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9: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历史组 刘德心

[内容摘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评价,都是由授课者控制的,授课者成了教学活动主体的中心;而运用博客教学,充分发挥其日志的集成性、层次性、在线回复、评论和留言功能等特点,使情境创设、学习交流、练习反馈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主性、探究性。它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运用博客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

[关键词] 博客,历史教学,主体性,自主性,探究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而博客这种技术和它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符合现在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因此,把博客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尤其是综合探究活动课,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以岳麓版必修(I)第十八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博客平台,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一、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特点。

岳麓版的《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而历史专题教学外在的时序性不强,学科系统性不显著,多以纵向跳跃和横向截取的角度阐述历史。另一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新课程在教材的每一单元最后,都安排了一课综合探究活动。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的高度综合,探究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它要求以学生兴趣、社会生活、时代要求为基础,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熔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如《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所属单元分别讲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后,集中于本课来探讨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既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体现了新课程专题学习的研究性、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

根据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应用博客进行教学设计,既可根据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教材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又能通过步步设问,逐层展开教学,由始至终用“问题”来传达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思,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愉悦,由此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课模式。

2、有效克服了高一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探索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但又必须讲究策略性。高一学生刚刚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太开放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搜寻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不够。如何克服学生的这些不足呢?运用博客教学,充分发挥其集成性、层次性、在线回复功能等特点,使情境创设、学习交流、问题探究、反馈练习等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主性、探究性,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究活动课研究、综合、探究等特点。

3、充分体现了历史科学的价值理念。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主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的根本要求。而应用博客进行教学,是实现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的一个良好途径。一是学生要有思考的机会,二是学生能够讲出思考的过程。三是学生能够激发创造和发表言论的热情。

4、充分体现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注重在活动中的学习。既要发挥教师的“教”和“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的过程。为此,应该真正用一种开放的和可探讨的观点来对待教材,让学生主动进入思考——生疑——讨论的状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博客就是这样的技术手段之一:学习者可以通过它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直接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教育者可以通过它实现一对一的辅导,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利用博客发布日志的功能特点,布置课前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时,通过设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资料,并以“如果时光倒流,您最想成为哪位历史人物?——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太后、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黄兴等?„„为什么/如果做了他们你会如何做?”为题,发表1分钟演讲。学生提前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演讲文稿,再把演讲的内容提前输入到博客中,每个同学都可以以博客日志形式在网上发布,并可适时进行修改,在网上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上课时再让学生自由演讲,体现个人的风采,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充满成就感。通过设计这一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较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扩宽历史视野,提升信息的判断能力和信息的运用能力。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很有帮助。此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演讲水平。

2、利用博客的集成性特点,营造历史情景,扩大学生历史视野。

利用博客的集成性特点,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和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探究问题情境阶段。教学《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时,围绕教学目标,谴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所授教学内容和意境进行生动的再现。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展示方式,能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不同层面拓延学生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效应器官,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怎做”这两个问题。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或者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这些大大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为教育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3、利用博客日志的层次性特点,设置层层问题,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综合探究活动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多而繁杂,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值得探讨的问题多、综合性强,必须努力做到把课本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才能使整节课显得一气呵成。为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具有生动性和创新性,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而利用博客日志的的层次性特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问题,再通过博客日志的的层次性特点呈现出来,既能做到把课本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有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然,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探索者”的角色,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时,层层设置了三部分的合作探究题: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末的宪政举措、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每一部分探究题下又由若干小问题组成,形成了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系列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储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博客进行文字、声音、图象等多方位的展示,学生一般能独立完成任务,达到个人探究的目标。

4、利用博客日志的在线回复功能的特点,多向互动交流,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博客日志的在线回复功能,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探究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及时的、综合的和更全面的指导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简单地针对知识的学习结果,还可以包含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情感和心理等方面,从而为学生指示创造方向,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热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挥了作用。

如教学《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时,设置了主题讨论:近代历史上,要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要哪些条件?中国当时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在学完本课对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入了解后,让学生自主组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协作学习成为可能。

在这段时间中,把学生放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以便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背景、场所、媒体和方式,使网络资源与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相结合,便于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现实、体验人生、丰富感情认识和实践经验。

