写作注意。(1)实事求是,全面。(2)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用第一人称写。
三、教师读范文。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第五篇:《登山》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