5、利用博客日志的留言和评论功能的特点,延伸课外探究,实现学生深化学习。

博客教学为实现师生教与学的网络互动提供良好平台。在博客世界中,学生和教师享有同样的话语权。教师将课程教学目标、任务、情景和问题设置以及参考资料提前放到自己的教学博客中,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中进行老师与学生的同步交流;课后,学生通过博客可以不断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得和所思,日积月累,每当登录博客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这里非常明晰地记录和展现出了自己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此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博客向老师提问或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继续深化学习,教师利用博客的评论功能和回复功能为学生们进行辅导答疑。这给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测试的功能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在线测试题,教师在后台掌控、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演练,学生则当场练习,最后让网络显示每位同学的测试成绩,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评价,都是由授课者控制的,授课者成了教学活动主体的中心;而把博客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尤其是综合探究活动课,充分发挥其集成性、层次性、在线回复、评论功能等特点,使情境创设、学习交流、反馈练习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主性、探究性,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究活动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它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应用博客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第二篇: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问题及教学思考

【摘要】我们在开展历史活动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实践困难,主要有:活动课的开展计划不周,学生活动能力不齐,老师的重视和指导程度不够,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等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深入思考,认为把历史活动课的开展纳入教学整体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和课题研究中及学校活动中有机地开展活动课,才能使活动课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实施问题教学思考

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人们对历史课堂教学旧有观念的认识,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所谓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

[1]活动课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内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后关注历史和学习历史,促进学科间联系学习。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开展活动课的乐趣的同时,也对存在问题深感忧虑。

一、历史活动课的实施问题

1、活动课开设缺乏计划

活动课要不要上?如何上?多数老师心中无数。他们认为课时计划中没有要求要上活动课,条件允许就上,没时间就算了,只要把正课内容上好就行。即使要上活动课,一学期能好好布置上一次就不错了。因此,对于活动课,多数教师是不重视的,实行的随意性大。还有教师认为,开展活动课要兴师动众,教学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学生活动水平差别大

我们在七年级布置学生开展历史短剧表演的活动课,各班学生的积极性差别大,一些班级学生兴高采烈,分成小组,搜集资料,写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一些班级的学生则无动于衷,几经催促,个别学生总算动了起来。到了展示课的那一天,有的班级早已准备好了,有的班级迟迟没有音讯。在活动中,有的学生积极准备短剧的道具,选取相应的角色;而有的学生事不关已,游离于同学之外。

3、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足

活动课布置后,教师高估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力,只强调学生按照课本中相关的要求去完成。八年级开展《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活动课,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参加哪个小组,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调查。两周后,学生陆陆续续把报告交上来。教师一看,多是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篇来应付,根本不是调查报告。七年级学生准备了《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到表演时,老师才发现,他们忙碌几天的成果竟然是一场闹剧。男生扮演文成公主,而且台词是自已胡编的搞笑之语。

4、活动的客观条件限制多

学生查阅资料的条件有限,学校图书馆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并不多,学生上网经常查阅不到与活动主题有关的材料。教师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历史博物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涉及到安全问题、车辆安排,因此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和上级部门审批。活动课往往需要耗费学生较多的课外时间,初中阶段各科学习任务较重,影响了学生对活动的准备。

5、活动成果评价手段少

活动课需要行之有效的相关评价手段才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评价手段单一,缺乏相应奖品,难以达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和点评,对学习也很难起到促进作用。

二、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思考

1、把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中。

要使活动课有效开展,在开学初教师首先做好活动计划,统筹安排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把活动课的安排纳入教学计划中,使之能够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如八年下册课本本来设有四次活动课,因为学期教学时间较短,我们决定开展两次活动课,大约在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各上一次。计划制定后,布置各班学生利用四周时间开展活动,到第五周时展示活动成果。这样学生相对有较长的时间准备。在开展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活动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活动加强规划,第一周选定调研对象,设计调查表,做好人员分工。第二、三周开展调查活动,收集资料。第四周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做好计划,明确目标,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把活动课纳入课堂教学中。

活动课类型可以多种多样,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理教学内容。如七下《宋代社会的万千风貌》一课,指导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的情景,分组采用课件展示服饰和美食,模拟导游参观京城,扮演瓦子中各种角色,模拟过节日的各种习俗等,把宋代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活动展示出来。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一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针对教学难点问题设计活动课,促进学生对教学疑难问题的探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有老师在上完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后,适时地对本课教学难点“‘澶渊之盟’应持

[2]肯定的评价还是否定的评价”的问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辩论赛。也有教师在上八年级《戊

戌变法》一课时,看到学生对于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感到不理解,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谭嗣同的死值不值”的辩论,让学生形成对立观点的交锋,通过辩论,使不同观点得到阐述,从而也使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深入的思考。

3、把活动课纳入教学研究中。

我校历史组开展了《初中历史学习策略探索——历史模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模拟是指根据史料应用相关手段复现历史,研究内容主要是情景复现和学生角色扮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历史史料,领会历史内容,扮演历史角色,演绎历史事件,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历史模拟。其中七年级的活动课《历史小故事编演》《文成公主入藏》;八年级模拟时事报道,模拟导游;九年级的模拟导游《古代世界文化之旅》,模拟记者招待会《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模拟展等;这些活动课都适宜采用历史模拟方式。初中学生好动活泼,他们对历史模拟很感兴趣,但搜集材料与解读,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模拟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史料的支撑,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不够详实,因此也出现一些不符史实的地方,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更细致的指导。不过,把历史活动课纳入课题研究中,有利于教师摸索一条上好活动课的路子,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4、把活动课纳入学校活动中

活动课的准备和上课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一两节课难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花太多时间上活动课又担心会影响到教学进度。把历史活动课与学校有关的教育活动计划结合起来,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学校文化节上,我们曾组织初三年级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展。学生利用电脑制作了有关科技成果的小报,制作一些机器模型,在学校布置展览。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本地历史,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也能产生了解历史的兴趣。我们还在初一年级的学生中开设历史选修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历史学习活动,把历史活动课引入其中。因为这些活动时间相对较宽松,没有考试压力,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方便开展形式灵活的多样化活动。

三、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思考

1、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历史活动课就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型,它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活动起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题材或活动方式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活动也比较容易开展。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模拟剧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历史模拟的特点及操作要求,然后布置学生撰写模拟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审阅修改后,由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我们还把收藏文化引进历史活动课,布置学生了解家中的古物收藏,如古钱币、陶器和以前的生活用品,通过收藏了解历史。我们曾利用教师和学生的瓷器藏品,上了《透过青花瓷看历史》的活动课,把学生分成小组,桌上摆青花瓷藏品,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收藏品的历史信息,体会中国瓷器的魅力。此外,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当地的历史资源,如在周末参观厦门历史博物馆,参观海沧当地的古建筑,让学生体会历史在生活中的影响。

2、让教师在教学中动起来

多数教师不愿意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原因之一是认为学生的能力差,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活动效果不佳。其实,这只是教师本身推卸责任的一个理由。从目前的实践上看,活动课开展得成功的事例有很多,可以看到学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南京市一教师借班开活动课公开课,“在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之中,充满着意外,学生的表现有太多的让我想不到。首先是学生对活动的态度让我没想到。„„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他们还是十分愿意参加活动,积极性很高,主动提出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排练,有的学生还特意查找了与旅游景点有关的材料,模拟导游组遵义的‘地导’就在网上找到了遵义的[4]名胜小吃介绍,并且制作好了投影片。”本来看来开公开课充满重重困难,活动课难开,学生又不熟悉,但最后这节课开得很成功。这说明教师首先要重视活动课的开设,不能把它视为可有可无,只有去尝试才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与困难。

原因之二是教师本身认为开活动课太麻烦,各项准备工作太多,不开这样的课也能照样教学。其实,开一节活动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大考验,教师需要准备大量教学材料和组织学生活动,学生也需要积极动起来,工作量不是常态课可以承担的。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去实践。要开好活动课,教师的准备和组织工作起主要作用。从计划到落实,教师需要考虑活动各环节的情况,而且对于学生的准备进展情况要及时追踪并给予指导。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需要教师有魄力地尝试。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关系到出行的安全与车辆安排。我们按程序做好安全预案和活动审批工作,争取到学校的支持和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顺利地组织了活动。通过活动,师生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活动课的开展也考验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能力。对大班化学生如何组织安排,如何加强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如何及时给予帮助解决?等等。

3、让历史在活动中鲜起来

活动课给常态历史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要把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切实落实却需要教师的努力与创新。因为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行要冒着失败的风险,要付出一些代价,并不是象原来上课那样驾轻就熟。教师如果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活动课的开展,一定能在教学中获得新的乐趣,使历史教学更加鲜活起来。活动课形式多样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教学效果是以前常态课难以体验到的。

历史活动课的开展使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运用在常态课中,把活动常态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插入历史情景片段模拟,开展片段辩论会,故事演讲,模拟新闻报道等,活动短小精悍,避免了大容量的工作量,也达到活动的效果。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小课题,长作业”的做法。开学初做好活动计划,把活动主题作为一个个小课题,布置学生课外准备,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样能够克服活动课仓促上阵,效果不佳的弊病。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实验过程,有些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急功近利是达不到活动课的良好效果的。所以,对于历史活动课如果不重视、不尝试、不开展,历史教学就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4、让活动课在教学中实起来

活动课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使历史学习的内容更加充实。活动课开展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易于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活动的形式上。因此,活动课的准备和组织要有详细计划,周密安排;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跟踪,帮助学生处理活动中的困难,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课的开展对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都关系到活动的效果。这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教师任教班级多,对学生接触少的状况。活动课能使学生的各种特长得到发挥,有的学生对电脑感兴趣,他可以发挥搜集材料和制作课件的特长;有的学生口才好,他可以在辩论会上一显身手;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他可以在组织学生方面起作用;有的学生喜欢表演,他可以在历史剧表演上发挥才能。所以,活动课也让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发展。

活动课的教学评价不同于平时教学的考试评价,有利于教学评价的创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必须充分体现历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并从活动课的目标出发,来考虑评价内容与形式,使其既具有形成性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又具有总结性功能(验

[5]证活动目标的成功程度,指明改进方向)。”活动课的评价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面向全

体学生,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灵活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活动评价时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设计相关奖项。如模拟文成公主入藏的表演中,学生评出了最佳表演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等等。这样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历史活动课对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式,可惜到现在为止,我们重视得还不够,缺乏长期有规划地开展。这固然有各种客观原因影响,但最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对于活动课开展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才能探索出开展活动课的有效方式,才能使活动课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乐建群.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蓝青常记一堂活动课教学过程及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0).[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朱贵华.一节历史活动课带来的思考南京市沙洲中学.http://czls.jssjys.com/jxgs/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31.[5]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第三篇: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探究

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探究

洛川县石头镇初级中学任中全电话:***

【摘要】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课改背景下发挥和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最佳平台,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个人教学实践尝试的几种教学方法,阐述了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基本教法。

【关键词】探究活动活动探究

【正文】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对原教材内容改编的同时,增加设置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活动”课内容。我校作为县教研室“历史探究活动课”的课题研究实验校,我们做了不少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顺利结题。下面,我就近年来在历史探究活动课的一些探究实践,有以下体会和大家交流。

历史“探究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感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在授课的方法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具体内容而确定方法。我们的做法一般有三种:

1、运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获取直观的知识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装配了微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上好历史探究活动课创造了条件。在上探究活动课“感受甲午战争”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搜集了以甲午战争为主线的历史

知识,并用图、文、声、像、视频把这些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其中有动画、有影视剪辑、有戏剧脸谱,采用多种形式来表现清政府官员的昏庸无能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写出观后感。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之所以备受列强欺凌的根源,进而引起思想共鸣,并从历史事件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2、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来认识历史事件。

多媒体教室联网后,能下载到各种影视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来认识历史事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针对探究活动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程》,我们下载了影视片《南昌起义》、《天安门阅兵仪式》等分别组织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谈个人的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民军队就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钢铁长城和坚强后盾。针对探究活动课《票证时代的结束》,我们下载了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红旗渠》等老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对其中有票证内容的地方采用暂停或重放的办法,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通过组织上网查看各种票证的样式,力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3、组织开展活动,感悟历史知识。

围绕探究活动的知识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认知历史事件也是较好的方法。初二的探究活动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程》,在科任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人民军队建设过程中的资料,每人制作一张手抄小报,最后选出20幅作品张贴于学校的宣传橱窗,以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认识的兴趣。初一的探究活动

课《我看商鞅变法》,在科任老师的提议下,教研组、年级组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举办了“我看中国的改革”主题演讲赛,让学生把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事件与当今的改革融合起来,促使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发挥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作用。

我们是农村初中,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只做了以上三种简单的尝试,而且还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如:影视片组织学生观看时间过长,占用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给学生造成因观看影视片而无法完成相关的作业练习的现象,甚至一些科任老师、班主任持反对意见,还有学生因条件限制,所布置搜集整理的材料很有限,往往给上课带来困难和阻力;按照教材安排分组讨论,学生发言不积极主动,谈看法认识过于肤浅等等,这都需要同行们共同努力探究,寻求适合探究活动课的最佳途径。

我们认为,历史探究活动课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内涵上,而要更注重挖掘它的外延。也就是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都探究的思想,只要与探究活动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我们就提醒、引导学生关注它、认识它,时刻为学生营造学习活动课的氛围,这样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 历史故事擂台赛

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内容:历史故事擂台赛

: 活动目标:

1、通过历史故事擂台赛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2.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活动方法:

1、分组进行活动,最高分为优胜。

2、教师作为优胜小组颁奖。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介绍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负荆请罪”的故事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各国君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后,广纳贤士为我所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孙膑的避实就虚,以少胜多的策略;毛遂、蔺相如的折冲尊俎,以一人之威加于万乘之君的恐吓策略;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的策略,灭六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塑造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外在的包装赢得了中原六国的敬仰。

这个时代仁者智者层出不穷,这个时代英雄义士不断涌现,誓死捍国的、忠贞报君的、舍身成仁的,廉颇、蔺相如、屈原、荆轲,可歌可泣!

同学们,想上来讲一讲,演一演他们的故事吗?

二、讲明参赛规则

1.六人一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像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三、各小组擂主登台讲演。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看法。

四、让学生评委对参赛者的表现作出评价。教师总结,选出总擂主。

活动延伸:

出一期故事报:各小组同学集体协作,将本组同学搜集的故事,编成一份故事报,每个同学既是作者,又是编辑,小报要求有报头,版面设计合理新颖,有题图、插花等,然后在班内展览、评比。

第五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474470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周江锋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近十年了。十年来,我们的教学面貌都有多大改变呢?恕我直言,没有多大改变!就拿我熟悉的语文科来说,仍是一本书(无非是书里增加了“诵读欣赏”“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这些内容而已)、一块黑板(电子白板其实仍是“黑板”)、一支粉笔(键盘和鼠标其实仍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仍是长年累月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真正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的机会很少,与课改前几乎无多大差异。真正能称得上变化的无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和时间比以前多了些,但即使这点权力也是老师们迫于领导的压力无奈地“交给”学生的,可想而知,学生在运用这点儿权力时又会打多大折扣?我想问我的语文同行们一下:“‘诵读欣赏’你们真让学生诵、读、欣赏了吗?‘语文....

实践活动’你们真让学生实践、活动了吗?‘口语交际’你们真让....

学生交际了吗?而你们的抽屉里没收的名著又有多少?”怕三分之..

二的老师都要低下头去!这样的教育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难怪有老师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这学生在一年级时还敢举手发言,而到了二年级却越来越少了,到了三年级简直就没人发言了?任你喊破喉咙就是没人举手!?”——不是学生越大越害羞,而是你把学生的灵性和活力全扼杀了,你的“题海战术”和“棍棒教法”已把学生禁锢得木讷呆滞、畏畏缩缩、谨小慎微,他们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主动地举起手来?

这肯定不是新课改的初衷!所以,很早就有专家站出来发表宏论了:“教育的评价方式不改革,应试教育不作彻底改变,那么这种局面就难以有根本的改观!”——把一切罪过都推到了“应试教育”的身上!这个论断猛一听很有道理,甚至这么多年来我都坚信不疑,但最近我却对它产生了怀疑。我只想提出一些问题:“美国难道就不搞‘应试’吗?可人家为什么还出了那么多低分高能的人?”“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从实践活动中去学习,难道就应不了试吗?”“学习难道只有从课本中去学习这一种途径吗?”“语文学习难道就是学课文吗?难道就是积累几个字词句,然后段意、中心、写作特点这样一程一程地搞下去吗?”“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成绩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语文素养与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语文素养哪个更快、更有效、更省力?”“学习难道就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吗?对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何作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何作用?”„„这些问题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促进知识和能力这些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能促进需要、兴趣、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两者之间还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而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又必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语文素养,而这种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比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要有效得多,省力得多,因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更深刻、更清晰、更牢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还怕语文成绩上不去吗?都能搞研究和创作了,还怕应付不了一张小小的试卷吗?

答案如此明确、肯定,可老师们为什么宁愿整日把自己埋在书本和作业本里,把头充爆,把腰累折,把眼使坏,把肺气炸,而就是不愿在综合实践活动上多下一点一丝的功夫呢?看看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课都是咋上的!笔者教七年级语文多年,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全学年共有六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赛诗会》,可回忆起来,印象中这么多年好像只举行了两次活动:一次是办文学手抄报,一次是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其他的好像都没咋弄过,只是让学生把书上的内容读读,想想咋做就算了。而那两次活动又是咋举行的呢?手抄报是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回家完成的,还算叫个活动;而科技新闻发布会就只是即兴之作,学生没有丝毫准备,发言者寥寥无几,气得我大发雷霆,发誓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我一个人这样做,那还说明不了什么,而实际上据我了解,其他语文老师也大致和我一样。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活动呢?难道是怕出安全事故吗?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终于悟出了一点道理:不仅仅是安全,根本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首先,它容量大,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要运用到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它需要的信息量也就大。我们常.........

说:“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那么,现在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得有多少水呢?而谁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去搜集那么

多的“水”呢?何况这也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就不难理解我们的老师们为什么宁愿经年累月地埋在书山案牍里而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因为前者无非是重复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而后者却是在从事一种复杂的、艰辛的、带有探究性和开创性的脑力劳动。其次,它包含的劳动量大,需要高强度、高效率的劳动。一堂...................

课再累也就是那四十五分钟,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要开展好,收到实效,却常常需要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还要牺牲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才能完成。高强度、高效率的劳动,对于已经身心疲惫的老师们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再次,它需要的条件......因素多。比如说《走进图书馆》,你得先有一座图书馆,可建立一座...

图书馆是那么容易的吗?再比如说《网上读写与交流》,你得先保证每人有一台电脑!你可以利用学校的微机室,但你必须与校微机管理员协商好,而且还得负微机的安全责任,这不麻烦?再加上安全因素,所以老师们就只好避繁就简、避重就轻、避难就易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下去或者索性就不要综合实践活动了呢?答曰:非也!我们是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具有能动性。我们可以对书上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嘛!能......开展的我们就开展,不能开展的我们就取消。另外,我们可以根据..................

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搜集家乡的民间故事》、《家乡的农业》、《家乡的工业》、《家乡的经济状况》、《家乡的植物、动物、矿物》、《我校的文化状况》、《我校学生的学习状

况》、《我校学生的生活状况》、《我校的周边环境》、《我校的安全机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又可以开发和发展思维、交际、协作、信息处理、阅读分析和社会调查能力,还可以促进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尤其是广泛的兴趣、坚韧的意志、爱校爱家爱国爱民的情怀。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再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一定都非得是这样大的完整的活动,有时出一期板报、校报,开展一次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募捐会,搞一次戏剧演出,观看一场电影、电视,参观一处名胜古迹,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开一场文娱晚会,举行一次作文竞赛或体育比赛„„这些都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这么说,语文课程资源有多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土壤就有多深厚,场地就有多宽广——甚至还要更广阔,因为它还可以跨学科进行。最重要的是,举行这些小而短的活动,需要的信息量和老师的劳动量都不是太大,老师们完全可以胜任得了,而且这些活动大都可以在校园内或家内进行,能够避开不安全因素,使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问题。怎样评价?是不是学生能把试卷上的那道综合实践活动题答对就算成功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这类题,即使根本没开展过活动也完全可以凭想象答得上来。这样的评价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上“评价建议”里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那几行

文字为准,即主要看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成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发挥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怎样,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等。而要想对这些指标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就必须要从“质”和“量”上有一个科学的确定,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去做的事情。另外,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或总结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会变成另一种“应试”和负担,从而冲淡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打击学生开展此类活动的兴趣,浇灭学生心头的热情之火。2009、11、5

电话:***

E-mail:danzi1971@163.com

下载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博客应用于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的爸爸妈妈》一、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我的爸爸妈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综合实践活动课

    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依法办学的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活动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富裕了,讲索取的多了,讲奉献、回报的少了。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 认识我自己 一、教材介绍 《认识我自己》选自《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册共五个单元。 二、教学单元主要内容 《认识我自己》在综......

    关于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密山市兴凯中学孙景林 通过几年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设有了一些想法: 一:适应实际: 农村中学课程的设置应......

    综合实践活动课:问题与出路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回兴中学杨长菊 内容提要: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本文首先提出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阐述其含义、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